發布時間:2023-10-13 15:38:00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摘要】介紹了低碳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通過改變施肥結構、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發掘新型農業能源等對策,以期促進低碳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低碳農業;發展;存在問題;對策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有些地區發生極端氣候事件(干旱、洪澇、冰雹、高溫天氣等)的頻率與強度加劇,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溫室氣體CO2所致。基于這種嚴峻形勢,我國政府和農業部門十分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為逐步降低農業生產中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農業發展模式[1]。
1發展低碳農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農業大國,發展低碳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從2003年開始化肥農藥使用量呈不斷增加的趨勢,而化肥中氮、磷、鉀肥主要生產原料為天然氣、煤炭、重油、磷礦石、氯化鉀礦粉等,其生產過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氣、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導致農業生產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據調查,2003―2008年水稻用藥次數從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達16次/季,稻田農藥成本從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學農藥占總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養殖業畜禽糞尿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魚塘、農田占97.2%;使用污水處理設施處理的只占2.8%。三是秸稈隨意丟棄現象普遍,大面積露天焚燒量占總量的10%,導致空氣中煙塵、顆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濃度的急劇增加,影響大氣和水體質量,對人民生活和自然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四是隨著農業生產的規?;?、科技化發展,農業機械使用面積越來越大,在降低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導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發展低碳農業的對策
2.1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廣秸稈還田,擴大冬季綠肥種植。綠肥不僅是最清潔的有機肥源,其還能有效利用農田殘余化肥,減輕污染,改善土質,增加生物覆蓋,減少耕地,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按產秸稈18 t/hm2計算,相當于尿素195 kg/hm2、鈣鎂磷肥90 kg/hm2、氯化鉀135 kg/hm2。據調查,冬季種植綠肥田翌年水稻產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節本增收1 389元/hm2。推廣秸稈還田技術,能有效減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結構,促進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發育。田間試驗表明,采取秸稈還田的田塊一般可增產3%~5%。二是引導積造農家肥。農家肥積造占用場地少、簡單便捷,整個過程基本沒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綠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廢棄物,減少污染,美化農村環境,還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運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西方發達國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國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過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學等,都會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過對農田環境監測,以大量采樣數據為基礎,經專家系統探研出最優的配肥結構,減少單質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質量。四是推進綠色植保。采取生態治理、農業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誘殺等生態環保安全的綜合措施,以及選用高效低毒農藥,減少農藥殘留和污染,確保環境安全和生態安全。
2.2建設標準糧田,提高耕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整合農田水利建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以機耕路為骨架、以田間道路為網絡,平整土地,達到排灌自如和農業機械操作便利的標準糧田,提高耕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同時,積極推進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稈覆蓋、免耕播種、簡單松翻等措施,減少耕地翻耕,保護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墑情,同時降低勞動力成本、減少水土流失和節約能源,發展循環農業。一是推廣立體種養模式。如種植-養畜-漁業、糧菜-林糧-果蔬等復合生態系統模式,充分發揮人力、物力、空間、資源和技術作用,有效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產值,實現一地雙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廣稻鴨共棲、稻魚共育、葡兔魚共養等立體種養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種養效益。二是有機廢物多級綜合利用模式。積極推廣運用雞糞喂豬、豬糞喂魚、沼氣發電、秸稈還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廣“豬-沼-燈-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為依托,采用先進技術,建造沼氣池、豬舍、廁所三結合工程,形成物質與能源的良性循環[2]。
3開發農業生產新能源,促進低碳農業全面發展
農村面積廣闊,自然資源豐富,擁有大量新能源增長點,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轉換技術進行開發,對低碳農業發展意義重大[3]。一是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推進生態工程。以新農村建設為載體,將太陽房、日光溫室或太陽能畜禽舍、沼氣池和秸稈氣化等農村新能源技術與生態農業技術進行集成組裝,與農村改房、改廚、改廁、改圈、改庭院統一規劃配套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新能源綜合利用技術。二是與養殖小區建設相結合,推進沼氣工程。要求各養殖小區及規?;B殖場,都要配套沼氣工程,有效地解決畜禽糞便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和水質污染等問題,實現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三是與設施農業建設相結合,推進太陽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設太陽能日光溫室,通過人工光、溫、濕等調節,使農業生產不受自然氣候影響和限制,促進工廠化生產;利用太陽光熱轉換技術,使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灶、太陽能取暖器等滲透農村生活;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轉換技術,將太陽能轉換為獨立的電能,用于農業機械、植保病蟲物理防治器材等,減少設施農業對石油的依賴[4]。四是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推進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稈能源,將其生成的氣、液、固態燃料直接作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處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產;開發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種優質清潔柴油,已被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煉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須鞏固擴大油菜生產面積,保證原料供給。發展低碳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因此,除應制定發展戰略、出臺扶持激勵政策外,還要加大低碳農業宣傳力度,讓廣大民眾了解發展低碳農業的好處,形成政府推動、市場引導、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
參考文獻
[1]謝立勇,林而達.適應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農業技術潛力分析[J].中國農業氣象,2006,27(3):161-166.
[2] 曾國揆,謝建.沼氣發電技術及沼氣燃料電池在我國的應用狀況與前景[J].現代農業,2006(8):14-15.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有些地區發生極端氣候事件(干旱、洪澇、冰雹、高溫天氣等)的頻率與強度加劇,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溫室氣體CO2所致。基于這種嚴峻形勢,我國政府和農業部門十分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為逐步降低農業生產中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農業發展模式[1]。
1發展低碳農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農業大國,發展低碳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從2003年開始化肥農藥使用量呈不斷增加的趨勢,而化肥中氮、磷、鉀肥主要生產原料為天然氣、煤炭、重油、磷礦石、氯化鉀礦粉等,其生產過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氣、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導致農業生產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據調查,2003—2008年水稻用藥次數從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達16次/季,稻田農藥成本從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學農藥占總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養殖業畜禽糞尿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魚塘、農田占97.2%;使用污水處理設施處理的只占2.8%。三是秸稈隨意丟棄現象普遍,大面積露天焚燒量占總量的10%,導致空氣中煙塵、顆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濃度的急劇增加,影響大氣和水體質量,對人民生活和自然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四是隨著農業生產的規?;?、科技化發展,農業機械使用面積越來越大,在降低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導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對策
2.1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廣秸稈還田,擴大冬季綠肥種植。綠肥不僅是最清潔的有機肥源,其還能有效利用農田殘余化肥,減輕污染,改善土質,增加生物覆蓋,減少耕地裸露,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按產秸稈18 t/hm2計算,相當于尿素195 kg/hm2、鈣鎂磷肥90 kg/hm2、氯化鉀135 kg/hm2。據調查,冬季種植綠肥田翌年水稻產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節本增收1 389元/hm2。推廣秸稈還田技術,能有效減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結構,促進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發育。田間試驗表明,采取秸稈還田的田塊一般可增產3%~5%。二是引導積造農家肥。農家肥積造占用場地少、簡單便捷,整個過程基本沒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綠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廢棄物,減少污染,美化農村環境,還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運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西方發達國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國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過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學等,都會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過對農田環境監測,以大量采樣數據為基礎,經專家系統探研出最優的配肥結構,減少單質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質量。四是推進綠色植保。采取生態治理、農業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誘殺等生態環保安全的綜合措施,以及選用高效低毒農藥,減少農藥殘留和污染,確保環境安全和生態安全。 2.2 建設標準糧田,提高耕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整合農田水利建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以機耕路為骨架、以田間道路為網絡,平整土地,達到排灌自如和農業機械操作便利的標準糧田,提高耕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同時,積極推進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稈覆蓋、免耕播種、簡單松翻等措施,減少耕地翻耕,保護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墑情,同時降低勞動力成本、減少水土流失和節約能源,發展循環農業。一是推廣立體種養模式。如種植-養畜-漁業、糧菜-林糧-果蔬等復合生態系統模式,充分發揮人力、物力、空間、資源和技術作用,有效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產值,實現一地雙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廣稻鴨共棲、稻魚共育、葡兔魚共養等立體種養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種養效益。二是有機廢物多級綜合利用模式。積極推廣運用雞糞喂豬、豬糞喂魚、沼氣發電、秸稈還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廣“豬-沼-燈-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為依托,采用先進技術,建造沼氣池、豬舍、廁所三結合工程,形成物質與能源的良性循環[2]。
2.3開發農業生產新能源,促進低碳農業全面發展
農村面積廣闊,自然資源豐富,擁有大量新能源增長點,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轉換技術進行開發,對低碳農業發展意義重大[3]。一是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推進生態工程。以新農村建設為載體,將太陽房、日光溫室或太陽能畜禽舍、沼氣池和秸稈氣化等農村新能源技術與生態農業技術進行集成組裝,與農村改房、改廚、改廁、改圈、改庭院統一規劃配套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新能源綜合利用技術。二是與養殖小區建設相結合,推進沼氣工程。要求各養殖小區及規?;B殖場,都要配套沼氣工程,有效地解決畜禽糞便
[1] [2]
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和水質污染等問題,實現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三是與設施農業建設相結合,推進太陽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設太陽能日光溫室,通過人工光、溫、濕等調節,使農業生產不受自然氣候影響和限制,促進工廠化生產;利用太陽光熱轉換技術,使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灶、太陽能取暖器等滲透農村生活;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轉換技術,將太陽能轉換為獨立的電能,用于農業機械、植保病蟲物理防治器材等,減少設施農業對石油的依賴。四是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推進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稈能源,將其生成的氣、液、固態燃料直接作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處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產;開發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種優質清潔柴油,已被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煉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須鞏固擴大油菜生產面積,保證原料供給。發展低碳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因此,除應制定發展戰略、出臺扶持激勵政策外,還要加大低碳農業宣傳力度,讓廣大民眾了解發展低碳農業的好處,形成政府推動、市場引導、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
謝立勇,林而達.適應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農業技術潛力分析[J].中國農業氣象,,():-.
曾國揆,謝建.沼氣發電技術及沼氣燃料電池在我國的應用狀況與前景[J].現代農業,():-.
陳興中,孫麗麗,李富忠.我國低碳經濟發展之路探析[J].商場現代化,():-.
關鍵詞 農業發展;成效;問題;對策;安徽界首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2-0311-01
近年來,界首市通過政策扶持、典型培育、龍頭帶動、特色引領等措施,實現了農業快速發展,農村經濟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界首市的農業、農村工作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及制約因素。如何實現農業規?;?、現代化,是當前界首市農業發展工作中的首要任務[1]。為此,就界首市近年來農業農村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進行整理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1 取得的成效
1.1 農業連續增收,農民收入大幅增加
糧食生產一直是界首市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工作,2013年界首市小麥收獲面積3.5萬hm2,平均單產7 560 kg/hm2;玉米收獲面積2.64萬hm2,平均單產8 680 kg/hm2,繼續穩居阜陽市糧食單產第1位,實現了“十連豐、九連增”。近幾年來,界首市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呈現連續增長的態勢,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 460元,突破8 000元大關,超過了預期目標,較2012年增長15.2%。農民人均純收入的連續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界首市在農業發展上取得的成果。
1.2 農村土地流轉率大幅增加
截至2013年底,界首市耕地面積共有3.87萬hm2,土地流轉總面積達到2.72萬hm2,其中2013年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32萬hm2,已流轉土地占耕地總面積的70.3%,遠遠高于全省28.7%的平均流轉水平。土地流轉呈現出主體多元化、面積規?;⑿问蕉鄻踊?、時間長期化的特點。
1.3 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界首市現已形成以葡萄場現代農業示范園為核心的邴集鄉蔬菜種植基地、蘆村鎮中藥材種植基地、新馬集鎮經濟林基地;以光武鎮、大黃鎮為中心的綠化苗木種植基地;以東城、潁南街道、陶廟鎮為中心的蔬菜、馬鈴薯種植基地;以代橋鎮、顧集鎮為中心的草莓種植基地;以磚集鎮、王集鎮為中心的大棚西瓜種植等基地。種植專業化基地的建成發展,實現了界首市合理優化種植業結構的目標。
1.4 農產品加工發展突顯
界首市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95家,其中省級農業產業龍頭企業8家、市級農業產業龍頭企業41家,糧食商品轉化率達70%,肉類加工轉化率達53%。2013年完成銷售收入33.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0.14億元。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2.3萬hm2,通過認證無公害蔬菜、甘薯、大豆、馬鈴薯6個、綠色食品2個。市級園區農產品加工園被批準為省農業產業化示范區。
2 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投入不足
界首市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現狀并不理想,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農田的水利基礎設施不完善,配套不齊全,利用率較低,且保養不夠,有一定程度損壞。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配套監管工作存在不足。全市的高標準示范化農田較少,農業現代化程度不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低。盡管在農業發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界首市在農業發展上的財政投資力度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仍不夠,與周邊縣區相比較,還留有較大的工作空間。同時,民間資本對農業的投資也缺乏興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產業的發展速度。
2.2 農民生產技術薄弱,組織化程度偏低
界首市農業人口63.3萬人,其中勞動力人口37萬人,外出務工人口約18萬人,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老齡化嚴重,新技術、新農機推廣應用存在較大困難。盡管近幾年界首市高度重視新型農民培訓工作,但因生產人員文化素質不高,接受新技術、新知識能力不足,農業新技術難以落實,農民的整體生產技術水平仍較低。而且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緩慢,規模較小、實力不強,對農民高效生產的帶動能力差。在農業生產協調方面,所提供的服務也不能滿足農業生產需求,對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有限[2-3]。
2.3 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業結構不合理
目前,界首市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業市場化需要提升,農產品市場信息傳遞滯后。而且農業產業鏈聯系不緊,農業生產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足,與農民聯系互動較少,沒有形成龍頭企業進市場、帶基地、聯農戶、促增收的良好格局。在農業產業結構方面,盡管加大了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于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忽視了培育農業產品品牌,忽視了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開發扶持不到位,從而造成沒能形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導致農業品種結構和生產布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產業結構仍存在一定問題。
2.4 土地流轉缺乏風險防范機制
土地流轉面積的快速增加,對界首市土地流轉的風險防范提出較高的要求。由于土地流轉的雙方主體存在一定的水平限制,但政府對風險控制的關注度不夠、相關政策制定和宣傳工作不足,土地流轉管理服務機構不健全、服務水平不高、滿足不了土地流轉的需要,造成土地流轉存在較大風險。
3 對策
3.1 加大資金投入,拓寬融資渠道
針對農業產業的發展現狀,制訂相應的惠農促農政策。在基礎設施方面,應劃撥專項的財政資金來保障農田的持續生產。在項目引進開發、技術引進方面的工作加大力度[4]。有計劃地引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但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目前都處于起步階段,資金需求量較大,融資能力較低。政府可通過創新,建立農業投資公司或農業擔保公司,開展在地作物、經營權抵押試點,采取貼息、擔保等方式,拓寬對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大戶、合作社的放貸渠道。
3.2 培養新農民,發展新型經營模式
農業產業升級,新型經營模式的發展是關鍵,而新農民是新型農業經營模式的主體。可以對農民進行統一、定期的農業知識培訓和新技術培訓,與廠家合作引進技術員駐點來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通過政策、稅收和資金方面的支持,促進新型農業組織的發展,進一步提升新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強市場競爭力。
3.3 調整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程度越高,農業產出的附加值越高,農業才能夠良好的持續發展。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農業生產規模化,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基礎。通過農業生產項目的計劃實施,可以控制產業結構的組成部分,是調整產業結構的主要方法。通過對農業特色產品的培育,來提升優化農業生產的產業化程度[5]。
3.4 建立土地流轉風險防范機制
規范土地流轉程序,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必須經農戶自愿提出申請、自愿簽訂書面流轉合同,村級審核同意,鄉鎮登記備案并依法鑒定3個環節;規范土地流轉合同,土地流轉合同要使用統一的流轉合同文本,保證合同條款清晰、手續完備、內容齊全、權責明確;規范土地流轉行為,遵循“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由農民自主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流轉,流轉收益必須歸農民所有,不得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和土地農業用途。流轉期限不得超過承包期剩余期限,相關機構同時建立完善土地檔案,妥善處理土地流轉糾紛,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活躍土地流轉市場。
4 參考文獻
[1] 王慧.界首市農業規模經營現狀、成效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55-57.
[2] 毛孟毓,鄧德平,張尚豪.淺析安徽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成效及存在問題[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32-34.
[3] 李慶江,馮忠澤.我國無公害農產品發展成效及問題和對策[J].中國蔬菜,2007(12):1-3.
關鍵詞 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對策;河北唐海
中圖分類號 S62;S31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7-0190-01
近年來,唐??h委、縣政府以“服務新區,一體發展”為總攬,圍繞加速建設曹妃甸新區及京津唐地區的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外向型農業生產基地、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重點支持了唐海鎮綠港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六農場大棚蔬菜基地、八農場高效農業園區、九農場和十農場設施(蔬菜)農業園區建設,逐步做大曹妃甸新區的蔬菜產業。截至2012年4月全縣設施農業面積1 017.00 hm2,其中日光溫室面積507.07 hm2。
1 唐海縣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2011年,新建設施農業面積170.67 hm2,其中新建日光溫室面積140.33 hm2,完成設施小區建設7個??偯娣e100.40 hm2,日光溫室520座,共落實市級補貼資金140萬元、縣級補貼資金140萬元。十農場于2011年11月通過河北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面積達300.00 hm2。以及以前的六農場和九農場均認證無公害基地666.67 hm2。全縣蔬菜播種面積1 500 hm2,其中日光溫室面積460 hm2,平均產量82.5 t/hm2,總產量37 950 t,平均產值18.0萬元/hm2,總產值8 280萬元;大棚226.67 hm2,平均產量90.0 t/hm2,總產量24 000 t,平均產值9.0萬元/hm2,總產值2 400萬元;中小棚213.33 hm2,平均產量52.5 t/hm2,總產量12 250 t,平均產值7.5萬元/hm2,總產值1 750萬元;全縣露地菜播種面積600.00 hm2,平均產量45.0 t/hm2,總產量22 180 t,平均產值3.0萬元/hm2,總產值1 800萬元。主要品種有芹菜、西紅柿、黃瓜、甘藍、辣椒、青椒、土豆、豆角、油桃、生菜等。唐海縣六農場、八農場先后為瓜菜注冊了“天茂”、“郁之源”商標,使唐海縣果菜產品打入了省內外。全縣先后建立了唐??h曾茂蔬菜專業、唐??h志農蘿卜專業、唐??h綠鮮緣蔬菜專業、唐??h梅苑蔬菜專業合作社,建昌專業合作社,形成了“主管部門+公司+基地+協會(專業合作社)+農戶”的設施農業發展模式,促進了設施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2 存在的問題
2.1 資金不足
蔬菜生產投資很大、籌資較難。發展蔬菜產業特別是日光溫室資金需求量大,如果擴大面積,投資大、群眾自籌難,也是制約發展的因素之一。要想人人參與,把產業做大,需要依靠政府扶持,采取靈活多樣的信貸方式。
2.2 農民素質有待提高
蔬菜產業的發展,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盡管近幾年唐??h結合農民需求,組織開展了系列農民培訓活動,使一大批適齡農民掌握了1~2門農業實用技術和務工就業技能,但從整體上來看,農民的技能素質仍難以適應蔬菜產業發展的需要。
2.3 種植品種、模式比較單一
以六農場為例,截至目前,該場蔬菜產業主產品仍為西紅柿,西紅柿種植面積占蔬菜產業面積的80%。因而,由于種植品種上比較單一,導致種植的模式單一化,大棚種植一般1年為3茬,即2茬西紅柿、1茬芹菜。
2.4 品牌意識缺乏
六農場、九農場、十農場已取得了省級無公害生產基地認定,其無公害農產品也得到了認證,并注冊了商標,生產的蔬菜、果品也為廣大消費者所認可。但是,菜農的品牌意識比較薄弱,品牌效應尚未形成。
2.5 經紀人隊伍有待壯大
大棚果蔬產品的產量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但由于缺少有能力的經紀人員對大棚產品進行銷售,導致銷售中存在著同質同品卻不同價的問題,直接影響了棚農的收益。當有些品種出現價格低或者滯銷時,無人幫助菜農及時解決銷售問題,降低了菜農的收入。
3 發展對策
3.1 按區域分別規劃設施農業的發展戰略
對于已有基礎的設施農業基地,應在現有設施的基礎上發展檔次較高的設施模式;對已進行設施生產的經濟水平一般的農場、鄉鎮,應認真總結經驗,鞏固發展,逐步對現有設施條件進行改造升級,提高設施農業效益[1-2]。
3.2 制定設施農業發展的具體扶持政策
一是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技術,加大對農戶購買裝備機具的補貼力度。二是圍繞設施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
環節,幫助、引導農戶進行小額資金貸款,扶持設施農業發展。三是設立專項獎勵資金,主要用于以下3個方面[3]:扶持高檔園區、特色園區的標準園建設;完善設施配套建設和基礎建設;扶持農民合作組織、行業協會建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也可以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鼓勵示范創新,促進設施農業由數量規模型向科技效益型轉變。
3.3 注重科技創新,加強設施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
引進推廣適合當地的溫室(棚)結構及配套設施,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加大對環境污染的清理和控制裝備、農產品冷藏保鮮設備的推廣應用[4]。定期培訓在一線工作的技術人員,提高其推廣服務能力。舉辦陽光工程設施農業專題培訓班,以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3.4 實施品牌戰略和特色農產品戰略
扶持一批有優勢、有特色的龍頭企業和生產大戶,帶動農副產品加工業、營銷企業和中介服務組織的發展;積極培育產地交易市場和社會中介組織,促進產銷的流暢和銜接,積極向外界銷售信息,解決農民的銷售難、售價低等問題[5]。
4 參考文獻
[1] 李俊有,翟志軍,胡桂杰.赤峰市設施農業存在的主要氣候問題及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0(6):12,39.
[2] 萬學遂.我國設施農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J].農業機械,2000(11):4-6.
[3] 肖學祥.寧夏設施農業生產現狀及發展前景[J].農機科技推廣,2009(2):54.
關鍵詞 現代農業;問題;對策;安徽潛山
中圖分類號 F2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2-0313-01
1 潛山縣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1 科技化程度不高
在種植業方面,其突出的問題是農藥、化肥盲目施用,一方面造成浪費,另一方面給農作物造成藥害和肥害而導致減產減收,同時還造成了環境污染;在養殖業方面,其疾病的防控仍未有實質性的進展;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其加工技術也比較落后,表現為初級加工普遍而精深加工較少,所以加工轉化和增值率低;此外農業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仍然偏低;農技推廣的職能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
1.2 農業的產業鏈短而窄,與二、三產業未能有機結合
目前農業的產業鏈基本局限于一產業,其產業鏈缺乏有效的延伸,尤其未能與二、三產業形成有效對接,因而影響了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
1.3 傳統農業觀念根深蒂固,現代農業意識模糊
時下人們對農業的認識多半是生產農產品、提高單產,以自給自足為主,多余的才投入市場。而農業的市場意識、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特色農業和可持續發展農業等現代農業的理念仍然滯后。
1.4 農業生產條件亟待改善
潛山縣的農田水利及排灌設施抗御自然災害能力、生產能力和使用效益總體不高;潛山縣的耕地質量仍然較低,全縣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65%,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只占耕地面積的75%;農業生產的物質裝備水平總體偏低,尤其是農機化裝備能力和水平普遍有待提高。
1.5 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完善
潛山縣土地流轉速度較慢而制約了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的形成;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偏少,農民的專業合作社也寥寥無幾。而且現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運作質量不高,社會效益偏低。
1.6 保證體系不夠健全
目前,雖有農業執法體系、市場體系及農業保險體系,但仍以政府保障體系為主。尤其缺乏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市場信息體系和農產品安全檢驗監測體系等。且農業保險本應主要承擔農業保障的職能,而實際上遠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仍然在賠付力度和賠付時限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2 對策
2.1 著力提高科技水平
首先應從農業科技的源頭即科研單位抓起,使其多出農業科技成果可供轉化。尤其應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向農業提前、產中、產后所需的科學技術,以及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特色農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同時農業推廣部門應將科研單位所提供的科技成果迅速轉變為農業實用新技術,再向農戶大力推廣,從而為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1]。
2.2 盡快由注重農業一產業向一、二、三產業并重方向發展
一是要加強潛山縣產業集聚區建設和名特優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二是城市與農村應互動發展。城市建設向農村延伸,農村發展向城市靠近,推進新農業社區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三是在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的基礎上,促進農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有特色的現代農業;四是積極拓展農業功能。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特色農業,突出抓好以品茶、賞花、采果、觀景、美食、垂釣為內涵的生態觀光游。
2.3 提高認識、更新觀念
應著重在如下4個方面有根本轉變:一是由原來自給自足的農業觀念向市場農業、高效農業理念轉變;二是由不顧環境而掠奪經營的農業理念向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的理念轉變;三是由傳統的農產品生產觀念向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多功能農業理念轉變;四是由原來農戶自發的農業生產習慣向由政府部門引導、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2.4 加大對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的投入
中央和省在“十二五”期間已開始大興農村水利建設,地方政府亦應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同時還應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和市場運作的方法辦水利、搞建設。要突出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投入:一是應加大農田水利及排灌設施、大中型水利工程和氣象保障能力建設的投入,以提高農業設施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二是應增加耕地質量建設的投入。著重抓好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糧田建設。同時應保護耕地,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三是應加大改善農業生產物質裝備條件的投入,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要改建、擴建和興建高標準設施農業、標準化畜禽養殖場、標準化水產養殖場和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要充分利用農機補助政策,提高潛山縣農業機械化裝備能力和水平;四是增加培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應用新材料的投入,以提高農業的科技裝備水平;五是增加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投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2]。
2.5 積極擴大或不斷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
一是加快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培育。要依靠科技進步壯大龍頭企業,對現有龍頭企業要盡可能地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從單一產品向系列產品發展,從初級加工向精加工發展;二是大力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的規模效益,使種植業盡快成為產業化經營;三是加強農民合作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四是加快家庭農場的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3]。
2.6 加強保障體系建設,由單一的政府保證體系向多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方向轉變
一是加強農業執法體系建設,維護良好的農業生產經營秩序,同時保證農業投入品及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二是應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首先要大力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水平,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其次要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與開發,同時要多途徑、多形式、多機制健全農技推廣體制機制;三是加大對農業科技、管理、執法人員的培訓力度,使更多的優秀人才服務“三農”,同時要加強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信息支持;四是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圍繞市場發展現代農業;五是加強農產品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建設,著力構建政府監管、企業自律、農民自覺的長效機制,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六是加強和完善農業保險工作[4]。西吉縣農業保險工作雖然在應對自然災害、降低農民損失、保護農民積極性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它是營利機構,必然受利益驅動,所以在賠付力度及賠付時限等方面存在諸多弊端。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政府必須將營利性農業保險公司改變為公益性事業單位,其性質類似于社會保障事業局。然后由政府加強監管,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從而取信于民,這樣才能使潛江縣農業保險工作富于成效,從而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3 參考文獻
[1] 陳志英,李翠霞,葛銳.勃利縣現代農業發展的問題研究[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10(10):6-8,28.
[2] 潘啟城.田東縣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5):379,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