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19 17:51:5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生態和經濟的關系,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論文關鍵詞:金融生態環境,經濟增長,協整檢驗,脈沖響應函數
一、引言
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有助于保持金融生態的動態平衡和結構優化,并且關系到一國或地區金融體系的平穩運行和持續發展。近年來,義烏市依托于建立國際小商品城的優勢,大力發展金融業,這使得其金融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資金的流動性、安全性和效益性有所增強,資金的吸納能力也在增強。在當前金融危機形勢下,義烏市的金融業務量仍能位列浙江省縣市第一位,已成為浙江省乃至全國金融業務增長最快的縣市之一。
從2009年中國社科院研究報告中公布的國內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結果來看,義烏所屬的金華市位列第十三位。優良的金融生態環境作為區域金融發展的一種特有現象,與地區經濟基礎、金融發展、政府治理和制度文化有很大的相關性。但同時要注意到,義烏市的金融生態環境改善,還遠未達到自我調節、自我優化的良性發展狀態,特別是與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相比還有差距。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帶來了經濟發展的契機,但其不完善之處又制約著經濟發展,因而如何同時帶動金融生態環境發展和經濟的增長,對于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的義烏市是一個重大的考驗。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設想
本文采用了數量分析的方法對義烏市金融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做出實證分析,以檢驗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主要利用1998~2009年義烏市地區生產總值,第三產業等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銀行存貸款數據等,利用回歸分析和VAR模型實證檢驗義烏市金融生態環境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金融生態理論為我們研究金融與區域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視角,本文嘗試從這一角度出發來系統考察金融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根據金融生態的特征,運用VAR模型來研究金融生態系統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動態關系。基本思想是:首先,利用OLS建立線性回歸方程。其次,利用ADF檢驗經濟變量的單位根是否同階,若同階,可進行協整檢驗,協整檢驗平穩,則它們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這種均衡是統計學上的一種動態均衡。目前關于協整關系的檢驗估計,常用EG(Engle—Granger)兩步法和Johansen跡統計量法,本文使用Johansen協整檢驗。并使用脈沖響應函數得到各變量的結構沖擊引起GDP波動的響應函數,進而得到金融生態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動態關系,從而為金融發展政策提供經驗證據。如果金融生態的確促進了經濟增長,那么,改善金融生態對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具有重大的意義。
三、模型設計
(一)數據分析
1、指標選取:
數據主要來自于《義烏市統計年鑒》、《義烏金融統計年報》(1999~2010)和《金華市統計年鑒》(1999~2010)等。為了防止各時間序列數據產生異方差,并考慮到對時間序列取自然對數后不會改變原序列的性質及關系,且所得到的數據容易成為平穩序列,故對這些時間序列數據作對數處理,采用的軟件是Eviews6.0。
(1)解釋變量
有關金融生態指標的選取,現有的文獻幾乎沒有正式提出。由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我們不能得到所有的代表金融生態的各個子系統的變量數據,需要對變量進行選取。本文選取了代表金融生態狀態的以下變量:
IDU-第三產業產值占GDP之比,可以衡量一個地區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總值中所占的地位,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由于金融業是第三產業的一部分,因而該指標也能說明金融業占國民經濟總值的比例。
FIR-金融相關率,一般將貨幣總量(通常為M2)與GDP的比值作為衡量金融發展“廣度”的指標。由于中國沒有各地區貨幣供給數量,可以用金融部門存款總額和貸款總額之和來代替。我們用金融相關率這一變量來衡量金融深化和貨幣化程度。計算公式為:
(1)
式中表示金融相關比率,D表示全部金融機構的存款余額,L表示全部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GDP為地區生產總值。
EFF-存貸比(貸款/存款),代表金融生態效率,這里選用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與金融機構的存款余額之比來反映金融生態系統配置資金資源的效率。
DEP-金融存貸差(存款-貸款),這一指標反映了金融存款與貸款的差額。
(2)被解釋變量
本文對經濟增長的含義界定為國民經濟的增長,在經濟增長的指標選取方面,選擇義烏市生產總值(GDP)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變量。
2.選取的模型
我們將要估計的基本回歸模型如下:
(2)
其中是因變量,反映地區生產總值,即經濟增長指標;是一組向量,代表要考察的影響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一組變量;是誤差項。最小二乘法主要作為一個對比的結果,檢驗后面的VAR模型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的結果。
對lnGDP,lnIDU,lnFIR,lnEFF和lnDEP做線性回歸得到以下結果:
表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lnIDU
0.031578
0.142969
0.220876
0.8315
lnFIR
-1.030719
0.095630
-10.77820
0.0000
lnEFF
1.932979
0.158763
12.17522
0.0000
lnDEP
1.001498
0.045841
21.84721
0.0000
C
11.64389
0.692381
16.81717
0.0000
R-squared
0.999125
Mean dependent var
23.83398
Adjusted R-squared
0.998626
S.D. dependent var
0.609459
S.E. of regression
0.022594
Akaike info criterion
-4.447932
Sum squared resid
0.003573
Schwarz criterion
-4.245888
Log likelihood
31.68759
Hannan-Quinn criter.
-4.522736
F-statistic
1999.205
Durbin-Watson stat
1.236194
Prob(F-statistic)
0.000000
除了lnIDU之外的各解釋變量的系數和常數項均通過了T檢驗,下文將舍去對模型并不顯著的這個指標并進行修正后的OLS回歸,得到如下結果:
表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lnFIR
-1.039098
0.082400
-12.61046
0.0000
lnEFF
1.937205
0.147940
13.09453
0.0000
lnDEP
1.008017
0.032926
30.61465
0.0000
C
11.53776
0.467942
24.65639
0.0000
R-squared
0.999119
Mean dependent var
23.83398
Adjusted R-squared
0.998789
S.D. dependent var
0.609459
S.E. of regression
0.021208
Akaike info criterion
-4.607654
Sum squared resid
0.003598
Schwarz criterion
-4.446018
Log likelihood
31.64592
Hannan-Quinn criter.
-4.667497
F-statistic
3025.304
Durbin-Watson stat
1.174509
Prob(F-statistic)
1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意義
1.1現實意義
在我國社會和國民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生態環境呈幾何速度惡化,自然生態系統被污染和嚴重過度索取,大量自然資源都面臨著短缺和后續乏力,其中林業資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來說,作為可再生資源的林業,只要統籌科學、開發合理,是可以持續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貢獻的。但是,我國森林產業的現實狀況是:森林生態系統退化速度比建設速度快,局部好轉,總體惡化,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缺位、供體錯位,載體即林地和林木發展跟不上經濟發展需求。林業生態環境惡化造成了每年數百億的經濟損失,傳統的林業經濟模式已經無法適用于現代社會經濟發展,改變勢在必行。
林業主要以森林為主要資源,森林是一種復雜的復合生態體系,是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是人類氧氣的制造者和二氧化碳的凈化器,也是生態鏈中重要的一環。
林業是所有生態建設的主體,同時其又可以是規模巨大的生態經濟循環系統,林業生產的物質產品絕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綠色能源,在節能減排目標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義和作用。林業又是生態文化的源泉。必須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樹立正確的森林經營理念,體現在人與環境、資源與生態、經濟與自然的協調和統一的發展,通過科學、政策、技術和不斷進步的管理措施,通過不斷地適應尋找到適合我國社會自身發展情況的道路,以期達到林業資源的多方面發展、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1.2經濟意義
森林是大陸生態系統的主要環節,也是林業經濟的最重要載體。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態系統是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的最主要目標。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態系統不僅能夠持續提供生態效益也能持續提供經濟效益。被破壞的退化的森林不僅在物質生產能力上明顯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應減少。我國現有森林生產力只相當于其潛在生產力的1/3,這是國內林業產業界內的共識,因此恢復、開發和提高森林生產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業生態環境可以支持復合經濟體系的發展,可以幫助建設和發展多樣化的經濟結構,在成熟健康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強調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會使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失去推動力與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設功能性完整的林業生態體系的同時,形成以林業資源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為龍頭、以林業商品產業和綠色旅游產業為一體的林業產業體系,建設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產品的深加工產業,逐步形成比較發達、系統和綠色的林業產業。
2林業生態保護建設發展的亮點
一是發揮林業的經濟功能。生態優先并非不考慮經濟功能,只有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才有物質基礎;應分清國
家對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線,切實保護天然林資源,按照森林經營的技術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長的自然規律,科學合理地采伐利用,讓林業在發揮生態、社會效益的同時,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二是提高林農的積極性。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后,林業部門劃定采伐區域、數額,企業與林農實現“訂單林業”,減少了企業的灰色支出,使林農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業和林農植樹造林的積極性。三是建立林業要素市場。林業要素市場建成后,通過林權有序、規范流轉,可以盤活林木林地資產,解決森林資源經營周期長、效益兌現慢、生產風險大的問題,提高林農的生產積極性,促進林業規模經營、集約經營。通過林權證抵貸款,解決林農發展林業資金不足的問題,促進了社會閑散資金與銀行資金流向林業,加快推進林業產業化進程。
3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產生的新經濟建設點和經濟增長點
傳統林業只將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資源——木材上面,但是林業資源可以提供遠比木材更多的產 品,能夠對經濟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以下是3種主要經濟增長形式。
3.1促進森林旅游業的發展
森林旅游業的發展是林業生態環境最主要的貢獻。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閑娛樂也開始日益重視,森林旅游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也是擴大內需、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途徑,并且正在我國迅速生成和增長。完善的森林資源是森林旅游的基礎,森林旅游業是一個多層次的結構,可以發展出主要如森林公園、交通運輸、餐飲、商貿、旅行社、娛樂等多種依托森林資源的經濟體。此外,還可發展各種層次的輔助服務機構和組織,這些都是經濟建設所需要的多方支點。
3.2促進林業副產品產業的開發
林業資源除了能夠提供木材之外還能提供很多林副產品,如動物、林果、花卉、次生動植物資源。根據不同地區的林業資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產品產業,最主要的有野生動物資源產業、林果深化加工產業、次生動植物開發產業等。深化開發林業資源的副產品可以為經濟建設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機遇。
3.3使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形成產業
關鍵詞:生態建筑;經濟發展;林業結構調整
森林是陸地生態的主體,不僅能提供木材和多種林副產品,還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凈化空氣,美化環境,抵御自然災害,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林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平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對林業資源的過度利用,生態整體惡化,多種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和財產安全,搞好林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我縣林業也和全國一樣。下面就搞好我縣林業結構調查,談幾點想法。
1 重新認識我縣林業形勢,加強對林業發展的責任感
自建國以來,到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今天,我縣林業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木材,為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也清醒的看到我縣林業資源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我縣從1962年開始,對森林進行大面積采伐,從1962年-2000年采伐蓄積25000立方米,2001年-現在年采伐量15000立方米。前38年采伐和的木材都是大徑材,而現在采伐的木材多是中小徑材,而且木材質量差,單位面積產量下降,輪伐期縮短,這明顯看到森林的木材產能下降,木材的經濟價值降低,還有從采伐的過程明顯看出河水流量變化,是以前河套下雨不下雨,流量變化不明顯,現在是下雨時河水瀑漲,停雨時水流馬上變小,這說明森林的涵水能力在急聚下降,帶來的后果是雨大時河水瀕濫,農田受淹,道路橋涵被沖壞,水資源大量流失,雨小時旱年水量不足,農田灌溉缺水,造成工農業各種損失,嚴重受到的經濟損失遠大于木材的產值。
林業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過量采伐,石場、砂場的過渡開采,造成部分山體,森林恢復難。人類的生產活動使動植物資源逐漸減少,林副產品產能下降。據統計,2000年前每年光蕨菜一項全縣一年產出20萬公斤,年創匯160萬元,而近幾年,全縣每年產品出只在5萬公斤左右,年創匯40萬元左右,是前15年每年的四分之一,木產品生產利用率低。
木材經營還停留在70、80年的水平,沒有深加工企業,原產原出,木材生產全部以原木外銷。
2 合理造林,逐步轉型
營造時科技含量不足,近年來,我縣造林樹種單一,適林樹種不合理。造林密度不合理,部分地塊不適地適樹,由于樹種單一,病蟲害發生較高,密度不合理,培養出的林子達不到經營目的,還不是適地適樹造成成活率低下,使林地的經濟效益和生態受到影響,尤其是林戶的經濟利益受到損失,影響了林戶的造林積極性。
根據我縣林業資源現狀和林業經濟發展的情況,怎樣調整林業結構,保護生態環境發展林區經濟。
根據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保護生態安全要求,東北國營林區將逐漸盡快停止森林采伐的精神,我縣林業也將和國有林區一樣,以單一、以木材生產為主的經濟來源向保護資源恢復森林資源方向轉軌。林業的主要任務,以從生產型要效益向生態型要效益轉變,所以,林業生態效益和經濟發展面臨重大變化,所以,調整林業林場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生態安全的需要。我縣林業生態建設和發展林區經濟必須統籌兼顧,既要發揮林業生態作用,又要保證職工經濟生活來源,那么怎樣才能使二者和諧統一,搞好林業結構調整是轉變,是發展林區經濟和維持生態建設的必要渠道。
3 怎樣調整林業結構建議
首先,林業結構調整,必須以保護森林資源,發展恢復森林為主,增加森林面積,培育森林,加強森林保護,促進森林更新,加大造林力度,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大力營造速生豐產林、生態林、風景林、水源涵養,大力發展苗木基地建設,加強林政管護,資源監測和資源管理。加強林區防火,加強森林病蟲害的測報和防治,更好的發揮森林的生態主體作用。
第二,以森林生態效益為主,發展林區經濟為輔,是調整林區結構的目的。充分利用森業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業替代產業,有效的利用自然資源,建設風力發電站,加強水資源建設,發揮資源優勢,建立水庫,發展養魚灌溉。
發揮林下經濟,結合北藥建設,種植貴重藥材,發展養殖業、種植業和大尖果林建設,既增加林業經濟收入又促進林業生態的發展。立體開發,創新發展,建立生態呼吸場;生態森林食品,建立蛇場,人工野山參基地,野生動物、寵物培育基地,生態動物養殖地,商品珍禽基地。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引進外資發展林業經濟,反輔林業生態建設。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職工科技水平,增強森林生態意識,發展林區經濟,建良種繁育基地,樹種造林試驗基地,建設經濟生態兼顧林基地等林業科研各種基地建設。
發展旅游業,利用自然景觀,打造旅游優勢,增加收入,宣傳森林生態的作用,使人們熱愛森林、熱愛大自然,使游人真正認識到好的生態環境帶給他們的美好享受,以旅游作為傳媒窗,傳播信息,爭取玩意兒多投資,恢復生態。
第三,搞好林業結構調整是生態建設和林經濟發展的時代需要。在經濟全球化、生態全球化的今天,林業結婚調整不只是中國生態經濟需要,也是世界生態的全球化要求。
1我國渤海環境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管理行動中各部門缺少配合2001年,為加強對渤海環境的治理,國家環保總局(2008年改為國家環保部)發起了“渤海碧海行動計劃”。常規工作中,國家海洋局每年對渤海海域環境進行監測和保護,水利部一直強調對入海河流的治理,漁政部門也一直采取措施防治漁業養殖污染。但即使各部門做了這么多工作渤海的環境質量依然沒有明顯改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各部門缺乏聯動合作,獨自行動,工作范圍及工作內容受到局限,沒有形成合力,從而導致渤海環境治理效果不佳。
1.2管理措施收效甚微,渤海環境持續惡化自2001年起,為對渤海環境進行綜合整治,我國先后實施了“渤海碧海行動計劃”及《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都沒能使渤海環境質量有明顯改觀。如圖1所示[5],2001年以來,我國渤海海域污染面積一直居高不下,水質持續惡化,渤海環境令人堪憂。
2復合生態系統管理理論對渤海環境管理的適用性
2.1復合生態系統管理理論復合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以人的行為為主導的,由社會系統、經濟系統及自然系統共同構成的,以各子系統間相互作用為基礎并以整體形式發揮作用的一種復合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一方面,人以其特有的文明和智慧驅使大自然為自已服務,改善生活;另一方面,作為自然的一員,人的活動又要受到自然的約束。這兩種力量間的基本沖突,正是復合生態系統的一個最基本特征[6]。復合生態系統管理是指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管理者在對社會系統、經濟系統及自然系統之間的關系進行充分把握的基礎上,運用生態的、科學的和可持續的方法對本地區各項事務實施適應性管理的過程。其本質是保持系統的健康和恢復力,使系統既能夠調節短期的壓力,也能夠適應長期的變化[7]。實施復合生態系統管理要堅持可持續性原則、整體性原則、時空廣泛性原則和人與生態系統相統一的原則。目前,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陸地還是海洋,都不乏基于復合生態系統管理的實踐。1998年12月,澳大利亞基于生態系統方法的海洋環境與資源管理政策[8]。2005年1月中國政府和全球環境基金(GEF)合作,采取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理念實施中國西部退化土地治理,該項目預計用時10a,目前進展順利[9]。
2.2渤海是一個完整的復合生態系統渤海是一個完整的復合生態系統,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渤海具有其完整的生命支持系統。渤海由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中部海域及廣闊的海岸帶組成,灘涂廣闊,具有大量基巖港灣岸段,注入渤海的具有常年徑流的河流有40余條,流動的海水將這些地形地貌聯接成一個整體,連同渤海區域特有的氣候、土壤及光照共同為在渤海區域內生存的動植物及海岸帶生存的人類社會提供生命支持。(2)渤海有其完整的營養物質流動鏈。營養物質一方面來源于自然系統提供的太陽能,另一方面來源于陸地上社會經濟系統的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通過光照、河流及陸源物排放等方式進入渤海中,參與到渤海的食物鏈循環,實現了營養在渤海的600余種生物中的傳遞。(3)魚類、蝦類及其他經濟生物的洄游更將渤海連接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2.3傳統的海洋環境管理方法不能有效解決渤海的環境問題首先,基于達標排放的排污管理導致渤海環境污染加重。目前環渤海各省市實行污水達標排放制度,如北京市強調對重污染企業的排污達標狀況進行嚴格監管[10],這一制度意味著生產或生活污水只要達到一定標準就可以排入河流或海洋。而達標排放的水對渤海來講依然是污水,隨著達標污水源源不斷地由地勢較高的河流和陸地排入地勢較低的渤海,海水的質量不斷下降,污染也日益嚴重。其次,基于目標總量控制的管理也不能減輕渤海環境污染程度。渤海沿海各省市實行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制度,如河北省制定年度污染物減排計劃以期完成主要污染物控制總量目標[11],這種排污總量的削減并不能解決渤海的環境污染問題,實質上對渤海的污染還是不斷增加的。最后,渤海環境治理中的各部門的實踐也證明傳統的以行政區劃為單位的分割管理、缺乏部門間合作的獨自行動對于渤海環境問題的解決也是低效率的。
2.4實施復合生態系統管理有助于解決渤海的環境問題無論是從理論上、制度上還是已經進行的實踐中都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即實施生態系統理論有助于解決渤海的環境問題。
2.4.1理論上可行:基于環境容量的總量控制排污管理有助于解決渤海環境污染問題環境容量為環境的特性,是在不造成環境不可承受的影響前提下,環境所能容納某污染物的能力[12]。任何環境都具有一定的納污能力,但同時具備一個不可逾越的闕值,這就要求我們在向渤海排污時必須首先充分考慮其環境容量,達標排放或總量控制排放必須是基于渤海有環境容量剩余的情況下進行的。在環境容量沒有剩余甚至已經出現污染的情況下,應該積極利用生態系統途徑,實施環境修復,通過污染物物理去除、化學降解、生物降解才能有效減輕水體和沉積物污染。
2.4.2制度上可行:中央重視綜合管理、協調管理無論是“渤海碧海行動計劃”還是《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都不難看出國家對于渤海環境的治理,不僅重視綜合管理,更重視各部門間的協調。為強化綜合管理,《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要求成立渤海環境保護統籌部際協調機制[13]。在當前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實施基于復合生態系統的渤海環境管理更是符合國家發展改革的大方向。
2.4.3實踐證明可行:國內國外都有成功的實踐案例國內和國外都不乏基于復合生態系統對海岸帶進行管理成功的經驗。自1994年至今,東亞海伙伴關系計劃(PEMSEA)啟動了包括印度、菲律賓、泰國及我國等十多個東亞國家的海岸帶綜合管理示范計劃[3],充分利用生態系統方法對海岸帶進行綜合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區域層面上,一些區域組織及區域基于生態系統的管理理念,進行一些大海洋生態系項目的運行和建立區域漁業協定[14-15],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在我國,廈門是將生態系統理論應用到海岸帶管理中的典范,在推動機構間和跨部門間合作協調的同時,利用生態的、科學的方法對廈門市海岸帶實施有效管理,最終成效顯著[3]。正如1998年4月GESAMP第28次大會報告指出[16]:英國泰晤士河、美國波士頓港及中國廈門港環境質量的改善表明,即使在面臨人口壓力、經濟發展較快的大城市,持續和協調的行動也能取得很好的成效。
3基于復合生態系統的渤海環境管理路徑
3.1培育、普及、強化人是渤海復合生態系統一部分的管理意識復合生態系統又是以人為中心的,一方面,人從生態系統所提供的服務中受益,另一方面也影響著生態系統的發展進程,因此復合生態系統管理中將人視為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7]。這就要求我們在渤海環境管理工作中要樹立整體觀、系統觀,要協調好渤海復合生態系統中社會經濟系統及自然系統的關系,通過開展各類宣傳活動轉變公眾及管理人員的思維,使人們充分認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渤海復合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從而實現通過轉變意識來推動渤海環境的管理工作。
3.2針對具體的環境問題,在渤海綜合管理框架下,開展分區聯合行動在面對具體的渤海環境問題如赤潮、綠潮、海洋重大污染事件(海洋溢油、違法傾污)等,應在渤海綜合管理框架的指導下,在明確沿海各省(市)及各單位的職責及管理海域范圍的基礎上,分析問題發生的原因、產生的影響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確定所涉及的行政單位及主管部門,制定科學可行的統一行動方案,確定統一的行動時間、行動方式及行動海域范圍,開展分區聯合行動,共同解決渤海環境問題。
3.3采取適應性管理方式,對渤海治理政策實施效果進行監測和反饋當前還沒有哪個公共政策可以稱得上是毫無缺陷的,因此,對政策進行實時修正和糾偏的適應性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適應性管理是被廣泛倡導的生態系統的管理方式。生態系統事件的發生具有不確定性和突發性。適應性管理允許管理者對不確定性過程的管理保持靈活性和適應性[18]。采取適應性管理能夠根據生態環境問題的發展進程作出有針對性和時效性的及時反應。目前在我國渤海海域已經基本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海洋環境監測體系,監測結果由各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以《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的形式公布。但具體到某一項海洋環境政策實施的效果卻缺乏相應的監測和反饋評價機制,因此應該結合各級《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對渤海環境治理政策的實施效果開展季度或年度的跟蹤監測和反饋,從而了解當前渤海環境的新情況,判斷之前采取的環境治理措施有沒有奏效,目前還存在哪些問題和缺陷,應該如何進一步優化和糾正偏差等。
3.4強化部門間、地市間協調行動,形成合力海水的流動性使海洋環境問題具有發展速度快和影響范圍大的特點,因此需要加強政府間縱向及橫向的交流與合作。目前涉及到渤海環境管理的政府間會議主要有渤海環境保護省部際聯席會議(以下稱“渤海部際會議”)和環渤海區域合作市長聯席會(以下稱“渤海市長聯席會”)等。縱觀兩個會議歷次的召開情況,都存在一些問題。為強化其在渤海環境治理中的作用,建議:(1)提高會議的制度化程度。應確定聯席會的年度召開時間及參會成員。(2)提高聯席會議的專業化程度。實踐證明,研究機構為海洋管理部門所起的決策咨詢作用不足[19],因此在渤海環境治理相關會議中應該增設專家參會制度,如邀請各涉海高校專家學者、海洋研究所研究者、國家海洋局中進行渤海環境執法的人員等參加會議,獻計獻策。(3)增強會議中府際合作的內容,強調對渤海環境的協同治理。同時,增強部門間、地市間對渤海環境的協調管理還應該注意:(1)明確渤海復合生態系統的范圍及管理主體。明確范圍和管理主體有助于增強系統內各部門間的凝聚力和整體認同感,渤海環境管理的主體應該由渤海周邊“三省一市”地方政府及各級水利、海洋、環保等相關業務主管部門構成的一個整體。(2)從渤海復合生態系統的高度構建科學的管理協調機制,明確各單位管理職責。渤海是一個整體,管理協調機制的構建也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高效的管理是集權和分權的合理結合,因此在渤海環境管理協調機制的構建中既應有統籌把握、總體控制的部門,又應存在各部門間協調交流、學習借鑒的平臺,這樣才能保證各部門在認真履行自身職責的同時增進同相關部門的溝通聯系,有利于開展聯合行動,提高對渤海環境協同治理的效率。(3)增強海陸統籌。陸源污染是造成渤海水質惡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對于渤海水質的治理,還需樹立海陸一體觀,加強海洋主管部門和陸地上水利、環保等部門的溝通合作,從根源上治理渤海環境污染。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生態景觀;校園景觀
文章編號:2095-4085(2015)07-0041-02
生態景觀設計營造的是自然、文化、生命三者交融的環境,讓園林景觀不再是孤立的特定用地,而是對自然的重新感知、體驗和關懷。校園景觀設計更要合理運用生態景觀設計的原理,實現景觀美與綠地生態調節功能的全面融合。
1.景觀生態學理論
1.1景觀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景觀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之間交叉的學科,它的主體是地理學與生態學之間的交叉。景觀生態學以整個景觀為對象,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與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和交換,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一級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和功能、景觀動態變化以及相互作用機理、研究景觀的美化格局、優化結構、合理利用和保護。
1.2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
斑塊、廊道和基質是景觀生態學用來解釋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普遍擁有各類景觀,包括荒漠、森林、農業、草原、郊區和建成景觀區,景觀中任意一點或是落在某一斑塊內,或是落在廊道內,或是在作為背景的基質內。斑塊一廊道一基質的組合是最常見、最簡單的景觀空間格局構型,是景觀功能、過程與格局隨時間發生變化的主要決定因素。這一模式為比較和判別景觀結構、分析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和改變景觀提供了一種通俗、簡明和可操作性的語言。
斑塊是在外觀上不同于周圍環境的非線形地表區域,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工的。廊道是指不同于兩側基質的狹長地帶,它既可以呈隔離的條狀,如公路、河道,也可以是與周圍基質呈過渡性連續分布,如某些更新過程中的帶狀采伐跡地。基質是景觀中面積最大、連接性最好的景觀要素類型,如廣闊的草原、綠地,連片分布的森林等。
2.校園景觀生態模式分析
景觀生態多樣化有三個方面的表現:一是通過維持物種的多樣化達到生態化:二是根據不同物種的特點,形成多樣化的空間環境類型以滿足物種的需要;三是采用多樣化的方法靈活處理環境設計。
黃河科學院校園景觀設計強調了“滲透”與“延伸”的概念。首先,對于景觀環境,在保證各個斑塊完整性,避免斑塊破碎化的前提下,通過各個斑塊的穿插與延伸使各種環境類型形成多重組合,在各個斑塊的交界處增加環境類型的多樣性。其次,將中心斑塊通過綠色廊道及其水系向周邊的組團滲透,增加自然與人文景觀的交匯,使人文環境類型多樣化。再次,在同類斑塊的景觀設計上,規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處理,突出重點,混合運用。
3.景觀生態學在黃河科技學院校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3.1景觀斑塊
斑塊是區域景觀體系構成中最常見、形態最多樣化的景觀,是景觀構成中極為重要的景觀類型。黃河科技學院景觀中的斑塊主要由規則和不規則綠地、單獨建筑或建筑群、人工硬質地面和水面等組成。如荷花池這個水面的斑塊和信息樓之間的不規則的綠地斑塊,自然式的規劃,充分結合喬灌草,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小群落,直接影響著整個景觀的生態功能。斑塊的生態意義在于:可以形成異質種群,并隨生境的破碎化促使種群在空間分布上趨于“孤島化”;斑塊化是與各種生命形式長期共同演化的結果,促進生物的多樣性。
3.2景觀廊道
廊道是區域景觀整體中具有一定寬度并呈現線性形態特征的景觀實體。廊道的生態功能主要有棲息地或者生境功能;物質傳輸功能;過濾或阻抑功能;物質、能量和生物的供給源或匯功能。黃河科技學院校園景觀中的廊道主要有連通的水系、植被與道路系統構成,一般來說,廊道景觀以自然的狀態伸展,可以分割空問,又可以聯系空問。
3.3景觀基質
在區域景觀中,景觀基質是面積最大、連通性最好的景觀要素類型,在景觀體系中具有重要的物質流、能量流和物種流的生態作用。一般來說,基質由凹形邊界將其他景觀要素包圍起來,在所包圍的斑塊密集區,基質之間相連的區域很窄。在整體上基質對景觀動態具有控制作用。
3.4校園生態景觀三個要素之間的聯系
黃河科技學院校園景觀主要構成是綠地、建筑物、道路和水體,各要素的結構、平均斑塊面積、斑塊密度、平均斑塊最小距離、多樣性指數均勻度、破碎度、相鄰度與分維數等指標均比較合理。校園綠色生態空間包括校園范圍內一切人工的和半自然植被及水體,通過合理布局斑塊和廊道,使之成為有機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