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2 17:40:1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養生保健的重要性,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養生保健氣功現狀影響因素
養生保健氣功是中醫傳統養生學的一個分支是一門涉及身心相互作用的復雜生命現象和規律的人體科學。它通過姿勢調整、呼吸吐納、意念控制實現伸筋拔骨、通筋絡、活氣血、理臟腑從而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益壽的作用。為此本文以廣州市地區為例對養生保健氣功開展的現狀進行調查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影響養生保健氣功開展的相關因素旨在為廣州市地區的養生保健氣功的發展和完善提供參考依據推動養生保健氣功的全面開展達到真正的全民健身全民健康。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1年6月~1年9月在廣州市天河區、白云區、荔灣區等5個區利用問卷調查法隨機調查參加養生保健氣功習練的居民5名每個區9名居民共得到有效問卷份回收率為9.。另外與部分指導人員進行訪談收集一些問卷中無法獲得的信息。
調查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法調查居民的一般人口特征以及養生保健氣功開展的現狀包括習練場地、運動目的、時間等。
統計學方法:書面調查結果采用Epidata.進行錄入并采用P1.軟件進行檢驗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影響養生保健氣功開展的影響因素。
結果
人口學特征:本次共調查的有效樣本人其中男18人(86)女人(571)。5歲以下1人(8)5~5歲5人(8)6~55歲168人()56~65歲15人(6)65歲以上5人(186)。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6人(857),小學人(1)初中58人(181)中專高中85人()大專及以上198人(71)。職業:退休人員16人()工人85人()農民9人(99)教育工作者15人(571)其他人(76)。
習練養生保健氣功的類型:結果顯示習練的類型多種多樣太極拳8人(1976)五禽戲5人(18)八段錦95人(6)穴位按摩操1人(857)筋絡動功7人(1667)。習練的時間基本在8:~9:早晨6:~7:的較少。
習練養生保健氣功的習練場所:結果顯示習練不受場地大小的限制大部分人都選擇固定的場所進行習練如公園、廣場、寬敞的空地等;少數人無固定的場所。結果見圖1。
養生保健氣功的習練的目的:結果顯示習練養生保健氣功的目的出現多元化趨勢以強身健體為目的89人(96);休閑娛樂為目的1人(5);防病治病為目的86人(919);打發閑暇時間為目的8人();廣交朋友為目的68人(1619)。以上數據顯示以強身健體和防病治病為目的的排序分別居第一、第二比例分別為96919;而打發閑暇時間的比例為。表明人們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閑暇時間從以前的打麻將、打牌、聊天等形式轉變為健身的鍛煉這說明人們充分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成為居民的首要選擇。而以廣交朋友為目的的比例為1619可見養生保健氣功既能增進居民之間的友誼豐富業余文化生活也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這表明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養生保健氣功的習練的年限:結果顯示參與養生保健氣功的習練的大多數在1年以內占65;年以上占少數僅8;1~年占15;年占1。這說明養生保健氣功起步晚但由于明顯的健身功能受到越來越多居民的歡迎加入鍛煉的人數不斷增多隊伍不斷壯大成為廣州地區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養生保健氣功的每次習練的時長及頻率:結果顯示每天都跳占每周~5次占5每周一次1偶爾一次1。鍛煉時長~6分占66~
9分占59~1分占55。這是因為體質及身體狀況不同每個人因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鍛煉時長時間短達不到運動效果過長身體容易超負荷。
影響養生保健氣功開展的因素分析:根據專業知識對所選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參與目的、參與方式、運動效果、打發時間、場地限制、組織不力等16個可能影響養生保健氣功開展的因素賦值是定義為“1”否定義為“”。
單因素分析:對16個肯能影響因素進行檢驗篩選出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個人惰性、組織不力等1個影響養生保健氣功開展的因素。見表1。
單因素分析:經ogitic逐步回歸分析自變量選入水準取5剔除水準為1篩選出5個影響養生保健氣功開展的因素分別為場地限制、缺乏科學指導、運動效果、宣傳不夠、指導人員缺乏培訓。結果顯示幾項偏向回歸系數均為負數表明居民對這幾方面越不滿意越是影響養生保健氣功的開展。從標準偏向回歸系數來看以場地限制和宣傳不夠兩項對養生保健氣功的開展影響較大。結果見表。
討論
場地限制設施落后鍛煉環境無法保障:人是社會的主體當人產生體育需求之后就需要在一定的活動空間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現場條件將成為開展社區體育必須的基本條件之一。調查結果顯示場地條件限制是制約養生保健氣功開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人們一般都以離家就近的原則選擇在本小區空曠的空地或公園健身幾乎所有的健身運動設備都非常簡單均為電源接一臺DVD和個小喇叭相鄰兩組音響干擾大而且是室外露天受天氣(刮風下雨)的影響居民只好停止健身運動。因此對相關領導在建設規劃管理部門應注意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住宅區內居民的合理布局提供更為廣泛為健身人群運動合適的地方;同時也應為健身氣功廣泛開展創造一定的條件改善訓練環境提高人的積極性與參與熱情。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居民對養生保健氣功的認識使之合理利用閑暇時間:從參加者來看年齡以6~65歲居多為中老年人范圍比較狹窄。而5歲以下的年輕人較少參加僅為8這可能與他們認為自己不需要鍛煉還年輕有關也可能與他們工作忙、家務忙沒有時間鍛煉有關。而經常中斷不能堅持者也很多這樣會嚴重影響鍛煉的效果。因此社區居委會應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等媒體加大對養生保健氣功的宣傳力度提高居民的體育鍛煉意識;在健身點設立“健身周”或“健身標兵”等相關活動調動居民的積極性使之合理利用閑暇時間;培養和激發更多人投身到健身運動中使之成為居民生活中的一種時尚一種新理念。
加強對居民健身的科學指導:在調查中發現進行養生保健氣功習練的居民大多都是中老年居民他們對習練方面的認識會有一些誤區如有小病也堅持;忽視準備活動;不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盲目健身等。這就需要專業的指導員科學的指導為了取得預期的良好效果首先要制定計劃循序漸進根據不同人的年齡、體質、身體、健康狀況及鍛煉史加以區別對待安排不同的心率控制運動和實踐內容積少成多同時也要加強醫務監督5。
參考文獻
1陳勝.養生保健氣功治療臨床常見疾病調查[J].醫學與社會,1,(8):6.
陳勝.養生保健體育[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7.
尚志強.試析影響我國社區全民健身體育發展的若干因素[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5,():9-.
關鍵詞:傳統中醫學;土家族醫學;養生;保健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世界經濟和社會生活日益現代化,人類的壽命逐步延長,健康問題層出不窮,如何通過養生保健來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傳統中醫學歷來重視養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醫學作為傳統醫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門“經驗的自然科學”,對以土家族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文擬探討飲食起居,精神調養,形體鍛煉等在傳統中醫學和土家族醫學養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較傳統中醫學和土家族醫學在養生保健方面的異同。
1 傳統中醫學中養生保健的原則
中醫養生文化歷史悠久,在世界文化當中,中國人的養生學與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獨到之處。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預防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1],是對養生的精辟總結。養生,又稱為攝生、保生,即保養生命之意。“養生”最早見于《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2]。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的生命規律,尋找增強生命活力和預防疾病的方法,同時探索衰老的機理,以及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原則與方法的系統理論。
1.1 適應自然規律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時刻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人類只有能動地適應外環境變化,保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性,才能延緩衰老和避免疾病的發生[3]。《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靈樞邪客》曰:“人如天地相應”指出人的生命活動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而進行的,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這是四時養生之道[4]。
1.2 重視精神調養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襲,是中醫養生防病的一個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要盡量避免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對人體的影響。如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積極地治療軀體性疾患,防止其內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 《靈樞本臟》言:“意志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因而要求人們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通過經驗認識及思想活動過程轉移情緒感情反應,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謹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視飲食養生,《備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食養,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則。
1.3.1 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資于食,而機體對于營養物質的需求則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種豐富營養素的食物可以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推遲衰老的發生,減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種疾病。《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記述“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獸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要求食養中膳食的調配要盡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補。
1.3.2 辨飲食之宜忌 強脾胃,節飲食乃第一要務。包括忌過饑過飽和飲食偏嗜[5]。《金貴要略》指出:“凡飲食滋味以養于生,食之有妨,反之為害。……若得益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養生學中的一條重要原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虛風賊邪避之有時。”(《素問上古天真論》)。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氣”,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實施藥物預防等。《素問遺篇刺法論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無疫干也”的記載。
2 傳統中醫學中養生之道的措施
2.1 調神養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靈樞天年》)故養生尤重調神,除四季調神外,還包括以下3個方面。
2.1.1 養靜藏神 《素問痹論》曰:“靜則神藏,躁則消亡”。《老老恒言》指出“養靜為攝生首務”。養靜的關鍵在乎節欲。如果過分的貪求聲名物欲,可導致損正折壽。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動形怡神 動形可促進氣血流暢,舒筋活絡和協調臟腑功能活動,使人精神煥發,心曠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過適當的動形來怡神,靜神,就顯得更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臨證指南醫案》指出“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賞音樂,戲劇,歌舞,或讀書吟詩,交友攬勝,種花垂釣,琴棋書畫等情趣高雅,動靜相宜的活動,可以起到培養情趣,熱愛生活,陶冶情操,怡養心神的作用。人生際遇遭逢違樂之事再所難免,如能根據自身的素質,愛好,環境與條件,參加上述活動,常可自我解脫,移情易性,從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 惜精養生 包括節欲惜精、節及注意衛生等措施。自古以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說明性生活是必須的,是順應自然的。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腎精,因此必須節制。《素問厥論》中更明確提出是損傷體質的重要因素,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故手足為之寒也”。由于過度,使之從“質壯”的體質轉變為陽氣衰于下的體質,充分說明節欲保精對養生的重要性[6]。
2.3 飲食養生 食療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甲骨文記載看,有禾、麥、黍、稷、稻等多種糧食作物,已能大量釀酒。到了戰國時期,終于有了關于食醫的理論,標志著食療的飛躍發展[7]。《周禮》中有食醫記載,說明我國古代對飲食健康的關注程度已非一般。《內經》有“藥已祛之,食以隨之”的治病原則[8]。2.3.1 注意飲食衛生 其一是防止飲食不潔。其二是不要攝食腐敗變質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類,以免“飲食中毒”。(《諸病源候論》)
2.3.2 提倡飲食有節 食養中主張飲食有節制,提倡定時定量,防止饑飽失常。中醫內科許多疾病的發病因素都和飲食無節制有關,這里的節制是適量的意思,不能吃的過多,但也不可過度節食[9]。認為“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呂氏春秋盡數》)食量則因人而異。
2.3.3 克服飲食偏嗜 克服飲食偏嗜是謹和五味以養生的重要內容,反應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營養的食養思想。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熱。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養臟,各有其親和性。如果長期偏嗜某種食物,易致臟氣偏勝而功能失調,或形成“膏粱”之變;同時,會導致其它營養物質的匾乏而使機體失養,繼發產生種種疾患。《保生要錄論飲食門》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則傷生疾;所惡之味不可全棄,全棄則臟氣不均。”
2.4 傳統健身術養生 傳統健身術養生,如太極拳、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等拳術及各種氣功和武術運動等,以此來煉形、煉意、煉氣,使身體“形與神俱”[10]。運動養生是中醫養生的一個重要內容,但要求運動適度,做到“形勞而不倦”。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方能收到運動以養生的功效。
2.5 藥物養生 藥物養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過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藥并借助其補養或通瀉作用,調和氣血、平衡陰陽、調和臟腑、通暢經絡,達到益壽延年、祛病強身的目的[11]。補益扶正是藥物養生的基本法則,調補腎脾是藥物養生的中心環節。從保健防衰的益壽方劑來看,如《世補齋醫書》中的首烏延壽丹,《外臺秘要》的延年茯苓飲等諸方,其重點亦多在補益腎、脾兩臟。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專著《神農本草經》所載上品藥物120種,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長年”、“不老”、“不夭”等即達85種,其中包括人參、地黃、枸杞、女貞子等著名補養藥[12]。
2.6 推拿、針灸養生 推拿養生是通過各種手法作用于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治療和保健強身作用。主要體現在生物信息的調整和糾正解剖部位的異常等方面。《素問遺篇刺法論》中記載了預先針刺五臟六腑的原穴,可預防邪氣侵犯臟腑,并認為:“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養和神也。”預先針刺使“補神固振,神氣不散,神守不分”,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發生的目的[13]。
3 土家族醫學中養生保健的原則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區,總面積約10萬km2,北起大巴山,中經巫山,南過武陵山,止于南嶺,是一條文化沉積帶。“土家族正好分布在這條文化沉積帶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別豐富[14]。”土家族醫學以“三元學說”及氣血精為理論基礎框架,以毒氣學說為病因學基礎,以氣血失調與冷熱失衡為病理學基礎,以“五診法”為診斷學基礎,以“七法”、“八則”為臨床基本治則,具有別于傳統中醫學及其他民族醫學的獨特的醫學學術特點[15]。其中包括豐富的養生保健知識,這些養生保健內容與土家人民的文化娛樂,體育運動,飲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關,是民俗文化,民族氣質,生產勞動等有機的結合,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衛生保健體系[16]。 具體體現如下。
3.1 歌舞怡情
3.1.1 民族舞蹈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為歌舞之鄉。在土家民間流傳的舞蹈種類頗多,這些舞蹈多是在生產勞動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達內容與農事活動、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動密切相關。如擺手舞,就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滲入,以土家原生文化為主體、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風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戰性、審美性[17]。
3.1.2 民族歌曲 歌也是在勞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民俗文化,其內容十分豐富。如勞動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為一種傳統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國式詠嘆調”之稱。以哭訴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語”,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語”三種元素相結合的獨特音樂風格[18]。
3.2 運動健形 土家人的健身運動,是土家人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逐漸認識,創造的一種身心鍛煉的養生方法。在勞動中講究有度有節,反對蠻干閑散,以免傷神損形。其傳統體育活動如武術、氣功、踩高腳馬、爬樹等。這些方法能促進氣血運行,經脈強健,三元協調,從而達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3.3 藥食調補 土家民間食物種類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療的習慣。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產野果,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尤其是人體必須的稀有元素,如獼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醫常根據不同的時節,合理調配膳食,選用既有營養價值又有預防保健作用的食物進食,促進人體氣、血、精生機旺盛,三元臟腑功能健全,從而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區是茶葉盛產之地,喝茶養生也是土家人的習慣,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藥物,對多種疾病有治療和預防作用。如七葉參茶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獨特,極具營養價值,多用來招待貴賓。
3.4 起居有常 主要指起臥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一定的規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為期,與晝夜相伴,與四時相應,以保證睡眠,怡養心神。心神得養,則形體亦健,抗病之力亦強。
4 傳統中醫學與土家族醫學養生保健的異同
傳統中醫養生學深受道教、《周易》哲學及《內經》的影響,從而創造了中醫養生學的獨特體系,為中華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貢獻[19]。而土家族醫學的養生學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為基本特點的道德觀、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與梯瑪文化的影響[20],同時又結合了土家先民與大自然不斷斗爭的結果而形成。但是作為一門經驗學科,土家族醫學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傳統中醫學。在養生保健方面,土家族醫學是以傳統中醫學理論為指導,結合該地區的特點而發展起來的。雖然與傳統中醫學理論大體原則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如強調運動、飲食、情志養生,但有其獨特之處,強調以古樸的哲學思想為指導;醫藥一家;醫護一體;藥食同源;口耳傳承;療效可靠,尤擅蛇傷、骨傷科等。通過文體娛樂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氣質,生產勞動等有機結合。傳統中醫學養生強調“未病先防”[21],如傳統的針、灸、按摩、藥補等均可成為“治未病”的妙計良策。宋代太醫竇材云:“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
總之,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人類壽命的逐步延長,我國老年化越來越嚴重,健康問題層出不窮,如何通過養生保健來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本文探討了傳統中醫學和土家族醫學在養生保健方面的異同,以期達到強身健體,預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養生保健,值得進一步挖掘與提煉,為新世紀的人類健康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謝玲.抗衰老與中醫養生防病[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8,30(1):56.
[2]吳敦序.中醫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783.
[3]吳忠祥,尹抗抗,譚達全.《淺談黃帝內經》養生觀[J].新中醫,2009,41(1):112.
[4]李敏.老年養生應順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鐘木生.《內經》論養生長壽之道淺述[J].新中醫,2009,41(8):121.
[6]張恒文,余萬桂,李玉和.淺析中醫學養生法則[J].時珍國醫國藥,2005,16(12):1317.
[7]張海波.中醫食療之源流探討[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2,26(2):15.
[8]南京中醫學院醫經教研組.黃帝內經素問譯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16.
[9]呂述鵬,郭宏敏.中醫食療在老年人養生與防治疾病中的意義[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0,31(3):31.
[10]閆潤芹,王娜.淺談中醫養生保健[N].科技健康導報,2008:30.
[11]張學梓,錢秋海,鄭翠娥.中醫養生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孫光榮.中醫養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573.
[13]宋昳星,鮑毅海.淺談針灸“治未病”及應用[J].新疆中醫藥,2009,27(3):24.
[14]田詠華.試論土家族醫藥學術特點[J].中醫藥通報,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叢書總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4.
[16]趙敬華.土家族醫學概論[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羅嵐.土家族擺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靜.淺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藝術特點[J].科技信息,2008,(29):183.
[19]施觀芬.試論《周易》哲學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10):50.
腰帶越長,壽命越短
有一種說法是“腰帶越長,壽命越短。”這是為什么呢?原來腰帶的長短是由腹圍決定的。一般而言,一個人的腰帶越長,就表示他的肚子越大。而肚子越大則表示他的脂肪越多。脂肪越多就容易造成動脈硬化,從而引發冠心病、腦出血、心肌梗死等高危病癥。那么,我們該怎樣看腰帶所具有的養生保健作用呢?
這當然得從腰帶所系的位置說起了。腎是腰帶附近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由此可見腰帶對人體養生保健的重要性。毫不夸張地說,腰帶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就好比是一臺機器的發動機所起的功效。如果發動機不能正常地輸出能量,機器就不能照常運轉。然而對人來說,腰帶所起的作用,并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腰帶的重要性,還體現在腰部分布著重要穴位。處于腰部的帶脈,起于季脅,環繞人體腰部一周。對男性女性朋友的生殖系統疾病,包括陽痿、月經不調、帶下崩漏、疝氣下墜等起著重要作用。古人束腰帶都非常有講究,不同功用的腰帶名稱千差萬別,例如:絲絳、結締、洛帶、玉帶等。現代人大多只知道其束腰的功用,對腰帶更為重要的養生保健作用卻知之甚少。其實束腰的時候,不僅可以通過系腰帶的不同方法和松緊程度來達到防病養生的效果,還可以通過腰帶的按摩、拍打、固定等形式,加強對腰部穴位的診療。腰帶的重要作用,就好比是在腰部放置了一臺多功能的按摩器,對人體腰部的氣血經脈的按摩疏通,起到很好的養生功效。
治療冠心病,腰帶是個寶
冠心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比較高,輕者影響生活質量,重者則直接危害生命。腰帶對于冠心病就能起到很好的養生調護作用。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腰帶所處的位置,恰好就是人體腎臟所在的部位。通過束放和按摩腰帶附近的穴位,刺激周邊的經絡,對肌肉臟腑起到很好的調理作用。冠心病的主要臨床癥狀包括心悸不安、四肢酸軟、肌無力等,就好比是一個城市的供電系統出現了短路,從而引發了城市的癱瘓。通過對腰帶處經絡、穴位的刺激按摩,起到促進血液循環、調理臟腑肌肉神經的功效,正如給斷電的城市接送上了電力,幫助其重新恢復生機和活力。
具體做法是:按揉內關穴約5分鐘,然后再雙手交替捏拿肩部肌肉約10分鐘。接著雙手從腋下向胸腹方向推揉兩肋約20下。最后就是腰帶大顯身手的時候了,取平坐位,雙腳著地,按緊腰帶后左右旋轉20~30次。每天堅持這樣做后,通過腰帶的帶動,對腎、心臟、血管、肌肉神經等進行全方位的調節。
要想脊背好,腰帶要束牢
擁有一副好的脊背,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脊背與腰帶有什么關系?原來在腰帶處有很多穴位,通過對這些穴位的刺激,可以有效地對脊背進行養護調理。中醫認為,脊背部有督脈、足太陽膀胱經通到腰帶處,另外在腰帶附近分布著心俞、肝俞、腎俞等50多個穴位,這些穴位連成一片,形成健康堡壘,構成了人體五臟的養生反射區。這樣一來,通過腰帶的松緊束放,再加上對各個穴位的按摩刺激,打通“奇經八脈”,全身血流暢通,臟腑得到很好的調理,就能達到益壽延年的養生效果。
其實脊背的養生保健方法非常簡單,在家里就可以自行操作,方便實用,不花錢、不求醫就能達到效果頗佳的養生目的。具體做法:脫去衣襪,解開腰帶,放松后仰臥在床上。按摩者用雙手拇指沿脊柱做彈性有節奏的按壓,由上至腰部,每天以同樣方法按壓10分鐘,另外在脊柱兩側1~2寸處進行輔的按揉推壓,能起到疏通經絡、增強免疫力和糾正不良脊柱的效果。
腹瀉好得快,腰帶有妙招
對于腹瀉的治療,腰帶也能起到作用?在腰帶處分布著掌管人體腸道的要穴――天樞穴。天樞穴就好比是天的樞紐,它要是動一動,整個天庭也得抖三抖。
中醫認為,天樞穴主要負責疏通調理腸腑的流通運行,是腹部要穴,處于腰帶束縛的位置(臍旁2寸)。通過刺激腰帶處的天樞穴,達到疏通腸胃氣血運行的效果。就好比是高速路上的交通樞紐,通過這個樞紐的調節,可以讓不同的車流有序通過,不致形成擁堵、追尾事故。對于人體的腸胃來說,通過按摩天樞穴,調節擁堵的腸道交通,還腸道一個舒暢的運行環境,就達到了止痛防瀉的最終效果。
具體做法:讓患者排去糞便后仰臥在床上,或者輕松地坐在椅子上、沙發上,然后解開腰帶,在患者肚臍旁6厘米(2寸)處的天樞穴,用拇指指腹壓在兩側穴位上,力度由輕漸重,緩緩下壓,持續4~6分鐘,將手指慢慢抬起,再在原處按揉片刻。直到患者感到腹部十分舒適,再將腰帶輕松系上。
緩解產后痛,腰帶建奇功
產后下腹痛,猶如針刺般難以忍受,主要原因在于產后惡露排除不暢。中醫講“不通則痛,通則不痛。”腰帶能幫助女性朋友緩解產后的劇痛嗎?
在人體的腰帶部位,有一大奇穴,就是“關元穴”。關元穴在人體的肚臍下3寸處,好比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開關按鈕。女性產后痛,就是這個重要的按鈕出了問題。關元穴是關系人體元氣的穴位,一開一關都牽涉到人體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行。對產后女性朋友來說,瘀血不能順利排出,勢必造成擁堵脹痛。腰帶既然處于這個至關重要的穴位上,用它按摩關元穴,必然對本病的治療具有關鍵作用。
具體做法是把腰帶束于腹部關元穴上,輕柔按摩5~10分鐘,以減輕腹痛感為宜。通過腰帶牽引固定的養生保健方法,幫助產婦排除腰部阻滯的瘀血。這樣一來,氣血通暢,猶如吃了仙丹似的,不僅疼痛的感覺消失了,而且周身血液循環恢復正常,對產后的恢復也大有幫助。
腰帶用得好,魔鬼三圍不是夢
魔鬼身材并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古代就有“楚王好細腰,宮女多餓死”的說法。中醫認為,腰是人體的樞紐所在,上傳人體的呼吸系統,下達人體的生殖系統。因此腰帶所起的紐帶作用,就像是牽紅線的月老,在人體的上下兩段牽線搭橋,溝通經脈氣血的循環運行。再者,腰帶所束部位的人體穴位,不僅數量多,而且效力高。像關元穴、腎俞穴、命門穴等,都是涉及人的身家性命的要穴。
孩童時代,我就視醫生為神靈!最愛聽他們講如何治病……勞苦大眾何時才能走出缺醫少藥的困境過上老少安康的生活?
中學畢業后,我當了20年農村小學教師。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業余最喜愛看的是醫學報刊,最喜歡結交的朋友是醫生。他們具有豐富的養生保健知識,聽他們一番衛生與健康的講話,可謂受益匪淺……于是,我總是用心記載醫生行醫看病的寶貴經驗,收集民間驗方。月久年長,我愛上了醫學探索,同時我熱衷于收集、整理驗方,寫一些養生心得。
二十世紀80年代初,我有幸當了專職新聞記者,一干又是二十余年。平時,我在博覽眾多政治、理論、新聞、文學及歷史、地理、自然等方面的書時,猶愛研讀醫學科普書刊,哪怕省吃儉用,也要跑到新華書店尋覓最心愛的醫學經典,閱后便珍藏起來。年復一年,我所收藏的醫書幾乎占到全部藏書的一半。其中,有我國古代及現代的醫著,有偏方大全,有營養保健學,也有心理衛生知識;有婦幼保健,也有中老年養生保健等方面的醫書醫刊。
隨著年事增高,我的身體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不適,而我收藏的眾多醫書,居然成為我的良師益友。每每有空,我總是細細閱讀各類醫書,從中尋找患病的原因及應對預防、治療的秘方,自我治療,防患于未然。有時帶著問題,拜訪名醫,著力尋找最佳治療方案,達到強身健體之目的。
人體是一部特殊的“機器”,只要某一個部件發生毛病,就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多年來,我從醫書和醫生朋友那里,汲取了許多養生保健的經驗,告訴我養生貴在養心,講好心理衛生是健康長壽的關鍵;認識到“治療為輔,預防為主”的重要性;也深刻地體會到“最好的醫生是自己”的哲理。因此,不斷增強自我保健意識,是驅病御疾,增強體質的前提與保障。
至今幾十年來,我從一個醫盲變成了家庭小醫生。發現家人一旦患有什么小毛病,也能對癥治療,全家人都能做到有病早知道,早預防,早治療,早康復,以健康的體魄,品嘗生活的美酒,營造生命的綠洲。
醫書助我健康長壽。健康就等于節約,健康是家庭和諧的保障。只有健康,才能步步登上長壽的綠色峰巔,領略大千世界的萬象風光……
如“飯前洗手,飯后漱口”、“預防胃腸病,飲食要干凈”、“吃了省錢瓜,害了絞腸癌”——它們從不同角度,提醒人們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又如“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肚皮”、“貪吃貪睡,添病減歲”、“飯吃八成飽,到老胃腸健”、“早飯要好,午飯要飽,晚飯要少”、“饑不暴食、渴不狂飲”、“人愿長壽安,要減夜來餐”——提醒人們注意吃飯的量,把握好飲食的“度”。
有的諺語則提示人們吃哪些東西才有益健康:“大蒜是個寶,常吃身體好”、“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朝食三片姜,猶如人參湯”、“吃米帶點糠,老小都安康”、“一天吃個棗,一生不知老”、“魚生火,肉生痰,粗糧淡菜保平安”、“要想人長壽,多吃豆腐少吃肉”。這些諺語,對老年人的養生益壽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
如“運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入伯不動,腦伯不用”、 “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不抽煙、少飲酒,活到九十九”、“飯后散步,不進藥鋪”、“不抽煙、不喝酒,病魔繞著走”、“拍打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竹從葉上枯,人從腳上老,天天千步走,藥鋪不用找”。——健康長壽,這是古往今來人們追求的重要目標。這些諺語傳授的經驗道出了“生命在于運動”、“動則不衰,用則不退”的真理,它告訴人們,勤勞動、常運動,是健康長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