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免费一二三区_成人在线一区二区_日本福利网站_欧美大片高清免费观看_欧美视频区

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管理會計的條件范文

管理會計的條件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09-19 17:51:3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管理會計的條件,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篇1

一、傳統管理會計的局限性

首先,傳統管理會計提供信息的決策有用性日趨下降。當今企業財務報告系統的程序和期間所產生的管理會計信息,對于經理人員的計劃和控制決策,為時過晚,過分籠統,還歪曲事實。管理會計著重于收集財務交易系統的信息,公司管理當局所使用的許多信息最初是為財務報告目的而收取并匯集的;多數成本系統主要為部門和企業按月編制損益表,而任何一期的會計報告在下一期中間才能呈報。這些信息的滯后對管理者的決策已毫無用處。傳統管理會計長期以來一直假定企業為一個簡單化的主體,于是在成本分配、投資決策時所用的方法比較主觀,往往以眾多的假定為前提來分析現實企業的運作。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企業生產越來越趨向于多樣化、復雜化,傳統管理會計所提供的信息與企業的實際數值之間的離差越來越大。信息的失真使得管理會計的決策支持功能松勁,進而使得企業管理的各項決策嚴重受阻。

其次,不能適應新制造環境的變化。傳統管理會計的觀念,沒有與現實的全面質量管理、及時適量生產、存貨控制以及電腦控制系統和靈活生產制度等同步發展。它不能適應高新技術的要求,也不能滿足產品開發壽命周期短的、小批量的高新技術產品公司的需要。現代產品的一個趨勢就是很快的過時性。許多產品的壽命周期幾年,有些僅為一年或更短。許多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不是靠產品的低成本生產,而是靠產品更新。企業成功的關鍵是推出高性能、高科技含量的產品,低成本并不是很重要的,而傳統的業績評價始終以成本為中心。在新制造環境中,標準成本的作用值得懷疑。對于短期成本控制,直接人工成本在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較小,且基本上屬于固定成本,對直接人工成本進行差異分析沒有多大意義。大多數制造費用與短期的業務量變動不具有相關性,所以傳統的標準成本差異分析并不能為短期成本控制提供有用信息。

再次,管理會計研究領域的狹隘,易使管理人員行為短期化。傳統管理會計研究的對象,一般只局限于大量生產以及工藝技術和產品成本都趨于穩定的、成熟的老產品,很少研究新產品的設計問題。實際上,企業要創造一個低成本的生產環境,產品設計是關鍵。另外,它注重財務會計所提供的數據,把目光聚集在企業內部的管理與動作上,通過控制成本來完成管理會計的目標。這會造成管理決策上的短期性:只注重短期的成本降低,而未能從長遠的、持續地降低成本的策略上考慮。

二、知識經濟條件下建設管理會計對策

首先,創新管理會計對象。對人力資源、知識產權、信息等無形資產的處理在管理會計系統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由此勢必拉動管理會計和重點由物質經濟下重視對實物資產的管理向重視智力資源和知識產權的管理轉變。知識經濟是多元經濟,它不僅要求管理會計越來越多地處理與物質資源有關的經濟業務,還要處理與非物質資源有關的業務,包括對信息的收集、加工、傳輸和揭示等。信息流動將影響管理會計人員工作的所有方面,包括如何和何時產生信息、加工信息、儲存信息、傳輸信息、揭示信息以及評價信息。對知識產權、人力資源的預測、決策、規劃、控制與考核,勢必成為管理會計新的“制高點”。管理會計的服務對象從個別企業轉向企業集團。隨著組織結構的扁平化,企業內部縱向組織間的管理關系,不再是等級森嚴的“集權式”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是獨立性較強,擁有較大自的“自主式”管理。管理會計組織也從過去的事業部制轉向業務部門經理權限較大的企業內公司制,以及合并企業集團的分廠制的管理會計。因此,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分權化的越勢,迫使企業集團實施管理創新,一方面確保投資的保值與增值;另一方面增強內部公司或部門的壓力和內在動力,提高經濟效益。

其次,創新管理會計方法。一方面是管理會計研究方法的創新。鑒于傳統的規范研究方法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應當從規范研究向實證研究與規范研究有機結合的方向發展。管理會計研究必須扎根于企業管理實踐,必須從價值管理角度對企業實踐中的一些新理論與新方法加以總結、提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管理會計研究方法多元化方向發展。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課題、行業、理論、方法等進行綜合研究,改變過去單一研究的狀況;第二,多課題研究同時并舉,多行業部門的綜合研究將使其研究成果更具實用性;第三,多學科在相互滲透,多種研究理論與研究方法相互結合,使研究結果具有更為廣泛的應變能力。另一方面是管理會計分析方法的創新。知識經濟條件下的管理會計是高科技、新市場需求和現代管理三者結合、順應時代潮流的產物。因此,其分析方法應在傳統的老三論與新三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要把管理戰略目標的制定、成本管理、經營投資決策、人力資源管理和風險管理等新的管理方式納入其分析方法之中,并廣泛采用作業成本法、競爭對手分析、預警分析和質量成本分析等方法。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和網絡技術,對諸如“網上公司”、“網上銀行”及遠距離多主體的網上合作體的經濟活動進行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和考核,以便為企業經營管理者提供決策所需的會計信息。

再次,把握管理會計發展趨勢。借鑒先進國家管理會計的科學成果,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

1、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體系是發展我國管理會計的根本途徑。管理會計是管理和會計發展相結合的產物,是企業經營管理要求的從屬物,它與管理環境密切聯系。我國企業所處的經濟體制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均不同于西方,直接應用西方會計理論和方法是不合適的。西方管理會計是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逐步建立起來的,我們學習借鑒西方管理會計的同時,還要結合本國和本企業的特點來建立管理會計體系,否則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2、應將管理會計體系納入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和方法體系之中。目前,西方會計學界對管理會計的概念和內容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廣義的管理會計包含內容太多,管理會計與現代管理過多的融合,使其失去了會計的特征。我們認為,管理會計的基本內容和方法應適當地加以限制,不能失去會計的特征。由于西方管理會計涉及范圍過寬,自20世紀六十年代以后,其發展經歷曲折,成效不甚顯著。因此,我們應當適度地界定管理會計內容,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

篇2

1.對管理會計對象的影響

供應鏈管理條件下,企業管理的對象已不再局限于對內部資源的管理和利用,而是拓展到了包括購買商、供應商以及其它相關組織等在內的整條供應鏈之上,管理的對象也不再僅僅是實物資產,而是也包括信息技術資產等無形資產,這無疑會對管理會計造成巨大影響。在供應鏈管理條件下,企業要想提高競爭力,就需要從管理層次、供應鏈關系、資源分配以及決策程序等諸多方面入手調整過去的企業管理策略與組織模式,以便于有效掌控供應鏈上的資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提升企業資源配置效率,確立企業競爭優勢。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支持企業管理決策的管理會計為了滿足供應鏈管理的需要,其對象就必然會發生變化。例如日本夏普公司在發展過程中,財務會計的對象不斷擴展,當前公司共有66000名員工,服務于分布在全球30個國家的生產工廠、銷售公司、技術研發機構和信貸公司,財務會計的對象涉及到購買商、供應商以及其他相關組織。

2.對管理會計功能的影響

管理會計的功能隨著供應鏈之間的不斷分權化而得到提升。當前會計管理的發展正在向多元化結構的方向邁進,為了適應企業供應鏈管理的需要,管理會計的職能也得到了極大地提升,具體表現為:第一,重視企業文化,用企業文化來引領供應鏈間的活動,與此同時利用戰略管理會計手段引導企業的發展,使企業經營活動符合供應鏈的整體利益。第二,供應鏈集團的管理會計采用內部審計以及內部轉移價格等方式監控供應鏈上的交易,一旦出現問題會及時發現并解決,以此保證整個供應鏈的有序運作。正如中航集團會計師顧惠忠所言:“管理會計不僅要努力降低當前成本,而且要立足于企業長遠利益,因此要不斷拓展財務的功能,由事后核算評價轉變為事前預測與事中控制?!?/p>

3.對管理會計方法的影響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企業的發展環境出現了顯著變化。在供應鏈管理條件下,企業大都借助網絡技術開展商業活動,而且網絡信息技術的運用也促使企業的生產經營理念發生了轉變,生產與信息之間的關系不斷密切,這就為管理會計簡化核算方法、有效運用信息資源創造了可能。在供應鏈管理條件下,首先是管理會計傳統的方法受到沖擊,加速了管理會計方法的變革;其次是管理會計可以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和價值鏈分析法、供應鏈客戶分析法等方法進行決策與管理,從而實現不斷創新。例如海爾集團通過價值鏈分析提出了“休克魚”的理念,與日本三洋公司、青島紅星電器等十多家公司開展并購,從而開始以低成本運作實現資本擴展,截止到2012年在全球建立了60多個貿易公司和21個工業園區,成為中國最有價值品牌之一。

4、對管理會計人員的影響

供應鏈管理需要供應鏈上的企業具有良好的協同關系,而且企業之間協同關系的優劣是影響供應鏈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中航光電”管理層透過公司歷年經營數據發現,公司約10%的客戶為公司貢獻了約80%的收入,公司不到20%的客戶占公司總應收賬款額的80%以上,管理會計工作人員掌握財務會計提供的數據和企業經營管理方方面面的詳細數據,在企業中作用更為突出。要想優化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的協作關系、打造一條高效完整的供應鏈,就需要有一個理論與技術兼備的人才隊伍,這對管理會計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供應鏈管理條件下管理會計應用的創新舉措

1.創新管理會計目標

傳統的管理會計以提高企業效益、強化企業管理為目標,旨在實現企業現金凈流量和利潤的最大化,然而這一目標忽視了市場競爭中的諸多風險因素,而且也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例如國內知名肉食品加工企業XL在2012年生豬出欄量超過7億,肉制品產量達到1400萬噸,因此經常受到豬肉供應價格波動的影響,從而在豬肉供應鏈管理中常常面臨經營風險。供應鏈管理條件下企業的價值是有形與無形資產、內部與外部市場以及現實與未來收益的綜合性表現,不穩定性很大,因此管理會計的目標應當是致力于企業的長遠利益,而且要實現由立足于企業自身的價值向立足于整個供應鏈價值的轉變,將實現供應鏈利益最大化作為企業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例如供應鏈管理條件下要求企業具有較高的交易協同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供應鏈上的各個企業獲得最高效益,因此這就要求管理會計的目標應當定格在協調和優化供應鏈上各個企業之間的協同關系上。再如中航集團在南京有一個6萬平米的項目,然而當時只有2億元資金,依靠2億資金建成的項目很難保證質量,但是集團充分利用管理會計實施長遠規劃,通過融資將資金擴展到了3億元,從而將其打造成了南京的標志性項目。

2.更新管理會計對象

篇3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ccounting is imperative, whi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and promoting the conditions for enterprise development, but the implem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y new things need to take the objective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social systems as a foundation and protect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troduced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finally made status analysis of condition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ccounting in 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關鍵詞:推行;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現狀分析

Key words: implementation;human resources;management accounting;status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2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5-0139-02

0引言

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將是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關鍵的因素,這就不可避免地要利用人力資源的價值管理方法――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它是以貨幣形式反映并控制經濟組織中的成本和管理活動,是會計科學中一個新興的分支。

1人力資源會計的產生和發展

人力資源會計軔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美國的巴登和赫曼遜首先提出了“人力資源管理會計”這個概念。應該說:人力資源會計曾經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獲得較快的發展,一些公司紛紛效仿,采納了人力資源會計制度。在我國,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1980年,著名會計家潘序倫先生在上海《文匯報》發表著名文章,提出我國必須開展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研究,建議既要計量人才成本,又要講求效益,率先在國內提出了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研究問題;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隨著知識經濟的初見端倪以及整個社會對知識經濟的關注,人力資源會計的發展呈現出“柳暗花明”的現象,人力資源的會計問題成為新經濟下會計問題的熱點。

2人力資源的定義取向

2.1 西方會計學者認為人力資源是不變資本(簡稱C),是介于智力成果與一般資源的以獨特形式存在于企業中的特定資產,具有資產的一般特性:①它蘊藏著可能的未來收益;②它為某一特定的主體所擁有或控制;③為取得或控制人力資源的交易或其他事項已發生;④它可以用貨幣計量。就是說:人力資源是一種無形資產,其理由是勞動力的使用權沒有實物形態,企業在聘用期內可長期使用,且能為企業帶來利益。

2.2 我國會計學者站在馬克思的實用價值理論的立場認為人力資源是可變資本(簡稱V),其核心是勞動力。

2.3 面對我們飛速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將人力資源確定為可變資本還是不可變的理論我認為都有些片面。目前,理論界對此提出三個觀點:一是具有一定能力的人(總和);二是包含于人體內的特定能力(智力或體力);三是具有服務潛能的抽象的人。相對而言,我認為第一觀點更為科學合理,因為它不僅體現了人力資源的質的規定性(既“人”),而且體現了其量的規定性(既“人口”),同時它也強調了作為人力資源的人應具備的基本前提―有勞動力或服務潛能,可以簡單的說,人力資源=C+V。

3推行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的重要意義

首先,推行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室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隨著我國勞動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發展,要求確認、計量、記錄人力資源的成本和價值,并對人力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加以分析。其次,推行人力資源管理會計是提供人力資源投資信息的需要。人力資源管理會計通過人力資源取得、開發的耗費和產生的效益等數據信息,不僅能夠反映投資效果,而且能夠有效地控制和調節投資行為,提高人力資源投資的經濟效益。最后,推行人力資源管理會計是提高使用效率的需要。企業若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成功,必須充分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培訓,為了使每個人能衡量自己在企業中價值,激勵員工充分發揮積極性,必須借助富有說服力的數字資料予以說明,以提高人力資源的使用效率。

4我國推行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的條件及現狀分析

目前,理論界對人力資源會計模式的探討主要有三種:人力資源成本會計、人力資源價值會計、人力資源權益會計。與其他兩種會計模式相比,人力資源權益會計更具有使用價值,更符合我國國情,因為它充分肯定了人力資源所有者與財力物力資本所有者平等的產權主體地位,肯定了人力資本所有者參與企業剩余收益分配的權利,它有利于企業人力資源與財務資本的有效結合,企業資源的充分利用和運作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社會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下面我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4.1 從客觀經濟條件角度分析

4.1.1 完善的勞動力市場推行人力資源會計,需要對企業人力資源的取得成本和價值進行計量,只有建立人才自由流動、信息公開的勞動力市場,才能為企業人力資源會計核算提供客觀依據,降低人力資源會計的推行成本。目前,由于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與社會政治制度變革滯后之間的矛盾,我國勞動力市場呈現多重分割局面,具體表現為:城鄉分隔、地區分隔、部門分離、勞動力市場與從屬勞動力市場分隔等,這種局面阻礙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無法發揮市場對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作用,從而影響企業對人力資源取得和補償的價值估計,降低了人力資源會計信息的質量。

4.1.2 完善的分配制度推行人力資源會計,肯定人力資源所有者參與企業剩余價值分配,需要有完善的分配制度作保障?,F階段,我國的價值分配制度還處于探索階段,而生產要素參與與企業剩余價值分配的形式還有待進一步深入,還無法為人力資源了解的推行提供制度支持。

4.1.3 完善的產權制度目前,我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重點仍集中在如何建立國有企業出資人制度,如何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對于將人力資源納入企業產權制度設置尚未涉及。人力資源權益會計的核心是人力資本參與企業剩余價值分配的問題,這將影響到企業現有的收益分配格局。只有確立新的人力資本與資本平等的產權關系,現行會計才能由傳統的對資本價值運動的反映轉為對全面產權價值運動的反映,人力資源會計才能得以推行。

4.1.4 技術條件人力資源會計的推行依賴于高水平的會計隊伍和企業會計信息化的性質。這些工作需要高素質,高效率的會計人員利用以計算機,網絡等為主的信息技術進行會計信息的加工,處理、存儲、傳輸和應用,從而保證會計信息的及時性和可靠性。

4.2 從會計角度分析

4.2.1 確認理論界對人力資源是否符合資產的定義和性質,是否將人力資源確認為人力資產等方面存在分歧。按照FASB財務會計概念框架,要素的確認必須符合四項基本條件:①可定義性;②可計量性;③相關性;④可靠性。那么人力資源是否可以資產呢?這一直是許多年來諸多學者提出質疑的一個問題。資產是“一個主體,由于過去交易或事項所擁有或控制的可能的未來經濟利益”。從該定義可以看出,資產的本質是“未來經濟利益”,那么,主要能夠為企業貢獻未來的經濟利益,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就不該有所區別,而都應該在財務報告中進行一致性的表述。

4.2.2 計量如何對企業人力資產進行計量一直是理論界探討的熱點之一。在人力資源權益會計模式中,確認人力資產的同時會帶來企業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變動。因此,對人力資產計量也要分為兩部分進行:一是對企業使用人力資源應支付補償而形成的負債部分,主要按以工資為基礎的計量方法確定。二是對人力資本增加所有者權益的部分,主要以人力資本所有未來的財富創造能力為估計顧及基礎它直接關系到人力資本所有者最終參與剩余價值分配的數額。目前,學術界雖提出許多人力資本的計量方法,但由于勞動的主觀能動性,無論是以工資報酬率為基礎還是以收益為基礎的價值計量方法,都以眾多假設條件為前提,從而導致數據結果因客觀性較差、成本較大而難以被接受。

4.2.3 記錄會計上對人力資產的記錄,主要指將人力資產納入賬戶體系進行后續反映的階段。目前,對人力資源會計的探討更多重視勞動者將人力資本投入企業后參與剩余價值分配的問題,而忽視了人力資源作為資產后勞動者對企業承擔虧損的處理,事實上,企業資產的利用效率和經營成果,主要取決于有主觀能動性的勞動者,包括管理者的領導才能,勞動者的積極性的發揮等方面,因此勞動者對企業盈虧承擔重大責任。

4.2.4 報告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從某種程度上講,企業層次和經濟范疇的人力資源會計報告是否必要,取決于人力資源會計信息的經濟后果。筆者認為:在缺乏基本的人力資源科技信息披露的情況下,資本市場無法及時進行“學習”,相對科學地評價企業的市場價值。因為企業通過對員工的培訓,若不通過人力資源會計的相關方法和程序加以資本化,在信息不對稱和交易費用存在的情況下,資本市場可能并不了解企業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戰略。此外,企業對人力資源的追加投入,可以理解為以犧牲短期的現金流量為代價,換取持久性的現金流量,而企業的市場價值取決于其未來現金流量的貼現值。因此,可以肯定,如果企業關于人力資源方面的信息無法恰當地向資本市場進行報露,那么將導致資本市場低估企業未來的持久性盈利能力和投資報酬率,而且也可能導致企業價值的不確定性。

可見,無論是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價值會計模式,還是權益會計模式,人力資源的特殊性質使現有的人力資源會計理論體系還存在很多缺陷,無法為人力資源會計的推行提供理論支持。同時,客觀經濟條件的缺乏也是制約人力資源會計順利推行的因素之一。因此,我們除要在現有理論基礎上有所突破,還要進一步完善理論體系,同時,我國也要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為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的推行提供有力的制度和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毛付根主編.《管理會計》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堂本估.人力資源會計中人力資源定義的取向.財會通訊,2001,(2).

[3]李世聰.人力資源價值的計量.財會通訊,2001,(8).

[4]葛家澍,杜興強.人力資源會計及人力資源信息披露的彩色模式(上、下).財會通訊,2001,(11)、(12).

[5]楊紀琉.會計專題.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87.

[6]李翔華.會計基本理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9.

篇4

【關鍵詞】 低碳戰略管理; 管理會計; 碳戰略管理

【中圖分類號】 F23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09-0012-05

一、引言

會計是一種商業語言,是一種低成本信任機制,是為利益相關者提供財務會計信息并參與管理的信息系統。查特菲爾德(1989)指出:會計的發展是反應性的。郭道揚(2000)也指出:會計學的創立是在產業經濟進入繁榮發展階段后對經濟管理提出一系列新問題,會計界參與解決這些新問題后的必然結果。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環境管制日益嚴格,在解決環境核算和環境管理的過程中,環境會計應運而生[1]。人為溫室氣體(GHG)排放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環境問題。通過市場手段將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聯合國建立了碳排放約束機制和碳交易機制。在碳排放約束機制下,企業只有獲得碳排放權才能合規排放。碳排放權確立后,有必要單獨計量和反映碳排放的成本與風險,于是碳會計從排污權交易會計中獨立出來,并成為會計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問題。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企業碳會計框架體系[2-6]、碳管理會計[7-10]、碳戰略管理[11-14]、低碳戰略管理會計方法[15-17]、碳戰略成本會計[18-19]、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建設內容和措施[20]進行了研究,但沒有發現對低碳戰略管理會計形成機制進行系統研究的文獻。

在環境不確定和“低碳經濟”條件下,碳會計要發揮更大的作用,就必須為企業戰略管理提供信息和決策支持,支持企業戰略轉型,實現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而要發揮碳會計的更大作用,就應該在發展碳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低碳戰略管理會計。本文認為,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是在環境不確定和低碳經濟①下,為企業進行戰略管理提供碳信息和其他相關信息,并參與企業戰略管理,使企業實現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會計信息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研究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形成的動力機制和條件,對推動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的建設,進行碳會計變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如圖1所示,本文對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形成的動力機制和條件進行了初步研究,以深入了解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的形成機制,推動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的建設與完善。

二、低碳戰略管理會計形成的動力機制

全球氣候治理的主要機制是界定碳排放權并通過碳排放交易實現全球碳減排成本最小化,而這一機制有效發揮作用的微觀基礎是企業低碳戰略管理。在低碳經濟下,企業面臨低碳合規性風險、低碳聲譽風險和低碳競爭力風險。由于企業低碳管理涉及到企業戰略管理的所有方面,因此,只有將碳管理納入戰略管理框架,建立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企業才能從戰略角度權衡低碳戰略管理的收益與風險,才能真正建立現低碳經濟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決策保障機制。

(一)外部壓力:全球氣候治理和碳排放管制的推動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活的周圍的境況。環境有自身的發展演化規律和容量閾值,環境規律一旦破壞或超過其承載能力,會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各種活動尤其是經濟活動對環境產生了消極影響,造成了環境污染和破壞。工業革命以前,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比較小,人類沒有遇到人為因素導致的全球性環境問題。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資源枯竭、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沙化、海洋污染等全球環境問題日益突出。

氣候變暖是全球最嚴重的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而導致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人為因素導致二氧化碳等六種溫室氣體②的超量排放,加劇了溫室效應。解決全球氣候變暖的關鍵措施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在“庇古稅”和科斯定理的基礎上,美國經濟學家戴爾斯提出了排污權交易理論,找到了用市場手段治理污染物排放的機制。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開啟了限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全球合作序幕,1997年《京都議定書》規定了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標準,建立了三類減排合作機制③,允許在總量交易機制(Cap-and-Trade)或基線信用機制(Credit-and-Baseline)下開展碳排放交易。

杭州G20峰會上,中美雙方共同簽署了《巴黎氣候變化協定》,2016年11月4日,《巴黎氣候變化協定》正式生效。巴黎協定的達成和簽署表明,全球碳排放管制得到前所未有的一致認可。全球碳排放管制將越來越嚴格,企業將碳管理納入低碳戰略管理,具有廣泛的戰略利益。全球氣候治理和碳排放管制日益嚴格的外在壓力,推動企業將低碳管理納入戰略管理,建立和完善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采取自愿低碳發展戰略。

(二)內部動力:自愿低碳發展戰略的需要

在低碳經濟下,企業面臨碳排放管制約束。在總量交易機制下,控排企業的碳排放不能超過配額,如果實際碳排放量超過配額,就要在碳市場購買配額。另外,企業為滿足顧客低碳要求,產品要有碳標簽;隨著綠色消費概念的興起和被廣泛認同,消費者也開始呼吁披露所購買商品的碳足跡④。在低碳經濟下,企業需要在碳減排成本和碳減排收益之間尋求戰略平衡,企業應該在戰略環境分析、戰略制定、戰略執行、戰略評價過程中始終將低碳理念植入其中,將“低碳經濟”和戰略管理結合起來;將獲得競爭優勢和低碳發展,將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統一起來,才能可持續發展。如西門子公司在戰略制定和戰略執行過程中,能夠將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起來,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再比如可口可樂的碳友好戰略、攀鋼的節能減排戰略、豐田汽車公司低碳技術發展戰略、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節能環保戰略、哈飛汽車公司的低碳戰略均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戰略利益,讓企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如表1所示,在低碳經濟下,企業在戰略管理過程中,必須考慮碳排放、交易管理及其影響,而在考慮碳排放、交易管理及其影響的過程中,就需要低碳戰略管理會計,因此,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是低碳經濟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

三、低碳戰略管理會計形成的條件

戰略是企業為了獲得競爭優勢,將發現的市場機會和自身能力相結合的一整套相互協調的使命和行動。企業戰略管理是對企業戰略實施的管理,包括戰略環境分析、戰略制定、戰略執行和戰略評價等管理活動。企業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應該包括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的信息系統、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的決策支持系統、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的執行與控制系統以及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的業績評價與反饋系統[20]。和傳統會計發展過程一樣,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的出現一方面是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另一方面是經濟管理理論的推動。下列條件為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的形成奠定基礎。

(一)碳會計研究為企業低碳戰略管理會計體系建設提供了初步的理論指引

碳會計已遠遠超出了傳統財務會計框架范疇,逐步滲透到廣義會計學的其他領域,碳成本會計、碳管理會計、碳審計甚至是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等都已成為碳會計擴展的新內容。近年來,國內外有學者主張將碳管理融入企業戰略管理之中[2,4-6,18,21]。Ratnatunga et al.[21]認為戰略管理會計信息將有助于企業決策、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供應鏈管理、財務戰略和相關業績評價。甚至需要在供應鏈管理中整合碳足跡管理,真正實現經濟發展向低碳模式的轉變。因而,碳管理會計并不局限于企業內部的成本管理和經營運作,還涉及上下游交易對象之間的聯合管理。Stechemesser et al.[2]在綜合128篇碳會計研究文獻后強調了碳管理的重要性:認為在利益相關者低碳意識日益提高的情況下,將氣候變化視角整合到公司綠色經營或碳管理以及戰略管理中變得十分關鍵;碳管理在向低碳未來轉換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碳管理能使一個公司識別碳排放源,測量碳排放量。Dina et al. [22]根據減排承諾和參與減排行動的積極性兩個維度對企業進行分類,其中將高承諾和采取前瞻性行動的公司稱為環境創新者,剩下的公司稱為環境追隨者。傳統的組織認為,經營和低碳經濟是沒有關系的,面對低碳經濟,只能被動調整;相反,前瞻性公司采取整體思路高效地將低碳思想整合到追求高額綠色利潤的實踐中。Hartmann et al.[23]建議整合碳會計進入傳統決策和報告過程,同時還建議建立一個為企業提供整體供應鏈,同時確保供應鏈合作網絡中的合作伙伴對碳排放能夠達成共識的供應鏈框架(供應鏈環境分析工具)。

國內關于碳管理會計的研究也有一定進展,如低碳視角下的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分析[18];論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的環境成本分析[24];低碳經濟模式下的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研究[19];低碳經濟下企業碳會計體系構建[4];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項目投資決策模式研究[17];低碳經濟視角下的管理會計框架調整[8];企業碳管理會計系統構建研究[9];企業碳財務戰略體系構建研究[10];排放交易運行機制下我國企業排放成本的優化戰略管理研究[16];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建設內容和措施研究[20]等。這些文獻分析了將碳管理融入企業戰略管理之中建立企業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的必要性、低碳經濟視角下碳管理會計的體系和方法,有些已經涉及到企業低碳戰略管理會計思想,有的涉及到企業低碳戰略管理會計方法,有的涉及到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建設內容和措施,為企業低碳戰略管理會計體系建設提供了初步的理論指引。

(二)碳大數據、云會計可以為企業碳戰略管理提供信息和Q策支持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英國作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等在《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一書中對大數據時代的思維變革、商業變革和管理變革進行了生動闡述。廈門大學李建平教授認為,大數據指那些超過傳統數據系統處理能力、超越經典統計思想研究范圍、不借用網絡無法用主流軟件工具及技術進行單機分析的復雜數據的集合。對于這一數據集合,在一定的條件下和合理的時間內,可以通過現代計算機技術和創新統計方法,有目的地進行設計、獲取、管理、分析,揭示隱藏在其中的有價值的模式和知識。大數據時代,一方面,碳交易市場數據、行業碳足跡數據、碳固數據均有望全部檢測、記錄和存儲,企業碳排放數據、碳固數據、產品生命周期碳排放數據也能夠全部記錄和存儲起來;另一方面,云計算、云會計、數據挖掘、數據庫知識發現、商業智能等技術可以發現蘊藏在碳數據背后的知識(規律和模式)。因此,在大數據時代,企業不僅可以利用碳市場、行業、企業和產品供應鏈積累的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碳排放和碳固等信息,還可以進行碳數據分析和挖掘,為“低碳經濟”條件下企業戰略管理提供碳信息和決策支持。

(三)碳減排和碳固技術拓展了企業低碳發展戰略空間

21世紀,碳排放導致日益嚴重的氣候變暖的同時,各種減排技術、循環經濟技術和清潔發展技術逐漸發展成熟起來,為企業減排和發展低碳戰略提供了更多的戰略選擇,另外,各種生物、物理和化學碳固技術也發展起來了,這些技術為企業在碳排放和碳固之間,在尋找戰略發展聯盟方面提供了戰略機會。

(四)信息技術奠定了企業低碳戰略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技術基礎

低碳戰略管理會計實際上是一個十分復雜的信息系統,需要硬件、軟件、互聯網技術和商業智能技術的支持。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碳信息和其他戰略信息能夠及時記錄和分析,使企業內部碳資源和其他戰略資源信息高度集成和整合,并對外部環境變化信息做出適時反應,能夠幫助企業及時發現市場出現的各種機會,并形成企業戰略。

四、結語

環境問題的實質在于,應承擔環境責任的企業,將其環境責任推卸于社會。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環境管制日益嚴格的情況下,企業應承擔的環境責任內部化,環境會計應運而生。影響范圍最大、影響程度最深、最受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是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而解決全球氣候問題最重要的市場機制是碳排放交易機制。隨著全球氣候問題的日益突出和碳排放交易機制的發展,碳會計從排污權交易會計中獨立出來,并遠遠超出了傳統財務會計框架范疇,擴展到碳管理會計、碳審計甚至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等領域。企業建立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需要會計理論的成熟、大數據智能分析技術、信息技術和低碳技術等條件,需要政府的支持、社會的推動和碳市場的完善。碳排放交易機制對企業戰略管理和會計發展均產生了巨大影響。要使碳會計信息具有戰略管理相關性,并為企業在“低碳經濟”下進行戰略管理提供信息和決策支持,就必須大力發展企業低碳戰略管理會計。

【參考文獻】

[1] 朱小平,婁欣軒,陳仲裁.基于決策有用觀的環境會計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9,24(6):51-56.

[2] KRISTIN S,et al. Carbon accounting: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2,36(11):17-38.

[3] CHRIST K L, BURRITT R L.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the significance of contingent variables for adop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3,41(2):163-173.

[4] 肖序,鄭玲.低碳經濟下企業碳會計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8):55-60.

[5] 王愛國.我的碳會計觀[J].會計研究,2012(5):3-9.

[6] 徐愛玲.企業碳會計研究述評[J].當代財經,2014(8):111-120.

[7] STEFAN S,et al. Carbon accounting for sustainability and management. Status quo and challeng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2,36(11):1-16.

[8] 陸云芝.低碳經濟視角下的管理會計框架調整[J].財會月刊,2013(9下):107-108.

[9] 何建國,余占江.企業碳管理會計系統構建研究[J].財會通訊,2015(16):36-37.

[10] 王琳,肖序.企業碳財務戰略體系構建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3):172.

[11] CARRANO A L, PAZOUR J A,ROY D, et al. Selection emissions of pallet manage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carbon impact[J].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 2015,164(6):258-270.

[12] CADEZ S, CZERNY A.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strategies in carbon-intensive firm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12(5): 4132-4143.

[13] LEE K H.Carbon accounting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 2012,36(17):83-93.

[14] TSENG S C,HUNG S W.A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model considering the social cost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or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2014,133(15):315-322.

[15] 蔣雨珊,李波.碳管制與交易政策下企業生產管理優化問題[J].系統工程,2014(2):150-153.

[16] 謝東明,林翰文.排放權交易運行機制下我國企業排放成本的優化戰略管理研究――基于企業目標和社會環保目標的實現[J].會計研究,2012(6):81-88.

[17] 李虹,周瑩瑩.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項目投資決策模式研究[J]. 會計研究,2011(4):88-92.

[18] 喬薇,馮巧根.低碳視角下的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分析[J]. 理論月刊,2011(10):150-154.

[19] 雨田木子,王砷.低碳經濟模式下的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6):135-136.

[20] 魏玉平,曾國安.論低碳戰略管理會計系統的建設[J].財務與會計,2016(22):76-78.

[21] RATNATUNGA J T D. BALACHANDRAN K R.Carbon Business Accounting: Th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on the Cost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ofess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Fiance,2009,24(2):333-354.

[22] DINA W,JANEK R.Carbon strategie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an uncertain carbonomic environment――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coal-fac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96 (11):397-406.

篇5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 銀行 管理會計 挑戰 建議

一、經濟新常態下對管理會計提出更廣闊的應用需求

經濟新常態下,銀行業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經濟環境、金融改革、金融競爭都將促使銀行轉變盈利增長方式,銀行業務結構、盈利模式和風控格局都不得不加快轉型,轉型的總體方向是業務驅動向客戶驅動轉型,由同質化競爭向差異化市場細分轉型,這必須依托以管理會計體系的實施應用,同時也為管理會計創造了更大作為空間。

(一)經營模式轉型的需要

新形勢下,銀行利差持續收窄、優質資源稀缺屬性凸顯,銀行要實現持續健康發展,應擺脫單純“規模情結”和“速度偏好”,通過“內涵式發展”,追求有效益的規模增長,推動全面提升自身發展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這要求必須提高銀行精細化管理水平,進而依托基于定量化管理技術搭建的管理會計平臺。

(二)銀行管理架構改革的需要

應對內外部環境變化,銀行需要構建以客戶和產品為中心的組織架構體系,由傳統的分行制組織架構不斷向事業部制醞釀和發展。推行事業部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對業務線或產品線進行精準的責任定位和計量,而管理會計為產品和客戶的盈利量化衡量、為銀行推進事業部改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三)支持銀行市場細分、差異化經營的需要

客戶是銀行盈利的來源,通過產品、渠道滿足目標客戶的個性化、差異化需求,已是整個銀行業的共識。只有通過管理會計對目標客戶進行細化,挖掘并歸納總結不同類別客戶的產品需求、風險偏好、消費習慣等,有針對性地向客戶提供“所想、所需”的金融服務,差異化的經營策略才能有效落地。

(四)促進前中后臺協調管理、高效運行的需要

在現行銀行業經營管理中,由于職責分工不同,前臺部門主要關注客戶拓展、維護和業務開發等;主要關注風險管控、政策和策略制訂等;后臺主要關注核算、業務處理和支持等。不同的定位、出發點和信息不對稱,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一項策略在前中后臺執行過程中,出現協調不一致、缺乏效率的情況。管理會計可以通過其“大數據”“精細化”的優勢,將前中后臺有效串聯、統一,使信息在各個環節間共享,對各項業務予以“全方位”“多角度”的立體化呈現,進而提高內部運行效率,確保政策的有效落實。

二、銀行業實施管理會計面臨的主要挑戰

從銀行業具體實踐來看,銀行業實施管理會計,主要面臨以下四個方面的制約。

(一)管理會計理論和制度建設相對滯后

作業成本法、平衡計分卡的創始人之一羅伯特?卡普蘭認為,沒有理論指導的會計實踐通常帶有盲目性。相比一般企業而言,銀行業實施管理會計更具復雜性、行業特殊性,如伴隨銀行經營特性而產生的內部資金轉移定價(FTP)管理、資本管理及風險管理等。目前,國內大多數銀行都在加速推進管理會計實施和應用,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還未形成具有銀行特色、系統、完整的管理會計理論和方法體系。

(二)管理會計與銀行經營管理的有效融合比較困難

近年來,隨著銀行業經營方式逐步由“粗放型”轉向“精細型”,管理會計在銀行經營管理中發揮的作用越發明顯,但受限于一是管理會計自身發展距離管理要求尚存一定差距;二是部分部門,尤其是前端業務部門,經營理念尚未轉變到位,對于規模發展的關注遠高于對經營效益的關心,導致管理會計與銀行經營管理的全面融合存在一定困難。管理會計的生命力在于應用,如何鼓勵前臺應用管理會計,實現其各經營管理環節的有效滲透,涉及經營理念的轉變、業務流程的再造、實施路徑的搭建等,這需要做好頂層設計。

(三)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問題急需解決

全球特許會計師協會(CGMA)2014年在其公布的《全球管理會計原則》中,明確提出管理會計人員需要同時具備專業技能(如會計和財務技能等)、商業技能(指在不同商業環境之中恰當運用專業技能的能力)、影響能力(指在組織中能影響和幫助其他人的決策能力)和領導能力(如溝通協調能力)等四項基本能力。從實務出發,管理會計工作涉及預測學、運籌學、決策學、信息經濟學、控制學等多學科知識。對照要求與現實看,現有從業人員還是有較大提升和培養空間的。

(四)管理會計數據的完整化和標準化尚有提升空間

管理會計自20世紀70年代末被引入中國后,金融企業對其的探索和實踐從未間斷過,各大銀行的信息系統建設水平也不斷增強,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但由于一是前端業務系統信息錄入較為粗放,導致核算信息無法滿足管理會計精細化的信息處理要求;二是管理會計支持決策所需的某些業務信息(非業務核算必要信息),前端數據錄入不完整,導致管理會計信息缺失或不全面等,管理會計數據的完整化、系統化尚有一段路要走。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銀行的數據信息由相應的業務主管部門進行管理,且由于業務的特殊性,各部門在管理過程中,為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可能存在手工調整等過程,這就造成了數據信息分散、數據統計標準不統一等問題,無法形成有效的信息整合平臺,對管理會計的基礎數據質量和權威性帶來一定影響。

三、銀行業實施管理會計主要應對建議

一是建議加快出臺應用指引。集合金融學會、銀行協會團體力量,加強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將實踐中的普遍規律、成熟作法提煉總結,上升到制度指引層面,出臺針對金融業的管理會計指引體系,特別是實踐指導性強的應用指引,對于提升整體金融業經營管理實力,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和緊迫性。

二是在應用實施上,要做好頂層設計。包括明確管理會計職能定位,找好驅動抓手,如將管理會計應用模型與資源配置、審批權限、業績評價等管理手段結合起來,監促和引導更多的部門和人員關注管理會計。

三是多渠道引導管理會計人員培養。外部建議從資格、職稱等方面,引導、培養管理會計人才,提高銀行業管理會計人員軟硬能力。銀行內部,建議建立財務人員激勵機制,提升其參與經營管理的主觀能動性。

四是進一步提升基礎數據質量和標準化程度。全面、準確、精細、完整、權威的信息是管理會計應用和支持決策的基礎,為更好地提高管理會計數據的質量和標準化程度,建議:①進一步明確數據的歸口管理部門,保證相關數據只有一個出口;②加強統計數據的系統化建設,避免臨時、人為的手工調整;③將管理會計所需信息列為前端業務系統必輸項,確保數據的完整性;④建立數據信息的監督和檢查機制,持續提高數據質量;⑤建立管理計與前端業務的互動機制,即當管理會計需新增業務信息時,可將需求反饋給前端業務系統,前后臺協同聯動,共同提高數據質量,避免前端業務系統無數據,后端分析手工處理的現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特级黄毛片 | 欧美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 99精品久久 | 夜久久 | 国产麻豆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1|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 精品一二三 | 国产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 高清18麻豆 | 日韩免 | 99中文字幕 | 密色视频 | av网站在线播放 | www.日本国产 | 亚洲精品麻豆 | 丁香六月激情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成av片人久久久 | 亚洲免费在线 | 日韩aⅴ在线观看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h在线播放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久久精品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观看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 | 成人精品国产免费网站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亚洲毛片在线观看 | 日本a在线| 丁香六月激情 | 欧美一级黄色片免费观看 |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 午夜电影在线播放 | 色资源在线 | 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 99视频在线 | 5060网一级毛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