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1 17:27:45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腸道的健康管理,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健康教育 整體護理 傳染病 效果評價
傳染病是臨床殊的病種,傳染病患者護理對于傳染病的治療和預后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作為“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中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已成為傳染病護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健康教育是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有效手段,它在傳染病預防控制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取得的顯著效果,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與認可。筆者以腸道傳染病患者護理中開展健康教育為例,探討健康教育在傳染病患者護理中的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本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期間住院的腸道傳染病患者11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4例,女46例,平均年齡30、25歲。腸道傳染病判斷以常規診斷標準為參考,大多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食欲不振等胃腸道癥狀,有些伴有發熱、頭痛、肢體酸痛、全身中毒癥狀。
1.2 研究方法
以本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期間住院的腸道傳染病患者110例為研究對象.對研究對象在護理中開展全面的腸道傳染病健康教育,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考察教育結果,分析比較患者在教育前后的相關知識知曉率以及患者對于健康教育的評價。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作為數據錄入軟件,運用SPSS13.0統計軟件行統計分析。
2 結果分析
2.1 健康教育前后腸道傳染病患者相關知識知曉率比較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開展健康教育之前,患者對于腸道傳染病的健康保健知識知曉率很低,尤其對于腸道傳染病的傳播途徑了解不清。在開展健康教育之后,知曉率明顯提高.且差別有統計學意義(1>0.05)。詳見表1。
2.2 患者對于健康教育的評價
患者對于健康教育的綜合滿意率達到80.17%,在開展健康教育的同時開展健康教育質量評價,以百分制為標準,評價內容包括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及時性、趣味性以及全面性。趣味性得分較低,評分結果詳見表2。
3 討論
此次腸道傳染病健康教育主要內容包括:腸道傳染病是“糞一口”傳播,夏季是腸道傳染病的高發期腸道傳染病可經蒼蠅傳播,飯前便后洗手可減少腸道傳染病的發生,在外用餐應選擇干凈衛生的餐廳生、熟食物要分開存放剩余食品、隔餐食品要徹底再加熱后食。用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食物,家中常備“瀉立停”等應急藥物,腸道病菌會隨手、食物、飲用水等經口而感染等,與腸道傳染病相關的知識。健康教育后的知曉率明顯提高,提示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本次研究中,健康教育的趣味性評分較低,相關人員可以采取各種方式,綜合使用文字、圖畫、視頻等媒介增強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從而使患者更加容易理解記憶相關知識。
在傳染病防治中,健康教育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有利于傳染病的管理。健康教育在開展中,突出傳染病的特點,教育人群以預防為主,做好消毒隔離。鼓勵相關人員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增強病人的法紀觀念、道德意識及社會責任感。使患者既要學會保護自己,也學會對他人負責。
第二,有利于病人預防保健意識的增強。相關研究表明,98.21%的患者關心自己的病是否傳染,96.80%的患者不了解傳播途徑,而且大多數病人及親屬不知道消毒隔離方法及隔離時間.又恐懼患了傳染病。醫院已經轉向了醫療、預防、保健相結合的“以病人為中心”的模式。有計劃、有目的地對患者及親屬進行預防疾病知識的教育,可以增強病人自我預防和保健的意識,消除恐懼心理,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第三,有利于提高醫療護理質量。健康教育的傳播手段和技巧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療后護理質量。整體護理中,主管護士應該針對病人的心理特點,制訂相應的健康教育計劃,開展健康教育,從而提高醫療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腸道傳染病; 流行病學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81.8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4-0018-02
腸道傳染病是由細菌、病毒等多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以腹瀉為主要臨床癥狀。因其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嚴重威脅人群健康,迄今依然是我國急性傳染病中發病數最多,流行面最廣,影響群眾生活最普遍的一組疾病[1]。為了解新浦區腸道傳染病發病趨勢和流行特點,本文對新浦區2007~2011年甲乙類腸道傳染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為做好腸道傳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疫情資料來源于新浦區2007~2011年通過《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報告的甲乙類腸道傳染病數據資料,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疫情概況
2007~2011年共報告甲乙類腸道傳染病5種1015例,年平均發病率為48.81/10萬,年報告發病率在(34.41 ~68.69)/10萬(χ2=113.97,P = 0.00),全區甲乙類腸道傳染病發病率呈現總體下降趨勢。城區年均發病率為36.38/10萬,郊區年均發病率為12.33/10萬,兩者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7.08,P = 0.000)
2.2 各種腸道傳染病發病情況
各病種以痢疾為主,占發病總數的74.78%(759/1015),其次分別為肝炎(未分型),占3.15%(32/1015),甲肝占2.17%(22/1015),傷寒+副傷寒占0.89%(9/1015),見表1。
2.3 人群分布
1015例中男680例,女335例,性別比為2.03:1。男性年均發病率為32.70/10萬,女性16.11/10萬,男女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57,P = 0.000)。其中細菌性痢疾男性64.30%(488/759),甲肝男性占63.64%(14/22),戊肝男性占78.24%(151/193),未分型肝炎男性占62.50%(20/32),傷寒男性占77.78%(7/9);在兩個年齡段形成發病高峰:①5歲以下嬰幼兒,占42.56%(432/1015),主要病種是痢疾;②40~60歲中老年人,占18.23%(185/1015),主要病種是戊肝和未分型肝炎。各種職業均有病例報告,發病前六位依次是:散居兒童、幼托兒童、學生、離退人員、工人、農民,分別占報告發病數的32.51%(330/1015)、14.58%(148/1015)、9.46%(96/1015),7.09%(72/1015)、6.60%(67/1015)、6.01%(61/1015)。
2.4 時間分布
各月均有病例發生,但有明顯季節性。病例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報告病例的51.33%(521/1015)。其中季節性最明顯的是菌痢,6~9月份發病425例,占全年菌痢發病數的55.99%(425/759)。各種腸道傳染病分月發病情況見表2。
3 討論
2007~2011年新浦區腸道傳染病年平均發病率為48.81/10萬,呈明顯下降趨勢;主要原因和新浦區廣泛開展腸道傳染病健康教育、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有關;另外甲肝疫苗推廣應用和納入免疫規劃管理也大大降低了甲肝的發病率[2]。
腸道傳染病作為糞-口途徑傳播的傳染病,發病高峰主要在夏季,有明顯的季節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夏季氣溫高,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長繁殖,食物比較容易腐敗變質。另外夏季人們食欲降低,流汗較多,喜歡吃生冷食物,尤其是路邊流動攤販涼拌菜,這些均增加了腸道傳染病發病概率[3,4]。
發病在人群中形成兩個高峰,一是5歲以下嬰幼兒,占總發病數的42.56%。兒童發病主要為痢疾,可能與兒童缺乏衛生意識和免疫水平有關[5],培養兒童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做好家庭及幼兒園環境的衛生管理,合理膳食提高兒童的免疫力。二是40~60歲中老年人,占總發病數的18.23%,主要病種是戊肝和未分型肝炎,且發病男性明顯多于女性,主要與男性外出就餐較多,不注意飲食衛生造成[6-7]。年均發病率城區遠遠高于農村,主要原因是城區大型醫療機構多,診斷水平高,醫生對傳染病疫情報告的意識強,患者患病后能夠主動就診有關。但同時市區的人口密度大,流動人口較多,這些因素也有利于傳染病的傳播擴散,因此,要多方面采取防控措施,重點做好城區腸道傳染病防控工作。
從2007~2011年的統計數據分析看,盡管新浦區腸道傳染病的發病總體呈下降趨勢,但新浦區作為主城區,流動人口尤其是農民工較多,尤其在城鄉結合部,外來流動人口居住條件差,衛生意識淡薄,尤其是夏季,路邊海鮮排擋等不合規范,這些都大大增加了腸道傳染病發病風險[8]。因此疾控部門要切實做好腸道傳染病的疾病監測工作,采取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等綜合性防治措施[9],同時加強易感人群尤其是兒童的甲肝疫苗接種工作,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深入開展健康宣教,增強公民健康意識,提高健康水平;醫療機構要加強腸道門診規范化建設,加強腹瀉病人登記及重點人群病原學監測,及時發現病例,防治腸道傳染病的擴散流行[10]。衛生監督和工商管理部門要加強對餐飲業尤其是路邊流動攤販、夜排檔等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防止因食品污染而導致腸道傳染病的暴發流行。
[參考文獻]
[1] 魏承毓,李溪瑩. 我國腸道傳染病的基本狀況與防制對策[J]. 中國公共衛生,2004,20(1):126-128.
[2] 李肖紅,武濤,張德蘭,等. 鄭州市1990-2004年腸道傳染病的流行趨勢[J]. 現代預防醫學,2006,33(2):160-164.
[3] 鄭能雄,林云欽,鄭高,等. 福州市主要傳染病與氣象因素關系的研究[J]. 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4,20(4):343-346.
[4] 陳樸,邱東光,邱斌書,等. 細菌性痢疾季節性高峰與氣溫關系的研究[J]. 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4,8(3):270-271.
[5] 徐朝陽,劉波,楊希存,等. 2007-2008年秦皇島市腸道傳染病疫情分析[J].職業與健康,2010,26(10):1130-1131.
[6] 陳雷,溫之花,劉靜芳. 2006-2010年邳州市甲乙類腸道傳染病流行病學分析[J]. 江蘇預防醫學,2012,23(1):23-24.
[7] 成紅旗,徐淑慧,于秋燕. 2001-2008年山東省濟南市腸道傳染病監測分析[J]. 疾病監測,2009,24(8):582-584.
[8] 徐東升,曹納新. 2005-2007年嘉善縣甲乙類腸道傳染病流行特征分析[J].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2,32(3):287-288.
[9] 李立明. 流行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0-121.
關鍵詞:胃腸道;應激;生活方式;衛勤保障
某部醫院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承為駐地官兵提供優質服務的宗旨,努力實現保打贏、保戰斗力的目標。現將2012年4月~2013年12月因腹痛、腹脹、腹瀉等不適來醫院就診,并行胃腸鏡檢查的部隊官兵發病情況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212例,男∶女比例183∶29,年齡18~56歲,平均31.4歲。臨床表現為反酸、噯氣、胸骨后不適、腹痛、腹脹、腹瀉、大便帶血等不適。
1.2術前準備及內鏡 經過仔細詢問病史、查體,對表現為反酸、噯氣、胸骨后不適、腹痛、腹脹、腹瀉、大便帶血等擬行胃腸鏡檢查,術前排除胃腸鏡檢查禁忌證。采用型Fujinon EPX4400主機,EG-590WR型電子胃鏡和EC-590ZWM型放大變焦結腸鏡。
1.3方法 患者均取左側屈膝臥位,行胃鏡檢查時,均采用單人直視下插鏡法,行腸鏡檢查時,均采用單人操作法。
2結果
2.1胃腸道疾病總發病率 某部官兵通過胃腸鏡檢查確診患有胃腸道疾病共212例次,占同期門診就診總人數的1.74%(212/12204)。
2.2病種分布 某部官兵上消化道疾病發病率(88.94%)明顯較下消化道疾病發病率(11.06%)高,而上消化道疾病中發病率高低依次為胃>十二指腸>食管,胃部疾病中尤以慢性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為主。消化性潰瘍總發病率0.48%,占胃鏡檢查人數的11.16%,上消化性潰瘍中發病率最高為十二指腸潰瘍。下消化道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為結直腸息肉,見表1、表2。
3討論
本調查結果顯示,某部官兵上消化道疾病發病率明顯較下消化道疾病發病率高,而上消化道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它占整個胃腸道疾病的43.78%。慢性胃炎(CG)指各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病變。主要致病因素為幽門螺桿菌(Hp)感染,其他誘因包括藥物、乙醇、吸煙、胃十二指腸反流、飲食因素、環境因素以及應激狀態等。
某部官兵是在特殊的政治、社會、法制、交通等環境下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對官兵軍事素質要求更高、紀律更嚴。在平時的高強度訓練和執行各項重大任務過程中往往會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病理變化,導致心理應激和軀體疾病,包括創傷后應激障礙、精神疲憊、失眠、焦慮、心律失常[1]、應激性胃腸道疾病[2]等。
應激作為人類多種疾病的重要病因或誘因,正日益受到醫學界的廣泛關注。機體在應激狀態下出現血流重新分配,胃腸道血流明顯減少,胃腸道最早發生缺血缺氧,又最遲得到恢復。已有許多研究證明,各種重大應激刺激可引起腸道屏障功能損害。某部官兵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是全軍唯一一支三軍編組合成的部隊,在科學精確管理模式下,始終處于特殊環境和特定事件之中,職業的特殊性決定其將比內地部隊官兵面對更多的應激源。在這個特殊群體中,飛行員[3]、船艇執勤人員以及女性官兵尤其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壓力,面臨著各式各樣的應激源。鐘偉麗等[4]研究表明,新老官兵群體中普遍存在來自個人前途、日常工作、部隊管理和家庭困難等方面的壓力應激源。陳儉等[5]通過對海上執勤人員的部分胃腸激素指標進行研究表明,在應激狀態下,海上執勤人員的胃腸疾病的發生率較高。而李楠等[6]通過檢測部隊官兵執行任務前后血清皮質醇水平變化,得出結論胃腸道疾病與不同軍事任務的應激環境危險程度成正比。而據國內外軍事醫學研究報道,軍事應激所致損傷已被確定為部隊非戰斗減員的主要原因之一[7-8],因此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早期治療。正如C.H.肯尼迪在其《軍事心理學--臨床與作戰中的應用》中指出平時應注重對應激的預防,出現創傷性應激源需做迅速反應,并盡早進行認知--行為干預[9]。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官兵存在吸煙、飲酒、飲食不衛生、睡眠質量差、精神緊張、喜食辛辣油炸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和習慣。這與王真真等[10]調查研究結果相同,考慮與基層部隊缺乏較為全面、系統和科學的健康維護知識,缺乏有效的自控力培養與堅持健康的行為方式有關。長期睡眠不足、精神緊張均可降低胃部血流量,導致胃黏膜受損,引起胃炎、胃潰瘍。另外暴飲暴食、訓練前不吃食物、訓練結束大量飲用冷開水、進食過冷過燙過快等,這都明顯加重胃腸道負擔,增加胃腸道疾病的發病率。
為提高部隊官兵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的衛勤保障水平,我們建議:①加強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各種手段模擬應急作戰環境,使官兵體驗各種能影響生理變化的刺激因素,逐步形成適應遂行任務需要的心理素質,消除遂行任務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恐懼、焦慮、抑郁和厭戰等負性情緒,減少軍事應激反應的發生。②加強官兵的健康衛生知識教育,特別是針對不良生活方式和習慣,以培養官兵健康行為自我管理為目標,以矯正官兵不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為目的,通過開展講座、健康宣傳長廊、發放衛生防護手冊等形式,達到教育深入人心,主動健康促進,提高部隊官兵自我的防病意識和能力。③加強消化道常見疾病的防護和管理,避免因治療不及時而帶來的嚴重并發癥。可通過抽調專科醫生深入一線,跟隨保障,在執行重大任務的前、中、后期及時發現官兵發病情況, 有針對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并提出合理的治療意見,以達到更好的保障部隊,提高戰斗力,減少非戰斗減員。
參考文獻:
[1]趙旭燕,劉惠亮,馬東星,等.急性應激狀態下中國軍人動態心電圖變化的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9下):214-215.
[2]樊榮榮,李恕軍,盛劍秋,等.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應激性胃腸道疾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2,17(10):55-58.
[3]王佳.國內外軍事領域中創傷后應激障礙研究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12,27(140):1338-1342.
[4]鐘偉麗,梅川,楊璇,等.1330名新兵心理狀況和壓力源研究[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2,26(5):470-473.
[5]陳儉,鐘敦,等.船艇人員海上執勤前后血清胃腸激素的變化[J].中國熱帶醫學,2011,11(3):357-358.
[6]李楠,石玉玲,高柳村,等.不同軍事任務對部隊官兵SCL-90評定及皮質醇水平的影響[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0,24(6):484-486.
[7]劉立,苗丹民,張利軍,等.20世紀外軍戰場應激障礙的回顧[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6):40-44.
[8]錢令嘉.關于應激與軍事應激醫學的思考[J].首屆全軍軍事應激醫學高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11:23-25.
[關鍵詞] 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腸道;階段化整體管理;腸道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2(a)-0005-03
The effect evaluation and foundation of the staged holistic management model of neurogenic intestinal tract of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LI Jing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Taian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Taian 27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aged holistic management model of neurogenic intestinal tract of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SCI) and the affection to the intestinal function of patients. Methods Thirty SCI patients in emergency stage from June 2009 to May 2011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experimental group, 32 SCI patients in emergency stage from June 2007 to May 2009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The staged holistic management model was perform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l was perform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covery conditions of the bowel fun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of bowel function scores in three different stag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bowel function is in disorder after SCI, so the staged holistic management model can promote the recover of bowel function, declin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Spinal cord injury; Neurogenic intestinal tract; Staged holistic management model; Bowel function
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腸道對患者腸道排便功能造成的影響直接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因此,通過最小程度的人力和藥物作用為脊髓損傷患者重新建立安全、有效、不影響其日后社會活動的排便規律,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質量意義重大。脊髓損傷患者從傷后第一時間開始延續終生的腸道管理,對提高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質量和水平起著關鍵的作用[1]。為此筆者于2009年6月~2011年5月對傷后即入院的30例脊髓損傷患者實施分階段整體化的腸道管理,并作回顧性對照研究,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6月~2011年5月自脊髓損傷第一時間入住本院骨科至出院后3個月至截稿的30例脊髓損傷患者為實驗組,選擇2007年6月~2009年5月自脊髓損傷第一時間入住本院骨科的32例脊髓損傷患者為對照組。應用美國脊髓損傷協會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標準ASIA2000標準,對兩組患者的脊髓損傷程度進行評價。具體見表1。
神經源性腸功能障礙患者的納入標準:(1)經臨床檢查診斷為神經源性腸功能障礙。(2)病情穩定,神經病學體征無進一步加重。(3)≥18歲,精神正常、意識清楚,能正常交流。(4)同意參與研究。排除脊髓損傷致功能障礙非常嚴重,必須依靠醫療儀器維持生命以及ASIA分級為E者。
1.2 干預措施
兩組患者均進行評價和調查量表填寫。實驗組患者腸道按照階段化整體管理模式進行連續的管理,根據脊髓損傷患者的病理生理特點將腸道管理分為急性期、住院康復期和隨訪期三期進行連續整體化管理;對照組患者腸道行一般常規護理,自主排便時給予清潔護理,患者發生便秘時給予通便藥物和飲食指導護理。分別于急性期傷后14 d、傷后1個月住院康復期及出院后3個月隨訪期再對患者進行評價和調查量表的填寫。
1.2.1 神經源性腸道急性期腸道管理 (1)麻痹性腸梗阻一般持續48~72 h,患者在腸鳴音未出現前靜脈輸液維持營養,每24小時不超過2 000 mL液體入量。直到腸鳴音恢復,麻痹性腸梗阻消退,方可進食。先進食清淡流質,逐漸過渡到普食。(2)脊休克期腸道沒有自主的排便反射和活動,每天應對患者進行手指的直腸探查。直腸探查檢查目的是判斷脊休克是否消退,檢查時如果有大便則需要操作者手指輔助挖出大便[2]。在為患者輔助排便前,如果手指直腸探查發現患者存在便秘,應在預先給予腸道劑軟化大便20 min后再挖出大便。(3)脊休克后根據腸道特點反射型腸道每天或隔日進行輔助排便。排便8~12 h前可服用緩瀉劑,輔助排便前20 min塞入刺激腸道蠕動的栓劑,順時針按摩腹部,隨后手指插入直腸,順時針在腸壁旋轉,刺激引發反射性排便。反射性排便不徹底時輔助排便,排便完畢5 min后手指檢查是否排凈[3]。(4)失反射型腸道排便8~12 h前可服用緩瀉劑,腹部順時針按摩,輔助排便,排便完畢5 min后再次手指檢查是否排凈[4]。
1.2.2 神經源性腸道住院康復期腸道護理 患者結束急性期絕對臥床進入康復期,這一時期脊柱恢復穩定,運動感覺功能逐漸恢復[5]。住院康復期腸道排便管理的目的是出院前根據患者損傷的嚴重程度不同,讓患者能夠獨立地管理排便,或是能夠指導其照顧者協助完成,為患者出院后的正常生活學習工作初步建立最適宜的腸道管理方案[6]。管理內容,(1)康復期排便時間的管理:康復期幫助患者建立好排便習慣,應充分與患者溝通,考慮到患者的工作生活學習時間需要、受傷前的排便習慣、生活習慣以及照顧者的因素等。如果無其他排便問題存在時,基本原則是不超過3 d一次,每次排便應安排在同一時間段。(2)教會患者使用手的能力完成手指的輔助排便。雖然一些反射型腸道患者能在不需要手指直腸刺激和輔助排便的情況下完全完成排便活動,但對大部分患者仍需要這一干預措施。這需要手指具備一定的運動和感覺能力,而對T8以上脊髓損傷的患者這一能力完全喪失[7],無法進行,需要照顧者的協助。(3)根據患者的活動能力盡量選擇在排便椅完成排便,患者不可能隨時攜帶排便椅出行,這將限制患者的活動自由,所以在可能的條件下,交給患者如何上下座便器。(4)患者和家人教育。為讓患者及其照顧者更好的地做好排便管理,應為患者做好腸道管理健康教育,讓患者及照顧者了解掌握有關脊髓損傷腸道管理知識和技能。
1.2.3 神經源性腸道隨訪期的管理 由1名責任護士專門負責脊髓損傷患者腸道管理隨訪工作:(1)在每次隨訪時重新評估患者腸道管理情況及患者目前的腸道管理需求,并幫助維持良好的腸道管理規律;(2)發現早期并發癥跡象,并及時采取有效干預措施;(3)教育患者如何在腸道管理過程中避免大便失禁、便秘、腹瀉、自主神經過反射的發生;(4)保證患者在腸道管理過程中始終最低限度應用人力和藥物的干預;(5)對于重新建立大便常規的患者,評估新的大便常規的效果;(6)提供長期的對患者、家人及照顧者的健康教育。
1.2.4 患者飲食的管理 患者飲食結構要合理,增加膳食纖維食物的攝入量可增加大便的體積和含水量[8],從而可加速糞便在腸道內的移動。纖維含量較多的食品包括有: 糙米、全麥面包、堅果、新鮮蔬菜和水果。每日液體入量保持在2 000 mL以上[9],養成規律飲水的習慣,液體的種類對排便也有一定的影響,如橙汁、檸檬汁、杏仁露等有刺激腸蠕動和通便的作用。
1.3 評價指標
腸道功能評價采用國際脊髓損傷數據庫腸道功能基本數據庫(1.1版)采集表和Barthel指數記分法[10]。
1.4 質量控制措施
設計統一的調查問卷,培訓調查員,問卷一般由患者自己填寫,四肢癱患不能握筆者由調查員幫忙填寫,填寫前要求調查員向患者解釋清楚,要求問卷的信度、效度、可接受性、完成率等都達到較高的水平。
1.5 資料的整理和統計學分析
采用軟件輸入數據,應用SPSS 12.0統計軟件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考察神經源性腸道分階段整體管理對脊髓損傷患者腸道功能的影響。
2 結果
兩組患者傷后14 d、1個月住院康復期及出院后3個月每次排便所需時間、藥物或栓劑依從性、便秘、腹脹發生頻率和排便功能Barthel評分比較,均P < 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神經源性腸道排便功能恢復好于對照組,見表2、3。
3 討論
脊髓損傷后及早進行連續的整體化腸道護理干預有利于患者排便功能的恢復。脊髓損傷后的神經源性腸道是指腸道神經反射弧被切斷,來自于腸壁的大便刺激無法上傳至大腦,大腦也無法支配效應肌肉做相應的舒縮,造成神經源性排便功能紊亂。其嚴重程度取決于損傷平面和脊髓損傷的嚴重程度。表現為兩種類型:T12以上平面損傷,腸壁的大便刺激仍能傳至損傷平面以下的腸道脊髓中樞(S2~S4),當腸道充滿大便、腸壁受到刺激時,仍會隨之排便,但排便活動不受意識支配,稱為反射型腸道;L1以下平面損傷時,此平面無脊髓中樞存在,即使腸道內充滿大便,腸壁受到刺激,也不能引發排便活動,稱為失反射型腸道[11]。急性期脊髓損傷患者休克早期松弛,多數表現為大便失禁,而后括約肌張力增高,由于腸蠕動減慢,58%的排便障礙表現為便秘,約43%的患者出現慢性腹脹或不適感,38%有腹痛,27%排便伴頭痛、出汗。便秘未得到及時處理導致糞塊嵌頓。長期排便困難、便秘,括約肌受到堅硬糞塊的過分牽張,久之出現脫垂、直腸出血[12-13]。
從表2、3可見,分階段整體化連續的腸道管理模式在降低患者便秘、腹脹的發生頻率,減少栓劑或藥物的依從性,縮短每次排便所需時間,提高大便控制能力Barthel評分方面有顯著效果。這一模式的建立從急性期第一時間開始充分利用脊髓損傷后尚存的反射群,利用手指直腸探查、手指定時輔助排便、腹部按摩、規范用藥幫助患者建立大腸反射、胃大腸反射、直腸反射,及時保護了殘存的腸道功能,及時有效的防止便秘造成的腸道膨脹損傷腸壁牽張感受器。住院康復期通過幫助患者初步建立適宜的生活學習工作腸道管理方案,為患者出院后的自我腸道管理提供支持;隨訪期的管理在于及時發現出院后患者腸道管理的問題、出現的癥狀,并為患者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讓患者能夠早日走出家庭,走入社會,提高患者的自尊心,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錢海泳,蔣翎翎,陳亞文. 脊髓損傷并發癥的護理進展[J]. 全科護理,2010,8(9):2333-2335.
[2] 逯曉蕾,李建軍,杜良杰,等. 脊髓損傷后腸道功能的變化[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8):758-760.
[3] 朱庸連,王瑞華,方定華,等. 神經康復學[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434-514.
[4] 朱清有. 80例脊髓損傷患者腸道管理的臨床效果觀察[J]. 當代護士,2010,3(3):40-42.
[5] 關驊. 臨床康復學[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96,115.
[6] Ryu S,Fang Yin f,Rock J,et a1. Image-guided and ntensity-modulated radiosurgery for patients with spinal metastasis[J]. Cancer,2003,97(11):2013-2018.
[7] 徐青,高飛,王磊,等. 脊髓損傷后腸道功能障礙[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1):83-86.
[8] 張世民,侯春林. 脊髓損傷患者排便功能障礙的康復[J]. 國外醫學:物理醫學與康復醫學,1999,19(3):97-100.
[9] 王偉. 功能性便秘患者排便動力學、肛管直腸敏感性及精神心理因素的研究[D]. 北京:協和醫學院研究生院,2009.
[10] 張雪. 脊髓損傷的護理[J]. 現代醫藥衛生,2005,21(6):737.
[11] Enrico MD,Danilo B,Maurizio I. Neurologic disorders affecting the anorectum[J]. Am J Gastroent erol,2001,30(1):253-265.
[12] 戴桂英,何懷,劉躍. 外傷性脊髓損傷綜合康復治療27例療效分析[J]. 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28(4):649-650.
當前,我區正值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腸道傳染病防控工作形勢依然嚴峻。為及時、有效地預防控制各類腸道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現將有關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鄉鎮街道、區政府有關部門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充分認識到做好腸道傳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把腸道傳染病防治工作作為當前公共衛生的重中之重來抓。要高度重視防控工作,堅決杜絕麻痹和僥幸心理,成立專門組織,加強對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領導。要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切實做好轄區內腸道傳染病的防控工作,確保形成條塊結合、職責明確、信息暢通、反應及時、保障有力的工作機制。
二、明確職責,齊抓共管。各鄉鎮街道、區政府有關部門要明確職責,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和《宿州市埇橋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的規定,認真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各鄉鎮、街道要加強對轄區企事業單位、幼托機構、村(居)的衛生監督和指導,消除可能引起傳染病的各種隱患;區衛生部門要抓好人員培訓、疫情監測,規范腸道門診設置,及時啟動腹瀉病人日報告和零報告制度,掌握疫情動態,及時救治病人和疑似病人,加強衛生監督管理,做好疫點處置和技術指導;區宣傳部門要利用主流媒體、采取不同形式開展醫療衛生宣傳教育普及活動,加強衛生知識和傳染病預防知識宣傳;區財政部門要落實必需的防治經費,確保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正常運行;區衛生、工商、畜牧、質監部門要加強對全區農貿市場的管理,嚴防不潔食品進入市場;區教育部門要認真做好轄區學校和托幼機構的管理工作,加強校(園)內疫情的監測,嚴防校(園)內疫情的擴散蔓延;區愛衛辦、城建、水利、環保等部門要加強農村改水改廁和飲用水水源的防護,確保農村居民生活飲用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