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1 17:27:4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有生命的概念,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一:深入學習新課標,樹立全新的課程理念
中學地理教學長期以來主要是強調以知識傳播為主,識記材料多,試圖以此使學生獲得終身夠用的地理知識,然而事實告訴我們,這是做不到的。時代在發展,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地理知識也需要不斷更新。但是,由于教學時數和教材的限制,教學內容不可能無限制地增加,因此,必須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獨立汲取地理新知識的能力。
新課標要求學生“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并與別人交流。”學生在探究和交流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結論,在一種“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的機制中獲得發展。面對新的課程標準,再沿用老一套的灌輸式教學法,已完全不能適應新課程的教學需要了。作為課程實施的主導者----教師,必須轉變觀念,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二:深入挖掘教材內涵,靈活運用教法
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們在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后,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學習新內容。
在教法選擇上,還要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學習的主人。教法選擇的好,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地理的興趣,還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學生的創新思維都是在教師為學生創設的各種情境中迸射的。如:《我們需要潔凈的大氣》內容,將全班分成四組,每組給一個污染空氣的案例分析,請同學想辦法還大氣以潔凈。學生分析討論氣氛熱烈,暢談時集思廣益、暢所欲言。學生答案不勝其多,就連平時默默無聞的學生都踴躍了。這就給學生創設一種自由、寬松、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勇于創新,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促使他們生動、活潑、自主的學習發展。
三: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
課堂是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應該建構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那么,要如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地理課堂教學活動呢?其本質是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這就要求:第一,地理教師應當“吃透兩頭”,即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創設情境,巧妙地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心理上的認識沖突,使學生產生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心態。這是“思維參與”的前提與基礎,也是學生主動參與的主要動力。第二,在課堂上地理教師要給學生放權,讓學生有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能圍繞某些問題進行質疑,交流合作,討論辯論,提供時空,讓學生有充分進行思考,表達思維的機會。第三,學生主動參與,教師重在引導。因為在學生參與地理教學活動過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而要教師不斷加以引導。在探討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的思維既要與學生融化在一起,又要始終起主導作用,因此只有教師有的放矢的不斷引導,學生才能不斷興奮,參與的積極性不斷得到調動,也只有在這樣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中,學生才能不斷得到發展。如:在讀喜馬拉雅山圖時,讓同學們找到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引導學生知道海拔有多高。學生用了聯想法、重疊法等,但效果不好,教師又引導可用諧音法對比加強記憶,有一位同學將其歸結為:“爬爬試試是山”(8844.43米)。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及主動參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科學教學; 前概念; 科學概念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02-075-001
一、兒童“前概念”形成的原因
結合我在日常教學中的一些實例,學生前概念產生的原因可歸結如下:
1.案例一:三年級上冊《尋找有生命的物體》。老師要求學生去校園里觀察有生命的物體。
師:今天老師想和同學們一起去校園里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生:(室外活動)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尋找,讓學生憑自己已有經驗去感知“有生命”。
師:在剛才的活動中,你尋找到有生命的物體了嗎?
生:螞蟻、小蟲、蜘蛛……
在這個活動中發現孩子已經形成的對“有生命”的物體的概念就是那些能到處走的小動物,而植物也是有生命的物體,在他們的概念中還沒有形成。
2.案例二:五年級上冊《簡單電路》中在學生了解了點亮一個小燈泡需要的哪些材料以后,讓學生嘗試點亮小燈泡。為了了解學生的前概念,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
師:同學們現在想不想讓自己手中的燈泡亮起來啊?
生:想
師:但是我有個要求,老師給每個小組發了紙質的燈泡和電池的圖案。在你動手做之前,先把你認為可能接亮小燈泡的方法用紙質的燈泡和電池貼在白紙上合適的位置,畫線表示導線。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點亮小燈泡的方法)
師:下面請幾組同學們將你們的連接方法展示在黑板上。
結果出現了很多種錯誤的連接方法:
在這個活動中,我發現學生腦子里存有相當多的前概念。大多學生都認為電池只要和導線、電珠相連,無論連在哪里、怎么連都能使電珠亮起來。還有學生認為電池的電量會使他們觸電,而不敢去接觸電池。而關于電路的串聯和并聯,那想法更是五花八門。
二、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前概念
1.了解兒童的前概念是兒童認知規律發展的必然
兒童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產生前概念是必然的。兒童新概念的建構過程就是不斷的對前概念進行修正、修正、再修正。因此我們要讓學生改變這些想法,教師們最好能夠事先了解學生的先備知識,然后再依據現有概念,去協助學生同化或順應他們的概念,進而達到概念的改變。
2.教師的教學設計應緊緊圍繞挖掘學生的前概念展開
學生是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體,一切的教學設計活動都應該緊緊圍繞學生展開。對學生前概念認知水平的捕捉,有助于教師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中始終圍繞學生的實際水平,知道學生哪些概念還不清楚,哪些概念很模糊,甚至哪些概念是錯誤的,從而知道應該怎么教,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規律,逐步使學生實現準確掌握科學概念的目標。
3.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離不開學生的前概念
學習者利用自己原有認知和經驗系統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使原有認知和經驗系統有所增長(同化)或發生調整和改變(順應)。學生對前概念的認知正是他們學習科學知識的原動力,是學生開展探究性活動的基石。
三、利用學生的“前概念”讓學生建構新的概念
1.試誤法
案例三:五年級上冊《簡單電路》,學生畫出了自己認為正確的連接方法以后,老師再讓他們按照自己的連接方法去嘗試。
師:同學們現在想不想讓自己手中的燈泡亮起來啊?
生:想。
師:但是我們不要著急,首先讓我們設計讓燈泡亮起來的方案。
師:老師給每個小組發了紙質的燈泡和電池的圖案,(PPT出示連接的要求)請一位同學讀一讀。
①設計連接方案。②將紙質的燈泡和電池貼在白紙上合適的位置,畫線表示導線。③小組研究怎樣連接可以使燈泡亮起來。④能不能設計出不同的方案。
師:下面小組開始設計方案。(學生小組活動設計方案,老師巡視指導)
師:方案設計好以后,每個小組請一位同學把方案展示在黑板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設計方法展示在黑板上)
師:能不能用這些方法使燈泡亮起來呢,下面我們就要用老師發給你們的材料進行檢驗。注意在你們的桌上有一個燈泡和一節電池,檢驗的時候我們要注意這樣的地方。
(1)按照設計圖分別連接。(2)先檢驗本組的設計,再檢驗黑板上其他小組的設計。(3)在燈亮的設計旁邊畫勾,在燈不亮的設計旁邊畫叉。(4)小組成員要通力合作。
學生檢驗方案,老師巡視指導。
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嘗試了錯誤的方法后,一種想要尋找正確方法的內驅力使他們不斷去嘗試—錯誤—再嘗試,最后建立科學的概念體系。
2.探究式學習法
現行的《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由此可見探究式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探究式學習對于學生前概念的轉變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圖形展示法
對于兒童而言,圖畫的吸引力要遠遠大于文字的吸引力。老師可以讓學生在課的初始階段,先將即將要了解的對象畫出來,這就是孩子對事物的前概念認知水平。然后從其原有的認知水平出發,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是轉變前概念有效的方法。
四、結束語
當然,“前概念”的轉變可能會出現如下三種結果:
1.孩子的前概念在被科學概念取代以后并沒有消失,而是潛伏在兒童的腦海深處,有朝一日可能會卷土重來。也就是說教師并沒真正的改變孩子的思想。
關鍵詞:兒童;死亡認知;研究方向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3-0-02
一、引言
“死”與“生”都是生命的組成部分。有生無死,不是生命的本質;只死不生,不是生命的全部。生死一直伴隨著生命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對生死的思考也豐富了人類精神發育。
隨著生命教育在國內的研究和實踐的進行,生命教育中的死亡教育也無可避免的要進入我們教育的視野和實踐空間中。而相對于兒童,死亡畢竟不是很遙遠的事情。“絕大多數的兒童在聽見“死亡”信息時,會產生難過,害怕、不舒服、擔心的情緒。”對兒童死亡認知的教育,更是生命教育的一個重要的部分。怎樣更好地了解兒童對死亡的認知程度,研究兒童對死亡認知的規律,可以更好的進行死亡教育,減輕兒童對死亡的不快,甚至恐懼的心理程度。對死亡的認知教育,是對兒童認知水平的提升,更是促進兒童思考生命和加速其社會性的有效方式。從兒童生命成長過程中認識,死亡認知的清晰化可以更好為那些家庭遭受不幸變故的兒童更好的走出心理困境,以健康積極的心態迎接美好的生活。
二、兒童對死亡概念的認知
對于死亡的概念,國內學者,張向葵認為死亡是指生命的終結,是新陳代謝的停滯。我們對死亡的理解必然要涉及一下五個概念:“(Brend和Speece.1993,Corr.1995):universality(死亡的普遍性即人都有一死)”,irreversibility(死亡的不可逆性,即一旦死亡就無法復生),non-functionality(軀體功能失效性,即身體器官停止一切活動),causality(死亡誘發性,即因為什么而導致死亡)和non-corporeal continuation(非實體狀態的延續,即軀體死亡后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也就是生者和死者的情感聯系等)。”
相對于兒童來說,兒童在5―7歲時(最遲10歲左右),就基本上把握了死亡概念的三個成分,即不可逆性、普遍性和非功能性,但是兒童對死亡的理解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對死亡的每個成分的理解也不是同時達到的。
而今天,在醫學上,確定死亡,從傳統的“心臟死亡”――呼吸和心跳停止,發展為“腦死亡”――全腦功能的永久喪失。
盧錦珍(2004)認為,除了肉體之死外,還有“精神之死(心之死)――失去追求和目標之死;自我否定之死――人就必須通過不斷的超越自己,超越肉體生命的死亡,求得精神的永恒,以確立生命的意義”,喪失超越之心。這是有關于死亡的哲理層面的認知。根據李丹和陳秀娣對上海學生的研究,到了11年級后才會有超過56%的人開始認知到死亡的哲理層面。而兒童對“精神之死”是模糊不清的。
三、兒童死亡認知發展特點的研究
(一)國外對兒童死亡認知的發展研究
皮亞杰最初以4~10歲的兒童為被試,研究兒童生命概念的發展,并將兒童對生命概念的認識劃分為5個階段:階段0,沒有生命概念,兒童不能區分有生命的物體和沒有生命的物體;階段1,活動性階段,兒童把活動的物體認為是有生命的;階段2,運動性階段,兒童把運動的物體看成是有生命的;階段3,自主運動階段,兒童把能自主運動的物體看作是有生命的;階段4,成人概念階段,具備了成熟的生命概念。Carandang(1979),Perrin(1981)和Redpath(1984)分別對兒童病因認知的發展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兒童對病因的認知發展呈現不連續的階段性。Nagy用實驗研究推斷出兒童對死亡理解的三個階段,即死亡是一種睡眠或暫時的狀態;死亡是一個人,是“死亡先生”;死亡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死亡不能避免。這一結果與皮亞杰提出的兒童生命概念發展的階段相對應。
(二)國內對兒童死亡認知的研究現狀
國內最早關注兒童死亡認知的學者為張向葵,他認把兒童對死亡認知的發展劃分為三種水平。
水平Ⅰ。對死亡特征的四個維度(不可逆性、必然性、功能喪失性和情緒性)不能清楚地認識,即使在研究者的啟發下,兒童也不能理解人會死的問題,尤其不能理解動物和植物會死的問題。
水平Ⅱ。能根據某些具體的原因,比較清楚地解釋死亡特征的四個維度,但是,表現出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和情感色彩。就前者而言,兒童認為老爺爺、老奶奶生病治不好會死,因為他們太老了。他自己生病能治好,因為他還小,還沒有上學,永遠不會死的。就后者而論,兒童認為他們喜歡的人、動物和植物不能死,如爸爸媽媽、小花貓。
水平Ⅲ。能夠依據依據一定的自然原因、疾病原因和意外原因來解釋死亡,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結束,人死了不能再活。任何人、動物和植物都會死;死去的人、植物、動物既不能走,也不能想問題,并使人感到傷心、難受和悲哀。這意味兒童對死亡特征的四個維度和外延的認知達到較高水平。
此外,他還提出,我國學前兒童對死亡的三個特征(普遍性、不可逆性、功能喪失性)的認知并非像西方兒童一樣存在發展順序上的差異,而是均衡發展的。
朱莉琪等人(2006)的最新研究表明,四歲兒童對死亡認知的死亡的無機能性、不可逆性和普遍性等三個次感念都不清楚。5歲兒童在死亡的無機能和不可逆上認知較好。普遍性上的認知較低,而六歲兒童在三個次概念上的水平較高,尤其是認知較易產生困難的“死亡的普遍性”也很好。
鄭永愛(2006)研究結果表明:1、幼兒對死亡概念認知的年齡主效應顯著、性別主效應不顯著;2、幼兒對死亡概念的內涵有一定認知,但同時這種認知還是不太成熟。其中,對死亡的適用性和死亡無功能性認知較高,對死亡的不可逆性認知居中,對死亡的普遍性和死亡原因性認知較低;3、在三類生命體死亡概念的認知中,對動物死亡和人體死亡概念認知要高于對植物死亡概念的認知。
李丹,陳秀娣(2009)在對兒童死亡認知的基礎上,研究了兒童對生命的哲理性思考認知。
由表可知,不同年級水平的兒童,其對生命認知的抽象程度是不同的,隨著年級的升高,對生命進行具體形象認知的人數減少,能夠感悟生命哲理的人數越來越多;而對生命表達態度的認知到6年級有個最高的比例,隨后兩個年級漸次減少。總體看來,6年級兒童的各類生命認知均呈一個明顯的轉折。男女兒童的生命認知無論總體還是分年級均無顯著差異。
四、研究兒童死亡認知的基本方法
閱讀相關兒童死亡認知研究的文獻,可以看出,在這一領域研究的主要方法有三種:訪談法,個案法、問卷法。
這三種方法外,在實際操作中為了增加研究可信度,基本上三種方法綜合運用。
五、當下兒童死亡認知研究的新方向
當下兒童死亡認知研究,在各個兒童年齡段上的死亡認知研究,已經被當下學者研究所剩無余了,而且已經蓋棺論定。于是很多的學者開始不斷發現兒童死亡認知研究的新方向和落腳點。
(一)兒童群體性死亡認知研究
兒童死亡認知從個體研究和個體年齡段的研究已經窮盡后。從個體走向群體。今天的學者開始了群體環境下的兒童死亡認知研究。在這方面上,比較突出研究是華東師范大學李芳的碩士畢業論文《大班兒童對死亡或死亡事件的態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該文從大班兒童為研究對象。該文從大班兒童這個一群體為對象,從影響他們死亡認知的外部因素為研究起點。從兒童性別,家長死亡態度,家長如何談論死亡對兒童的影響調查研究,兒童接觸死亡的經歷等四個方面來研究影響群體兒童死亡認知研究的外部因素。
(二)生命教育與死亡認知交叉研究
生命教育理念在國內已經研究和實踐了十幾年,而作為生命教育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認知生死價值部分,大眾對死亡的回避,忌諱的態度轉向認識死亡的價值。并借用死亡哲學和生死學研究成果。從哲學和文化兩大視角下觀照兒童死亡認知。多維度的了解死亡價值。這些研究領域的成果極大的幫助我們了解兒童對死亡的認知程度。引領我們的去學生認知死亡。從死亡價值領域去拾取生的意義,從對死亡認知中汲取生活積極力量。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極其豐富,數不勝數。
(三)網絡媒體環境下的死亡認知研究
作為外部因素對兒童死亡認知影響的研究。今天的社會,網絡媒體無孔不入,全方面的影響我們的生活。甚者,兒童從懷胎十月開始,父母就開始借助網絡,進行胎教。
當今的媒體上充斥了死亡事件,孩子沒有都可以從五花八門的電視新聞中大量接觸死亡事件,重大影響的災難事件。更令我們擔憂的是,當下媒體的無敵加無德定位,網絡媒體的平面上大量充斥了暴力,殘殺,恐怖的死亡事件,還有虛擬的暴力恐怖游戲。這無形中也會影響孩子們死亡認知。
張國華的碩士畢業論文《暴力網絡游戲對青少年的死亡認知及攻擊性的影響》就是這個死亡認知研究領域的代表作。在網絡游戲中,角色可以無數次“死亡”,然后在系統的控制下,扮演角色一次又一次地“活過來”。神話影視劇中,像孫悟空這類似的角色長生不老。在網絡暴力血腥游戲中,如CS類(反恐精英,穿越火線)中大量的殺戮,被擊殺死后,然后還能自動復活,再一次參與游戲。“青少年長期沉迷這類游戲中,很可能導致區分現實和虛擬的能力減弱,把人的生命與游戲中的“角色人物”相比。認為人的生命可以像在游戲中那樣通過‘加血’或重新開始游戲‘重來’,認為人(包括自己)是不會死去,即使死了也能再活過來。”
而相對于兒童來說,網絡電視媒體的影響更是強大。東北網6月9日電近日,雙城市13歲女生小影(化名)與8歲男生寧寧(化名)在和還沒有上小學的7歲小伙伴海洋玩“犧牲游戲”過程中,把電線纏在海洋的脖子上,將其吊在房梁上搖晃。其間,小海洋感到不適讓寧寧和小影將其放下,并不停地掙扎。寧寧和小影見狀害怕地跑了,小海洋被活活吊死。
參考文獻:
[1]黃曉月.對兒童死亡認知的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2010,(01):202- 203.
[2]張向葵.3.5-6.5歲兒童對死亡認知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8,(4).
[關鍵詞]動畫,動畫短片;藝術特點
從1831年,法國人Joseph Antoine Plateau制作的旋轉圓盤創建奠定了原始動畫的雛形,到1906年美國人J Steward制作出《滑稽面孔的幽默形象》(HoumoiousPhase of a Funny Face)開始了第一部接近現代動畫概念的影片,1909年美國人winsor Mccay用一萬張圖片表現一段動畫故事,創作出迄今為止世界上公認的第一部像樣的動畫短片,直至1928年開始,世人皆知的WaltDisney逐漸把動畫影片創作推向了巔峰。至此,動畫的創作和制作水平開始日漸成熟,動畫市場日趨繁榮。那么我們要學習要學習學習動畫短片制作,我們先要對動畫的概念有個清晰的認識,
一、動畫的概念
動畫,“動”、“畫”,僅僅用中文字面含義及運動的圖畫,這樣理解動畫是不夠嚴謹的。在英文中常有兩個詞匯表達動畫,一是Cartoon,一是Animation。中文“卡通”一詞即來自英文Cartoon的音譯,Cartoon的詞根是Card,指的是在紙面上創作的畫作,更接近中文我們常指的漫畫,早期的動畫主要是通過手工在紙上繪畫,然后通過連續播放的方式呈現動態的畫面,因此我們也稱動畫片為卡通片;Animation的詞根是anim,是有生命的,活動的意思,即Animated cartoon,用Animation來表示動畫在國際上更為通用。曹小卉教授提出:卡通,特指以手繪形式完成的動畫,是狹義上的動畫概念;Animation指所有以人工手段制作的動畫形式,是廣義上的動畫概念。動畫大師諾曼?麥克拉倫(Norman Mclaren)說:動畫不是“會動的畫”的藝術,而是“畫出來的運動”的藝術。這里強調動畫是通過人主觀創作將原本沒有生命(不活動)的東西,經過制作和放映成為有生命的(活動的)東西。
在中國還有將動畫稱為美術片的說法,這是中國特有的定義,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早期的動畫作品不是建立在影視藝術的成就上,而是建立在美術成就之上。如早期的國畫風格,剪紙風格的動畫,成就了早期的中國動畫國際動畫舞臺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動畫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動畫片是以動畫形式創作的影片。動畫片和“紀錄片”、“劇情片”一樣都屬于電影類型的一種。它是指將原本沒有生命的東西,經過制作成影片并放映后,成為有生命的東西。但動畫又有別于電影,動畫的影像原本并不存在,它是創作者們通過“幻覺”創造出來,再被攝影機記錄下來的。
動畫短片只是在動畫作品的長度上提出的有別于一般動畫影片,一般指片長40分鐘以內的動畫片,以10~15分鐘長度的居多,短的只有幾分鐘甚至1分鐘之內。由于片長較短,它的創作周期也相對比較短,所需要支出的費用少,實用性強,無論是大型動畫公司還是小型創作團隊,都喜歡通過動畫短片的創作進行各種形式,內容,材料,工具等的創新,并將之運用到動畫長片之中。在當今動畫長片頗為盛行的年代里,動畫短片成為動畫公司進行研發,工作室創作,院校教學中喜歡采用的動畫創作形式,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吸引力,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和鮮活的狀態。
二、動畫短片的藝術特點
動畫短片應該是動畫片中極具個性化的一筆,它往往采用不同于傳統動畫的制作形式,達到對動畫形式與內容更新、更深入的探索與應用。其中創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別出心裁的構思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畫面,使這種動畫形式充滿了神奇的藝術魅力。
1、短小精悍。
這些動畫短片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短。因此注定了創作者更多的精力不是放在講故事上,而是試圖在有限的時間內表達豐富的感情和思想。創作者把多年的藝術修養和創作經驗帶進短片的創作過程中,以高度概括的手法表現主題與主要內容,以流暢的鏡頭來傳遞細膩的情感,用細節的處理完成對神態的刻畫。如皮克斯的動畫短片《鳥!鳥!鳥!》,該片用短短的3分鐘,高度概括的情節,細膩地表達了一群咯吱咯吱的擠在一起的小鳥與一只大鳥在電線爭吵的搞笑故事,用來隱喻復雜社會中人的行為舉止。可口可樂動畫廣告Happl’ness Factory(快樂工廠),這個奇異幻想的3D短片,制作精良,畫面生動,在藝術和商業上同時取得成功。
2、表現形式多樣化。
在短短的篇幅中,許多創作者早已不滿足于動畫的一般表現,他們嘗試采用各種與眾不同的形式獲得精彩的畫面。并且在動畫的藝術風格,創作手法,材料和制作工藝上做各種嘗試,使動畫短片異彩紛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成為各大電影節的評獎項目,同時它也是主流動畫內容與形式以及技術探索上的有力補充。加拿大動畫大師弗雷德里克?巴克1981年制作的動畫短片《搖椅》,用溫暖的彩色粉筆風畫面,串起一把搖椅生老病死、世遷;捷克導演史云梅耶(Jan Svankmajer)的動畫短片《Meat Love》,是離經叛道的,它讓實物本身進行表演,使原本毫無生命力的事物在他的相機的技術的行為下“蘇醒”,演繹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俄羅斯動畫藝術家加里?巴拉丁導演的動畫《鋼絲圈的惡作劇》一卷廖無生氣的鋼絲,經過巴拉丁的想象獲得豐富的生命力,上升到哲學的寓意。
3、豐富的內涵。
很多動畫短片在創作思路上與主流動畫完全不同,它們不一定取悅大眾,其中有些是作者對世俗標準價值的批判,有些是對社會弊端的不滿,還有些表現的是形形的現代藝術觀點。他們的存在使動畫短片具有深刻內涵,啟發警示世人,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收藏價值。如藝術家張小濤導演的動畫《夜》,用三維動畫短片的形式,通過生活中一些微觀化和碎片化的物體,抽樣放大人們的荒誕而的物質生活,表達出藝術家對當代物欲化社會現象的關注與擔憂;卜樺的Flash二維動畫《貓》,用別具一格的畫風,催人淚下的情節,把人類的親情刻畫得感人至深,令人蕩氣回腸。看似簡單的故事背后蘊涵著被人們久已淡忘的愛和勇氣。
在這里,結合這幾年的生物教學實踐,談談自己是怎樣利用生物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愛國主義教育的。以提高學生素質,為培養跨世紀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貢獻。
一、 從初一的第一堂課緒言入手,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
對初一學生來說,教師上好第一堂生物科是至關重要的,使他們今后學好生物有一個良好的開端。讓學生們感到了既學到了活生生的生物知識,又有意義。在這一節課里我主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向學生闡明生物是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植物,動物等等。它是豐富多彩的,美妙無窮的。大的能看到的,小的肉眼看不到的,大自然界中這些紛紜眾多生物現象,是多么奇妙,饒有趣味,怎樣去探索,揭示這些奧秘呢?在進生物這個“寶庫”之前,我讓學生掌握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 讓學生從書本上自學知道什么是生物,再結合平常接觸的一切植物、動物等等體會生物這一重要概念。例如:一切有生命的植物,上至高聳入云的參天大樹,下至地面上的小草;一切有生命的動物,上至空中的飛鳥,下至水里的游魚,它們統統都是生物。最后得出結論,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體都叫生物。這樣把一個栩栩如生的概念展示在學生眼前,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積極性。
第二, 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學生物?即重要性。首先讓學生從自己的衣、食、住、行來理解,我們吃的糧、菜、肉、蛋及造屋用的木材,還有行路馬車、,木船等都是取自于生物,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健康成長,預防疾病,沒有生物知識是不行的。從國家建設來看生物知識就更重要了。在物質文明建設方面,農林牧生產、醫療、環境保護,以及釀造工業、食品工業等等,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仿生學等等更是離不開生物知識;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人們種的樹、花草、保護自然動物,有利于陶冶人們的情操,培養人們的審美觀念。我們天天從電視里看到昆明世界博覽園、張家界風光,就更說明了這一點,生物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重要。
第三, 怎樣學好生物知識?首先讓學生多觀察多實驗。微小的生物用眼看不到,要借助顯微鏡觀察。要用學到的生物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現象,利用課外時間動手做實驗,多看科普讀物,看電視,多上網。
二、 生物教學。重視理論聯系實際
生物上的理論知識,離不開自然界中的標本來證實。例如:在學“組織和器官”一課時,我就采購了一顆完整的綠色植物體,讓同學們細細觀察,同學們能夠答出它是由六種器官構成的。即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同時讓他們再想想,日常生活中你還接觸到哪些完整的植物體?它們各部分又有什么作用呢?
課堂上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不僅使學生對新的知識掌握牢靠,而且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這種從實踐中誘尋,開闊了學生與大自然緊密相聯系的眼界,充分體現生物教學的特點。
三、 注意培養學生觀察和親手做實驗能力
觀察和實驗師研究生物問題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它是獲得知識的源泉。讓同學們有目的的有計劃的觀察,是進一步獲得來自大自然的知識。例如學“細胞”一課時,為了研究細胞,我讓每個學生帶一個洋蔥來,到實驗室里做實驗。讓同學們用潔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然后放到實驗臺上,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再用鑷子撕下洋蔥內側表皮――透明薄膜,放在載玻片上,展平,蓋上蓋玻片,在一側滴入碘液,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全部,最后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得出結論: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液泡以及看書理解它們分別得作用。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增強了學生動手的實驗能力。
四、 重視第二課堂教學和課外小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