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1 17:27:0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老齡化的原因,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到 2050 年, 全球老齡人口將增加到近 2 0 億, 而60 歲以上的人口也將超過15 歲以下的青少年人數。由此可見,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世界性潮流,而我國在1999年的時候,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1.32億,占總人口比重超過了10%,這也標志著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 且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老齡人口比較多和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由此可見,人口老齡化問題已成為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共同面對的挑戰之一。
一、關于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的探討
目前,大部分學者通過分析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認為中國步入人口老齡化以來,老齡化發展加速,且進程很快。如劉思敏(2011)認為,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快于西方的原因在于中國近三十多年的人口計劃生育的政策,使得人口生育率長期低于人口的更替水平。徐文杰(2011)則進一步認為,經濟發展水平的狀況決定了老年人口分布的狀況,因此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人口老齡化也相對比較嚴重。
二、關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特點的研究
1、“未富先老”。大多數學者認為中國具有“未富先老”這樣一個顯著的特點。“未富先老”是鄔滄萍教授首先在20世紀80年代首先提出,他認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總人口和老年人口都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又由于中國長期積貧積弱,在改革開放前我國的GDP還不到世界的1%,中國人口龐大,并且又迎來加速老齡化階段,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國家(2006);田雪原(2010)則認為在21世紀的今天,“未富先老”的特點始終伴隨著我們,制定人口老齡化發展的政策等,必須考慮到這樣的特點的制約和影響;馮慧陽(2011)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認為“未富先老”的特點是更加明顯的,經濟發展水平的速度趕不上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劉士杰和原新(2011)則把“未富先老”認為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2、“未備先老”。另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具有“未備先老”的特點。如李建民,杜鵬等學者(2006)則認為“未富先老”并不是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本質特征,中國當前的老齡人口問題也是和“未富先老”無關的,并指出老齡化挑戰的真正含義是“未備先老”。而穆光宗等(2011)則認為人口老齡化除了具有“未富先老”的特點外,還具有“未備先老”,“孤獨終老”的特點。
3、區域發展不平衡。有些學者認為我國的區域發展不平衡也是人口老齡化的一大特點。如王志寶,李國平等(2013)通過分析了近20年的人口面板數據,認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區域差異較大,且和經濟發展狀況的關聯性比較高,認為經濟發展是推動人口老齡化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4、其他特點。其他學者則從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人口老齡化的其他特點。如錢凱(2010)認為人口老齡化除了具有以上兩個特點外,還具有老齡人口總量“多”,老齡人口的增速“快”的特點。史佳穎等認為(2013)人口老齡化在微觀層面上表現為少子老齡化,因此中國的老齡化還具有典型的少子化特征。
三、關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研究
大多數學者認為,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在21世紀共分為三個階段。如徐文杰(2011)認為,2001—2020為快速老齡化階段,2021—2050為加速老齡化階段,2051—2100為穩定的重度老齡化階段。穆光宗(2011)則指出,人口老齡化將伴隨著21世紀的始終,而且2030—2050年是中國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時期。
而有的學者則從其他角度提出了我國未來的老齡化趨勢研究。如賈云竹等(2012)是從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女性化的趨勢研究出發,認為隨著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女性各個年齡段死亡風險的進一步降低,未來我國老年人中的女性化程度將會逐漸深化。
四、關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因素研究
大部分學者認為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兩個方面的作用結果:一方面是生育率降低,另一方面是我國人均壽命的延長。如孫一(2010)認為人均壽命的延長,出生率下降是造成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但是學者對這兩個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的看法確不盡相同。如吳紅喬(2010)認為少子化是我國發生人口老齡化的根本原因,而我國少子化的直接形成原因是由于生育率的降低;何建寧(2010)在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計量分析和回歸分析之后,認為影響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因素是生育率,而人口密度又是影響生育率的根本原因。
有些學者則從其他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齡化的形成原因。如原新等(2009)采用假設模擬的方法再現了1982-2007年人口發展進程,考察了相關人口學變量:生育率、平均預期壽命、人口慣性作用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結果發現在這三個變量中,人口慣性作用的貢獻率為最大,為56. 06%;馬驍驍(2010)則通過實證分析證明,在造成人口結構老齡化的原因中,經濟水平和生育政策是兩個最為顯著的影響因素,并認為即使中國實施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經濟增長對人口老齡化的促進作用仍要大于政策因素,但與國際相比,經濟因素起到的作用仍相對較小。
五、關于我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研究
(一)經濟層面。一些學者認為人口老齡化對國民收入分配、消費、儲蓄投資、勞動力供給和勞動生產率、中國長期經濟增長等經濟領域帶來一定的影響。
1、關于人口老齡化對國民收入分配的影響。李軍(2013)認為人口老齡化改變了經濟活動中的勞動力和非勞動力人口的數量比例,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經濟的供給和需求,最終影響了整個經濟的運行。何奇等(2012)認為人口老齡化正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正從積極因素轉向消極因素,因此中國應當逐漸降低財政支出的規模,可將更多的財政資金分配到我國的公共教育領域。
2、關于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的影響。在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研究中,有關人口老齡化與消費需求的研究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王金營等(2006)通過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時間序列分析,將人口年齡結構引入了標準消費人的消費函數中,發現人口老齡化對消費水平、消費規模、消費結構均有影響,并且發現隨著老齡化程度的提高,會使人均收入提高所帶來的消費水平增加速度減小,老齡化也會降低未來消費水平和比率;王森(2010)在將人口的年齡結構引入消費函數的基礎上,采用中國的數據進一步解決了消費函數可能存在的偽回歸問題,使模型對現實的解釋方面更加具有說服力和可靠性。于瀟等(2012)利用包含人口年齡結構的消費模型,分析了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的影響,并實證分析和討論了中國的消費函數,對人口老齡化和消費之間關系做了進一步的研究。
3、關于人口老齡化對儲蓄投資的影響。學者們對人口老齡化對儲蓄投資的影響的觀點不盡相同。大部分學者認為根據生命周期理論,老年人口比重的相對提高會導致國民儲蓄率的降低。如杜本峰(2007)認為人口老齡化會使中國儲蓄率和投資率下降,從而加大了資本積累的不確定性,影響了金融市場的穩定,進而導致經濟發展出現系列波動;劉永平和陸銘(2008)則以中國家庭中的父母自利性假設為出發點,得出老齡化程度的提高使儲蓄率下降的結論;而李中秋,王朝明(2013)同樣認為中國人口老齡化對儲蓄率有負效應,且由于未富先老,城鄉倒置的老齡化狀況,使得人口老齡化對儲蓄率的影響方面更加復雜。
有些學者不完全認同人口老齡化對儲蓄率的負效應或者程度。如唐東波(2007)借助于一個簡單的兩期疊代的模型,揭示了人口老齡化一般會使得居民的最優儲蓄增加的結論;王森(2011)則基于VAR模型的方法,使用了1979-2009年的數據,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做了定量分析,結果發現人口老齡化雖然對居民儲蓄率有影響,但影響程度并不大,貢獻率僅占1%左右,而居民收入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率反而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比較大;毛毅(2012)則區分了當期和上期的老年人口撫養比對人均居民儲蓄的影響,他是運用地區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當期的老年人口撫養比對人均居民儲蓄的影響為負的,而上期的老年人口撫養比對人均居民儲蓄并沒有顯著影響;黃潤龍(2012)認為多種經濟社會因素影響了居民儲蓄水平,而人口老齡化是是通過社會經濟變量來間接影響儲蓄水平,而且認為,老年人因為消費減少及我國家庭結構的變化因素,會導致儲蓄隨著老齡化而增加;朱禮華,趙志勇(2013)運用中國的省級面板數據和日本的有關方面數據,針對老齡化的儲蓄效應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人口老齡化的儲蓄效應具有階段性的特征,并且中國近20年來的經驗數據也表明,老年人口比率的上升提高了國民儲蓄率,但是預計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會展現出類似于日本的人口老齡化儲蓄效應,即人口老齡化將降低國民儲蓄率。
4、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供給和勞動生產率的影響。一般而言,人口老齡化會導致勞動力短缺,降低勞動生產率。但有的學者認為,針對我國具體的情況,我國雖然已經進入到人口老齡化的階段,但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出現勞動力短缺的情況。如祁峰(2010)認為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生育年齡的人口多,一段時間內并不會出現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但國家政府方面應該積極防范。并從老年人口與青年人口的狀況對比,認為人口老齡化會降低勞動生產率。
5、關于人口老齡化對中國長期經濟增長的影響。大多數學者認為人口老齡化不利于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如彭秀建(2006)運用“中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宏觀經濟后果進行了量化分析,發現中國人口老齡化將通過勞動力的負增長以及由此導致的物質資本的低增長來減緩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陸銘(2008)認為長期經濟增長將隨著老齡化增強而下降,但如果加快人力資本積累速度,將會大大地減緩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齊傳均(2010)則從三個角度進行了實證分析:人口老齡化將導致勞動力供給下降、人口老齡化不利于資本形成、人口老齡化將削弱全要素生產力,分析認為,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方面的不利影響是不容置疑的。
6、其他方面的影響。吳帆、李建民(2010)從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的代際關系影響角度,認為人口老齡化加深了社會代際關系的變化,從而使勞動力市場方面、社會公共資源分配方面、社會養老保障和待機利益關系格局等具體的方面都呈現出一些新特征;劉輝煌等(2012)利用因素分解和動態面板的實證分析,認為中國近年來人均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是人口老齡化,并且人口老齡化和碳排放存在顯著的倒U型關系。
(二)社會層面。另有一些學者認為,人口老齡化同樣也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社會領域產生一定的影響。如田雪原(2007)認為隨著老齡人口數量的增加,用于養老金及醫療支出的數額和比例也隨之增加,從而使得政府財政壓力增大,政府預算中用于支持經濟發展的工業支出則緊縮,必然不利于經濟社會的發展;童玉芬等(2008)針對北京市的人口老齡化狀況,就北京市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支出的影響做了定量關系分析,認為人口老齡化與社會保障支出水平成明顯的正相關的關系,并預測了北京市未來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及變動對社會保障支出的影響;林森,張軍濤(2013)認為人口老齡化會對醫療保險產生影響,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參保人員的結構老化,二是醫保“隱形債務”的增加,三是醫療保險基金支出的增加,并參照了國外醫療保險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驗,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其他影響:包玉香(2012)從人口老齡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角度出發,以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為基礎,將人口老齡化因素引入了該模型中,得出人口老齡化對區域經濟的效應具有雙重效應—正效應和負效應等一系列結論。陳衛民,張鵬(2013)從人口年齡結構如何影響通貨膨脹的角度出發,將人口結構引入一個生產者最優化模型當中,并經過實證研究,認為當老齡化程度較高時,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會推動通貨膨脹率上升。
六、評述和建議
1、國內學者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現象以及老齡問題的研究已經取得了相當豐富的理論成果,然而,他們的觀點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例如,有的學者提到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存在著嚴重的區域間的不平衡,但是他們在分析這種不平衡的時候,并沒有討論區域間的人口遷移(流動)對人口年齡結構的影響。
2、有關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研究是大量學者研究的重點,但是大多數的研究集中在定量分析和描述性分析的基礎之上,定性分析的研究相比國外而言,還不是特別充足。
人類步入21世紀以來,老齡化問題愈加嚴重,據有關調查顯示,我國60、70年代人口之和占據我國總人口的42.6%,而50年代人口占據18.7%。現如今,50年代人群已經完全成為老年人群,60、70年代人群正在步入老齡化,這也是現如今我國需著重解決的問題。本文重點以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作為出發點,進而提出人口老齡化的基本特征,希望對我國社會發展有所幫助。
人口老齡化過度老齡化問題特征
“人口老齡化”是現如今耳熟能詳的詞匯,但是在人們認識上卻存在很大差異。部分人認為,人口老齡化是中年人轉向老年人的過程;也有人認為,人口老齡化就是老年人的比重上升。現如今比較主流的觀念是指,中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數量比例偏移,即老年人口上升、中年人口下降。但如果辯證分析,這些觀念都是成立的,但也都是不瀾韉摹1982年,在維也納召開了“世界老齡問題大會”指出,老年人的年齡標準在60周歲,現如今,國家、地區評判人口老齡化是:國家、地區中60周歲人口達到該地區總人口的10%或65周歲人口比例達到7%以上時,即被稱之為老齡化地區。老齡化會給社會生產帶來巨大壓力,同時也帶來很多風險,因此,我們必須要找出相應的措施,出臺一系列的有效政策,進而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一、人口老齡化簡述及所帶來的問題
(一)適度老齡化與過度老齡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醫療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平均壽命大幅提升,現如今80周歲人口到處可見,人口老齡化是必然趨勢。從客觀角度分析,人口老齡化是自然現象,是不可回避的問題。以當今人口老齡化定義分析,可以劃分為適度老齡化和過度老齡化。以穩定人口理論可以推導出生育率更替水平,即如果人類平均壽命在60歲左右,那么發展下去人口老齡化將在21%左右,理論上可以稱之為60歲條件下適度老齡化水平。同理,可以推導出70歲在22%左右、80歲在26%左右。根據此類方法推導,如果生育率小于1.5,那么發展下去的老齡化水平就已經達到過度老齡化。
(二)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
我國老齡化問題正處于初期階段,老齡化的問題還沒有完全彰顯,但從發達國家老齡化問題分析,老齡化無論是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會產生非常深刻的問題。總體來說,人口老齡化并不是全是消極影響,但消極影響大于積極影響是不爭的事實,隨著老齡化分口不斷增多,其影響程度也會不斷增加。具體來講,人口老齡化會造成人口規模縮減,致使勞動力缺乏、有效勞動力下降、儲蓄率下降,引起養老、醫療保障支付困難,加重國家公共財政支出壓力,削弱經濟增長步伐,進而演變出經濟問題、社會問題,甚至是政治問題。
以我國人口年齡布局來分析,我國正在醞釀過度老齡化風險。以理論推導分析,計劃生育是導致如今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的主要因素,兩個完整的計劃生育家庭結構中,中老年人占據半數以上,即雙方父母4人、夫妻2人、孩子1人或2人,一旦生育率降低到1.5,那么扭轉生育率下降的趨勢將極難逆轉,計劃生育期間我國一直處于低生育水平,假設我國生育率在1.5,那么未來我國穩定人口會每54年折一半,到21世紀中葉老齡化將高達38%;21世紀末達到40%以上。過度老齡化會造成我國人口極速縮減、公共財政危機、經濟下滑、老年保障降低等問題。因此,現如今雖然我國開放二胎政策,但以當今人們生活情況分析,二胎家庭少之又少(城市)。
二、人口老齡化的基本特征
(一)原因復雜性
影響人口老齡化的因素非常多,例如經濟宏觀因素,終身發展、全面發展的微觀因素等。其中,主要原因是經濟因素與社會因素,例如產業結構不適應、公共服務體系落后等。這一系列原因,有的屬于內生性的,反之,也有一些是外部因素引起的。總之,人口老齡化問題是非常復雜的、不可避免的。
(二)傳導機制模糊性
隨著人類社會愈加復雜,人口老齡化問題也變得更加系統、更加復雜,與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聯系,雖然其實質關系非常復雜,但卻非常模糊,即不相關現象。特別是一些內生聯系,其產生環節極其難以察覺,看似不相關的兩種現象,卻有可能是一種共生關系,并非是因果關系。筆者以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為例,看似老齡化與經濟并無直接關系,但中間傳導環節依然與國家人口、勞動力人口有著直接關系,同時也受國家傳統、國家制度、國家發展階段、國家產業結構等諸多因素影響。強調一點,人口老齡化影響經濟下滑的途徑不是單一的(直接影響),而是諸多影響因素交織在一起的(間接影響)。
(三)發展長期性
解決一個階段的人口問題往往需要一個世紀,甚至是更多的時間。由此可見,在宏觀人口的條件下,人口老齡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同樣也是不可逆轉的問題。以我國當今人口老齡化問題為例,當今40~60的人口比例最大,受計劃生育影響,80后、90后人口數量大幅度減少,并且如今的80、90后大多數都是“一家三口”。由此可見,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會貫穿于21世紀之中,各個階段老齡化問題不斷積累、展現,甚至是爆發。以老齡化問題分析,老齡化是不可逆轉的問題,這個問題將終身積累。
(四)風險累積性
如果老年人疾病增多、安全事故增多等問題突然爆發,會給社會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由于老齡化問題具備模糊性、隱蔽性、累積性等特點,一旦爆發老齡化危機,那么就意味著要投入大量的生產力,并且也無法保障取得預期效果。同時,風險累積性也體現在不同年代,60、70后受計劃生育影響,那么80、90后也會形成這種意識,也被稱之為風險沉淀。以我國為例,如今我國是由適度老齡化向過度老齡化過渡階段,雖然我國想要彌補計劃生育帶來的弊端,提出二胎政策,但其效果甚微,很多家庭為了減輕家庭壓力而放棄二胎,或者人們沒有二胎意識,我國生育水平仍然低迷,人口老齡化問題依舊沒有緩解。總之,老齡化問題必須要做到一定的前提性,即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三、結束語
隨著我國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社會醫療水平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造成人口老齡化的因素有很多,同時人口老齡化也會給社會發展帶來諸多影響。相關部門必須要采取相應的政策支持,調整人口結構來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
參考文獻:
1引言
人口問題對于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影響舉足輕重,在人口問題中,人口老齡化問題尤應重視。人口老齡化指人口中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持續上升的現象,在社會里老年人口越來越多,一般用65歲或60歲為老年人口的年齡起點,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在7%以上,或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在10%以上就屬于人口老齡化社會(聯合國,1956&1982)。日本現在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2004年日本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9. 5% 。 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日本經濟長期陷人嚴重的衰退之中,日本的經濟問題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日本人口老齡化嚴重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面對人口老齡化和經濟危機,20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福利國掀起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風潮。為應對人口的老齡化,緩解老齡人口的貧困以及分散和降低養老風險,維系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多層次彈性養老保障制度受到西方國家和世界銀行及國際勞工組織等的重視和推崇。
2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與發展趨勢
我國現在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妥善處理人口老齡化問題,制定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有必要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分析。
我國已于1999年進人老齡化社會,表1為我國1999 } 2005年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有關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表明,到2100年,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分為3個階段:
(1)從2001一2020年是快速老齡化階段。
(2)從2021一2050年是加速老齡化階段。
(3)從2051一2100年是穩定的重度老齡化階段。
我國現在已經處在快速老齡化階段,2030年到2050年是中國人口老齡化最嚴峻的時期,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將日益突出,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總量過多的雙重壓力。2051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4. 37億。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經濟增長;儲蓄
中圖分類號:C9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2-000-01
從20世紀末期開始,中國進入了人口老齡化階段。追溯到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并不突出。但是近年來,中國老齡化的態勢加速發展,并將于2030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以及過于龐大的老齡人口,這些使得過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將不得不面對隨之帶來的經濟發展上的諸多問題和挑戰。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及特征
目前,我國仍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決定了我國是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從2010年開始,我國老年人占世界老年人口的比重將超過20%。根據聯合國《2008年世界人口展望》的數據表明:“2000年我國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口總數為11.63萬,到2050年將增至1.01億人”,也即是未來50年我國將增加89.72萬高齡老年人。我國2000年高齡老年人只占老齡人口比重的13.51%,而到2050年這一比重將達到30.66%。高齡老年人的數量增長令人擔憂。
伴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的同時也具有“未富先老”的特征。由于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其社會環境通常表現是先富后老或者富老同步。但是中國卻是還未達到現代化的時候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壓力和負擔巨大,究其原因則是因為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快并且我國老年人口規模龐大。伴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在經濟發展上,我國可能將面對比其他國家更加艱巨的挑戰。有關研究預計,在我國繼續保持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將在30年左右超過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度。
二、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對于我國目前經濟情況來說,投資一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伴隨著我國不斷提高的儲蓄水平,我國投資的增長也將更為強勁。人口老齡化過程中,人口結構的變化意味著國民收入中儲蓄與消費的分配比例也在作出相應的變化,同時不同的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產生的效應也不同。Leff曾經對1964年74個國家人口結構對儲蓄的影響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人均收入水平、經濟增長速度、少兒撫養比、老年撫養比、總撫養比對國民儲蓄率的影響顯著。Ram在1977年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而中國人民銀行課題組對中國1978-1997年中國居民儲蓄率的研究得出結論:總撫養比的下降是國民儲蓄率逐漸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中國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率較高,少兒撫養比下降較快,老年撫養比緩慢上升,儲蓄率緩慢上升。其中少兒撫養比和儲蓄率成反向關系,與生命周期理論所預期的結果相符。然而,人口老齡化程度越深,儲蓄率則下降得越快。中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會極大地降低中國的儲蓄率,從而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無法預計的嚴重后果。
儲蓄率水平的下降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家庭儲蓄水平不斷下降。我國在目前情況下,老年人口的大幅增加毋庸置疑。低生育使得低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下降可能會緩解老齡化程度,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國老年人口的上升速度則更快,故而我國將面臨總撫養比不斷提高的問題。在總撫養比的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社會用于贍養老年人口的支出大大增加,同時也將增加各項個人社會保障的開支,這都會降低家庭儲蓄水平。
其次,社會整體儲蓄水平不斷下降。在社會儲蓄方面,社會儲蓄水平的下降,究其原因則是因為社會中老年人口比例的大幅提高。隨著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國家的公共支出也將不斷提高。同時,企業用于支付社會保障的各項支出也將增加,使企業用于生產性的投資比例縮小。進而導致社會總產出水平和人均國民收入增長速度的下降,這將對我國經濟發展與增長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三、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對策
1.正確認識人口老齡化問題
人口老齡化是一種必然趨勢同時也是一種客觀規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人口發展過程中,其社會整體的經濟發展都將與人口老齡化問題掛鉤。故而從保持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的角度出發,政府必須盡早把人口老齡化問題提上日程,這樣才能控制人口老齡化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從而不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這就要求政府面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如勞動力供給減少、勞動生產率下降、社會負擔加重等負面作用時,必須要有超前戰略性眼光,做到未雨綢繆。
2.改革養老體系
在正確認識人口老齡化的基礎上,政府面對老年型社會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就是“老有所養”。社會養老保障包括老年社會保險,老年社會福利,老年經濟救濟等,是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不受影響的社會安全制度。發揮國家,企業和集體以及家庭和個人的積極性,這樣建立社會老年保障制度才能使得退休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建立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養老基金制度,也是企業和集體的一種選擇,這樣能使勞動者退休后有較高的保障水平。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積累充足的社會養老儲備基金,建立以社會養老為主,以家庭和自養為輔的老年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國老年社會保障的發展方向,進而逐步建立健全國家、社會的家庭養老相結合的養老體系。
參考文獻:
[1]羅默.高級宏觀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刷館,1999.
[2]于學軍.中國人口老化的經濟學研究[M].中國人口出版社,1995.
[3]萬春,許莉.養老保險繳費率變動的經濟增長效應分析——基于資本視角[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6(6).
[4]王林.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人力資本變遷[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6(5).
(大連理工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4)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療條件的改善,人口老齡化這個詞對于現代人并不陌生,老年人的增多給經濟發展帶來多種多樣的問題,因此人口老齡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所以為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本文以公共政策的視角來審視人口老齡化問題,以便構建一個清晰地框架,促使人口老齡化在多角度多層次推動社會發展。
[
關鍵詞 ]公共政策;中國;人口老齡化
隨著人口的變遷,我國人口老齡化一直在飛速進展,一如當年的“嬰兒潮”,在政府下令計劃生育之后得以解決。隨后我國的人口老齡化階段與逐漸顯現。現今社會我國的家庭結構都處于,四個老人,兩個青年人加上一個孩子,這種狀態還在持續發展。中國的老年人在退休之后,對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的需求大大增加,但是我國仍處于發展中國家,各方面條件和發達國家相比都顯得有些不足,因此,我國應該在自身的角度展開探索,在公共政策視角下對于人口老齡化采取一定措施。
1 我國目前人口老齡化現狀
(1)縱觀全球,我國是人口第一大國,可是我國老年人口卻在不斷的增加,據統計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29%,人口的老齡化主要是由于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還有計劃生育政策對于我國家庭基本結構的改變。通常我國把60到70歲之間的老人稱為低齡的老年人口,而70到80歲的則稱為中齡的老年人口,80歲以上則是高領的老年人口。從年齡段的分布來看,部分低齡老年人口還存在一定的勞動力,但是中齡和高領老年人口相對來說勞動力的比例就非常低。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我國人口老齡化情況也越來越嚴重。
(2)隨著衛生條件、醫療技術的改善,社會發展越來越快,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種種原因導致人口的死亡率大大降低,這也就出現了人口老齡化。此外,在我國人口總數直線上升的時期,政府提出了計劃生育政策,這就導致我國新生兒逐漸減少,但是老人數量卻一直在增加。隨之也就出現了人口老齡化問題出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未來很長的時間里,我國人口老齡化狀態會越來越嚴重,這也會隨之變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并且會阻礙我國經濟、文化、企業的發展,因此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亟待解決[1]。
(3) 我國人口老齡化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還沒有富裕,人就先衰老了,這也就導致很大一部分老人在喪失勞動力的時候,存款不足夠給自己養老,這個結果增加了一部分兒女的壓力,在工作和做家務的同時,要贍養老人,加上老人孫輩的孩子,夾在中間的年輕人就要負擔起撫養三代人的任務。另一部分兒女沒有時間或是不想贍養老人,老人被送去養老院,這也在某方面增加了兒女的經濟壓力,并且導致老人心理上情況不樂觀,這樣看來人口老齡化會也導致我國社會壓力變大。
2 我國人口老齡化形成的原因
(1) 人口老齡化產生的原因其是有很多,首先我國的計劃生育改變了以前大家庭的狀況,計劃生育以前很少出現獨生子女家庭,最少都是兩三個孩子,包括那時候的經濟水平和醫療技術都不如現在的先進,所以那時的社會家庭情況,明顯就是孩子很多,而有很大部分家庭為了養活孩子,父輩母輩辛苦一輩子,還沒等到退休的年紀,身體已經垮了,但是由于醫療技術有限,所以那時候人口老齡化問題并沒有出現,總是有一批新鮮的血液不斷涌現。但是隨著改革開放之后計劃生育的盛行,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父母相對壓力變小,因此老齡化問題也就隨之加重[2]。
(2)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國各個方面和以前相比都有很大的進步,在人口老齡化問題上就可以看出我國醫療水平一直出于逐步發展階段,因為在前些年很多疾病無法治療的時候,很多老年人因為經濟和科技原因不得不放棄對病癥的治療,但是現在社會發展到今天的水平,幾乎沒有什么疾病是無法控制的,因此我國人口平均存活年限也在上漲。
(3) 我國對于老年人的管理和養老條件越來越好,大部分老人都有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并且隨著人們的認識和知識面的增多,人們越來越注重身體健康,很多老人會每年定期檢查身體,發現疾病馬上治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人口與老齡化增長速度[3]。
3 公共政策視角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一個自然現象,這一現象持續發展的化就會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個問題,因此需要作出及時的反應和應對措施,來改變人口老齡化現象。
(1) 從計劃生育實施以來,人們都普遍認為只要我國人口出現問題,就要從調整人口政策入手,這是不正確的方法,因為“嬰兒潮”和“老人潮”是不一樣的,所以解決的方法和手段也不能完全相同。老齡化還有一方面是人類壽命等自然原因,因此僅僅依靠政府出臺的政策是無法解決的。
(2) 人口老齡化不能僅僅依靠政策去改變,應該調整人口基本結構,合理安排制度,并且調整老齡化人口和制度之間的工作。其是人口老齡化問題在另一方面也是社會中經濟、文化、政策的問題,因此要著手協調各個方面。
(3) 造成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在另一方面看是因為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無法給社會創造價值,有些甚至無法自己生活,因此社會壓力大,負擔重。所以想要解決這一問題,也不能僅僅在老年人身上下手,因為當今社會一部分老年人身體狀況不佳,也是因為年輕時候沒有注意保養,所以從年輕人著手,讓這一代人重視健康問題,這樣到了晚年,才有好的身體為社會做貢獻[4]。
(4) 隨著及劃生育的展開,我國傳統的幾世同堂家庭結構已經不復存在,現在大多數都是一個孩子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有些家庭甚至還有更上一輩的老年人。也是社會風氣的改變,導致現在結婚的子女都不會和父母同住,父母無人贍養的比例大大增加,而且由于計劃生育每個家庭都沒有那么多孩子,空巢老人的數量越來越多,這樣就需要更多的養老院和老年護理站。但是對于沒有經濟實力的老人,都是選擇一個人或者兩個人居住,長期下去,隨著年齡的增長,這都是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的主要原因。
(5) 調整人口老齡化這一結構,也可以適當的推出適合老年人的就業方向,是老年人為社會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并且減輕年輕人和社會的壓力,是老年人看到自身的發展前景和價值,并且老年人在社會經驗和人生閱歷上有著年輕人無法超越的優勢,公共政策應該在一定條件下引導老年人進入適合其工作的崗位,同時避免與年輕人展開競爭,并且鼓勵推遲部分身體狀況較好的老年人的退休時間,發揮出其最大的優勢,這樣一來不僅創造出老年人在社會上的價值,更減輕了社會負擔和壓力,改善了人口老齡化問題[5]。
4 結 語
綜上所述,我國是目前世界人口大國,自從計劃生育政策開始實施,中國的家庭結構都在發生改變,所以人口老齡化問題無法避免,其是人口老齡化問題自身并不會給社會帶來特別大的影響。但是若沒有很好的控制這一問題,也會給社會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國家和社會要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財務相應政策,為社會發展帶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愛華.新時期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困境與出路——基于城鎮化視角的再審視[J].經濟問題探索,2012(12):91-96.
[2]杜本峰,戚晶晶.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回顧與展望——基于公共政策周期理論視角分析[J].西北人口,2011(03):1-10.
[3]蔣詩泉.基于灰色理論的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安徽省為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3):133-13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