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1 17:26:55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一)水污染觸目驚心
目前,我國仍有3億多農村人口飲水達不到安全標準,其中因污染造成飲用水不安全的人口達9000多萬人。有相當比例的農村飲用水源地沒有得到有效保護。來自國家環??偩值囊唤M最新數據顯示,我們的飲用水50%以上是不安全的。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最新檢測報告(2005年6月份)稱,我國七大水系,水質達到I~III類水體的占49.2%,IV-V類(受污染水質,不能用作飲用水源)水體的占28.5%,劣五類(已喪失直接使用功能)水體的占22.3%。湖泊水庫中滿足Ⅱ~Ⅲ類水質的湖庫有7個,占26.9%;Ⅳ~V類水質湖庫有9個,占34.6%;劣V類水質湖庫有10個,占38.5%。
(二)土壤污染嚴重
全國約25%的土壤處于警戒狀態,污染比較嚴重的約5%。蔬菜中農藥污染問題更為嚴重,農產品已經缺乏安全保障。由土坡污染引發的農產品安全和人體健康事件時有發生,成為影響農業生產、群眾健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在有關部門進行的典型區域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調查中,江蘇調查區蔬菜和稻米的鉛超標率分別達到60%和46%。廣州調查區的蔬菜樣品中,七氯和異狄氏劑醛的檢出率都在85%以上,而硫代硫酸鹽的檢出率竟然高達94%。一些地方的稻田土壤因滲入鎘廢渣而被瀉染,致使稻米中的含鎘量超標,無法食用。因土壤污染,全國每年糧食減產1000萬噸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約125億元。
(三)固體廢棄物污染蔓延
近年來,我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速度加快,由此帶來生活垃圾量的迅猛增長,并且因城市垃圾向城郊和農村轉移,對農村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日益嚴重。2005年《各地區城市市容環境衛生情況》顯示,當年全國生活垃圾無害處理率僅為51.7%。據測算,全國農村每年產生生活垃圾約2.8億噸,生活污水約90多億噸,人糞尿年產生量為2.6億噸,絕大多數沒有處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隨意傾倒、隨地丟放、隨意排放。畜禽糞便年產生量達27億噸,80%的規?;笄蒺B殖場沒有污染治理設施。在一些地區,畜禽養殖污染成為水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
二、農村生態環境復合污染的原因
(一)污染型產業向農村快速轉移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污染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從城市向農村轉移。一些農村,為承接污染型產業和引進這些企業,地方政府許諾提供各種優惠條件,表面上看,引進這些污染產業不僅給當地帶來了大量的投資,而且給當地村民一些就業機會,有些地方為了回避國家對土地的管制政策,采取“以租代征”的辦法非法占用農民的土地。有些地方根本不考慮國家的環保政策,違法違規建設。由此對村民造成的危害是長遠的。
(二)農業化學品的過量使用
我國化肥年施用量已達4700萬噸,居世界之首,單位播種面積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成倍超出發達國家為防止水體污染所設置的安全上限值。我國湖泊與河流中的污染負荷有50%以上源于非點源污染,來自農業面源污染的約占1/3。此外,僅從占全國作物總播種面積20%的集約化、專業化的蔬菜、瓜果、花卉種植區域來看,每年因氮肥的不合理使用而損失的氮就達300萬噸,占我國氮化肥總用量的12%。大量使用化肥已經引發全方位立體污染,使得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難以逆轉,還導致了溫室氣體對氣候變化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等現象。
我國年均化學防治面積45億畝次,因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而污染的土地超過2187萬公頃,約占耕地面積的16%。過量使用的農藥和化肥利用率僅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農藥造成了地表水富營養化和地下水污染。
(三)農村土地布局不合理
農村工業化是中國改革開放期間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在縣域經濟發達的浙江、江蘇等東部發達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受鄉村自然經濟的深刻影響,這種工業化實際上是一種以低技術含量的粗放經營為特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反積聚效應的工業化,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不僅造成污染治理困難,還導致直接污染的危害。目前,我國鄉鎮企業廢水COD和固體廢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50%以上,而且鄉鎮企業布局不合理,污染物處理率也明顯低于工業污染物平均處理率。
綜上所述。沒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農村地區轉移、污染嚴重的企業向西部和落后農村地區轉移;同時,農村工業化過程中,對企業以及集約化畜禽養殖的不合理布局,農田中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過量是農村生態環境復合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新農村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一)完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
針對我國目前農村生態環鏡污染日益嚴重的狀況,我國在起草污染防治政策、立法、標準體系時,有必要借鑒美英先進經驗。第一,由于各生態要素相互關聯的特點,在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農村環境保護條例,建立農村環境監測、信息統計、質量評價等標準、方法體系時,應注意與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的綜合協調,同時應對現有的這些法規中已有的一些制度進行完善;第二。在立法中應強調預防體系的健全,并規定嚴格的法律責任;第三,在立法上應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確立公眾參與制度,充分發揮公民個人、NGO等環保組織以及社區的作用,讓他們積極參加到污染防治工作中來;第四,建立污染整治基金制度、污染整治市場體系和環境污染風險責任保險制度,促進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污染整治向市場化發展。
(二)強化政府在生態環境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在生態環境管理中有著舉足輕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現階段,政府應采取“發展導向”模式。(1)政府應打擊地方保護主義,加強環境執法力度。健全有利于提高執法效能的長效保護機制,用制度來監督環境。環保系統應該實行環境行政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2)建立宏觀綜合決策機制,健全中央—地方協商制度。要把環境容量、環境質量狀況和對環境的影響、對資源的消耗、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納入統計指標,使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表示。環境保護政策要同部門發展政策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相結合。同時,生態環境保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博弈的合作均衡。(3)進行有效管理,促使環境外部性內在化。由于市場存在失靈情況,因而通過政府來對環境資源利用進行管理來糾正市場失靈,使外部性問題得以解決。政府可通過征收“屁古稅”來解決外部性問題。建立環境資源有償使用和補償制度。
隨著發展,政府應逐漸轉向“秩序導向”模式。強化公共資源的管理和服務職能,建立起合理的環境經濟利益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經濟利益關系。
(三)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管理制度
要完善農村環境監測體系,建立健全監測指標體系和信息系統,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和重要農產品產地的環境監測。加大農村環境監督執法力度,嚴格查處小造紙、小化工、小冶煉、小水泥等高污染行業違法排污行為。對長期超標排污的私設暗管偷排偷放的、污染直排的,應停產關閉。對建設項目未批先建、未經驗收擅自投產的,應停產停建。對治理無望的企業和生產能力,應關閉取締。嚴格環境準入,禁止不符合區域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在農村地區立項。加強自然保護區環境監管,嚴厲打擊違法采礦和開展旅游等破壞生態的行為。要充實農村環境保護力量,保證必要的監測、執法裝備、經費等工作條件。
(四)增強科技對生態環境管理的貢獻
要以科技創新推動農村環境保護,大力研究、開發和推廣農村環保關鍵和適用技術。圍繞農業面源污染形成和消除機理、污染土壤修復、水體自然生態修復等重要課題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展科技攻關。加快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等技術的研發和推廣,為有效防治農村污染和生態破壞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通過分類指導、試點示范、教育培訓等方式,建立新型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促進農村環保適用技術的應用。
關鍵詞: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1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現狀
環境是人類生存及進行發展的基本前提,良好的環境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必須的資源和條件,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居民的生產發展對于環境的依賴程度更高。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進步迅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質量,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同時由于經濟發展對于資源能源的消耗較大,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嚴重,而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的農村環保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開發建設了多種綠色工程,并促進了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水平的提升,而且政府對于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投資力度也不斷加大,農村環保建設已經納入到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投資領域,對于農村環??茖W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當前,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控制能力顯著提高,并獲得了較為成熟的環境保護及治理經驗,對于進一步提升農村經濟發展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市場經濟發展迅猛,而我國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仍有一定欠缺,從而導致農村的生態環境建設存在較大缺陷,對于這些問題,需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以減輕環境污染,促進環境質量提升,為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動力。
2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
2.1 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薄弱
當前,雖然大部分的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均有較大程度提高,但環境污染嚴重,生態失衡,這與農村居民環境意識薄弱有直接關系。很多農村居民缺乏環保教育,在生產生活過程中隨意丟棄垃圾,對于污染后的生存與發展沒有任何危機感,由此導致環境污染嚴重。此外,很多農村居民污染環境后缺乏污染治理意識,雖然覺得環境污染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引起重視,但卻認為自己有心無力,也就任由污染越發嚴重,使得農村生態環境越來越難以滿足的居民生活需要。近年來,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對于進一步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起到了巨大的幫助作用,但是政府及相關環保部門對于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的宣傳卻較少,由此導致大部分的農村居民環保意識較差,在日常生活和工作過程中也深受環境污染的危害。
2.2 環境設施落后導致生活垃圾污染嚴重
環境設施的建設能夠對農村居民的日常環保行為形成潛移默化的作用,以促進環保理念深入人心,但是,由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要遠遠落后于城市,因此,城市的各種環境設施也就難以在農村中出現,大量的生活污水隨意排放,生活垃圾亂倒,從而導致河水污染、河道堵塞,不僅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嚴重,同時也對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有些農村居民雖然對于環保有所認知,也希望減輕農村環境污染,但卻由于農村環境設施欠缺,也只能將自家生活垃圾隨意丟棄,由此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此外,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很多城鎮都建立了工業區,生產污水及垃圾大量排放,但卻沒有建立相應的垃圾處理中心,致使大量污染嚴重的污水滲透到地下,對農村的耕地種植產生了巨大危害,有些污染不僅會對農村耕地產生影響,同時還會導致垃圾中的有害物質滲透到耕地中,給人們的后續生產和生活造成嚴重危害,對整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提升產生制約。
2.3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技術仍有待革新
對于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需要有先進的環保技術支撐,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方法的不斷創新,以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但是,當前雖然對于農村環境技術發展有所投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舊有較大缺陷,相關的科研隊伍較為薄弱,而且素質較低,對于農村環境如畜禽養殖、農藥化肥應用的現狀及基本規律都缺乏充分分析,由此也就無法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環境污染治理,從而導致農村生態環境呈現出不斷惡化的趨勢。
3 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措施
3.1 強化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
對于農村居民,應當加強其環保教育,強化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政府要定期組織環保工作人員到各個城鎮廣泛宣傳環保教育理念,并張貼環保教育橫幅,以強化人們的環保認知。同時還可以開展定期的環保知識講座,不斷強化人們對于農村垃圾的污染認知,確保對垃圾分類,并回收有用的垃圾,從而不斷加強自身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深入了解。此外,政府還可以組織各種環保知識競賽及環??萍及l明,以鼓動廣大農村居民積極創新,強化環保意識,積極發明新的環保技術,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農村環境污染。此外,由于農村地區的地理位置差異較大,而且地理氣候較為復雜,由此導致我國的農村生態環境污染治理較為復雜,對此,開發部門可以深入到農村地區,對當地的環境污染情況進行勘察和探究,并鼓勵當地農村居民就環境污染給予建議,以建立符合當地農村生態環境發展需要的生態系統。
3.2 加強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由于農村缺乏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資金,從而導致其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由此也就無法強化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而且嚴重匱乏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也導致一些具有環保理念的居民無法規范自己的行為,只能聽之任之。對此,當地政府應當加大農村環保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如設置垃圾回收站、垃圾桶等,號召居民將垃圾倒在垃圾站和垃圾桶中,以逐步改善其亂扔垃圾的壞習慣。同時政府也可以鼓勵農村居民自己創新垃圾循環利用新技術,積極推廣垃圾循環利用設備,以彌補能源不足現狀。此外,政府還應當根據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建立相應的生態模式,通過實行典型示范,逐步將符合當地生態環境發展的農業模式進行推廣應用,并根據生態模式的發展情況對農業發展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如創辦大型的生態農場、草坪公司、花卉公司等,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并實現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
3.3 加大對農村環保技術發展的投資力度
對于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開展,科學技術發揮著重要作用,只有借助于先進的環??茖W技術,才能夠弄清楚農村環境的發展規律,以采取針對性的環保措施,也只有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首先,應當不斷壯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研究隊伍及科研機構,加強研究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以組建高水平的生態專家隊伍。其次,應當不斷加強對于環境基礎科學的研究,以為環境保護提供相應的智力支持,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生態環境開發和保護的研究力度,對于農村出現的水土流失問題、荒漠化問題進行重點解決,同時還要做好對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的研究力度,并加強相關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強對病蟲害防治、流域綜合治理等技術的研究,以不斷促進農業防災能力和抗災能力的提升,促使農村生態環境發展的可持續進行。最后,對于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應當采用最佳的實用技術,同時加強推廣和評價,以確保此項技術的應用可行性。農村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對于環境污染的治理無論是從成本方面考慮還是技術方面考慮,都難以達到標準要求,因此,對于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措施應當確保規模較小,或者采用集中處理方法,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治理成本,確保污染治理技術的可操作性,從而確保農村經濟發展的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中遇到的問題
當前我國農村環境狀況令人堪憂,我國農村的環境狀況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改善的范圍比較局限,治理的成效并不是很顯著,仍然存在比較嚴峻的環境問題。
1.1 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導致的嚴重農業污染 我國農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都不高,對于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科學的農藥用量、方法都缺乏正確的了解和掌握,所以,在進行農作物的生產和種植時,認為多用農藥、化肥就會得到農作物的高產量,因此濫用農藥化肥,長期下去,再加上不進行有效的治理措施,會對農村的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破壞其生態平衡,尤其是對水資源和土壤造成的污染較為明顯。另外,冬季大棚種植使用的塑料薄膜也會對農村土地造成污染,破壞生態環境。塑料屬于有毒物質,并且極難降解,對于土地造成的危害也是極大的,降低了土壤的通透性,不利于農作物生長,從而嚴重破壞了農村的生態環境。
1.2 生活垃圾堆放無序,得不到有效處理 農村的生活垃圾隨意堆放,得不到有效處理,同樣會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我國農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與城市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不像城市那么嚴謹,大都比較隨意。在農村,通常生活垃圾都是隨地亂扔,生活廢水隨處排放,沒有統一規定的垃圾堆放地點和指定的廢水收集點,即使有也不能保證能夠定期清理,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農村整體的環境衛生狀況較差的現象。由于生活垃圾清理不及時,致使很多農村地區的河流被阻塞;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垃圾越積越多,若長時間不進行處理,垃圾腐爛產生刺鼻的有害氣體,對農村地區的空氣質量又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1.3 禽類牲畜糞便處理不及時 在農村地區,幾乎家家都會飼養家禽和牲畜,不可避免的就會產生的動物糞便,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地處理,就會散發出惡心的味道,同時招致蚊子與蒼蠅,在一定程度上又影響了環境衛生。隨著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衛生狀況越來越差,會對村民們的身體健康狀況造成影響。
1.4 化工污染嚴重 由于大量的化工企業進駐農村,化工企業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尤其是化工污水和化工廢氣的排放,這些廢水廢氣通常不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農村地區的水資源中化學物質和重金屬物質嚴重超標,空氣中充斥著刺鼻的二氧化硫等化學氣體,嚴重影響了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空氣質量。
1.5 生態環境保護資金投入不足 由于政府對于農村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缺乏重視,對于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治理的資金支持力度也不夠到位,因此,我國農村地區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資金嚴重不足,最終導致我國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的治理達不到預期的成效。
2 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
2.1 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的宣傳力度 在農村居民中進行環境保護的宣傳活動,對其講解環境破壞的嚴重后果,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由于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比大,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因此在農村居民中開展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活動極其必要,提高農村人口的環境保護意識,不但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同時對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也起著促進的作用。
2.2 加大資金投入,提高農村環境保護水平 要解決農村環境的污染問題,就必須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完善環保的基礎設施建設,有關部門應對此作出預算,地方政府設立環保專項基金,從而進行環保設施的建設,農村環境的保護和治理,需要多部門協同作戰,建立起城市鄉村及工業農業聯合的綜合性環境保護治理體系,呼吁社會各界都積極參與到農村的環境治理及保護中來,對較大規模的環保工程,政府應給予相應的財政補貼、減免稅費等政策積極地吸引民間資本、外資的共同參與,從而使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得到有效的改善。
2.3 加大科研力度,尋找適合農村環保技術 各級環保部門應加大科研力度,力求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技術,提高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技術水平。出臺相關的標準及技術指導,從而降低農業生產中,化肥以及農藥的用量。同時相關部門,應大力支持農業科研部門對低毒低殘留農藥、獸藥、復合緩釋肥料、無污染的飼料、添加劑以及精確施肥技術的研發。從而推動農業技術的發展,進而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環境污染問題。
2.4 加強農村環?;A設施建設 生態環境的治理離不開相應的基礎設施,因此,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應該具備基礎的環境治理保護設施,比如對于垃圾的處理,農村地區也應該建立垃圾處理站,對于可以循環利用的垃圾,應該回收利用。加快農村環衛設施的建設,徹底改善農民生存環境,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做好人畜糞便無害化處理,垃圾回收等工作。在農村盡快實施垃圾清運制度,建設垃圾堆放池和生活垃圾處理系統,使生活垃圾在集中堆放的基礎上進行無害化處理。大力推廣農田秸稈、畜禽糞便制沼氣技術,建立秸稈、人畜糞尿堆肥處理設施,使農田秸稈、人畜糞尿等有機固體廢棄物既得到無害化處理,同時也能實現資源回收利用。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生態環境 , 保護措施
【 abstract 】 with the local regional advantages and convenient traffic conditions, huaihua city crane economic obtained fast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town enterprise in the rapid rise of the early 90 s, the rural areas face changes greatly, the farmers' living standard, and living conditions have improved greatly. In this paper,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ural life and township enterprise effects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 key words 】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G812.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 言
長期以來,由于片面強調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忽視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生活污染、鄉鎮企業污染等造成的自然生態破壞日趨嚴重,加上城區擴張對農村資源的掠奪,使得農村原來豐富的自然資源遭受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被打破,造成了農村土壤、水體、大氣的嚴重污染。因此,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這不僅是為人類保留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實現鶴城區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1、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對農村生態環境影響及保護措施
1、1農村傳統能源結構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鶴城在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上屬山區,全區農村轄8個鄉鎮和1個旅游度假區,93個行政村,農業總人口10.8萬人。農村能源使用上仍處于傳統落后的狀態,廣大農民生活主要還是靠薪材、秸桿和散煤等作燃料。近幾年來,政府雖然也在推廣擔倡清潔新型能源,但由于全區農村能源建設工作起步太晚,基礎較差,僅靠農民自籌資金和地方財政微薄資金支持,發展速度十分緩慢,到目前為止,全區共推廣沼氣池2381戶,戶比例僅9.8%。并且農村能源工作還主要停留在推廣省材灶、省煤灶階段,以致農村亂確亂伐、亂開亂挖的現象比較嚴重,造成大量森林植被、山地礦藏被破壞,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1、2農業生產造成的面源污染及土壤破壞
和全國大部分地區一樣,鶴城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的開發已接近極限?;?、農藥的施用成為提高土地產出水平的重要靠途徑,而這種“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是面源污染最為重要的來源;全區農藥施用總量319000Kg/年,單位面積平均施用是28.6Kg/公頃;化肥施用總量2379T/年,單位面積施用量213.55Kg/公頃,從而導致土壤板結,耕作質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分易流失,造成對地表水和下水的污染,湖泊富營養化。據資料顯示:我國受農藥污染的農田達1.9億畝,重金屬污染土壤面積達2000萬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1/5,污水澆灌的農田面積已達330多萬公頃。而我省已知被污染的耕地為80萬畝,鶴城有1.2萬余畝多之。
1、3農村生活污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由于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村生活質量的提高,農村的生活垃圾已由過去的菜葉、果瓜皮逐漸被塑料袋、廢舊電池、農藥瓶等所代替,這些垃圾包含有對人體健康有害物質,使農村生活排放的廢棄物、廢水呈現出成分更加復雜,污染危害不斷增大的趨勢。農村生活廢水如洗滌廢水和農藥施用器械的清洗水中各種化合物、有機物的含量增大,它們隨水體遷移,使得農村中溪流、湖泊富營養化,造成其污染負荷增大,導致農田澆灌水質惡化,甚至入滲影響地下水質量。農村生活固體廢棄物中塑料、金屬和玻璃制品的排放量增大,這些廢物一方面不易被土壤降解,進入土壤后對土壤肥力、土地通透性影響較大,另一方面其滲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惡化。
1、4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污染的環境保護措施
在鄉村推廣發展沼氣還可以有效保護植被,據統計,一個10立方米左右的沼氣池,一年可以節約薪材2噸,相當于3.5畝薪材林年生產量。而且人畜糞便經沼氣厭氧發酵后,成為無害化的優質有機肥,沼渣、沼液不僅達到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還能大幅度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可以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促進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為綠色生態農業打下一個堅實基礎。
對于農藥、化肥施用造成的生態破壞,則要實行生態平衡施肥技術,合理使用化肥,注重施肥方法,從源頭上控制化肥的大量施用,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減少肥料流失而造成水體污染。農藥、除草劑應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環保型產品,農業生產應遵循《湖南省農業環境保護條例》中相關規定。
為減少農藥的污染,鶴城已逐步開始實施果蔬“一減雙?!卑踩こ蹋礈p少化學農藥用量,保護生態環境、保證農產品農藥殘留不超過國家規定標準。做好無毒示范區建設,推廣生物防治技術,到2006年,全區基本實現果菜無農藥公害。具體措施為:增加農家肥等有機肥料的使用比重,調整化肥的使用結構,逐步減少并禁止硝態氮肥的使用;以推廣降解地膜利用技術和回收利用為重點,控制農用地膜引起的“白色污染”。
2、鄉鎮企業對農村生態環境影響及保護措施
目前,鶴城區下屬8個鄉鎮,共有鄉鎮企業420家,從業人員1.18萬人,年產值25732萬元。其中廢水排放總量645.46萬噸,廢水處理量26.75萬噸,處理率僅為4.14%;廢氣排放總量為10.6588億標立方米,大部分都沒經過除塵脫硫等處理而直接排放大氣;固體廢棄物排放總量700噸,也都是采取簡單原始的填埋堆放進行處理。
2.1 全區鄉鎮企業的主要污染情況
鶴城鄉鎮企業由于規模普遍較小,生產工藝普遍落后,大都是一些能耗高、技術水平低、裝備差的行業,加上鄉鎮企業業主素質低,特別是環境保護意識差等原因,造成廣大農村污染物排放的嚴重超標,其排放的廢水、廢氣、廢渣極易影響當地水環境、大氣環境及土壤質量。有些地方這種污染還通過污水灌溉、固體廢物不當堆放等形式將有害物質轉移到農作物上,使大范圍的人群受害。據統計,全區受工業“三廢”污染的農田和牧區總面積達1.0多萬畝,舞水河鶴城區段大部分被污染,使水質不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因此,鄉鎮企業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一方面是其排放的廢物對水、氣、土壤的直接危害,另一方面是由于廢物存放、轉移造成的對人群健康居住環境的間接影響。
2.2對鄉鎮企業的管理措施
受全市范圍國民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全區現在鄉鎮企業雖然不再是以前那種“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局面,但是仍然有許多項目出于對經濟利益第一的考慮,強行上馬,忽視了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和對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方面的考慮。因此,要改變這種要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2.1增強投資者、決策者和公眾的環境意識
任何工作都是輿論起先導,環保工作也不例外,宣傳教育工作要堅持面向領導,面向企業,面向社會的方針,多層次,全方位進行宣傳教育,鄉鎮環境保護工作十分重要的一環就是增強投資者、決策者的環境保護意識。環境保護既服從于和服務于經濟建設,但又要承認兩者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所以應認真實施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投資決策者萬萬不可犧牲環境的辦法來換取暫時的經濟利益,去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要創造條件使環境專家,進入鄉鎮企業的領導層,決策層,為其出主意,當參謀。同時要運用多種形式開展全民的環境保護的法規宣傳教育,形成一個大家都來關心環境保護的良好輿論和監督環境的氛圍。
2.2.2加強現有污染企業的治理工作
按規定要實現達標排放的行業企業,一定要限期達標;嚴格執行國家關?!?8小”等環保政策的規定,對不符合國家環保產業政策的行業企業,堅決不準上馬開工或執行關停;對新、擴、改項目,要把環保審批關,嚴格執行環?!叭瑫r”制度。
2.2.3進一步改善鶴城投資環境
調整全區產業結構和生產布局,通過各方面的優惠政策盡量多引進技術含量高、能耗低的科技型企業。從總體上看,全區鄉鎮企業多數處于低技術層次,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經營發展模式,這與鶴城處于中、西部之間的過渡地帶這一劣勢有一定的關系,這種劣勢一方面得不到國家政策上的扶持(我們國家先發展東部,再發展西部,暫時沒有發展中部的戰略),另一方面也不能吸引有規?;蛘吒呖萍计髽I的投資。
2.2.4規劃建設鄉鎮工業園
在鴨嘴巖、石門等交通便利又離城區近的鄉鎮建設工業園,不僅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項目投資,也便于對企業污染排放進行統一管理和治理?!笆晃濉逼陂g鴨嘴巖工業園取得初步成效,“十二五”期間應重點落實實施好石門陽塘工業園建設、城東新區生態建設。
2.2.5開展環保技術服務,推動環保產業發展
長期以來,我們環保部門集管理、執法和技術服務于一體,實際工作中技術服務不到位,環境管理執法難度大,其原因是環保的行政職能和企業的職能相互錯位,出現誤區,要治理環保部門拿方案包效果。因此應將技術職能從管理職能中分散出來,使之成為政府與鄉鎮企業的橋梁和紐帶。這不僅有利于環境管理和依法行政,而且也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有利于其自身價值的實現,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
3、加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力度,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隨著重點流域或區域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任務越來越重,要求越來越高。當前,必須加強對農村生活污染和農業生產中的污染防治,加大對鄉鎮企業環境污染的整治力度,重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自然環境變化情況,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綜合整治小城鎮發展中的環境問題,維護農村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確保農村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
(1)各級政府和環境保護部門要加大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加強法規建設。對農村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鄉鎮企業必須嚴格限期實行關、停、并、轉、遷,對計劃中的鄉鎮企業要嚴格環保規定,做到合理布局,規范管理。對農業生產進行客觀管理、嚴格控制農藥的生態質量,合理指導農業用水、用藥,對農村環境質量監測情況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通報。
(2)將農村環境保護體現在國家和地方的有關計劃和規劃中。提出農村環境問題解決的資金渠道,資金來源,針對實際情況,提出預防和治理環境問題的政策和方案,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基礎體系建設等問題。
(3)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宣傳,提高廣大群眾的環保意識。在農村環保宣傳中,要注重科學性、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多向群眾普及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知識。同時要堅持“環保教育,從娃娃抓起”的方針,在各級鄉村中、小學校開設初級環保教育課程,使他們幼小的心靈萌發環保意識,養成從小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懷化市鶴城區農業局關于農藥化肥使用的若干規定
[2]懷化市鶴城區統計局
[3]懷化市人民政府、懷化市生態創建辦
[4] 懷化市鶴城區環境保護“十一五” 規劃2005-4-21
1目前我國農村城鎮化存在的環境問題
由于農村原有的工業化水平低,具有較低的人口密度,長時間的農村的環境問題比較嚴峻,出現了諸如土地荒漠化,土壤侵蝕,野生動物和植物資源減少,耕地面積較少等生態問題,但是環境污染問題并不是很突出。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逐步改善城市環境和工業污染的舉措不斷加快的同時,農村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是越來越突出,在城市工業污染得到遏制的同時,農村的污染愈演愈烈。整體來說,各種污染威脅到了數以百萬計的農村居民的健康,空氣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頻發,這是一種惡性的循環,忽略了生態環境問題,因此這還將最終影響城市人口。目前,我們對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環境問題進行概述。
(1)工業污染向農村地區轉移的趨勢愈演愈烈。
農村工業化主要發生在中國的改革開放的30多年來,其農村工業化發展過程特別明顯的地區主要在浙江、江蘇等發達地區,這些地區的工業化發展進程成為當時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和核心力量。但農村工業化在不斷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破壞,這是經濟發展帶來的極端代價。據相關資料不完全顯示,目前,中國的鄉鎮企業廢水、固體廢棄物排放成為城鎮化進程中的主要污染物,已占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另外,考慮到鄉鎮企業布局存在嚴重不合理的現象,當下污染物處理率明顯低于工業污染物的平均處理率,由于鄉鎮企業布局的原因,大部分鄉鎮企業和農業用地之間相互交織,更容易造成直接污染。最近幾年來,城市環境保護的意識普遍加強,農村的環境監督普遍加強,工業企業不斷退出城市,進一步向郊區和農村地區分散,這樣使得很多工業園區多在郊區和農村地區建設,這雖然給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隨著工業污染地區的轉移,農村的水和土壤環境受到嚴重損害。2013年以來全國大面積的霧霾,在農村地區也愈加突出,究其原因,是因為空氣中彌漫著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由于一年當中霧霾天數的越來越多,可入肺顆粒物數據在整個農村地區不容樂觀。雖然農村的環境容量大,但是這種污染物由點到面的不斷累積的過程,使得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其生態問題不容忽視。
(2)地表和土壤污染問題嚴重。
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重污染點源污染控制力度的不斷加大,農業面源污染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日益突出,特別是對地表水和土壤的影響更為嚴重。農藥、畜牧業廢水、廢物的排放,使得農村生活污水氮磷富營養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其富營養化遠遠大于城市污水點源污染和工業點源污染,因為地表徑流與土壤入滲、降雨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農業面源污染更難以評價和控制,整治難度較大。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快速發展,使得牲畜和家禽養殖業成為農業總產值來源的一個重要的渠道,在增加農民和農村的收入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但也有增加水產養殖業污染的發展趨勢。整體來說,各類畜禽糞便污染程度已接近工業廢水,水體中的化學肥料氮磷量已超過化肥,地表和土壤污染問題在農村地區越來越嚴重,另外,每個作物收獲季節秸稈的大量燃燒產生煙霧的空氣污染,進一步危害人類健康,對霧霾的產生和集聚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此外,長期以來,由于我國農村垃圾是一個不小的數目,在農村,簡單的填埋是農村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農民現代生活和農村生活垃圾的數量和組成特點,與城市類似,其垃圾污染物數量猛增,原有的簡單填埋已經不能成為其處理的方式,這些都將成為新農村建設中不可回避的問題。
2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存在問題的原因
(1)國家立法對農村環境保護力度相對薄弱,行政執法力度不足。
在中國的環境保護法律制度中,專門為農村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法律條款仍然是空白,一些法律法規條款只是一味原則性地要求和限制,其可操作性不夠強,執法機構不明確導致國家對鄉鎮企業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的監管和處罰缺乏根據的法律法規。此外,城鎮和農村環境保護單位財政支持力度小,出現了很多行政機關的常見問題,如執法人員業務素質和能力低,農村環境監管薄弱,容易得過且過,此外,由于農村土地產權不明確,導致其與環境資源污染成為“公共財產”,利益糾紛問題頻頻出現,這些都是由于在城鎮化進程中,對于農村環境保護的立法制度不完善,行政執法能力不強,很多執法人員不按原則辦事,一味姑息和縱容這種境況。
(2)資金投入方面,城市和農村間不公平現象過于嚴重。
城市和農村地區在相關資源的獲取,以及資金的支持等存在明顯差距的現象由來已久。長期以來,大部分的污染防治和控制資金投入到工業和城市當中,即便在城市環境污染正在蔓延到農村的當下,這部分投放的資金還主要是城市。城市支持大量的投資資金主要限于生活垃圾的處理系統的完善,污水處理網的建設和完善,在廣大農村地區的公共衛生設施缺乏,生活污水沿河排放的當下,農村的專項環境保護資金得不到很好的落實,很難適用于污水處理等專項處理。此外,農村環境保護部門缺乏適當管理資金,相當部分的資金用于解決鄉鎮工業排污費收費,排污費不能用于環境治理,農村環境保護政策得不到有效的落實,使得環境管理困難重重。當下,在實施農業和農村環境保護和建設項目,部分投放的資金分散的情況還相當嚴重,重復建設的現象比比皆是。農村各部門之間缺乏合作,治理效果受到嚴重影響,這使得在資金投放和利用方面,還是存在著明顯的差別,遠遠不能與城市相企及。
3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環境保護的對策
(1)優化城鄉環保規劃,健全城鄉環保政策。
農村在城鎮化進程中,應引入城市和農村規劃環境保護的相關概念,根據農村的特點,服務的內容應該是確定的。在農村地區,大力推進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強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公共設施向農村地區輻射,實現污染物集中治理,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和工業污染點源的分散,縮小城市和農村經濟系統,以及環境治理方面的差距。統籌城鄉產業結構鏈,降低環境管理成本。既要考慮產業布局對城市環境的影響,同時也要從環境污染和擴散的角度分析。由于對農村和城市環境特點不同,現行的環境政策在農村地區有相當大的局限性,因此要積極推出環境政策的創新,使其適合農村地區,或者說是適合當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為此,首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結合市場發展的特點,利用輔助的一些調控手段,促進該地區的利益,以彌補損害區域。其次,逐步建立環境政策引導體系,充分利用市場經濟手段引導農民自覺采取保護環境,這一切都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
(2)強化科技支撐,提高自身環境保護能力。
目前,農村環境問題,主要依靠兩種力量:一是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環境保護科技公司,使其運作于中國的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因為以往這些科技公司的設立主要在城市,為此,在解決現有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方面,要實現職能的快速轉換,使其對農村的污染問題進行專業的治理,這里面有技術和經濟上的障礙。因為工業企業的污染物排放濃度,污染物相對單一,在大多數情況下,環境處理的終端方法是適用的,甚至是唯一的。但是,農村生活污染種類繁多,污染的鄉鎮企業集約化畜禽和畜禽養殖污染現象嚴重,需要根據具體的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問題進行治理和修復。二是農民群眾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在生產和生活污染控制實踐中,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根據當地情況制定合適的技術處理,實現農村生活污水生態處理和廢物資源化利用。此外,還應重點推廣適合農村地區使用的清潔能源太陽能、沼氣等。
(3)完善農村環保法律體系,增強公眾參與的積極性。
針對現有的農村環保法律體系相對薄弱的情況,我們應該增加對農村環境保護立法的力度,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保護有關法律和法規,制定針對農村環境污染控制的政策,增強各級政府干預環境污染的法律依據,填補在環境保護方面,一些針對農村法律法規問題的空白,使得農村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在農村能夠健康有序地發展。此外,環境保護是國家的公共事業,要全方位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的監督制度,多層次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環境信息的公開,建立一定的環境質量公報,對于違反法律法規的相關污染事故進行通報,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創建一個具有廣泛的公眾參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唯有如此,我們在一些核心問題上,才能增強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才能使得農村的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得到完善,也只有這樣,在進一步推動法律法規的制定方面,才能針對農村的城鎮化進程的特點,制定適合現有農村情況的法律法規。
4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