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1 17:26:4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高血壓的健康管理內容,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常引起心、腦、腎等臟器的并發癥,嚴重危害著人類的健康。據研究報道,在所有高血壓患者中,只有約30%患者的血壓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提高高血壓的認識,對早期預防、及時治療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自我管理是指在應對慢性疾病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一種管理癥狀、治療、生理和心理社會變化,以及做出生活方式改變的能力,即在醫務人員幫助和支持下,慢性疾病患者個人承擔一些預防性和治療性的活動。高血壓控制率較低的原因包括沒有得到正確的治療、服藥依從性差、缺乏高血壓相關的治療以及檢測的知識等。為了探討健康教育對高血壓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作用以及治療效果的影響。作者通過在體檢過程中對76名高血壓患者進行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入組標準:①符合1999年WHO國際高血壓聯盟高血壓診斷標準;②年齡在30~70歲。排除標準:①排除繼發或惡性原發性高血壓患者;②排除伴有嚴重心、腎、肝功能異常或其他軀體疾病患者。根據入組與排除標準,共有76例參與本次調查,男45例,女31例,年齡36~67歲,平均(52.26±10.15)歲;文化程度:大學30例,高中26例,中學及以下20例。
1.2方法
本組患者在干預前均采取常規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方法進行管理,干預后采取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輔導。
1.2.1采用健康教育方式
①利用患者在等候體檢的過程中,通過發放高血壓自我管理手冊以及護理人員現場答疑、咨詢指導的形式實施自我管理教育。
②由內科主治醫師、主管護士和患者成立自我管理小組。定期把這76名患者集中舉辦高血壓知識講座,內容主要是涉及高血壓防治方面的健康知識。
③電話隨訪,對于外出和難以實現家訪,或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時復診的患者,每周給予電話隨訪,內容同現場訪視,了解血壓控制情況及自我管理實施情況并詳細記錄,以備下次隨訪參考。
1.2.2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內容
高血壓患者的自我管理是指在衛生保健專業人員的協助下,個人承擔一些高血壓相關的預防性和治療性的衛生保健活動。本組病例實施自我管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包括:
①遵醫服藥:高血壓患者健康知識掌握越多,越容易配合服藥治療。向患者及家屬說明高血壓病需堅持長期規則治療、保健、護理的重要性,需嚴格按醫囑堅持服藥,不擅自停藥、改藥,以免發生停藥綜合癥。提高患者服藥的依從性是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內容。
②飲食管理:合理飲食是控制高血壓的基礎,對預防并發癥也至關重要。本組病例因為是機關干部人群,在外用餐的機會較多,對飲食也不是很注意,在干預前只有32人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飲食。首先,要限制食鹽,指導患者限制鹽的攝入量在3~5g/d;其次,進食低熱、低脂、低膽固醇、高蛋白飲食,忌食動物內臟、蛋黃,多食蔬菜,水果。少量多餐,避免過飽餐。多食高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屏氣大便,誘發腦血管疾病。最后,要戒煙限酒,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③運動康復管理:高血壓患者要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勞逸結合。根據自己的血壓及癥狀合理地進行運動。運動不宜劇烈,建議以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為宜。避免因劇烈運動后交感神經興奮、引起血壓進一步升高而導致腦血管意外發生。
④情緒的管理:不良的情緒也是高血壓患者發生嚴重并發癥的誘因。因此,情緒的管理是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教會患者識別自己的心理反應、尋找應激源、有效應用心理防御機制穩定情緒。
⑤自我監測:高血壓患者除了合并嚴重的并發癥需住院治療外,其余時間大多居家,所以學會測量血壓或者定期到醫院或社區監測血壓是自我管理的重要內容。教會患者測量血壓的方法,并根據測量結果,有效地做出評估和判斷,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2 結果
電話隨訪6個月后,患者的自我管理狀況對比見表1。
3 討論
有效的高血壓管理,既是控制高血壓病這一最常見心血管疾病的要求,更是預防冠心病、腦卒中發生的主要措施。我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人數眾多,而基層專業防治力量相對薄弱;且往往只強調醫生對患者的單向管理,只能做到單一的血壓測量和簡單降壓藥物應用,很難做到綜合防治與個體化治療的要求。健康教育簡便易行,不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本研究就是利用患者在等候體檢的過程中,或者定期組織知識講座,通過多種形式實施自我管理教育,易于讓患者采納。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患者6個月的各項評價指標均顯著優于干預前(P
參考文獻:
關鍵詞:電子健康檔案高血壓治療結果
中圖分類號:R19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12-0102-02
21世紀的中國慢性病是一個不斷增長中的問題。以高血壓為代表的一組慢性病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公共健康水平的重要問題。2006年調查顯示,我國35~74歲的成年人群中,高血壓患病率已高達27.2%,而控制率不足10%。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由其引起的死亡約占心腦血管死亡的30%~40%,導致的年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可高達人民幣100億元。由此可見,新修訂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1]強調,社區開展高血壓防治是控制高血壓日益增長趨勢的關鍵。建立個人電子健康檔案是高血壓社區綜合管理的措施之一。現將上海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利用電子健康檔案對高血壓管理作用,分析研討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對象為上海古美社區衛生服務站轄區的高血壓患者,自愿參加高血壓健康檔案管理,承諾配合醫生工作。隨機抽取160名患者作為調研對象,160例患者均為原發性高血壓,其中男80例,女80例,年齡35~74歲。其中35~45歲10例,46~55歲47例,56~65歲63例,66~74歲40例。1級高血壓75例,男40例,女35例;2級高血壓60例,男30例,女30例;3級高血壓25例,男15例,女10例。同時選取院醫務人員(管理層人員、醫務人員、防保人員、團隊人員)160人一起進行調查問卷,從不同層面來分析電子健康檔案對高血壓管理中的作用。
1.2 方法
1.2.1 健康檔案內容采用上海市統一的健康檔案格式,由首診醫生推薦,在患者自愿的原則下,為其建立健康檔案,一般項目有姓名、性別、年齡、住址、電話等,病史部分按照S、0、A、P格式書寫,包括一般情況、高血壓病史及目前相關癥狀、伴發的其他慢性疾病、家族史、不良嗜好、飲食習慣、體格檢查和相關輔助檢查資料、高血壓的分級及危險分層等。確定治療方案時,綜合考慮患者有無心血管病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糖尿病、腎功能不全等因素,制定相應個性化的治療目標。建檔后每月上門隨訪或電話隨訪1次,指導患者用藥及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每次隨訪情況均記錄于電子健康檔案。
1.2.2 問卷調查對在我院建立高血壓健康檔案的患者160人進行問卷為自行設計,內容涉及高血壓的基礎知識,生活方式對血壓的影響,高血壓的自我管理以及高血壓的藥物治療。建檔1年后再次回答問卷內容,評估、比較兩次調查結果。同時對古美社區衛生中心我院醫務人員(管理層人員、醫務人員、防保人員、團隊人員)160人進行問卷。內容涉及電子健康檔案建立后對醫務人員是否有益,是否提高了其工作效率。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用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結果
2.1 高血壓相關知識知曉率
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前后,高血壓相關知識知曉率有顯著性差別(P<0.01),見表l。
2.2 血壓控制效果
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前后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有顯著的差異。 160例高血壓患者中血壓控制優良48例(30.0%),尚可66例(41.3%),不良46例(28.8%),160例患者血壓控制率為71.3%。
2.3 治療費用
建立健康檔案前后治療高血壓的年均費用間的差異。建檔前.社區患者用于治療高血壓的費用為1428+289元。而建檔后,社區患者用于治療高血壓的費用降為812+120元。建檔前后,治療費用間具有顯著性意義(P<0.01)。
2.4 對醫務人員的影響
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前后對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率有明顯提高。111例醫務人員表示提高了他們的工作效率,使其對患者的病情更容易及時了解,及時調整治療方案。33例醫務人員表示對他們工作有幫助,易于管理。只有16例醫務人員表示對工作無任何影響。
3討論
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和疾病譜的改變,我國社區人群疾病逐漸從以傳染病為主轉變為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主,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等。而慢性病又是導致我國城市居民身心虛弱、殘疾、死亡和醫藥費用大量支出的主要疾病[2]。國家對于慢性病的策略也由后端治療前移,進行融合預防與治療的系統管理。建立居民健康檔案,開展慢性病防治是社區健康管理的重要內容[3]。 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血壓是決定高血壓并發癥的最基本因素,高血壓治療的獲益主要來自降低血壓[4]。因此,提高血壓的控制率一級預防是減少心腦血管疾病負擔的關鍵措施。電子健康檔案能使一級預防有效、規范地進行。其優點在于連續性、系統性、及時性、主動性,醫生能全面觀察患者癥狀、體征、危險因素、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變,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患者和醫生互動性良好,治療依從性高[5,6]。
本研究充分表明,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電腦進入千家萬戶,應用電子健康檔案,應用體檢數字化管理系統建立電子健康檔案,通過互聯網進行綜合干預,能有效地進行一級預防,有助于提高高血壓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緩解其病情。這也要求社區醫生必須定期開展家訪,為患者測血壓,詳細詢問、記錄病情,及時為病人調整好個體化治療方案。對于醫務人員而言,電子健康檔案不僅可以使醫生全面掌握高血壓患者病情變化和治療的全過程,為調整治療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據,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還有利于醫患溝通,改善醫患關系,提高患者依從性。
由于這項研究,我們也充分了解到目前高血壓電子健康檔案的不足之處:(1)未能做到全民建檔;(2)社區部分居民不理解,不配合,影響了建檔速度;(3)信息軟件上仍有不足,在實際工作中未做成動態檔案;(4)使用率不高。
高血壓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慢性高發病,只有從多方面人手,綜合治療才能達到有效的降低血壓、保持血壓平穩的目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有對高血壓患者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并進行進一步完善系統化管理,才能更有效,更合理地做好一級預防工作,從而從實質上解決了老百姓看病貴的問題,降低了醫療費用。
參考文獻
[1] 劉力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2] 雷松蕙,朱秀娥,李娉.對社區老年慢性病管理的體會[J].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006, 8 (5):12~13.
[3] 鮑勇.健康管理是建設健康城市的重要基石[J].實用全科醫學,2008,6(1):2.
[4] ASCC高血壓協作組.我國部分地區高血壓登記調查及治療達標研究[J].中國醫學論壇報,2007,5,10(12).
【關鍵詞】健康教育;高血壓;社區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264-01
在心腦血管疾病中,高血壓是一種重要的危險因素,直接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存質量[1]。同時高血壓也是一種頑固性疾病,是目前全球公共衛生面對的重要問題。該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當中,并有年輕化的趨勢。我社區在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對選取的高血壓患者在常規社區護理基礎上進行健康教育。本次研究健康教育在高血壓患者社區護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提高服藥的依從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轄區管理的高血壓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33例,年齡在45-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3歲,共有5~16年的病程時間,文化程度小學以上,7.9年的平均病程時間,所有患者均無語言、意識和理解等障礙,同時也未患有其他嚴重性疾病,全部都實施規范的的社區護理管理。所有患者均根據相關診斷標準,確診為高血壓疾病。將兩組在例數、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等沒有顯著性差異,可以進行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實施規范社區護理和一般健康知識宣教。研究組:在規范社區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患者實施強化的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具體措施如下:
1.2.1.管理方式:由護士長統一管理,確定詳細的管理方案和工作流程;對負責管理的護士進行統一培訓分工:一名主管護師負責健康知識講座,一名主管護師負責電話隨訪,其他工作實行網格化管理,誰分管誰負責,責任到人。要求每兩月進行一次高血壓健康知識講座及座談會,每月進行一次面對面隨訪;每兩周至少測一次血壓。
1.2.2健康知識指導
社區護士利用座談會、隨訪、問卷等多種形式收集患者健康需求和社區護理要求。問卷自行設計,內容包括高血壓的基本知識,用藥情況,個人生活方式等進行摸底調查。然后針對患者對高血壓的認知程度和健康教育需求確定相應的健康教育內容。我們對反饋回來的信息進行總結、分析、評估,確定共性的健康問題和個性的健康問題。對共性的健康問題,通過定期開展的健康知識講座、影像播放等形式開展;對于個性的健康問題,我們會根據患者的病情,相關危險因素,用藥情況,和患者,包括家人的參與,共同擬定健康教育計劃,開具個體化的健康教育處方,進行強化性的個體化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高血壓的定義,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及生活方式指導,高血壓的危害,高血壓治療的長期性,高血壓用藥指導以及注意事項,疾病發展預后以及治療原則,血壓自測指導等等,讓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有了基本的認識,客觀正確認識疾病,家庭成員也參與健康知識學習。
1.2.3.生活方式指導
1.2.3.1. 低鹽飲食 社區給每個家庭發放鹽勺一個,社區護士指導每個高血壓患者的家庭詳細記錄:每袋食用鹽開袋時間,用完的時間,每天的就餐的人次,倒掉的飯菜(倒掉食用鹽的量),調味品等含鹽食品的食用情況。算出每個家庭每天食用鹽的量,及時進行指導。每人每日食鹽量小于6克。
1.2.3.2.低脂飲食 社區給每戶發放油壺一個;控制食用油的量,每人每天小于25毫升;盡量不吃動物皮和內臟;減少高膽固醇的食物攝入,多食含高纖維素、高維生素等食物,如新鮮蔬菜多吃豆類制品、綠葉菜及鮮奶等含有較高的鉀多鈣食物。
1.2.3.3.戒煙,限酒;適度運動,每周最少鍛煉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預防便秘;保持心理平衡。
1.2.4.社區隨訪
社區護士定期入戶隨訪,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用藥情況,生活方式改變情況,制定目標的完成情況等,相關行為的變化以及影響因素,根據每次隨訪內容進行健康結果評估,及時進行干預。
干預內容包括:健康需求及問題指導,制定相應的目標,開具個體化健康教育處方等;社區醫生根據病情隨時指導用藥,從而將藥物與劑量進行良好的調整,服藥依從性有了明顯的提高。
1.2.5.血壓測量指導 (1)為了避免血藥濃度、血壓計等因素的影響,測血壓我們要求做到定人,定時,定血壓計,測出的血壓值及時記錄。(2)血壓自測指導及注意事項?。
2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通過x±s進行表示計量資料,并經t檢驗,通過x2檢驗進行表示計數資料,若P
3 結果
通過觀察兩組患者護理之后的血壓情況得知,兩組患者經相關護理人員精心護理后,其血壓水平均出現明顯降低的現象(表1),但是觀察組相對于觀察組,具有優勢,比較其差異,P
4 討論
目前,高血壓疾病是社區居民中常見的一種高發病疾病,通常情況下,多發生于中老年人群中,同時該疾病極易讓人們忽視[2]。因此,相關的社區醫護人員對于高血壓患者實行規范化管理,并結合健康教育,給予患者實施飲食指導、基本知識講解等,讓患者能夠對高血壓病有了系統的認識,能夠正確客觀認識自己的疾病,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服藥依從性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防止和減低患者發生更多的并發癥。
4.1首先,是健教護理人員對高血壓患者講解高血壓的相關知識,高血壓患者通過系統的學習,對高血壓疾病有了認知,社區護士通過健康教育的方式,讓患者了解了高血壓病一旦確診之后,必須在非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結合藥物終身治療。認識到非藥物及藥物治療的重要性。相關護理人員耐心進行血壓測量指導并進行血壓監測,從而將藥物與劑量進行良好的調整,服藥依從性有了明顯的提高。
4.2、高血壓患者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是社區護理的重要內容,也是健康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經過調查,觀察組的約20%家庭每天的攝鹽量在10.0g左右;飲食搭配不合理;煙癮難戒除等不良生活方式仍存在,說明雖然對高血壓病有了認知,但養成健康行為習慣還需要高血壓患者及家庭重視起來并積極配合,不斷的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
4.3 通過強化個體化的健康教育,使我認識到社區健康教育必須深入,讓患者對疾病有了認知,在認知基礎上發生態度的改變,從而去培養其健康的意識和健康的行為,健康教育才真正具有意義。
總而言之,對于高血壓患者,積極采用健康教育,在患者社區護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患者降低血壓水平,提高高血壓疾病的認識和了解,從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臨床上值得廣泛應用[3]。
參考文獻:
[1] 李文利.健康教育對門診高血壓患者的影響[J].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0,3(20):45-50.
【關鍵詞】高血壓 個體化管理 血壓控制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6-151-02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患病率及其危險因素逐年增加,而高血壓病既是一種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又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的、持續的危險因素。提高高血壓病人的疾病知識水平,改變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治療率,血壓控制率,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是十分必要的。我們于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對130例高血壓病人,進行了一年的個體化管理,取得了一些成效,現報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對象
2009年10月-12月通過門診及體檢發現的高血壓病人,符合以下條件者130例為調查對象,其平均年齡62.4歲,其中女71例,男59例,納入條件為:①本社區常住居民;②年齡在35歲―75歲之間;③確診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診斷標準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版診斷標準;④至少有一項可改變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如超重、吸煙、飲酒、缺乏運動、負性情緒、咸食等。
1.2 方法
1.2.1 所有管理對象在管理前后全身體檢,內容包括:血壓、血糖、心電圖、尿10項、眼底檢查、腰圍、腹圍、BMI。并填寫問卷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一般情況,生活方式,服藥治療,高血壓知識掌握情況。填寫標準:體質指數BMI23-25為超重,≥25為肥胖,根據最近12個月的乙醇攝入總量計算日均乙醇攝入量(g/d)乙醇攝入量男性≥30g/d,女≥20ml為過量飲酒;每日攝鹽量>6g為咸食;吸煙,現在吸煙;不愉快情緒:焦慮、憤怒、恐懼、沮喪、悲傷、不滿、憂郁、緊張等,有以上情緒者稱為負性情緒;適量運動指有氧運動,每周3-5次,每次運動強度至心率=170一年齡,服藥依從性指是否遵照醫囑服藥。
1.2.2 個體化管理方法
1.2.2.1 由2名全科醫生,2名護士,組成管理小組,成員均通過高血壓規范化管理培訓,掌握了高血壓防治知識,健康教育技能,質量控制要點,具有獨立和協作開展病例管理的能力。
1.2.2.2 為管理對象建檔、評估,制定個體化管理計劃,確定個體化管理目標(包括不良生活方式改變目標,血壓控制目標)。
1.2.2.3 落實管理計劃:A.健康教育,每月舉行1-2次健康講座與咨詢,根據管理對象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不同主題的健康講座;B.監測血壓頻率,按高血壓危險分層制定監測血壓頻率,一般患者至少每周監測血壓2次,高危患者一天監測至少2次。C.定期隨訪,用藥指導;隨訪內容有生活方式,血壓,并發癥情況,用藥情況,進行再次評估和調整管理方案。一年至少保證6次隨訪D.年終評定時再次全面體檢及問卷調查。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輸入Excel2007數據庫,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計數資料的描述以率和構成比表示,采用X2檢驗。
2 結果
2.1 130例高血壓患者管理前后生活方式改善情況(n,%)
2.2 規范管理前后三率改變情況(n,%)
遵照醫囑服藥的為規律服藥;收縮壓<140mmHg且舒張壓<90mmHg為血壓控制良好,2周內因心腦血管疾病發病治療的為發病。
3 討論
原發性高血壓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相關性慢性疾病,是腦卒中和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本資料管理前高血壓患者的治療率為46.92%,控制率為33.85%,說明本社區高血壓人群的治療率和控制率仍偏低,通過一年的個體化管理,患者治療率和控制率都有明顯提高,。
本資料管理前后高血壓危險因素,如咸食,缺乏運動得到明顯改變,超重,飲酒,吸煙、負性情緒、也有改善。
本社區在以往慢病管理的基礎上突出個體化,針對不同個體的問題制定個體化干預計劃。針對不同人群,分類開展不同內容的健康講座及咨詢,使患者掌握正確的健康理念,自覺地采納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律服藥。督促患者落實計劃,定期復查隨訪,最終提高高血壓治療率及控制率。
綜上所述,在社區開展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制定個體化的治療管理方案為核心內容的高血壓個體化管理是效果明顯的高血壓防控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 劉力生,龔蘭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IMI.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7.
[2] 李惠娟. 疾病細節管理在社區高血壓管理中的作用初探.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10年第22卷6期.
【關鍵詞】高血壓;社區規范化管理;方法;效果
高血壓是社會公共健康問題之一,我國每年心血管病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與高血壓相關的占2/3[1]。近幾年研究表明,社區健康控制危險因素是綜合防治高血壓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健康檔案的高血壓患者為對象,分析了高血壓社區規范化管理及效果,現就有關內容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健康檔案的高血壓患者共1749例,舒張壓(DBP)≥90mmHg和(或)收縮壓(SBP)≥140mmHg;符合《中國高血壓病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2]。根據患者意愿進行分組,A組予以隨意治療,共834例;B組予以規范化項目管理,共915例。A組患者中男422例,女412例;年齡36歲~80歲,平均年齡(62.6±8.4)歲;高血壓分級:Ⅰ級192例,Ⅱ級598例,Ⅲ級44例。B組患者中男465例,女450例;年齡36歲~80歲,平均年齡(62.5±8.4)歲;高血壓分級:Ⅰ級199例,Ⅱ級668例,Ⅲ級48例。2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A組采取隨意治療,對血壓控制不做要求;B組予以規范化項目管理,要求血壓降至140/90mmHg以下,具體措施如下。1.2.1危險分級高血壓患者進行社區規范化管理病歷登記,評估危險因素,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和血壓水平進行危險分級。1.2.2健康教育組織責任醫生進行培訓,學習《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高血壓社區防治手冊》等有關內容;開展健康講座,針對性地告知高血壓患者疾病相關知識;社區衛生宣傳欄張貼高血壓有關知識的內容,定期對所張貼的內容進行更換,引起人們對高血壓的關注。1.2.3生活指導合理運動,控制飲食和體重,低脂類、少鹽飲食,適量補充優質蛋白質,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戒煙限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1.2.4藥物治療根據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危險因素等合理選擇降壓藥物,初期予以小劑量降壓藥,治療期間調整藥物種類及劑量至血壓達標。降壓藥物主要包括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鈣拮抗劑(CCB)等;危險因素控制藥物主要包括降糖藥、調脂藥、阿司匹林等。
1.3評價指標
觀察2組患者終點事件發生情況,并對干預后的血壓情況進行比較。1.4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2組患者終點事件發生情況對比B組心腦血管死亡、腦梗死(CI)、腦出血(CH)、急性心肌梗死(AMI)發生率分別為0.2%、1.2%、0.5%、0.2%,低于A組的1.0%、2.5%、1.6%、1.0%(P<0.05);2組晚期腫瘤、意外死亡、其他死亡發生率的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2.22組患者血壓情況對比A組血壓控制達標699例,占83.8%;B組血壓控制達標817例,占89.3%,2組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χ2=11.333,P<0.05)。
3討論
高血壓社區規范化管理是預防不良事件發生、降低血壓水平、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通過社區規范化管理,提高高血壓患者對疾病知識、不良生活方式的認識,增強其治療疾病的信心,提高服藥依從性,可以有效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同時還能夠提高家庭成員對高血壓疾病的認識和理解。實踐證明[3,4]: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的高低與治療的規范、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和態度等密切相關,在高血壓病防治過程中,社區醫生發揮著重要作用。為確保高血壓社區管理工作能夠順利進行,需要在工作開展之前對責任醫師進行培訓,使其掌握健康教育技巧,從而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繼而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密切觀察,詳細記錄治療后的不良反應及臨床效果,根據結果對治療方案進行調整,進一步避免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此外,定期對治療過程和效果進行評價,及時糾正問題,改進不足,以促使管理水平持續提升。本組結果顯示:B組心腦血管死亡、CI、CH、AMI發生率分別低于A組(P<0.05),血壓控制達標率高于A組(P<0.05)。說明社區規范化管理對高血壓的防治具有顯著效果。綜上所述,積極開展社區規范化管理,對高血壓疾病進行預防和控制,能夠有效提高高血壓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華思敏,鄭軼玲,戴俊明,等.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社區管理現狀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7):737-740.
[2]陳曉勤,吳麗萍,尹俊,等.高血壓社區綜合防治三級管理模式的實踐效果評價[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22):2557-2558、2563.
[3]鄭紅梅,杜雪平.社區規范化管理對高血壓患者血壓及并發癥的影響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29):3421-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