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1 17:26:4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草原環境保護,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近些年來,我國的天然草原面積呈下降趨勢,草原環境保護的問題逐漸受到國家的重視,通過立法的手段推行草原環境保護會更有利于保護工作的落實。從法理學的角度探究草原環境的保護,對實際保護工作的開展有著積極意義。
一、草原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價值體現
(一)草原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分析
造成草原環境惡化的原因比較多,其中,草原的過渡放牧、對草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還有工業的污染等,是其中重要的影響因素。在當前社會發展的環境中,對草原環境保護的理論研究有極大的必要性。草原退化會導致塵霾天氣增多,危害我國國民的身體健康,影響人們的日常出行,在“一帶一路”的經濟帶的構建時與他國開展多邊貿易往來之際也亦不利于我國大國際形象的構建,不符合保護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人們對草地不科學管理造成草地生態系統的失調,畜牧數量的過度增加對草原資源的消耗也較為嚴重,然而,片面地強調減輕草地壓力亦會造成資源的浪費[1]。草原環境對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巨大影響,嚴重時亦會引起土地荒漠化,催生極端天氣,嚴重時可能會對當地人的生存構成威脅。草原生態環境的惡化直接影響生態環境的安全,從法律層面進行保護不失為一個必要且可行之舉。
(二)草原環境保護的價值體現
加強草原環境的保護在諸多方面有著積極的價值,在生態價值方面的體現尤為突出。草原環境保護要和生態價值的理論相結合。生態價值觀念建立在生態道德的基礎上,經濟的發展要以尊重大自然保護為原則,而非征服和破壞;要尊重其他的生命形式,維護草原生態的穩定。人在和自然的共同發展之際應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的觀念,不能為了發展經濟而盲目的破壞大自然。生態價值觀念也是實現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關鍵價值取向,要合理利用和發展草原資源,適當的進行改造和科學有效地合理利用。草原環境保護的價值體現在人權層面。人權價值和公民環境權有著緊密聯系,人類的生存和環境的發展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關系愈來愈緊密,環境權是新興發展的重要法律權利,和其他基本人權以及社會經濟權利是交叉的權利,因此,保護草原環境可以體現人權的價值。草原環境的保護價值還體現在社會價值層面,加強對草原環境的保護是實現社會和諧和公平的重要表現。人的需求有著社會和自然的雙重屬性,在和自然的發展相聯系的時候,就能充分地重視社會價值的體現[2]。草原生態環境在當前遭受到嚴重的破壞,這也間接地破壞了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草原環境的保護的最大受益者是社會,草原資源的保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觀的重要渠道,保護好草原資源環境,才能實現社會價值最大化的目標。
二、草原環境保護的法理學分析
草原環境保護從法理學的視角進行分析,要注重立法的完善,筆者提出幾點發展建議,所述如下:第一,草原環境保護要注重公眾的參與。草原環境保護工作的實施需要提高地域性的公眾參與度,結合自然環境影響狀態評價法,以及預防荒漠化法的相關內容,對草原環境保護的主體以及義務應加以明確,確保其能積極提倡并全面參與草原環境保護的工作。要在公眾參與的基礎上給予參與者環境的知情權,還有參與環境管理、決策以及監督的權利。只有保障了公眾參與,對草原環境的保護工作的開展才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這就需要從立法方面充分考慮,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的草原保護的相關法規。第二,積極貫徹草原環境保護方針。保護草原環境要貫徹全面規劃以及合理布局和綜合利用的方針,對草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做到科學合理,避免新的可能破壞和污染草原的行為出現,應將草原環境的面貌進行有效的改善,從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幾個角度進行考慮,保障草原環境的整體質量。第三,加強草原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草原環境的保護工作需要從立法層面著手實施,結合實際制定全面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草原環境的健康。并要在法律的執行力度層面要加強落實,要進一步明確草原生態環境責任和權利,堅持依法行政,將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刑事手段等手段綜合利用,做好草原環境的法律保護的工作,推動草原法以及環境保護法等相關的法律制度結合當地實際的情況加以落實。對于違反草原環境保護的相關法規的行為要嚴肅處理,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樣才能真正有助于保障草原環境的健康發展。第四,注重人權主導的草原環境保護。草原環境保護從法律層面制定實施時,要注重人權主導的保護特色的體現,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讓各監督層級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盡量避免交叉管理,簡化草原環境保護的工作步驟,從而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
三、結語
總之,草原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實施,要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上,實現以法律為依據的保護模式。通過從理論層面對草原環境保護工作的研究分析,為實際的草原環境保護提供有益發展思路,促進保護工作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王政.禁牧休牧監管立法的分析與探討[J].草業科學,2016(07).
關鍵詞:生態環境保護;牧區草原;建設研究
畜牧業的發展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可忽視的力量,但是目前我國畜牧業在發展中仍然還存在很多問題,就牧區而言,畜牧業的快速發展與草原的生產能力之間的問題以及草原生態能力退化、沙化、鹽堿化問題等,都對我國牧區的發展存在嚴重威脅。本文主要從牧區生態環境保護的現狀以及如何促進牧區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期待我國畜牧業與生態環境保護能夠和諧發展。
1牧區草原的發展現狀分析
青藏高原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及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被稱為全球環境的“江河源”、“生態源”以及“亞洲心臟”,而作為青藏高原的主體,在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都取得較大的進步。地區人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于畜牧業,農區有地可以進行耕種,但是牧區的經濟收入只能是依靠畜牧產品,不管是出欄還是自用都只能依靠畜牧產品,但是目前畜牧業在我區發展處于較為尷尬的局面,主要是因為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在我區的實施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牧區的出欄牲畜只能是家養牲畜,這種情況下牧民的家畜飼養數量應該要有所提高,但是目前牧區發展的實際情況卻是草場承包責任制下以及草原補償機制相關法律法規將可飼養的畜牧產品量改成了人均60單位,給牧區牧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2生態保護在牧區草原的建設探討
2.1合理規劃草原資源生態功能,建立健全相關的規章制度
地區牧區經濟發展作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影響因素,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據相關的調查顯示,的草地面積高達8807萬hm2,可利用的草地面積達到7077萬hm2。重點解決好人畜、草畜矛盾,加強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以及和地區的生態保護,相關的部門要根據本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對畜牧產品的出欄數量做到從實際出發,不能制定過高的要求,加重牧民的生活負擔,此外,這些解決措施的實施也可以為草場的生產力發展以及退化問題提供可恢復的可能,全面促進我國牧區生態保護的發展,解決牧區的生態環境問題。
2.2發展區域產業,推行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
關鍵詞:特蘭圖煤田;地質特征;草原環境保護
1. 引言
呼倫貝爾市位于東北部,是國家批準設立的唯一的民族經濟地區開放實驗區,國家生態示范區。有現存世界上最著名、最美麗的大草原,也是迄今為止全國保護最好的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之下煤炭資源極其豐富,煤炭資源的開發及其延伸產業是當地經濟的支柱和就業的保障。特蘭圖煤田就位于呼倫貝爾大草原西北部的草原核心區,它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通過當地牧民報礦,后歷經第六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煤田地質局109勘探隊勘查發現的特大煤田,至今還未開發利用。該煤田埋藏淺、賦煤面積廣、煤質好、煤炭資源量大。隨著地方經濟的不斷發展,當地優勢的煤炭資源必然將被利用,那么它所占據的這片美麗的大草原也勢必將要破壞。本文通過對該煤田地質特征介紹結合當地草原植被環境,提出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的合理化建議,為決策者對特蘭圖煤田開發的同時,如何合理的保護草原生態環境提供參考。
2. 研究區地質特征
2.1 地層
研究區所見地層由下至上依次為白堊系下統的梅勒圖組、大磨拐河組、第四系。梅勒圖組為煤系地層沉積基底,主要由凝灰巖、凝灰角礫巖、安山巖等組成,厚度約200米。大磨拐河組為研究區的含煤地層,全區發育,總體呈西厚東薄的形態,主要由粉砂巖、泥巖、砂質泥巖及煤等組成,厚度平均約400米。第四系廣泛分布于煤系地層之上,主要由一套坡積、沖積、洪積、湖積形成的砂土、粘土、亞粘土及泥礫、礫石等松散堆積層組成,厚度約20米。
2.2 構造
研究區位于新華夏系第三沉降帶海拉爾沉降區之次級構造單元拉布大林―貝爾湖斷陷中北部,為一北東向斷陷盆地,受盆地邊緣斷裂的控制,發育2條正斷層。斷層特征見表1。
2.3 主要可采煤層
研究區共含6個煤層組,35個煤層,其中可采煤層12層。主要可采煤層3-2煤層全區大部發育,可采面積59.87km2,面積可采系數為42.44%,大部可采;煤層厚度的變化趨勢是向東北、東、東南方向煤層變薄尖滅,煤層在發育范圍內煤層厚度變化較大;煤層總厚度1.89m~116.44m,平均50.87m,厚度變異系數0.714;可采煤層厚度1.50m~115.35m,平均49.31m;結構簡單―復雜,夾石0~20層,多數1~5,夾矸巖性為砂質泥巖、粉砂巖、碳質泥巖;頂、底板巖性多為粉砂巖、泥巖、中砂巖、砂質泥巖;煤層對比基本可靠,屬較穩定煤層,埋深平均97.34m;賦存標高在660m~320m。
2.4 煤質
各煤層水分平均值在3.60%~15.50%之間,灰分平均值在8.64%~33.85%之間,揮發分平均值在40.27%~48.83%之間。本區各煤層硫分含量平均值在0.16%~1.37%之間。干燥基低位發熱量在20.62MJ/Kg~26.26MJ/Kg之間。為低中灰―低灰、中硫―特低硫、低磷、高熱值褐煤或中低熱值長焰煤。
3. 研究區草原生態環境概述
3.1 地形地貌
特蘭圖含煤盆地位于呼倫貝爾草原西北部,屬低山丘陵草原區。按地貌成因形態類型,屬剝蝕低山丘嶺地形。盆地西緣一般海拔高程650m~800m,東緣一般570m~670m,相對高差100m~250m,中部地勢平坦遼闊。
3.2 草原植物特征
草原植物主要以羊草為主,一般占植物群落的20%以上,其次為裂葉蒿、日陰菅、貝加爾針茅、野艾蒿等,另有少量的柴胡、驢蹄草、小白菊等稀有草本植物。
3.3 水系
煤田西北有額爾古納河(界河)流過。煤田內零星分布有季節性湖泊,湖水較渾濁,主要用于牛羊飲用,鹽堿化較嚴重,湖水來源為冰雪、雨水。另有兩處泉眼,一為斯格爾基泉,在煤田東北部,為上升泉,泉水無色無味,透明度好,口感微甜;另一個泉在煤田西南部,為下降泉,該泉處于低洼沼澤地段,兩邊地勢高,流出的小股水流匯集成小溪,在下游3公里外斷流。
綜上所述,煤田內草原生態環境總體較好,動物植物種類、數量繁多,地下水資源豐富,但該區降雨量小,地表腐植土較薄,生態環境脆弱,總體具有呼倫貝爾大草原典型的草甸草原特征。
4. 建議及思考
4.1 建議
特蘭圖煤田煤炭資源開發條件較好(部分適宜露天開采),但當地生態環境較脆弱。建議將該草原區列入呼倫貝爾市生態紅線,永不開發。如若開發,建議建設污染防治設施配置齊全,自身能耗低,污染處理和廢物回收率高的大型現代化環保礦山,以露天開采為主。在開發前應配套相應的煤炭就地轉化設施,如:煤制油、煤制氣等清潔環保能源。
4.2 思考
煤炭開發要加大力度,這是呼倫貝爾市經濟發展的要求。但煤炭產業的發展不應該損害其他產業的發展,不應該以環境的破壞為代價,更不應該以損害后代的利益為代價。特蘭圖煤田煤炭資源豐富,面臨著開發,一旦過度或無序開發造成植被破壞或生態系統失衡,隨之出現草原沙化,將導致生態環境整體惡化,那么這片美麗的草原將在我們手中逐漸消失,我們將難逃歷史的罪責。這種看似矛盾的問題已經擺在我們面前,留給我們呼倫貝爾的決策者進行思考。
參考文獻:
[1] 煤田地質局109勘探隊,《陳巴爾虎旗特蘭圖勘查區煤炭普查報告》.
[2] 呼倫貝爾市國土資源局,《海拉爾盆地群煤炭勘查開發對環境影響的調查報告》.
一、崗位職責
1.叉車必須樹立為生產服務的觀點,聽從車間主任和公司專管員的指揮,忠于職守,熱愛駕駛工作。
2.加強業務學習,不斷提高駕駛業務水平,掌握叉車性能、結構、原理等知識。正確使用叉車,確保叉車安全、穩定運行。
3.認真做好叉車本班的檢點工作,作到班前仔細檢查柴油、機油、水以及緊固件和傳動系統是否正常,在確定叉車完好正常的情況下方可啟動運行。
4.本班工作結束后,應對叉車清掃、擦拭,冬季應及時排空冷卻水,將叉車正常轉交下班。
5.做好日常維護和定期維護工作,配合維修工檢查和修理好自己使用的叉車,參加所使用叉車的修理和驗收工作。
6.嚴格遵守公司各項管理制度,認真履行交接班制度,完成領導布置的各項任務。
7.嚴禁在工作場地超速、超性能使用叉車,叉料時應輕舉輕放,適中行車,決不準高速、猛打方向等不當操作行為。
8.及時將叉車運行中出現的不正常現象告知車間主任,以便及時查找不正常原因。屬小問題的可有叉車工自行維修,叉車工不能維修的報請公司專管員通知維修工修理。
9.對叉車工不愛護車輛,未進行當班檢查,螺絲松動,缺水缺油所造成的機械損害由當班叉車工直接賠償經濟損失。
10.對交接班叉車未認真查看、檢查,接班人接班后發生的叉車故障由接班人自負經濟損失。
11.叉車在運行中,要注意行走路線上的硬物及鋒利物件,杜絕輪胎劃破的人為事件發生。若叉車工不負責任所造成的輪胎劃破報廢,由叉車工賠償。
12.叉車工在工作中應注意人身安全,如違章操作所造成的人員傷亡或機械損害由當班叉車工直接負責。
二、教育培訓
1、嚴格執行操作規程,確保行車安全;
2、積極主動參加生產技能和安全知識、規程培訓,培養嚴謹的工作作風;
3、按安監規定定期檢審上崗操作證。
三、考核與獎懲
1、年內公司將按照《安全考核與獎懲制度》對以上目標進行考核,達到目標要求的,進行表彰獎勵,達不到目標要求的,公司視情節給予處罰。
2、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完成年度目標,可評為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個人。
3、對未達標的個人,實行一票否決,公司給予取消其評比先進的資格
4、叉車操作員違反以上規定造成貨物、財產損失,或人員傷亡的,根據公司相關規定,視情節輕重給予處罰和賠償損失,直至追究法律責任。
浙江省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是今年省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計劃一類項目。環資委提前介入了解情況,先后赴杭州、寧波等8個市開展立法調研和機動車排氣污染檢測站實地考察,聽取省級有關部門的意見建議。收到省政府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浙江省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后,于9月9日召開全體會議對條例草案進行了審議,現將審議意見報告如下:
機動車排氣是大氣環境中氮氧化物、顆粒物的主要來源,是引起城市灰霾現象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來,我省各地機動車保有量迅速增加,至2013年6月底已達1338萬輛,全省單位路面機動車保有量居全國各省之首。機動車排氣已成為污染大氣環境、影響城市形象、危害居民身體健康的主要環境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和《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對機動車排氣污染只作了原則規定,難以滿足我省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有必要結合浙江實際,制定地方性法規。
環資委認為,條例草案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對機動車排氣污染檢測、實行環保分類標志管理等作了一些具體的規定,主要內容可行,建議將條例草案提請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同時,環資委對條例草案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一、關于職能部門的職責問題。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涉及政府多個部門,需要建立有效的統籌協調機制,形成綜合治理的合力。建議條例草案進一步明確環保、公安、交通、質檢、工商等部門的義務和責任。增加商務部門在組織合格油品、機動車強制報廢行業管理中的職責。另外,我省不少市、縣(市)成立了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監督機構,承擔了機動車排氣污染監管的具體工作。為了明確這些機構的法律地位,建議條例草案第四條中,增加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托其所屬的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監督機構負責具體監管工作的規定。
二、關于機動車環保分類標志管理問題。環保分類標志管理是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點,直接關系到監管工作的有效開展。建議條例草案第十三條增加環保標志管理的核心內容或總體原則,提出機動車環保標志管理的指導性意見,明確環保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的主要職責分工,細化部門之間的資源共享、信息互通要求。
三、關于執行排放標準問題。據預測到2015年,全省機動車保有量將達1800萬輛,與此相關的空氣污染和交通擁堵問題將對我省可持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有必要實行更嚴格的措施,加快淘汰高排放機動車。建議條例草案增加對在用機動車制定分階段、逐步加嚴的排放標準和黃標車的認定標準等內容。
四、關于對社會公眾進行宣傳教育問題。群眾出行方式的選擇和機動車使用者的駕駛習慣對機動車排氣污染有重大影響。建議條例草案增加對社會公眾進行宣傳教育的內容。即通過多種形式的媒體宣傳和綠色環保活動,對社會公眾開展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和有關知識的宣傳,倡導綠色出行,并鼓勵對機動車違規排放行為進行監督和舉報。
五、關于對外省牌照車輛的管理問題。條例草案第六條規定“在本省使用的機動車應當符合國家、省規定的機動車污染排放標準。”而目前實際情況是,有大量外省牌照的機動車在我省境內長期使用卻缺少有效監管,特別是一些外地載貨汽車、掛車、專業作業車,是排氣污染的重點對象。建議條例草案增加對在我省營運的外地車輛實行排氣污染監管的內容。
六、關于優化城市交通問題。城市的交通狀況與機動車排放污染物有著密切聯系,交通堵塞會增加機動車污染物排放,加劇城市的空氣污染。公交車、輕軌等交通出行方式,運輸效率高,總污染排放量小。建議條例草案增加優化城市交通的規劃、建設、管理,改善道路交通狀況,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