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1 17:26:1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農村老齡化現狀,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人口老齡化是中國需要面對的重要社會問題,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加快了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速度,目前中國社會經濟還處在相對薄弱的條件,中國社會經濟正在全面深入改革,在此背景下,人口老齡化制約了中國的發展,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是中國發展所要面臨的首要難題。現如今農村老齡化的水平已經超越了城鎮,成為老齡化最為嚴重的群體,再加上農村缺乏完善的養老保障制度,在人口老齡化的情況下必定會出現許多問題,探索新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對解決中老齡化問題和對中國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1 人口老齡化的概念
人口老齡化是指在總人口的比例中,老年人的比例比年輕人的比例要高,而且這個比例在不斷增長,也就是老年人的數量相比年輕人的數量增加的快。導致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降低和死亡率的降低,出生率降低導致年輕人的增長速度變慢,死亡率降低導致老年人的增長速度變快,因此人口的老齡化就這樣出現了。中國老齡化出現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出生率降低,然后是醫療條件的提高,使老年人的死亡率下降,這樣我國的老齡化現象就出現了。
2 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2.1 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
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二,與城鎮人口相比農村老年人口的規模比較大[1]。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城鎮與農村出現老齡化程度不平衡的情況。總的來說,城市人口老齡化程度居中,城鎮人口老齡化程度最低,而農村最高。農村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這一現象,在全國各個地區都很普遍,農村的老齡化問題不僅僅體現在程度高上,老齡化的速度也是最快的。這種現象的形成原因是流動人口和遷移人口的持續增加,而人口流動的主要方向是從農村流向城鎮,流動人口的主要是年輕人,這是由于農村勞動力由農村進入城鎮工作引起的。
2.2 不發達地區農村老齡化比發達地區慢
人口老齡化在各個地區也存在很大差異,各個地區的條件對人口老齡化有直接影響。例如,經濟的增長、醫療衛生條件、社會發展水平、生育狀況等。經濟發達的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較高,計劃生育政策實施順利,人口的增長緩慢,導致出生率下降的快,再加上發達地區醫療條件好,老年人的死亡率也很低,所以導致發達地區老齡化程度嚴重。而情況與之相反的是不發達地區,由于思想落后,計劃生育政策難以落實,人口出生率并沒有降低太多,在加上醫療條件差,老年人的死亡率比較高,所以這些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較低。
3 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發展的趨勢
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態勢逐漸呈現出加速發展的趨勢。如果單純的從死亡率和出生率來比較,城鎮地區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低于農村地區, 那么老齡化程度應該高于農村,但實際上,人口遷移是導致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的主要原因。農村的年輕人大量的遷移到城市,減少了農村年輕人的數量,卻增加了城鎮年輕人的數量,這一社會現象,使城鎮老齡化程度得到緩解,而農村老齡化程度變的更加深。
4 中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
農村老齡化程度的加快,給農村養老保障帶來了壓力,處理好農村養老保障的問題有利于社會的穩定以及農村的發展,為建設新農村打下基礎。家庭養老雖然是傳統的養老方式,各方面的條件也很合適,但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加重家庭養老的負擔;另外土地養老保障功能弱化;還有就是進城農民的養老問題困難。農村的另一個養老保障制度,五保戶制度也存在問題:供養資金不足;敬老院作用不能充分發揮作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也有很多待解決的問題,例如:管理水平低;覆蓋面小、共濟性差;制度不穩定;保障水平低;政府財政支持缺乏。這些因素加大了國家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困難。
5 農村應對老齡化的策略
由于新的養老保障制度還沒有建立,面對農村的養老保障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去改善當前農村制度所存在的問題是很有必要的。
5.1 為家庭養老提供支持
可以對家庭實行資助,政府對有老人的家庭給與一定程度的資助,保障老人的正常生活。一方面是實物資助,另一方面是住房與土地保障,這為老年人解決了住房難的問題。
5.2 積極鼓勵農民參與社會養老保險
由于中國農民的思想比較落后,大多數農民的養老觀念還存在于傳統觀念中,對于養老保險這種現代化的養老保障制度很難接受,因此引導農民從傳統的養老保障轉變到現在的社會保障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5.3 政府加大經濟支持力度
國外發達國家的養老保險的資金主要由政府出,個人只需要出小部分,由于中國的國情,目前中國農村的養老保險主要依靠個繳費,這導致在經濟不發達的農村,農民的積極性不高,如果政府能夠加大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投入,就能更好的發展農村養老保障事業。
5.4 加強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法制建設
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法律地位,加快農村社會保障立法的速度確保農村當地的社會養老措施都是有法可依,為農村養老制度提供法律上的條件,有了法律的支持,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穩定性也得到提高。
關鍵詞:農村居民社會安全感社會治安狀況
一、研究背景
我國有60多萬個行政村、300多萬個自然村,有9億多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村和諧穩定是農村發展的基礎,也是全國和諧穩定的基礎,農村社會安全問題始終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而且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全國老齡辦2009年年初的《農村空巢、類空巢家庭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表明:全國農村老年空巢和類空巢家庭共3288萬戶,占農村老人家庭總戶數的48.9%;空巢、類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萬人,占全國1.08億農村老年總人口的43.9%;
另據民政部的相關統計,目前全國有8700萬農村留守人員,其中包括2000萬留守兒童、2000萬留守老人和4700萬留守婦女。農村“空巢”與“空殼”化以及老齡化給農村社會治安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農村社會治安管理乏力與混亂,諸如流動人口犯罪等新問題也漸成趨勢。雖然近年來在國家的強力打擊之下,社會治安狀況總體有所好轉,但農村地區作為社會治安管理的薄弱環節,社會治安狀況依然令人堪憂。嚴峻的社會治安狀況形勢直接影響到農村居民安全感的提高
二、農村地區居民的安全感
為了能更好地了解農村地區的社會治安現狀,明確城鄉之間居民安全感之間的差異,我們以湖北省廣水市廣水街道辦、應山街道辦以及楊寨鎮、關廟鎮為樣本,采用安全感指標體系以及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該地區的農村居民的安全感進行了調查,并采取加權平均的方法結合調查數據結果算出了以該地區為代表的農村地區居民安全感指數。
在安全感指標體系的選取過程中,我們選擇了一種既能被大家所普遍接受,又比較全面的指標體系,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了調查問卷。之所已選擇這一種指標體系,在于它充分地結合了安全感的概念特點,考慮到了主客觀因素對安全感的影響,分類清晰,層次明確。具體的指標體系如下表:
其中,在指標計算過程中,指標權重的確定,我們采用的是根據調查統計數據的結果,先確定各因素在指標體系中的貢獻率,然后根據各因素貢獻率的大小確定不同層次指標的權重。我們最先確定的是上表中三級指標的權重,即因素層指標權重。然后,在因素層指標權重基礎之上,運用區組因子權重計算公式,確定了四級指標的權重,即指標層權重。以下是不同層次因素的指標權重:
在個體指數的計算上,根據問卷選項的特點,其中完全符合和有點符合屬于認同選項,有點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屬于不認同選項,個體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個體指數(g)=認同比例-不認同比例
在類指數的計算上,我們結合前面指標層權重,采用的是個體指數加權平均的方法。它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l類指數;g為個體指數;f為個體指數的權數。
同理,在綜合指數的計算上,也是結合因素層權重,采用類指數加權平均的方法。它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z 為綜合指數;l為類指數;f 為類指數權數。
由于類指數權數之和 為1,所以
根據上面的個體指數、類指數、綜合指標運算公式以及指標項和因素相權重,采用加權平均的方法,我們能夠得到以湖北省廣水市為代表的農村地區的安全感指數為73.9%。
三、安全感指數所反映的問題
以上數據顯示對農村安全感影響最大的四因素分別是:執法情況、災害事故、環境秩序和違法犯罪情況。其它的因素對社會安全感也有影響,但是相對較弱,權重在0.1以下。同時從數據中也可以看到,在執法狀況類因素中警力配置和破案質量比較關鍵,出警速度影響相對較弱;在災害事故中疫病傳播影響最大,另外食品安全和突發自然災害影響也較大;在環境秩序因素中,社會活動影響較大,其次就是環境因子和社會控制因子;在違法犯罪因素中,財產侵害和暴力侵害對安全感影響很大,是危害農村地區社會治安狀況的重要因素。
綜上,農村安全感主要由農村地區社會治安狀況決定,其中以執法情況和違法犯罪情況為主,而這兩個因素發揮是可以控制的,相對于災害事故和環境秩序來說,它們具有更好的可控性。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除了一些不可控的自然因素之外,社會安全感主要受社會治安狀況的影響和制約。
雖然沒有明確衡量標準,說什么樣的安全感指數是可以接受的以及安全感提高一個百分點意味著什么。但我們可以通過與其他省份公布的安全感指數做一個比較分析來進一步了解農村地區的社會治安現狀,以及城鄉之間在社會安全感和社會治安狀況方面的差異。
以下是一些省份2010年的社會安全感指數:中新網信息顯示江西當年安全感指數為95%;重慶市政府信息顯示重慶當年安全感指數超96%,居四個直轄市之首;河南黨建網信息顯示河南省當年安全感指數達95.07%,全國領先。黑龍江日報數據顯示黑龍江當年公眾安全感指數達94.9%;另據中國日報數據顯示,貴州當年安全感指數為86.98%;山西新聞網數據顯示山西當年安全感指數為87.5%;解放網新聞晚報上數據顯示上海當年的安全感指數為84.06%;天山網數據顯示當年新疆安全感指數為82.38%。而以湖北廣水為代表的農村地區安全感指數只有73.9%,甚至遠遠落后于西部地區省份安全感指數的平均水平,安全感指數普遍偏低,農村地區的社會治安狀況相對較差。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 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財政支出的影響研究 南通市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的影響和對策 論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挑戰 承德市人口老齡化現狀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對策研究 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研究 老齡化背景下的社會保障思考 論城市化進程中人口管理的創新 人口老齡化、社會保障與人力資本投資 淺析我國人口老齡化立法及社會保障 中國人口老齡化及社會保障問題 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及其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分析 浙江省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路徑 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影響及對策分析 人口老齡化對我國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影響及對策分析 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模式研究 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權利研究 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 新疆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 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 城市化進程中的新農村社會保障對策探討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3-02-2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1年中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EB/OL].http:///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
2012-04-27.
[4]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3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 鄔滄萍.中國特色的人口老齡化過程、前景和對策[J].人口研究,2004,(1).
[6] 章光日,顧朝林.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被動城市化問題研究[J].城市規劃,2006,(5).
[7] 文軍.“被市民化”及其問題——對城郊農民市民化的再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社會保障體系;影響及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人口政策偏向于人口數量控制,忽略了人口年齡結構控制。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對社會保障體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如何有效地應對人口老齡化成為我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衡量人口是否老齡化有兩個指標,一是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二是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我國2005年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經超過一億人,所占全國總人數比率超過了7%,因此不得不承認,我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其實有關研究表明,早在上世紀末我國就已經步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2004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43億,預計在2015年將達到2億。有關統計表明,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在2010年迎來高峰,當年的老齡人口遞增接近千萬。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1.6億,是整個歐洲老齡人口的總和。我國的人口老齡化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1、老齡化速度很快
上世紀60年代,為控制人口的極具膨脹,國家推行了計劃生育政策。由于長期以來堅持計劃生育政策,雖然我國人口基數較大、新生嬰兒較多,但我國總體的生育生平在世界上仍處于較低位置。據有關資料顯示,21世紀中期我國人口將迎來最大值,此后人口將開始回落。與此同時,我國老齡化人口將不斷增加,這一升一降,使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更加明顯。
2、在社會經濟不夠雄厚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
當前雖然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高舉世界第二,但是人均生產總值仍然較低,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總體來說,社會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基礎不夠雄厚,壓力較大。
3、在社會體制改革過程中度過人口老齡化
當前,我國的社會體制逐步完善,許多現有制度都在不斷改革,社會發展的任務較為艱巨,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這都使解決人口老齡化變得更加困難。
二、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影響
(一)人口老齡化對我國養老金的支付能力提出考驗
就目前來說,我國養老金實行的是一種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方式,實行這種方式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化解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障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這種方式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養老保險中存在的矛盾。但這種養老方式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收不抵支等情況,從而產生“空賬”問題。據統計,在2000年我國的養老金空賬還不足400億,而到了2006年初,我國的養老金空賬已經超過八千億。
(二)人口老齡化給現有的家庭養老方式造成困難
我國由于國情特殊,目前主要的養老方式主要以居家養老為主,同時輔以社會和機構養老的方式。但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增加,我國許多家庭都出現了“一對年輕夫婦要撫養雙方四位老人及一位子女”的情況,這種情況不僅會導致年輕夫婦的壓力過大,而且還會使其無法給予雙方父母足夠的照料和供養,養老目標難以實現。
(三)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提出了挑戰
我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最初目的是為了保障全國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是要實現在全國范圍內的覆蓋的,但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由于各種原因,其覆蓋范圍依然不足。根據社會保障局的統計顯示,我國在2006年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為1.74億,占總人口數的13.38%,不僅達不到發達國家水平,甚至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目前來看,我國的養老保障制度僅僅限于城鎮,在人口眾多的農村其覆蓋范圍十分有限,同時對于農民工群體也沒有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四)我國的醫療保障體系面臨困難
老年人由于其抵抗力下降、免疫力減弱,很容易感染各種疾病,因此相關的醫療保險費用支出也較多。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老齡人口不斷增強,使得我國的醫療保險支出急劇增長。據統計,我國在2005年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接近4000萬,醫療保險費用支出超過1000億,這使我國醫療資金的運轉十分困難,給我國整個醫療保險體系帶來了不良影響。
三、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對策
(一)做實個人賬戶
前面已經提到,當前我國實行的是一種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方式。而這種方式會出現收不抵支的情況,從而使得參與保險人員的個人賬戶長期處于空帳運行狀態。因此,要想應對人口老齡化,則應該逐步做實個人賬戶,這也是未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二)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在農村地區的推行
新形勢下,必須要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在農村地區的普及,使得其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比如要大力推行醫療保險制度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尤其要保障農村地區老齡人口的基本生活,讓廣大農民都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努力提高其生活質量。
(三)完善醫療保險制度
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險制度的沖擊越來越大,因此,必須對現有醫療保險制度進行完善,加快醫療保險改革步伐,使得我國醫療保險費用的承受能力大大提高,從而有效保障老年人的醫療水平。
(四)退休制度更加合理
老齡人口的急劇增加使得我國的保險費用支出遠遠大于收入,這給我國整個社會保障體制都造成了很大壓力。對此,可以采取提高退休年齡、實施退休年齡彈性化等措施,因為推遲退休年齡,從理論上講可以有效緩解養老基金的支付壓力。
結語
我國經濟發展在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使得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支付能力都造成了更大壓力,給我國普遍存在的家庭養老方式造成了困難。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可通過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改善醫療保險制度、做實個人賬戶、適當延長退休年齡等措施來應對,實現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
參考文獻
[1]唐瑩,陳正英,薛桂娥等.我國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務相關政策現狀[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03)
[2]張喜成.對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問題的思考[J].科技風,2010(07)
[關鍵詞]老齡化;少子化;養老保險;廣東市場
1我國老齡化與少子化現象的形成與現狀
我國于20世紀70年代末制定的人口政策經過30多年的嚴格實施,已取得顯著成效,中國當前面臨的主要人口問題不是人口總量的迅猛增長,而是低生育率導致的適齡勞動力不足,以及逐步顯現的“老齡化”與“少子化”等問題。我國人口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出現峰值,自從人口計劃生育政策在我國推行后,出現了出生人口不斷減少、總和生育率不斷下降的情況,少子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僅使我國人口數量不斷趨于減少,也加速了我國的老齡化進程。人口年齡結構將嚴重不合理,呈倒金字塔形,導致人口比例的失衡和人口質量的整體下降。
2少子化、老齡化問題對我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老齡化與少子化問題的形成給我國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和壓力,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首先,計劃生育政策的強制執行下所產生的少子化直接導致我國人口不斷減少。當未來進入嚴重的少子化社會后,人口均衡將難以恢復,人口衰退也將不可避免。其次,少子化對經濟長期增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導致勞動力供給不足,經濟增長后勁乏力,勢必成為抑制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最后,由于人口老齡化嚴重,養老保險負擔本已沉重。因此我國現有的政府推行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農村地區必將受到來自老年人養老問題的嚴重挑戰。
3廣東省某地區農村養老保險的現狀
在筆者進行調研的某村,通過走訪村部,查看相關村志和本村現有的人口資料等文獻,結合與村民、學校相關負責人的訪談,筆者了解到,某村現有住戶156戶,戶籍人口約有571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約占到13%,而0~14歲的少年兒童共有113人,約占19%,因此,根據對某村的調查發現,該村老齡化與少子化現象均比較突出。通過走訪調查發現,該村中青年,無論男女,外出打工現象盛行,絕大部分中青年男女均會選擇外出務工,以賺錢養家。那么該村中的養老和育子責任如何保障?筆者針對廣東省某地區農村的老年人希望選擇的養老方式進行了調查(見下圖),其中希望依靠子女養老的老年人有39%,打算依靠自身養老的老年人有21%,打算依賴政府救濟養老的老年人口有10%,打算依靠養老保險的政策措施養老的老年人有27%,還有3%的老年人甚至對自己將來依靠什么方式來養老還很迷茫。在我國當前的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情況下,大多數老年人都考慮過將來的養老情況,但是在農村老年人群體中將養老寄希望于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比重不到28%,而希望通過其他途徑來實現養老的老年人有72%,這也反映出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發展還不完善,農村老年人也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對我國養老保險的作用缺乏足夠的信心。各地雖然都將農村地區老年人養老保險作為保險公司社會保險制度市場擴大覆蓋面的主要對象,但在這個龐大的近兩億人的群體中,老年人參保率依然偏低,養老保險的總體參保率僅為15%,擁有養老保險的不會超過3000萬人。
4存在問題的分析
4.1教育受限,老年人對于商業性社會保險的意識低
在農村地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的問題,小學畢業甚至文盲等情況較多存在。這一代老齡群體對于社會養老保險認識度低,且傳統的養兒防老思想觀念深居其心。
4.2子女外出打工,過度滿足農村老人的物質需求
隨著子女進城務工,收入的持續增加提高了農民家庭生活水平,也因此,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不斷改善,農民生活得到較為可觀的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資料得以不斷地豐富。
4.3經濟收入低的不舍心態
農村地區的老年人群體一輩子受苦受窮的經歷,使得他們對于所獲收入的錢財比較珍視,舍不得花費每一分錢,哪怕是他們自己生病,都延續著以往的小病熬、大病扛的心態,對于養老未知風險的預防的金錢花費,他們就更不能接受了。
4.4商業養老保險難以滿足農村老人的養老需求
由于中國保險業的快速恢復和發展是在城市,商業養老保險公司忽視了農村養老市場的保險需求,簡單地把在城市銷售的養老保險產品直接運用到農村市場,難以滿足農村居民的實際需要,而且保費相對較高,大多數農民無力承受。
5農村地區養老保險的對策分析
5.1加大對農村養老保險政策的宣傳力度,增加農民參保意識
為了加強老年人群體對于商業養老保險的信任,我們必須加強對商業養老保險的宣傳力度,通過各種渠道,使農村地區老年人群體對商業養老保險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和認識,為他們參加商業養老保險建立信心,之所以許多農村地區沒有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人們對商業養老保險的不了解。另外,針對更新農村老年人的傳統觀念而言,他們認為依靠子女養老才是最穩妥的養老方式。但在老齡化和少子化形勢嚴峻的今天,要加強農村老年人對于社會新形勢的認識,加強農村地區信息更新和傳播的速度,強化商業養老保險的概念,增加農村地區老年人對商業養老保險的意識,更新傳統養兒防老的觀念,深化老年人對商業養老保險的認識并鼓勵購買的消費行為。
5.2鼓勵發展商業保險
隨著城鎮化建設,農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也不斷上升,得到較大的改善,普通的社會養老保險提供的生活保障是農村地區尤其是老年人群體對保險失去信心的原因之一。所以要充分把握這個有利的機會來鼓勵有條件的農村居民購買商業養老保險來滿足農村養老保險需求。為此,政府也應制定相關政策,支持和積極鼓勵商業養老保險公司積極開拓發展農村市場,建立和完善農村商業養老保險制度。
參考文獻:
[1]李俊華,劉均.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探析[J].甘肅農業,2016(3):60.
[2]朱勇.少子老齡化背景下的我國機構養老問題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