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0 17:14:10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勞動力供求規律,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勞動力市場;競爭;分割
一、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勞動力資源配置
市場經濟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為基礎的經濟運行方式,其核心是通過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使社會有限的資源、特別是勞動力資源配置到效率或效益最高的部門或領域。市場機制之所以能夠對勞動力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是由于各種市場經濟規律綜合作用下而形成的自發調節資源合理分配的機理。這種機理突出表現在市場信號(市場供求與市場價格)能夠正確地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并在市場競爭機制作用下,誘導資源由供給過剩向供給不足、由效益低向效益高的部門或領域流動。由于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使包括勞動力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以最有效的方式得到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的配置與重新配置,是以市場信號為導向,以市場競爭為動力,以勞動力流動為條件。唯有不息的流動才能不斷地配置勞動力要素于社會生產率最高或勞動力邊際產出最大的部門或領域。因此,勞動力要素的流動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變量之一。
同其他社會形態的市場經濟一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手段,其配置對象不僅僅是生產資料,還包括其他生產要素,尤其是勞動力要素。在諸生產要素中,勞動力要素居于首要地位,如果其他生產要素是由市場配置的,唯獨勞動力這個活的、能動的要素,是由行政計劃配置的,企業一定活不了,國民經濟也一定活不了。如果把勞動力要素排除在市場機制配置之外,這種市場經濟就稱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迄今為止,不管是哪一個實行市場經濟制度的國家,都沒有把勞動力排除在市場機制作用范圍之外,世界上就根本不存在沒有勞動力市場的市場經濟。又要搞市場經濟,又不承認存在著勞動力市場,這是不能自圓其說的。
勞動力市場作為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力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是與傳統經濟體制下行政計劃配置勞動力資源方式相對而言的。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勞動力資源同其他資源一樣,是伴隨著政府的計劃而確定的,而政府的計劃又是跟著政府的決策轉,忽視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和排斥市場機制的作用。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力資源配置所依賴的客觀經濟條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市場對勞動力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作為彌補市場失靈的政府計劃和決策,不但不能破壞這個基礎,還必須服從于市場的健康運行,有利于市場配置基礎作用的有效發揮。只有用市場機制配置勞動力資源,才能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
所謂勞動力市場,概括地說,就是勞動力供求之間在勞動力使用權的轉讓與購買上達成一系列合約的總和。勞動力使用權的轉讓與購買,是完全出于自愿而進行的勞動力交換活動,反映了以勞動力交換合約為基礎的勞動力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只有當這種關系成為一種普遍而非單個偶然的社會現象時,才成為勞動力市場。就其結果而言,社會上大量勞動力使用權轉讓與購買過程,同時就是勞動力資源在各種用途之間的分配過程。只不過這種分配是通過勞動力交換并由價格引導而自發實現的。可見,勞動力市場的基本功能乃是配置勞動力資源。進一步說,勞動力市場的運作,形式上是勞動力供求雙方一系列自由的勞動力交換活動,但這種交換活動實際完成的卻是勞動力資源在各個部門之間的分配。
二、競爭性勞動力市場的形成與運作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經濟早期雇傭工人起源的研究,撇開了對勞動力資源的分配功能,勞動力市場反映的是勞動力使用權轉讓與購買這一交換關系,這一交換關系是與雇傭工人的形成聯系在一起,并作為資本原始積累的產物。馬克思的分析表明,現代雇傭工人的前身是受土地束縛的農民,農民之所以成為雇傭工人,必須具備兩個基本前提:一是農民與土地等生產資料相分離而變得一無所有,轉讓勞動力使用權是唯一的謀生手段;二是農民擺脫封建宗法關系的束縛和人身依附而成為自由人,從而擁有對自己勞動力自由的轉讓權。馬克思的上述分析,顯然是從勞動力供給這個側面闡述了早期勞動力市場形成的歷史條件,但對于勞動力市場分配勞動力資源的功能,以及勞動力市場實際運作過程中勞動力供求雙方交易的行為規律及行為基礎并未深入探討。
勞動力市場的運作,形式上是勞動力供求雙方一系列自由的交易活動,但這些交易活動實際完成的卻是勞動力資源在各個部門之間的分配。勞動力買賣當事人的行為及動機怎樣,構成了勞動力市場運作最基本的規定。勞動力市場運作對勞動力供求雙方行為及動機的基本的規定是:一、勞動力供給者只有通過勞動力的出售才能獲得生存和發展,因此,他必須是一個具有理性行為的自由人。所謂“理性行為”,即勞動力的供給者具有追求收入和福利最大化的動機。正是這種動機支配著勞動力供給者的行為。所謂“自由人”,即勞動力供給者對其勞動力具有自由的轉讓權,沒有任何形式的人身依附關系,也不存在任何超經濟的強制。因為,對于商品交換來說,除了它自己的性質所決定的交換者雙方以契約形式表現的權利關系以外,不應帶有任何形式的強制關系。貨幣所有者能夠在市場上找到勞動力,只是因為勞動力的所有者愿意把勞動力當作商品出售。而勞動力要成為商品,首先必須是勞動力的所有者是自己人身的自由所有者,能夠支配自己的勞動力。其次是勞動力需求者必須是獨立自主的經濟人。所謂“經濟人”乃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經營動機,這個動機決定著廠商對勞動力的需求。顯而易見,只有勞動力供求雙方作為“理性的自由人”和“獨立的經濟人”的身份出現時,才能發生勞動力使用權轉讓與購買的自由交易活動,而正是這些活動本身構成了井然有序的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運作。
競爭性的勞動力市場運作的基本特征是:
(1)市場主體地位明確,通過雙向選擇實現就業。勞動者作為就業主體,具有支配自身勞動力的權利,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市場價格的信號,選擇用人單位;用人單位作為用人主體,具有按照生產經營需要和工作崗位特點選擇必要數量、相應素質勞動力的權利。這就是勞動者的擇業自主權和用人單位的用人自主權。這種雙向選擇權利的充分貫徹,需要有一個統一、開放的市場,不僅要消除所有制、職工身份的界限,還要沖破城鄉隔離、地區封鎖的格局。勞動力必須能夠自由地在各個部門、地區和企業之間流動,不存在任何行政規定和人身依附性而阻礙這種自由流動。勞動力的供給方能否自主決定勞動力使用權轉讓或是否為自由人這一勞動力市場的基本規定之一,是由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來體現和印證,而勞動力的現實流動則是實現勞動力資源在各部門、各地區、各企業優化配置的充分條件,沒有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調節資源分配的勞動力市場就失去了生命。(2)是價值規律、供求關系調節著勞動力的流動。勞動力供求雙方的行為都接受價格信號(工資率)的引導,這一信號引導或調節著勞動力資源在社會各種用途之間的分配。在勞動力市場上,價值規律的作用,是通過收入分配反映出來的,勞動者主要是根據勞動力價格信號來決定就業或轉業;用人單位則主要根據社會平均勞動力價格信號及經營情況調節分配和用人數量。在一定時期內,需要就業的勞動者或多或少,用人單位需要的用人數量也各有不同,這種供求關系也直接影響著收入分配的變化。價值規律和供求關系共同決定著勞動力的配置和組合,推動著勞動者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的合理流動。顯而易見,價格(即工資率)作為勞動力需求與供給之間的一種比例,既是反映現有勞動力在各部門、各企業供求狀況的顯示信號,同時又給出了引導勞動力供求狀況,以及進一步調整的指示信號;不僅引導勞動力供求行為調整,而且同時也受勞動力供求狀況的左右,由勞動力供求雙方利益的共同平衡點來決定工資率的水平或具置。因此,任何單個勞動力供給者和需求者都以這個社會決定的工資率為前提,按照各自利益最大化原則決定勞動力供給和需求的數量。如果說,在勞動力市場上有誰來主持勞動力資源分配和保證勞動力供求雙方行為必須按照市場規則行事的話,那么,它決不是具體的人或者人格的代表(如政府),而是勞動力的價格即工資率這只“看不見的手”和勞動力供給之間、勞動力需求之間以及勞動力供求之間的優勝劣汰的生存競爭。競爭的規律會為勞動力供求雙方恪守勞動力合約并在合約范圍內行事強制地開辟道路。利益驅動和自由競爭是勞動力市場調節勞動力資源分配至高無上的權威,是勞動力市場的靈魂。
從目前中國勞動力資源配置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和弊端來考察,也大都可以從排斥市場機制和市場化程度低中找到根源,這些問題同樣有待于勞動力資源市場化配置來解決。因此,提出競爭性勞動力市場,確認勞動力資源市場化配置方式,不僅是理論探索的必然,也是中國勞動就業體制改革和勞動力資源配置方式轉換,如何適應整個經濟體制市場取向改革客觀要求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市場經濟 人才資源 工資 配置
一、人才資源配置分為外部配置和內部配置兩種
1、外部配置
外部配置(也可稱人才流動)是指根據實際需要在不同的地區、不同部門、單位之間進行的人才配置。
2、內部配置
內部配置是指根據本單位工作需要在單位內部各部門、各崗位進行的人才配置。
3、人才配置的目的
人才資源合理配置的目的是在現有人員條件基礎上,力求實現人、財、物最完美的結合,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人才配置實行統包統配的配置制度,這種制度在一定時期起到了一些積極作用,但過分講求社會主義優越性、強調低工資多就業,實現人人有工作的目標,導致出現了“3個人的活5個人干”吃大鍋飯的現象,造成工資分配上嚴重的平均主義,極大地影響了職工的積極性,導致難于根據實際需要對人才資源進行外部配置和內部配置,人才資源流動嚴重。
4、人才配置市場化
市場經濟最主要的特征是人才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即各類資源按價值規律的要求,在價格機制的作用下進行配置。
勞動力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一種生產要素都以商品形態存在,具有一定的價值,并以價格貨幣形態表現出來。勞動力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工資是勞動力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是勞動力的價格。工資作為一種特殊的價格形式,其作用必然反映市場經濟下價格作用的基本規律。
(1)工資必須真實反映勞動力價值。國家分配給勞動者的工資,雖不可能是其勞動的全部(因國家需從中扣除一部分作為擴大再生產基金、社會后備基金、公共事業基金等),但總體上均能體現勞動力的價值。
(2)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價格雖由商品的價值所決定,但供求關系也影響著商品的價格。工資作為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的價格表現形式,必然要反映勞動力的供求關系。當一行業的資源(勞動力)供小于求時,價格上升,從而引致相當量的社會資源進入這一行業。當供大于求時,價格下降,部分資源就可能離開這一行業。通過這一作用過程,工資作為一種特殊的價格機制調節著人才資源在各行業之間的配置。由于這種配置方式以客觀經濟規律——價格規律為依據,真實反映了市場上人才資源流動的實際情況,因而比較科學合理,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工資的價值導向是調節人才資源配置的基礎
所謂工資價值導向是指工資作為勞動力價格能否反映勞動力價值,決定著人才資源流動的方向。
1、工資價值導向
價值規律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要求商品的價格必須反映商品的價值。勞動力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其價格——工資同樣必須真實反映其價值。如果勞動力的價值得不到合理的價格反映,建立在基礎上的勞動關系不可能鞏固。勞動力適應價值規律的要求,必然向著能實現其自身價值的方向流動。市場經濟中人才流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受到工資福利、勞動條件、個人志趣、人際關系等勞動者自身條件的影響,這些因素中工資作為勞動力價格的貨幣表現形式,體現勞動者的物質利益,起著引導勞動者主觀流動的作用。
2、人才資源配置的基礎
人才資源合理配置的含義是將合適的人才安排到社會需要的崗位上。要實現這一目的,首先必須保證這些崗位能夠提供合理反映勞動力價值的價格—工資。只有在勞動力的價值能夠得到合理價格體現的情況下,人才資源才能按照價格機制的作用規律向這些崗位流動。如若不然,人才資源不僅不可能流向這些崗位,反而會在價格機制的作用下從這些崗位流失。
三、工資的供求導向是調節人才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所謂工資的供求導向是指工資作為勞動力價格,反映著勞動力的供求關系,影響勞動力資源在不同行業、崗位之間的配置。
1、工資供求導向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總是向著能提供較高價格的方向流動。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也不例外。當某一行業,某一崗位的勞動力價格較高時,勞動力資源將會大量涌入這一行業和崗位;而當勞動力價格較低時,勞動力資源又會相繼離開這一行業和崗位。基于工資價格形式在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不同數量表現,就為勞動者而言工作的選擇提供了特殊的價格信號。依據這一特殊的價格信號,人才資源按照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得以配置。
2、特殊地區工資人才資源配置
國家在邊遠地區設立艱苦地區津貼,對于苦、臟、累、險行業及崗位設立艱苦崗位津補貼,在工資上實行傾斜政策,通過工資的供求導向引導人才向這些地區和崗位流動,保持現有人員的穩定。
3、工資分配在人才資源配置上的作用
市場經濟規律在工資分配上最主要的體現就是工資必須能合理反映勞動力價值,即勞動者所提供勞動的質和量必須得到合理的工資體現。這就要求在工資分配中按勞動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分配。根據這一原則,確定職工工資時,主要看他的勞動好壞、技術高低、貢獻大小。按勞分配不僅體現了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基本精神,而且保證了勞動者的勞動力價值能得到合理體現,為人才資源在工資這種特殊價格機制的作用下進行合理配置。
四、案例
某單位利用工資的調節職能,穩定了人才隊伍。使企業充滿了活力。主要做法是:
1、堅持制度創新,轉變觀念,制定了《項目、創新、貢獻分配辦法》,從制度上保證了分配的公平性、公開性,公正性,得到了員工的認可和支持,勞動效率顯著提高。
2、調整分配重點,拉開分配差距。將原來的分配重點向苦、臟、累、險崗位傾斜,調整增加經營管理、技術等關鍵人才收入為主,突出管理、技術、知識的作用,分配上不搞平均主義,拉開分配差距,真正做到貢獻大收入高。
3、實施技術要素參與分配,極大地調動了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將他們的知識、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增強了企業競爭能力。
五、結束語
通過合理的工資分配關系,促進人才資源合理配置、流動,使人才的開發、使用、配置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逢錦聚.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8
[關鍵詞]高校 化學專業 學生就業
化學專業大學生就業市場就是指大學畢業生供求雙方在勞動使用權的轉讓與受讓上達成一系列合約的總和。這是完全自愿的一種交換活動反映了以勞動交換合約為基礎的大學畢業生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它是整個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大學生就業市場將呈現以下幾種趨勢:
一、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降低,在主勞動力市場的失業率呈上升趨勢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由勞動力市場的價格所決定;反之,其價格又與勞動力供求緊密相聯。一般情況下(不包括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果供大于求由于較易找到所需勞動力,工資趨于下降:工資的下降,又會使得一部分勞動力供給減少,需求增加。而供不應求時,由于勞動力的短缺,工資趨于上升,工資的上升,又會使得需求減少,供給增加。一直到供求關系趨于平衡時,價格相對均衡,這種運動才會逐漸停止。而勞動力市場的均衡也正是在這一供求與價格的變動中實現的。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勞動力市場價格變動的一般規律,即:價格趨向于勞動力供求雙方能夠提供到市場上的數量相等。均衡價格決定于勞動力供求雙方在市場上的均衡數量。價格上升,引起供給增加,需求減少:價格超過均衡點,亦會引起供給的相對減少。價格下降,引起供給減少,需求增加。當供給不變時,需求大于供給,引起價格上升需求小于供給,引起價格下降。當需求不變時供給大于需求,引起價格下降:供給小于需求,引起價格上升。勞動力市場正是遵循這一價格變動的一般規律利用價格信號及工資率的引導,通過社會大量的勞動使用權的轉讓與購買使勞動力資源在各種用途及各個部門、企業之間進行配置并使這種配置盡可能地達到優化。這也正是價值規律在勞動力市場運行中最顯著的作用之一。
利用上述規律,假設勞動力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工資是可以上下波動的,不同受教育程度勞動者的工資隨勞動力市場上該種勞動力供求關系而變化。我們將勞動力市場的勞動者歸為兩大類:受過高等教育者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者。根據該規律便會有以下推論:如果高等教育規模擴大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數量增加,供給較之以往更加充分畢業生的工資水平總體上就會下降。然而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與多數國家的歷史和現實一樣高等教育畢業生比其他層次教育畢業生具有相對低的失業率相對高的工資收入以及獲得高社會地位的更大可能性。
二、應屆畢業生獲得好工作的機會趨于減少。“高學歷低用”者比例增大
在工作隊伍中,每一項工作都對勞動者的技能有所要求,位置越靠前,對勞動者的要求越高相應地付與他們的工資收入也越高。在求職者隊伍中,學歷層次越高,所在位置越靠前,獲得靠前位置工作的可能性也越大。
應屆大學畢業生由于對社會了解不多尋找理想職業的期望值往往較高因此“摩擦性失業”人數有增無減。盡管這種“自愿失業”從理論上來講是求職者根據其報酬期望與搜尋職業成本進行核算的個人選擇和個人行為是短時間的、不危及其生計的但如果這種“摩擦性失業”增長太快也會增大社會的不穩定性,仍然值得關注。與此同時結構性失業的勢頭開始出現有報道警示:45%的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50%的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正是這種結構性失業的生動寫照。
三、在應屆畢業生“先就業、再擇業”意識增強的同時。他們在就業市場上的誠信度可能下降。
當然面對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和擇業難度加之應屆畢業生對社會了解甚少很難一次性地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況且他們在求學期間已經付出不菲的經濟代價無論如何也沒有理由再拖累家庭和父母,需要盡快落實工作單位這些客觀因素讓他們無暇考慮崗位是否真正適合自己、自己能在某個崗位上服務多久。同時高校為了追求就業率這塊“金字招牌”也為學生的“饑不擇食”推波助瀾,其結果是不少學生在并不清楚單位究竟是否真正適合自己的情況下,只好無奈地先進去再說。上述主客觀方面的因素致使應屆大學畢業生“先就業、再擇業”的意識增強,臨時就業者比例有增長的勢頭。
先就業、再擇業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文同時提醒:先就業、后擇業的觀點可能影響大學生的誠信形象。不少應屆畢業生將用人單位作為跳板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它必然使用人單位感到傷心和失落,產生被欺騙和被玩弄的感覺,甚至會逼迫他們采用更加強有力的自我保護手段以約束求職者。事實上有的用人單位干脆拒用應屆畢業生。用人單位把錄用應屆畢業生當成一場賭博,這對大學畢業生來說決不是好兆頭。一旦形成惡性循環用人單位和應屆大學畢業生之間“麻稈打狼一兩頭怕”,不僅影響高等學校和大學生的長遠利益,也影響人才市場的健康發展。
供需雙方趨于理性,復合型人才。近年職業中介機構加大了對用人單位的指導,取得了明顯成效。表現在單位招聘人員日趨理性和務實根據單位發展的實際需要招聘。目前人力資本市場招聘的職位越來越市場化,表現為職業分類越來越細并且不斷有新的職業和崗位出現,市場需求對求職者的專業技能要求越來越高。應聘人員不僅需掌握所學專業的知識技能,還應掌握最新科技最新管理理論了解市場行情、具備公關和管理能力、精通計算機操作這種復合型人才需求走勢看漲。
一般來講掌握一門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將如魚得水。懂技術、善管理、了解國際市場運作規律的人才最受歡迎。一句話復合型人才越來越俏。
論文摘要:隨著普通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畢業生人數的持續增加,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將呈現六大變化趨勢: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降低,在主勞動力市場的失業率呈上升趨勢;工資水平總體呈下降趨勢,經濟地位相襯降低;獲得“好工作”的機會趨于減少,“高學歷低用”者比例增大;找尋工作的時間延長,“摩擦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并存;在“先就業、再擇業”意識增強的同時,在就業市場上的誠信度可能下降;供需雙方趨于理性,復合型人才走俏。
所謂大學生就業市場就是指大學畢業生供求雙方在勞動使用權的轉讓與受讓上達成一系列合約的總和。這種轉讓與受讓是完全自愿的一種交換活動反映了以勞動交換合約為基礎的大學畢業生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它是整個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大學生就業市場將呈現以下六大趨勢:
一、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降低.在主勞動力市場的失業率呈上升趨勢
其主要依據是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該理論將整個勞動力市場劃分為性質不同的兩部分:主勞動力市場(the mary seg-ment)和次勞動力市場(the secondary segment )。在主勞動力市場.工作穩定、收入高工作條件和福利待遇好個人升遷發展的機會多;而在次勞動力市場.則是工資低、工作條件差且工作不穩定。勞動力市場分割.造成勞動者在主次勞動力市場之間的流動障礙。這是因為:一方面.盡管在次勞動力市場的勞動者對工作滿意度低.歸屬感弱.工作變換次數多.但他們很難直接進入主勞動力市場。另一方面.盡管主勞動力市場中的失業者可以較容易地在次勞動力市場就業.但由于在兩個勞動力市場所得利益的差距.且一旦在次勞動力市場就業便難以再返回主勞動力市場.于是主勞動力市場的失業者寧愿失業也不愿意在次勞動力市場就業。根據這種理論.普通高校連年擴招.在使勞動者整體素質普遍提高的同時.也導致了畢業生在主勞動力市場就業機會的減少加之畢業生不愿意到次勞動力市場就業加速了畢業生在主勞動力市場失業率的上升。近6年中國大學生的就業率統計結果預示著這一趨勢。
二、應屆畢業生的工資水平總體上呈下降趨勢.經濟地位相對降低
其基本依據是勞動力市場價格變動的一般規律該規律表明:由于勞動力市場的特殊性.勞動力進入市場后.供需雙方勞動使用權的轉讓過程,也就是勞動力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這種配置是通過價格引導而自發實現的。勞動者在向社會提供勞動的同時從社會得到相應的報酬由于工資是所有報酬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內容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勞動力市場的價格就是勞動力供需雙方在勞動力買賣過程中所獲得或支付的工資勞動力市場的均衡價格就是勞動力供求量相等時的工資率。勞動力市場的基本功能就是通過這種價值規律來引導調節、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逐步達到勞動力供求的相對均衡。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由勞動力市場的價格所決定;反之.其價格又與勞動力供求緊密相聯。一般情況下(不包括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果供大于求由于較易找到所需勞動力.工資趨于下降;工資的下降.又會使得一部分勞動力供給減少.需求增加。而供不應求時.由于勞動力的短缺.工資趨于上升.工資的上升.又會使得需求減少.供給增加。一直到供求關系趨于平衡時.價格相對均衡.這種運動才會逐漸停止。而勞動力市場的均衡也正是在這一供求與價格的變動中實現的。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勞動力市場價格變動的一般規律.即:價格趨向于勞動力供求雙方能夠提供到市場上的數量相等。均衡價格決定于勞動力供求雙方在市場上的均衡數量。價格上升.引起供給增加.需求減少;價格超過均衡點.亦會引起供給的相對減少。價格下降.引起供給減少.需求增加。當供給不變時.需求大于供給.引起價格上升需求小于供給.引起價格下降。當需求不變時供給大于需求.引起價格下降;供給小于需求.引起價格上升。勞動力市場正是遵循這一價格變動的一般規律利用價格信號及工資率的引導.通過社會大量的勞動使用權的轉讓與購買使勞動力資源在各種用途及各個部門、企業之間進行配置并使這種配置盡可能地達到優化。這也正是價值規律在勞動力市場運行中最顯著的作用之一。
利用上述規律.假設勞動力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工資是可以上下波動的.不同受教育程度勞動者的工資隨勞動力市場上該種勞動力供求關系而變化。我們將勞動力市場的勞動者歸為兩大類:受過高等教育者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者.根據該規律便會有以下推論;如果高等教育規模擴大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數量增加.供給較之以往更加充分畢業生的工資水平總體上就會下降。然而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與多數國家的歷史和現實一樣高等教育畢業生比其他層次教育畢業生具有相對低的失業率相對高的工資收入以及獲得高社會地位的更大可能性。
三、應屆畢業生獲得’‘好工作”的機會趨于減少.“高學歷低用”者比例增大
其主要依據是篩選理論,該理論認為:在勞動力市場存在兩支隊伍:一支為工作隊伍(Job Queue),另一支為求職者隊伍(Person Queue)。在工作隊伍中,每一項工作都對勞動者的技能有所要求.位置越靠前,對勞動者的要求越高相應地付與他們的工資收入也越高。在求職者隊伍中,學歷層次越高,所在位置越靠前,獲得靠前位置工作的可能性也越大。按照該理論,高等教育規模擴大其畢業生數量增加,將使高中畢業生以及其他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者在求職者隊伍中的相對位置后移,其結果是使這些人的工資水平下降甚至失業。由于受教育水平是決定勞動者在求職者隊伍中相對位置的主要依據便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投資教育,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者為了在求職者隊伍中獲得更有利的位置,也會繼續追求更高層次的教育從而使從事各項工作的人員其受教育水平都不斷上升于是便有可能出現“過度教育“和文憑病”等現象。
四、應屆畢業生找尋工作的時間延長.“摩擦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并存
現代經濟學理論認為失業分為三種:總量失業、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其中的摩擦性失業很多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且多數是求職者為獲得合意職業所做出的一種選擇。費爾浦斯等經濟學家提出的“職業搜尋“理論模型假設:1.勞動力市場上的信息是不充分的勞動者為了獲得報酬滿意的工作必須不斷進入勞動力市場尋找。2.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尋找工作所花費的時間越長,越有可能獲得一份報酬高的職業。3.勞動者不在崗位的尋找工作比在崗工作的同時尋找另一份工作更有效率。4獲取有關報酬和工作崗位的信息是要花費成本的。根據上述假設失業對大學生而言就成為一種必要的’‘投資“。現實中在勞動力市場上尋找職業的大學生并不是為工資水平不斷上升而延長他的搜尋時間更多的情況是他一開始就有一個起碼的工資., L\理價位’‘(即期望值)當用人單位提出的報酬低于這一價位時他寧愿失業繼續尋找工作并在搜尋過程中隨時調整自己的心理價位。應屆大學畢業生由于對社會了解不多尋找理想職業的期望值往往較高因此”摩擦性失業’‘人數有增無減。盡管這種’‘自愿失業”從理論上來講是求職者根據其報酬期望與搜尋職業成本進行核算的個人選擇和個人行為是短時間的、不危及其生計的但如果這種”摩擦性失業’‘增長太快也會增大社會的不穩定性,仍然值得關注。
與此同時結構性失業的勢頭開始出現有報道警示:45%的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50%的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正是這種結構性失業的生動寫照。
五、在應屆畢業生“先就業、再擇業”意識增強的同時,他們在就業市場上的誠信度可能下降
中國風“網2003年11月12日載文《“先就業后擇業”觀念弊端顯現》指出,近日廣州市一項調查顯示,應屆大學生在用人單位的”成活率“只有10% o意思是說,有九成應屆畢業生背叛了東家,大部分應屆畢業生工作一段時間后很快便流失了,以致一些企業把錄用應屆畢業生當成一場賭博。
當然面對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和擇業難度加之應屆畢業生對社會了解甚少很難一次性地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況且他們在求學期間已經付出不菲的經濟代價無論如何也沒有理由再拖累家庭和父母,需要盡快落實工作單位這些客觀因素讓他們無暇考慮崗位是否真正適合自己、自己能在某個崗位上服務多久。同時高校為了追求就業率這塊“金字招牌”也為學生的“饑不擇食“推波助瀾.其結果是不少學生在并不清楚單位究竟是否真正適合自己的情況下,只好無奈地“先進去再說‘’。上述主客觀方面的因素致使應屆大學畢業生“先就業、再擇業“的意識增強.臨時就業者比例有增長的勢頭。
先就業、再擇業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文同時提醒:“先就業、后擇業的觀點可能影響大學生的誠信形象。不少應屆畢業生將用人單位作為跳板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它必然使用人單位感到傷心和失落,產生被欺騙和被玩弄的感覺,甚至會逼迫他們采用更加強有力的自我保護手段以約束求職者。事實上有的用人單位干脆拒用應屆畢業生。用人單位把錄用應屆畢業生當成一場賭博,這對大學畢業生來說決不是好兆頭。一旦形成惡性循環用人單位和應屆大學畢業生之間“麻稈打狼—兩頭怕”,不僅影響高等學校和大學生的長遠利益,也影響人才市場的健康發展。
六、供需雙方趨于理性.復合型人才
1、供求模型中的要素(1)需求曲線:需求是消費者在一定價格基礎對商品和勞務所選擇購買的數量。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對商品和勞務的需要和愿望;另一個層面是購買力。需求通常與價格成反向變化。一般來講,商品的價格升高對導致消費者對商品需求的下降。從圖形上看是下行的曲線。(2)需求曲線的移動:當價格不變的時候,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因素的出現也會導致需求量的變化,即價格穩定但是需求曲線會向左會向右移動。例如相同市場條件下,隨著養生觀念宣傳力度的增加,人們對保健品的需求會提高,此時,價格不變,而需求曲線發生了向右平移。需求變化等于市場買家的邊際效用改變。(3)供給曲線:供給:指廠商或家庭在一定價格下愿意并能夠提供的商品和勞務的數量。通常將,價格的升高會導致該種商品或勞務的供給量增加。從圖形上看是上行曲線。首先供給指有意愿出售商品;其次是指供應商有供應能力。供給量既包括生產出來進入市場的商品也包括生產出來的庫存和待銷的商品。(4)供給曲線的移動:假設市場供給曲線中的其他條件不變,隨著時間的推移,該曲線不一定是穩定的,如果某種因素改變了任何一種既定價格水平下的供給量,供給曲線就會移動。例如同種市場條件和相同價格下,隨著人們對養生問題的重視,養生產品的供給會增加。(5)供求規律是指商品的供求變化引起價格的變化,供求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客觀規律。包括以下內容:供不應求,價格上漲。有三種情況導致供不應求。第一種是需求量不變,供給量減少;第二種是供給量不變,需求量增加;第三種是需求量的增加超過了供給量的增加。這些情況都會導致商品價格的上漲。供過于求,價格下降。同樣有三種情況造成供過于求。第一種是需求不變,供給增加;第二種是供給不變,需求減少;第三種是供應量的增加超過了需求的增加量。
2、價格變動引起供求的變動首先價格與需求成反方向變動。價格上漲,導致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減少;價格下跌,需求增加。同理,價格與供給成同方向運動,即價格上漲,供應商會增加供給量;價格下跌,供應商會減少商品供給。最終價格的漲落會調節供求的平衡。
二、基于供求模型的人力資源需求分析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人力資本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具備商品的基本屬性,從這一角度來分析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適應性,也就是研究人力資源供給和需求的關系問題。探討產業結構與人力資源需求的關系,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分析,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分析:第一階段,由于我國人力資源成本低廉,在這一區間,對低端操作工人的需求將持續增加,大量農業勞動者進入城市補充了這部分用工需求,反應在需求曲線上,體現為需求曲線右移且趨于平緩。
我國人力資源產業需求結構的演變規律:一次產業的社會勞動者總數的比重呈下降趨勢。1952:83.5%;1992:58.5%;2008:39.6%二次產業絕對增加與相對增加并行1952:7.4%;1992:21.7%;2008:37.2%三次產業絕對增加與相對緩慢增加并行1952:9.1%;1992:19.8%;2008:33.2%第二階段,大量的持續性的用工需求將推高人力資源成本,比產業繼續轉移,而原有產業將面臨產業升級的需求,產業升級將導致二次產業低端人才需求逐漸降低,高端人才需求增加,人力資源向三次產業轉移,三次產業崛起。反應在供求模型上表現為需求曲線上為高端人才需求右移。
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三大產業比重:一次產業:1.8%左右二次產業:22%左右三次產業:76%左右何文章等2012《經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需求規律及趨勢研究》高技能人才獲資格證書人數隨自然年時間的變化規律,即高技能人才獲資格證書人數隨著自然年時間的變化呈增長的發展趨勢。進一步研究了經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規律與趨勢,結果表明,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勞動力市場的增加,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明顯增強。假如GDP每增長1%可為我國創造100萬個就業崗位,其中需要高技能人才9-1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