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0 17:13:5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規劃用地兼容性,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森林公園規劃;土地利用;兼容性控制
中圖分類號:F326.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68
森林公園體系規劃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實際上也是保護自然文化遺產的一種手段。森林公園規劃水平越高,土地利用效率也就越高,這對發展我國的森林旅游業也有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國森林公園規劃中,存在著土地兼容性控制不足的問題,這與用電分類系統不規范、用地評價體系不合理等有直接的關系,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應該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
1 森林用于旅游用地兼容性的概念
資源的兼容性指的是一種資源多種的用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同步得到利用的性質,或者分步到利用的性質。曾經有某位學者把土地兼容性的使用看成土地使用性質的寬容范疇,同時將允許設置和有條件的允許設置與不允許設置來表征。還有學者指出: 土地兼容性指的是兩種以上土地用途,在一起而相互發生負面影響的程度。通過對森林旅游用地分類及特點的分析,森林旅游用地兼容性可以定義為:在森林公園中,同一塊土地上不同土地使用性質共生的可能性及一塊土地對與它相鄰的不同使用性質旅游用地的可接受性。
2 森林公園規劃中土地利用兼容性控制措施
2.1 健全旅游用地分類系統
我國的城市以及農村用地采取的都是二元制的方式,其使用的土地分類系統比較傳統,旅游用地邊緣化問題并沒有在傳統系統中體現,這種缺失使得森林公園規劃無法與土地利用規劃相兼容,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目前我國正加大力度實現城鄉一體化,在這現實背景下,國家土地管理部門頒布了新的土地分類標準,不僅對森林公園規劃進行了詳細分的劃分,相關規劃人員可以依據此標準來規劃森林公園,以此大大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新的土地分類標準的頒布與實施,不僅使旅游用地規劃更加科學合理化,同時對兼容性土地的控制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規范森林旅游用地評價
現階段我國使用的森林公園規劃制度主要來源于總體設計規范,在該規范中,著重強調了森林旅游資源的評價,目前森林公園規劃,主要是以風景資源評價為重點內容,并沒有涉及到土地評價的內容,這是森林旅游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的重要原因,在對森林公園進行規劃時,往往會出現土地利用方式與其所具有的功能并不統一的問題。現今土地資源越來越小,而森林公園的規劃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為了保證我國的土地資源能夠科學合理的被利用,在建設森林公園時,必須規范其用地評價制度,以使土地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規范用地評價制度:
規范內容與方法,用地評價內容與方法直接反映著用地評價水平,傳統的規范中幾乎不涉及用地評價,即使涉及內容也比較陳舊,無法適應現階段森林公園土地規劃利用的新情況,因此必須對評價內容以及方法加以規范;評價成果應該正確的運用到實踐中,這樣才能發揮用地評價的作用,注重總結評價成果,將其編制成文案等形式,以便管理保存;增加評價內容,目前森林公園規劃評價內容的重點是風景資源評價,除此之外,還應該添加土地利用現狀以及兼容性的評價,評價內容越全面,評價結果也就越真實,越有利于指導實踐;正確的運用評價成果,比如在森林公園規劃期間,可以充分的利用土地兼容性指標,對規劃項目進行有效分析,然而在規劃管理這時間里,也能利用土地兼容性指標并且把它看作是監督項目,以此為編修提供借鑒。只有規范森林旅游用地評價體系,才能使森林公園規劃更加科學合理,保證城市建設用地得到充分的利用。
2.3 有效控制森林公園區劃
所謂森林公園區劃簡單的說就是根據功能需求來對某一區域內的土地進行細致的劃分,以此來保證每一個功能區中的建設項目都與其功能相符合,進而實現土地利用之間的兼容。一般情況下,森林公園布局通常都是以游覽區為中心,將各個功能系統有效的連接起來,在突出各個功能區各自的優勢之外,還能夠做到協調發展,進而使得整個功能系統更加協調,其兼容性更強。
森林公園總體布局與功能區劃中應關注各功能區環境氛圍、空間尺度、豎向空間和建設時序等方面的土地兼容性控制問題。在環境氛圍建設方面,應遵循地域分異規律,確保各個功能區土地使用性質與其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要求功能分區有利用環境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在空間尺度上的兼容性控制方面,各功能區要服從全局需要和功能的耦合分工合作體系,既要滿足大尺度空間范疇功能區之間和土地利用大類的差異性與協調性,又要滿足功能區內用地的相似性,使同一功能區內部不同地塊之間用地性質在大類上一致性情況下,在中小類用地之間的兼容。在森林公園豎向規劃方面,要有利于維護原地貌特征和地景環境、合理利用地形象素和地景素材、有效保護與展示大地標志物。在森林公園時序規劃中,需要兼顧不同功能區塊、不同地塊的開發利用條件,難易程度和資金保障情況,合理確定森林公園開發建設時序,以促進森林公園土地利用的兼容性控制。
3 結 語
綜上所述,對森林公園規劃中土地利用兼容性控制進行探討十分必要,因為現階段,我國的土地資源越來越少,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使我國的土地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在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的今天,對其土地利用兼容性進行探討更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黃秀娟,劉偉平,蘭思仁.森林公園旅游產品開發的評價模型與應用――基于旅游產品開發的適宜性角度評價[J].林業科學,2009(07).
關鍵詞:規劃;使用兼容性
[中圖分類號]TU984.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11)11-0087-02
基于土地使用兼容性的重要性,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剖析城市規劃中土地使用兼容性。
一、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在城市規劃中的重要作用
土地使用的兼容性是指土地使用性質的寬容范圍,一般以“允許設置”、“有條件的允許設置”和“不允許設置”來表示,因此有時也稱為“土地使用相容性”或者“建設用地適建性”。土地兼容性控制可以提高城市規劃的彈性、活力和可操作性這一點充分體現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刂菩栽敿氁巹澥侵袊鞘薪ㄔO控制與引導層面上的規劃管理與設計工作,它以總體規劃或者分區規劃為依據,對規劃范圍內地塊上的土地開發利用做出具體規定,表現為詳細規定建設用地的使用性質、使用強度、各項控制指標和其他規劃管理要求,并用以指導修建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因此,控制性詳細規劃是處在總體規劃(或分區規劃)與修建性詳細規劃之間“聯絡環節”性質的規劃編制層面,同時也是規劃與管理、規劃與實施相銜接的重要環節。
土地使用兼容規劃本身的不完善,難免給土地使用規劃管理帶來了困難,使土地開發脫離了規劃的有效控制。因此,研究與完善城市土地使用兼容性規劃管理,對于我國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二、我國當前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存在的問題
1.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地位不清、體系不全
在中國城市規劃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規范中,土地使用的兼容性控制,在規劃編制、實施與管理階段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土地使用的兼容性控制在中國的規劃編制、實施與管理上沒有賦予應有的法律地位,更沒有形成一個完整體系。因此,城市土地使用兼容性規劃的不完善是中國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管理失控的重要技術原因之一。
2.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趨于程式化,科學性和適應性大打折扣
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在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上,很多規劃設計作品和方案均采用建設用地的適建表來規定土地使用的兼容性控制,很少考慮規劃基地的差異和規劃項目的性質而隨意套用。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特色,同一城市在不同的區塊地段上差異也極大,因此在進行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時應因地制宜、區別對待。
3.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公眾參與不夠,無法實現動態控制
目前控規的編制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為,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規劃過程,很多經濟、社會、環境等需要定量定性綜合分析的問題并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和解決,結果造成在確定土地利用的細分和兼容性控制時,完全由規劃師或者領導主觀決定,無法實現動態監控。
三、強化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的方法與途徑
1.規范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的相關法規制度
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在城市規劃編制、管理與實施階段應當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并從法律地位、技術措施和操作層面上提供有效保障。在規劃編制方面,建議將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以強制性內容納入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和詳細規劃中,要處理好前后的銜接和深化工作,真正將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落到實處。在技術手段方面,必須制定定量定性的土地兼容決策依據,從兼容原則、兼容標準、兼容方式等方面提出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的思路與方法。
2.強化控制性詳細規劃研究工作,合理確定土地兼容性控制范圍和控制方法
(1)土地使用性質的確定和兼容性控制最主要取決于城市功能結構的布局與安排。(2)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土地使用的兼容性控制。(3)土地使用性質的確定和兼容性控制與城市空間環境密切相關,包括城市景觀環境、城市形體空間環境、城市歷史文化環境等。
3.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的重點是城市新區開發和舊區改建
城市新區開發和舊區改建是城市規劃建設中最常見的兩種方式,其目的都是為了優化城市整體布局、調整用地結構、完善設施配套,由此推動城市健康快速發展。區別在于前者是在城市建成區進行,后者則在建成區內進行。
4.從規劃項目和規劃基地的實際需要出發,因地制宜地新增用地類別
任何規劃項目都有自身的實際狀況和條件限制,因而其規劃目標也很有針對性和側重點,有的可能涉及整個規劃基地,有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對于這些用地可以根據項目功能需要進行用地細分,甚至可以考慮新增用地類別,更有利于項目的規劃與實施。
四、總結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城市規劃確定的每塊城市土地的使用性質,是根據城市用地的區位條件、功能布局、交通組織等諸多因素綜合考慮確定的,受城市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城市生活活動需求所制約,也受到市場供求調節機制的影響。因此,在編制城市規劃時,如何確定具體地塊的土地使用性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尊重城市規劃區內的實際狀況和區內外的綜合影響因素,又要全面考慮城市近遠期規劃發展的客觀要求,以實現城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一體化和最大化。從而優化城市用地結構,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益,從空間布局上落實城市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吳青苗.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若干問題的理性思考[J].中外建筑,2010年5月.
[2]曾新春.土地利用彈性規劃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的實踐――以南京市浦口中心地區為例.200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7年9月.
作者簡介:
關鍵詞:舊城更新;問題分析;解決措施
舊城更新一直是城市發展不可回避的一部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舊城的更新更是加快了速度。但是,在舊城更新中,卻存在著很多問題,使得城市規劃工作者對現存的更新方法進行了反思?;诖?,本文就舊城更新存在的問題及規劃進行了分析,相信對舊城的更新能有一定的幫助。
1 小城市舊城更新中的問題
1.1 小城市舊城生活的魅力所在
老城體現了城市原有生命系統的活力,將多樣性的天性發揮的淋漓盡致。下面結合小城市生產生活特征對其活力的要素進行分析。
1.1.1 步行交通與多樣性的功能
小按照小城市舊城區的日常需求,居住、購物、工作、上學和娛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往往在步行尺度范圍的區域內便包含了住宅、商店、手工作坊和學校等多種性質的建筑,復合的城市功能滿足了多種人的需要,吸引了人流,增加了城市的活力。
1.1.2 小尺度街區與趣味性的街道
小尺度的街區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加了街區內居民交流的機會,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得街道富有安全感和歸屬感。街段距離短和更多的街角也為沿街的小商小鋪帶來了更多的人氣,開放空間多,使得街區更富有生氣和活力。
1.2 小城市舊城更新中的誤區
復合的功能結構給城市帶來活力,但過度的用地混合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城市問題,不受控制的功能混合導致布局混亂、環境污染;其次,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劇增與小城市老城區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基礎設施滯后不足形成矛盾,阻礙了小城市的發展,繼而更新活動逐漸展開。但受大城市建設模式的影響,小城市的更新建設忽視自身特征,步入了一些誤區,不僅原有的活力不在,還引發了一系列問題。
1.2.1 大尺度街區劃分與道路交通擁堵
在現代主義規劃思想的影響下,街區尺度不斷增大。小城市舊城中大規模推倒重建,進入二十世紀汽車時代以來,城市道路規劃轉變為以建立系統的機動交通為基準,新的城市規劃中的干道間距尺度遠大于傳統街區。規劃后的大尺度街區可達性的降低,增加了小汽車的使用,使得交通越發擁堵。
1.2.2 功能單一的用地與多樣性的喪失
現行的城鄉建設制度受影響于美國的功能區劃模式,用地布局依據用地分類標準,采用一種使用性質對應一塊用地進行控制,對不同性質用地進行明確劃分,舊城中復合功能結構遭到瓦解,多樣性不復存在。功能分區使得人們職住分離,居住類型嚴格劃分,不同類型住宅嚴格區分導致居住空間的異質化,傳統的社交網路遭到破壞;其次,記憶中的沿街小商小鋪被取代導致行人寥寥,城市活力急劇下降。
2 小城市舊城更新中產生問題的原因剖析
結合上述問題,本文從舊城開發中涉及的各方主體,主要包括規劃編制者、地方政府、開發者及公眾幾個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總結得出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地方政府的盲目訴求
從地方政府來看,有盲目學城市的心理,一味求大、求新,忽視小城市舊城區傳統的小尺度肌理,向往“氣勢恢宏”的大規模建設;改造手法采用大刀闊斧地拆舊建新。政府作為規劃編制的發起者,更新建設的主導者,其建設思想和認識與舊城更新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是分不開的。
2.2 城市規劃的誤區
傳統的規劃方法往往把規劃當成一項靜態的、純技術性的工作來進行,忽視大城市與小城市、新城與舊城的區別,統一按照法規條約指導建設,缺少針對性。下面主要從用地分類標準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兩者對規劃建設的影響進行分析。
2.2.1 《城市用地分類標準》的不適應性
從總體規劃到分區規劃再到控制性詳細規劃,用地分類標準是主要也是重要的規劃依據,目前使用標準為《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50137-2011)》(以下稱《標準》)于2012年1月1日施行。總體來看,用地分類方式對規劃建設實踐的影響深重,由于行政管束的慣性,僅在少數地方性規劃技術規程中出現兼容性的變革,而面對眾多小城市,尤其針對其具有混合功能屬性的用地的控制和引導方面,還存在較多沖突和滯后問題。
2.2.2 控制性詳細規劃中的局限性
總體規劃由于其自身深度的限制,不可能對每一個潛在的開發項目進行具體的控制,城市的開發項目建設和管理都是以控制性詳細規劃(以下簡稱控規)為依據。然而,從理論層面來看,控制性詳細規劃體系依照西方城市規劃管理的區劃制度沿襲而來,傳統區劃模式基于現代主義思想,趨向單一功能分區、產住分離的布局形態。面對小城市舊城中復雜的功能結構和特有的生產生活特征,控規還缺少自下而上的系統有效的分析,忽視用地自組織的生長規律,憑借主觀判斷確定單個地塊的用地性質、開發強度和高度等控制條件,忽視各功能之間的聯系和融合。
3 建議解決措施
3.1 適當調整用地分類標準,提高土地兼容性
總的來說,基于全國統一的用地分類標準,對地方適度的放權,因地制宜的進行補充和調整,更能有效實現用地的彈性控制。針對用地分類標準對小城市舊城區的用地兼容性控制的約束,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1 制定兼容性控制細則
小城市舊城區中,主要用地功能為居住、商業和行政辦公,從現狀建設情況來看,這幾類用地的兼容性較強,能夠互相兼容。
首先,建議用地分類將功能性與政策性相結合,根據不同的用地性質因地制宜地自主附加地類兼容性的相關控制細則,針對每類用地可兼容的項目進行詳述,以此加強了對用地開發建設的管理。根據不同項目類型對用地影響程度不同,可確定為允許兼容、一定條件下允許兼容及不可兼容三種類型,可兼容的項目類型結合用地的控制指標及開發要求確定兼容的比例,一定條件下允許兼容的建設項目須向當地建設管理部門申報無異議通過之后方可執行。
3.1.2 增加“混合用地”類型
(1)地方政府在國家統一用地分類標準的基礎上,可根據實際需要對小類用地進行細化或者補充。
(2)小城市舊城區作為城市的中心,具有土地價值高昂、經濟效益高的特點,某些地塊會隨著周邊環境的建設,開發潛力增加,為充分實現用地價值,滿足市場的動態需求,建議在城市用地分類中單獨增加一類“綜合發展區”作為對此類用地的定位。在此可以借鑒新加坡市區的“白地”的控制方法。
3.2 建立小尺度混質單元,制定兼容控制條件
對于可兼容的混合功能聚居建設實踐來說,《用地分類》的改良是自上而下和被動性的途徑,涉及規劃立法和執行體系的變革,短期內實現難度較大。然而,自下而上通過具體區劃模式的調整和設定,可以取得區域范疇內混合功能兼容性的可操作條件。通過對小城市生產生活特征的分析可知,基于步行尺度的小街區集合了日常生活所需的功能,體現了混合功能自組織生長的特征。因此,在進行兼容性控制時,可以結合小城市街區特點建立小尺度的混質單元,引導城市用地的兼容開發。
4 結語
隨著如今經濟的快速發展,舊城更新的工作已是不可避免的了,但為了保障更新工程的質量,如何在舊城更新的過程中對所存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成為了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綜上所述,本文就舊城更新存在的問題及規劃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解決措施,以供參考。
參考文獻
【關鍵詞】工業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控制探討
中圖分類號:[F2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近年來,各類工業園區伴隨著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的步伐不斷發展壯大,分布也越來越廣,從沿海到內地,從東部到西部,繁星點點。隨著工業園區在數量上由少增多,區內企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而相應的用地空間則越來越少,它們因此所面臨的情況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各類工業園區在增加就業、引進先進技術、培養人才、推動技術進步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時也面臨著工業園區規模急速擴張、城市化進程日益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生態環境保護等諸多問題,這些因素的出現使得工業園區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會遇到種種矛盾。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加強工業園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控制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工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控制探討
1.工業園區的功能分區
一般而言,在工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過程中,會根據功能差異將工業園區劃分成若干功能類型。興英工業園區共分為工業園區、綜合服務區、生活居住區和景觀休閑區等四種功能區,使之發揮各自效益。
(一)工業園區
根據規劃區內用地的形態特征,工業園區沿東西方向成帶狀分布。工業園區的發展類型主要為輕型工業、高科技工業以及其他污染較小的工業,禁止設立重度污染性工業。工業用地可用于發展多層和低層廠房。多層廠房面向興英東路建設,以形成興英東路的良好景觀,低層廠房集中設在靠近河岸地方。
(二)綜合服務區
公共設施用地集中布置于工業園區中心區域,即中間城市主干道與興英東路交叉口西側,主要用于布置一些辦公樓,展覽培訓中心以及郵電所等配套公共建筑,結合廣場形成整個工業園區的形象界面,展現工業園區的特色和氣勢。
(三)生活居住區
生活居住區位于綜合服務區北側,主要用于發展高密度的住宅,為園區就業人員提供居住及相應的生活配套服務,這樣既完善工業園區的整體功能,也有助于提高開發的經濟效益。
(四)景觀休閑區
在規劃區西側環市東橋邊規劃公共綠地,該用地西臨道路交叉口,北傍兩英大溪,考慮該地塊的地域特征,適宜規劃為一個以水為主題,融合綠化開放空間的休閑活動景觀區。
2.各種用地規劃
(一)工業用地規劃
工業用地是園區用地的主要組成部分,規劃采用相對集中的布局原則,按縱向三條城市道路和興英東路以及兩英大溪劃分為四個工業組團,各個組團可按照生產特點和工藝要求或生產門類加以分類,把性質相近或生產有協作關系的企業安排在一起。區內現有已建和在建的工業用地均為二類工業用地,集中在工業園區東側組團內,;其它組團根據產業特點規劃為一類工業用地。工業用地內不得設置生活居住區,生活居住等配套用地集中規劃于居住用地內。規劃工業用地面積29.82公頃,占總規劃用地面積的64.26% 。
(二)公共設施用地規劃
在組團中靠近興英東路以及工業園區中間城市主干道集中規劃行政辦公、商業服務、金融信息、文化娛樂等工業園區級公共設施用地,形成本工業園區的管理中心,這樣,不但強調中心區的位置,還便于近期實施,并帶動整個工業園區開發建設。規劃公共設施用地面積1.96公頃,占總規劃用地面積4.21% 。
(三)居住用地規劃
規劃根據生產、生活相對獨立的原則,將居住用地集中布置于組團中靠近兩英大溪的地段,居住用地應根據國家、省以及潮陽的有關規定進行配套公用設施建設。規劃居住用地面積2.53公頃,占總規劃用地面積5.44% 。
(四)綠化用地規劃
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作為一種綜合區域,比一般工業園區具有更高的環境要求。本規劃區應以形象優美、環境宜人的環境來增強吸引力和凝聚力。規劃結合用地條件,因地制宜,按點、線、面結合的原則,以較高的標準進行綠化系統規劃。
首先,集中綠地。在規劃區西側環市東橋邊規劃公共綠地、結合城市道路交叉口形成工業園區的綠色景觀節點。
其次,點狀綠地。充分利用各種邊角地布置綠地,并且通過各地塊綠地率的規劃指標控制,保證工業用地、居住用地以及其它用地內設置適當規模的小片塊狀以及帶狀綠地,以此形成工業園區的點狀綠地景觀。
最后,帶狀綠地。通過控制建筑后退道路紅線進行綠化,以及沿兩英大溪布置帶狀綠地,以此形成園區內的帶狀綠地景觀。規劃綠地面積5.48公傾,占總規劃用地面積的l1.81% 。
3.建筑設計引導
(一)建筑布局。本工業園區各地塊建筑布局在滿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同時,應對工業園區公共開放空間和景觀效果作貢獻。要求各用地單位不得興建實體圍墻,只允許以綠籬或低矮的通透式圍墻作適當的場所界定,改變傳統工業園區“以路為界、以墻為限”的空間形態,提出“空間共享”的原則,以形成積極的外部空間。
(二)建筑體量,建筑體量應服從高新技術產業的要求,其主體部分一般相對完整,設計中可將輔助功能部分相對脫離,形成高低錯落的體量組合,避免一般標準廠房因體量平鋪直敘而形成的單調形態。
(三)建筑形式。宜采用簡潔明快的建筑形式以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避免使用繁瑣的裝飾構體和套用一般商業化的建筑風格。利用先進工藝和新型結構體系,如薄殼、懸索、網架等結構,反映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建筑特色,立面宜采用重復強調韻律的手法,同時利用凸出樓梯、電梯井等形體形成重點和變化,加強節奏感,避免過長立面和過大體量造成的單調感覺。
(四)建筑色彩。工業園區的主體色調應是明快而雅致的,以便形成優美而寧靜的環境氛圍。
4.市政工程規劃
(一)給水工程規劃。鎮區現有水廠一座,現供水能力4萬噸/日,在西側現有DN1200mm 輸水管沿兩英大溪從南向北穿過規劃范圍。規劃區由鎮區現有水廠供水。規劃區內尚未形成給水管網網絡。根據規劃區各種用地面積進行計算,預計工業園區規劃總用水量為0.6萬噸/日。
(二)排水工程規劃。規劃范圍有兩條水渠由南向北貫穿而過,興英東路兩側已建成兩條排水涵。按照鎮區總體規劃,本規劃區采用分流制。本規劃區基本為工業用地,污水主要是工業廢水。嚴格按照分流制進行污水收集,工業廢水通過污水管道集中收集到鎮區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以保護環境。
二、工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兼容性
1.工業地塊性質的兼容性
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與一般地塊的規劃建設不一樣,它由工業園區的統一管理指導和建設,其運營的方式是先通過前期基礎設施的建設,吸引項目,但在吸引什么類型的項目上卻帶有很大的機動性,因此建議規劃編制者應該站在工業園區管理者的角度上,考慮用地性質的兼容性控制,以適應工業園區項目的靈活變化,即工業用地上一些一類工業用地。在不影響環境的前提下,也可以兼容二類工業用地。除此以外,還可以考慮居住用地與商業用地的兼容、道路用地與綠帶的兼容、市政公共設施用地與公共綠地的兼容等。
2.彈性道路路段和彈性市政管段
工業園區項目除了在類型上不能準確預測外,投資規模和項目的用地空間大小也很難判斷,因此,筆者建議在工業園區內,除了對主干道進行剛性控制外,對支路應留出彈性控制路段。這些彈性路段是屬于按照一定報批程序可以取消的路段。這是便于大項目落戶時,可以適當地調整道路,擴大地塊,而不會造成整個工業園區的大范圍改動。對彈性道路下的市政管線也可進行彈性控制。需要指出的是,市政的主干管線也需隨主要道路鋪設,并且在與彈性道路的交叉口間要預留接口,這樣才不會因為彈性道路的取消而造成管道系統的癱瘓。
四、結束語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工業園區進行開發建設,而符合各自園區發展需求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既可以創造一個優美和諧的城市環境,也能夠為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的氛圍創造條件,為促進工業園區的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賢文 工業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控制和兼容[期刊論文] 《規劃師》 ISTIC PKU -2005年6期
[2]-曹軼,魏建平,許世光 產業選擇與工業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耦合——以廣州南沙區電子信息產業園為例[期刊論文] 《規劃師》 ISTIC PKU -2012年2期
[3]-胡瑋,陳準 控制性詳細規劃中的控制與兼容——以中科院大連旅順科技創新園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例[期刊論文] 《工程建設與設計》 -2008年7期
關鍵詞:總體規劃 城市用地 存在問題 解決辦法
一、土地利用規劃與城市規劃的關系
(一)土地利用規劃與城市規劃
城市用地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城市區域內已經被建設、被利用的土地資源,二是已經被有關部門批準,列入了城市規劃的區域范圍之內,有待于開發、建設的土地資源。另外,需要指出的一點就是,按照我國城市規劃法中所規定的城市區域內的所有非建設的用地,象山石、樹林、池水等占用的那部分土地資源,也屬于廣泛意義上的城市用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高速發展,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與城市規劃的關鍵性和重要性日益凸顯。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既有兼容性,互有側重又互為彌補,同時還具有矛盾性。它們在規劃法律依據、指導思想、理論依據上有矛盾之處,給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帶來了一些困難。
(二)兼容性:互有側重、互為彌補
從社會主義建設的全局來看,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與城市規劃都是區域規劃的組成部分之一,二者雖然側重點不同,但是它們是互相補充、缺一不可的兩部分。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立足點是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遠景發展和統籌發展,側重點不僅是科學分析城市用地的范圍和規模,還有保證城市用地和其他用地的平衡、保護地球自然資源,注重整體性原則和堅持可持續發展。
(三)矛盾性:供需矛盾、過分擴張
現在我國建設用地規劃把人均建設用地指數作為標準,好像很合理,實際上忽略了很多因素,比如區域與城市之間的關系、城市中建設用地急劇擴張的原因等等,從而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了建設用地規劃管理的效果。
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城市用地顯得很重要,現代化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很多的土地,國家相關部門雖然嚴格控制城市的建設用地,但是城市土地規劃往往只是從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出發,不把全局的土地資源供需考慮在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城市用地規劃沒有起到限制作用,城市建設的用地不合理地擴張,侵占了耕地,給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
二、總體規劃中的城市用地存在問題
(一)發展定位不當
因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立足點是最大限度地對資源進行保護,然而城市建設用地的規劃的立足點是追求城市的現代化發展,一般情況下會為了城市的發展,想盡辦法調動區域范圍內一切可調動的資源,有時候還會利用本城以外的各種資源來為城市建設服務,二者在在這一層面上是矛盾的。
現階段我國城市的現代化建設的實施很少受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制約,城市建設用地有過度擴張的情況,這對城鄉一體化建設用地的規劃管理有不良的影響,它使城鄉一體化偏離了正確的方向,保護資源成了迫切的任務。應該從理性的角度,準確定位,綜合考慮經濟發展、人口資源增長、城鄉流動等因素,根據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能提出建設性的策略。
(二)布局不合理
城市并不等于工業基地,那是工業革命時代的標志,近代以來,城市的發展就往往和工業聯系在一起了,一提到城市的時候,就會使人們聯想到工業基地。
然而,城市不能局限于發展工業,還有更多的功能,現代化的城市是金融、商貿、科技、信息交流都很發達的地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城市用地規劃也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認識不到這一點,不能兼顧城市各種功能的開發,城市朝著片面的方向發展,將導致資源浪費和行業發展缺陷,不利于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
三、具體解決辦法
(一)堅持可持續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第二十二條明確規定:“城市建設用地規模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充分利用現有建設用地,不占或者盡量少占農用地。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中建設用地規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規模?!?/p>
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運用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城市用地規劃,就是注重提高土地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立足于城市的全局發展和社會的整體發展,注重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發展經濟、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同時,要以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性循環為目的,增長經濟、開發資源要和協調發展、環境保護齊步進行。
(二)資源保護與發展優先并重
現階段我國城市的現代化建設的實施很少受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制約,城市建設用地有過度擴張的情況,不顧耕地資源的流失,優先發展經濟是不可取的做法。
要兼顧優先發展和保護資源,正確處理城市發展建設用地和耕地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城市建設用地規劃要和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大方向上一致。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發揮了應有功能基礎上,靈活地科學地規劃城市建設用地,環境開發、資源利用、把市場需求、保護治理要統一發展。
(三)各類規劃管理部門協作
城市規劃部門和土地管理部門應該加強業務上的互通有無和日常工作上的協調合作,既保證發展又保護資源。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合作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制定人員應當充分考慮,使規劃能夠充分反映現代化城市的發展要求,自覺實行局部服從全局的原則,工作中的協調和調整應該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標準;城市用地建設項目預審的時候,凡是超過了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制定的用地規模的項目,要以總體規劃為標準。各部門協調工作,共同努力,才能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社會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