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0 17:13:2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緩解老齡化的方法,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城市綜合發展水平;聚類分析;主元回歸模型
中圖分類號:C9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3-0054-03
引言
老齡化現象的日益嚴重,不僅使我國人口結構發生改變,同時也使各地區經濟、醫療、社會保障等多方面面臨巨大壓力。鑒于此,本文擬對老齡化與城市綜合發展水平關系進行研究。許多學者已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進行研究,但對地區差異方面,多側重分東部、中部、西部進行研究;對人口老齡化影響因素的研究僅側重于經濟因素或人口因素等單方面,綜合社會多方面因素的研究較少,還不夠完善。故本文以我國60個主要城市為研究對象,從經濟、人口和醫療三個方面刻畫城市綜合發展水平,將所有城市劃分為高等、中等和低等三類發展水平,并構建老齡人口比重與城市綜合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主元回歸模型,從而進一步認識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現狀以及區域差異的影響因素,探討可行的解決措施。
一、指標選取
一個城市的發展狀況受到諸多因素影響,本文在借鑒國內外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選取人口自然增長率X1(‰)、人均GDP X2(元)、城鎮化率X3(%)、人均可支配收入X4(元)、醫療水平X5(每千人所擁有醫療技術人員數)、人口密度X6(人/平方公里)這6個指標衡量城市的綜合發展水平,以老齡人口比重刻畫老齡化的程度。
二、研究方法
(一)系統聚類法
采用系統聚類中的Q型聚類分析,其原理是在樣本距離的基礎上定義類與類之間距離,將性質最接近的集合分組為由類似的對象組成的多個類的分析過程。本文根據上述6個指標將60個城市劃分為高等、中等、低等三類綜合發展水平城市。
(二)主元回歸模型
主元回歸分析是主元分析方法和多元自回歸相結合的建模方法,基本思想是將多個相關變量轉化為較少幾個相互獨立的綜合指標,該綜合指標承載了原始指標的絕大部分信息。
1.確定主元
主元分析法選取累計貢獻率達到80%的特征值作為第一個至第m個主元,記為F1,F2,……,Fm。本文將綜合因子X分解成若干個主元:
2.引入虛擬變量構建主元回歸方程
虛擬變量的使用可達到簡化模型、提高模型精度的目的。本文引入虛擬變量D1,D2,D3以區別三類城市,D1表示高等城市綜合發展水平,D2表示中等城市綜合發展水平,D3表示低等城市綜合發展水平。由于不同的主元對模型的斜率和截距項的影響存在差異,為得到最優回歸擬合模型,本文設定如下四種回歸方程(見下頁表1)。
其中,Z1= D1X,Z2= D2X,Z3=D3X,e1、e2、e3、e4均表示模型殘差。
3.模型的選擇
通過比較4個模型的優劣選取最佳模型,常用方法有F檢驗法。模型假設為:
H0,選擇模型二(模型三或模型四);H1,選擇模型一;檢驗統計量見公式(2):
服從自由度為(dfl-df1,df1)的F分布,拒絕域為{Fl|Fl F1-a(dfl-
df1,df1)}。
三、實證分析
(一)城市劃分
通過聚類分析,將所有城市劃分為三大類。其中,第一類城市各因素均處于最高狀態,該類城市經濟發達、城市規模較大、城市規劃科學合理,為“高等城市綜合發展水平”。第二類城市各因素均處于中等狀態,該類城市經濟發展迅速,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為“中等城市綜合發展水平”。第三類城市各因素均處于最低狀態,該類城市經濟發展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城市規模相對較小,人口處于相對年輕狀態,為“低等城市綜合發展水平”。
(二)確定最優模型
運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前3個主元的累計貢獻率已超過80%。其中,F1主要由變量X'2、X'4、X'5、X'6決定,故將F1命名為“城市規模與經濟因子”;F2主要由X'1決定,故命名F2為“城市人口變化因子”;F3主要由X'3決定,命名F3為“城市醫療水平因子”。由這3個主元得到的綜合因子X即為城市綜合發展水平因子,再利用綜合因子X建立主元回歸模型,各模型參數(見表2)。
為了得到最優模型,分別對模型二、模型三、模型四進行F檢驗得到F2=4.4922,F3=6.8541,F4=5.5263,通過比較各模型的結果,均拒絕原假設,表明模型一最優,即確定老齡人口比重與城市綜合發展水平的關系模型為:
結論與建議
本文建立人口老齡化與城市綜合發展水平的主元回歸模型,結果表明:人口老齡化程度與城市綜合發展水平呈現負相關關系,故提高城市綜合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對老齡化有緩解作用,但對處于不同水平的地區,緩解速率有差異,對中等地區,提高城市綜合發展水平所帶來的老齡化緩解程度要低于高等和低等地區,這說明老齡化的緩解在中等地區存在較大阻力,一旦突破這一阻力,解決老齡化問題就會容易得多;此外,各因素對老齡化的影響程度不同,城市規模、經濟發展對老齡化影響最顯著。針對以上研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發展新興城市。城市發展應著重向城郊地區布局,擴大城市規模,提高城鎮化率和減小人口密度;建立老齡人活動中心、文化公園等一系列老齡人活動場所,大力推進老齡產業的發展,也是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一個重要手段。
第二,積極發展經濟。經濟因素對三類城市的老齡化影響都很顯著,人口政策只有與經濟發展相匹配,才能發揮最大催化效應。故經濟較發達、城鎮化率較高的城市可抓住機遇,通過經濟因素這一強有力的杠桿找到諸多調節政策的平衡點,有效調控老齡化發展速率。
第三,改善人口政策。一方面,有針對性地制定人口政策方案,對現有生育政策優化調配,倡導和鼓勵符合再生育政策的育齡人群生育;另一方面,適當延長退休年齡,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彌補勞動力不足,變老齡化的壓力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
第四,完善養老保障體系。醫療因素對城市綜合發展水平中等和低等的地區影響較為突出,而對高的地區影響相對較緩,原因是城市綜合發展水平高的地區醫療方面的投入較大,且短期內不會有大的改變。故為了緩解人口老齡化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的養老壓力,必須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 姚靜,李爽.人口與經濟發展的數量分析[J].西北人口,2001,(1):45-48.
人類步入21世紀以來,老齡化問題愈加嚴重,據有關調查顯示,我國60、70年代人口之和占據我國總人口的42.6%,而50年代人口占據18.7%。現如今,50年代人群已經完全成為老年人群,60、70年代人群正在步入老齡化,這也是現如今我國需著重解決的問題。本文重點以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作為出發點,進而提出人口老齡化的基本特征,希望對我國社會發展有所幫助。
人口老齡化過度老齡化問題特征
“人口老齡化”是現如今耳熟能詳的詞匯,但是在人們認識上卻存在很大差異。部分人認為,人口老齡化是中年人轉向老年人的過程;也有人認為,人口老齡化就是老年人的比重上升。現如今比較主流的觀念是指,中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數量比例偏移,即老年人口上升、中年人口下降。但如果辯證分析,這些觀念都是成立的,但也都是不瀾韉摹1982年,在維也納召開了“世界老齡問題大會”指出,老年人的年齡標準在60周歲,現如今,國家、地區評判人口老齡化是:國家、地區中60周歲人口達到該地區總人口的10%或65周歲人口比例達到7%以上時,即被稱之為老齡化地區。老齡化會給社會生產帶來巨大壓力,同時也帶來很多風險,因此,我們必須要找出相應的措施,出臺一系列的有效政策,進而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一、人口老齡化簡述及所帶來的問題
(一)適度老齡化與過度老齡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醫療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平均壽命大幅提升,現如今80周歲人口到處可見,人口老齡化是必然趨勢。從客觀角度分析,人口老齡化是自然現象,是不可回避的問題。以當今人口老齡化定義分析,可以劃分為適度老齡化和過度老齡化。以穩定人口理論可以推導出生育率更替水平,即如果人類平均壽命在60歲左右,那么發展下去人口老齡化將在21%左右,理論上可以稱之為60歲條件下適度老齡化水平。同理,可以推導出70歲在22%左右、80歲在26%左右。根據此類方法推導,如果生育率小于1.5,那么發展下去的老齡化水平就已經達到過度老齡化。
(二)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
我國老齡化問題正處于初期階段,老齡化的問題還沒有完全彰顯,但從發達國家老齡化問題分析,老齡化無論是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會產生非常深刻的問題。總體來說,人口老齡化并不是全是消極影響,但消極影響大于積極影響是不爭的事實,隨著老齡化分口不斷增多,其影響程度也會不斷增加。具體來講,人口老齡化會造成人口規模縮減,致使勞動力缺乏、有效勞動力下降、儲蓄率下降,引起養老、醫療保障支付困難,加重國家公共財政支出壓力,削弱經濟增長步伐,進而演變出經濟問題、社會問題,甚至是政治問題。
以我國人口年齡布局來分析,我國正在醞釀過度老齡化風險。以理論推導分析,計劃生育是導致如今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的主要因素,兩個完整的計劃生育家庭結構中,中老年人占據半數以上,即雙方父母4人、夫妻2人、孩子1人或2人,一旦生育率降低到1.5,那么扭轉生育率下降的趨勢將極難逆轉,計劃生育期間我國一直處于低生育水平,假設我國生育率在1.5,那么未來我國穩定人口會每54年折一半,到21世紀中葉老齡化將高達38%;21世紀末達到40%以上。過度老齡化會造成我國人口極速縮減、公共財政危機、經濟下滑、老年保障降低等問題。因此,現如今雖然我國開放二胎政策,但以當今人們生活情況分析,二胎家庭少之又少(城市)。
二、人口老齡化的基本特征
(一)原因復雜性
影響人口老齡化的因素非常多,例如經濟宏觀因素,終身發展、全面發展的微觀因素等。其中,主要原因是經濟因素與社會因素,例如產業結構不適應、公共服務體系落后等。這一系列原因,有的屬于內生性的,反之,也有一些是外部因素引起的。總之,人口老齡化問題是非常復雜的、不可避免的。
(二)傳導機制模糊性
隨著人類社會愈加復雜,人口老齡化問題也變得更加系統、更加復雜,與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聯系,雖然其實質關系非常復雜,但卻非常模糊,即不相關現象。特別是一些內生聯系,其產生環節極其難以察覺,看似不相關的兩種現象,卻有可能是一種共生關系,并非是因果關系。筆者以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為例,看似老齡化與經濟并無直接關系,但中間傳導環節依然與國家人口、勞動力人口有著直接關系,同時也受國家傳統、國家制度、國家發展階段、國家產業結構等諸多因素影響。強調一點,人口老齡化影響經濟下滑的途徑不是單一的(直接影響),而是諸多影響因素交織在一起的(間接影響)。
(三)發展長期性
解決一個階段的人口問題往往需要一個世紀,甚至是更多的時間。由此可見,在宏觀人口的條件下,人口老齡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同樣也是不可逆轉的問題。以我國當今人口老齡化問題為例,當今40~60的人口比例最大,受計劃生育影響,80后、90后人口數量大幅度減少,并且如今的80、90后大多數都是“一家三口”。由此可見,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會貫穿于21世紀之中,各個階段老齡化問題不斷積累、展現,甚至是爆發。以老齡化問題分析,老齡化是不可逆轉的問題,這個問題將終身積累。
(四)風險累積性
如果老年人疾病增多、安全事故增多等問題突然爆發,會給社會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由于老齡化問題具備模糊性、隱蔽性、累積性等特點,一旦爆發老齡化危機,那么就意味著要投入大量的生產力,并且也無法保障取得預期效果。同時,風險累積性也體現在不同年代,60、70后受計劃生育影響,那么80、90后也會形成這種意識,也被稱之為風險沉淀。以我國為例,如今我國是由適度老齡化向過度老齡化過渡階段,雖然我國想要彌補計劃生育帶來的弊端,提出二胎政策,但其效果甚微,很多家庭為了減輕家庭壓力而放棄二胎,或者人們沒有二胎意識,我國生育水平仍然低迷,人口老齡化問題依舊沒有緩解。總之,老齡化問題必須要做到一定的前提性,即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三、結束語
隨著我國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社會醫療水平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造成人口老齡化的因素有很多,同時人口老齡化也會給社會發展帶來諸多影響。相關部門必須要采取相應的政策支持,調整人口結構來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
參考文獻:
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社會保障,特別是養老保險。養老保險屬于一種公益性的保險項目,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直接的影響。現如今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越來越嚴重,我國在上世紀后期開始實行養老保險制度,但是在老齡化的影響下,養老保險制度在運行的過程中面臨一些新的問題,本文就是以人口老齡化為前提,對我國現如今的養老保險制度的構建進行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險制度;老年撫養
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引起全世界各個國家的重視,大多數發達國家包括中國在內都面臨著來自人口老齡化的挑戰,21世紀在人口問題上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人口老齡化,這一問題對于全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會起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對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產生的影響。本文主要結合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對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的具體措施進行探索。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在一個國家或者地區,人均預期的壽命不斷得到延長,使老年人在總人口的比重方面不斷上升,這個發展過程就是人口老齡化。衡量人口老齡化的具體標準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數超過10%;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數超過7%。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占我國總人口數的10.3%,而65歲以上的人口占我國總人口數的7%。這些數據足以說明我國已經屬于“老年型國家”。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在未來的發展趨勢
對于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不同的學者都進行了預測,其具體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人口老齡化要分為具體的四個階段,第一個是在1999-2010年,屬于人口老齡化加速器,人口老齡化平均每年要增長0.1%;第二個階段是在2010-2040年,屬于高速期,人口老齡化每年增長0.4%,第三個階段是在2040-2060年,屬于減速期,這時候的人口老齡化則每年下降0.1%;第四個階段是在2060年以后,屬于穩定期,老齡化人口將停止增長,基本穩定下來。基本總結出來,有以下兩個結論:1.在未來的50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總體來說屬于發展階段,而到2060年以后,則逐漸開始穩定下來。2.我國老年人的具體人口巨大,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帶來了挑戰。
三、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保險制度的構建分析
(一)統籌全民,對標準進行平均
首先在農村要建立完善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因為我國農村的思想觀念還是比較落后,對于養老保險不夠重視,單純通過宣傳的方式是不夠的,造成這種現狀主要是因為農民還是不夠馥郁,所以有關于養老保險中的財政補貼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將將具體的政策和相關的法律進行結合,形成健全的養老保險政策。在我國全國地區建立城鎮養老保險體制,是全國的居民都可以參與到養老保險制度當中,使繳費比例和繳費方式以及結算方法進行統一,對于各種養老保險的難題進行解決,將各種人群的承受能力進行充分的考慮,針對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政策。將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有效的結合,提高養老保險的管理和服務水平,是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可以不斷進行統一,對于保險的政策和保險的賬戶進行統一,使各個層次的人群都可以不受到身份的限制。
(二)加強資金管理
在立法的角度上,對于養老保險的資金的管理要明確,使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可以有法律的保護;在具體的實施過程,要建立具體的管理部門,對于社會保險基金要嚴格規定不能隨意占用,對于養老保險的基金的收入以及支出過程要不斷進行透明化,使其得到充分的監督,實現資金的健康運作。要將多元化的資金投資策略盡快的實施,將投資渠道不斷進行拓寬,對于養老基金的投資的具體途徑要不斷得到創新,結合我國目前的實際國情,對于銀行利息和國債等方面的低收入投資要盡量減少,可以更多的嘗試股票投資,將國家的政策扶持項目作為重點的投資項目,還可以對于以政府角度發行的保險基金二購買的利率較高的債券多嘗試一些,這樣就可以有效的提高養老保險基金的收益率。
(三)將退休年齡進行調整
將退休年齡進行提高,那么我國從業人員的比例就會有效的得到提高,這樣就會使我國的養老保險基金的支出負擔進行緩解,將我國的年齡現狀進行具體的分析,可以采用鼓勵性或者階段性的方法,使我國退休年齡得到提高,對于那些有技術或者能力較強的人眼,要鼓勵他們申請延遲退休,與此同時將養老政策適當的進行調整,規定退休越晚的人員就會得到更多的養老金,這樣人們就會主動自愿的去延遲退休。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將退休年齡進行提高,可以采取每三年提高一歲的方式,這樣,人口老齡化對于我國養老保險的沖擊就會逐漸得到緩解。
結束語:
通過以上綜合的論述,主要是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構建進行具體的分析,對其具體的完善提出相應的措施,使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產生的沖擊不斷進行緩解。
作者:楊波 單位:遼寧省遼陽市遼陽縣房屋征收管理局
參考文獻:
[1]汪偉.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險制度變革與中國經濟增長——理論分析與數值模擬[J].金融研究,2012,10:29-45.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養老保險 影響分析
一、人口老齡化的定義
所謂的人口老齡化指的是總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日益升高的現象。按照國際上通用的標準,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點總人口的7%或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0%,即意味著開始跨入老齡化社會,成為一個“老年型國家”或“老年型地區”。如果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15%以上,則稱為“超老年型國家”。
由于有人對以上確定人口老齡化的標準有爭議,進而又出現了一種用綜合指標確定人口類型的方法,根據少年兒童系數、老年人口系數、老化指數以及年齡中位數等指標,將人口劃分為三種基本的人口構成類型:年輕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和老年型人口。具體劃分標準見表1。
以上劃分方法。若0-14歲這一年齡段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以上,老化指數(65歲及以上人口與0-14歲人口之比)達到30%以上,年齡中位數在30歲以上,這樣的人口類型便屬于老年型人口,表明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二、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的影響
自從19世紀70年代,法國第一個進入老齡化社會(當時,法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2%)以來,目前人口老齡化已成為當今世界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根據聯合國統計,1950年世界老年型國家只有15個,預計2025年,整個世界老年人口比重將達到13%以上,屆時整個世界也將步入老年型社會。
人口老齡化會給養老保險事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老年撫養系數越來越高。老年撫養系數所表明的是,從整個社會來看,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負擔多少老年人,其計算公式為
老年撫養系數=60歲及以上人口數/16至56歲人口數*100%
很明顯,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負擔的老年人數增加,意味著老年撫養系數上升,社會用于老年人的費用將增加。
(二)人口平均壽命越來越高。一方面,退休人員數量越來越多;另一方面,退休人員領取養老金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其結果必然是養老保險費用支出越來越龐大。
為了減輕在業勞動者的經濟負擔,人們都在積極探討解決辦法,比較可靠的途徑是延長法定退休年齡,這既可減少養老金支出,又可增加繳納養老保險費的在業人數,還可發揮老年人繼續從業的積極性,可謂一舉數得。
三、退休年齡的變動趨勢
從一個長時期考察,退休年齡有一個往后推移的趨向,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退休年齡往后推移的原因:
首先,由于社會經濟不斷向前發展,勞動條件發生相當大變化,人的平均壽命大幅度延長,原所規定的退休年齡相比之下顯得過時。
其次,當今世界,社會經濟發展對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由于各國的重視,義務教育獲得了普及和提高,高等教育廣闊發展,越來越多達到法定勞動年齡的年輕人卷入教育網絡,致使開始勞動的平均年齡實際是高于法定勞動年齡的下限。資源的需要量,一些勞動力缺乏的發達國家,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延長勞動年齡上限,即推延退休年齡。
第三,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人類所享用的生活資料越來越豐富,醫療衛生事業日益普及和提高,帶來了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健康水平的不斷提高,退休年齡的后移具有了現實可能性。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計量經濟學;檢驗
一、人口老齡化的概述
(一)人口老齡化的含義
人口老齡化是總人口中年輕人口數量減少而年長人口數量增加,導致老年人口比重不斷增加的人口年齡結構變化過程。
人口老齡化有兩方面含義:一是老年人口數量絕對或相對增長迅速,使得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增加的過程;二是在社會人口結構中,老年人口的比例達到一定指標。
(二)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影響
1.社會負擔加重
老年人口負擔系數是從經濟方面反映人口老齡化社會影響的指標之一,表明社會每一百名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多少老年人口。老年人和少年兒童都屬于非勞動年齡人口,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必然導致整個社會非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的增加、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相對減少,這就使得老年人口負擔系數的分子增加而同時分母減少,從而社會老年人口負擔系數大大增加。
2.社會保障體系不能滿足人口老齡化需要
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不能滿足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求,在社會資源緊缺的情況下,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精神生活需求與仍舊不夠發達的社會經濟生活現狀相互矛盾。
3.家庭養老功能減弱
隨著生育率的下降使供養父母生活的子女數量減少,獨生子女供養雙方老人的壓力成倍增加。父母年齡增加的同時,子女的年齡也在相應提高,這就導致低齡老人供養高齡老人的局面越來越廣泛。
4.老年人對醫療保健、生活服務的需求突出
老年人群體需要有人照顧也需要足夠的醫療資源,這對家庭和社會都造成極大的負擔。呼吁社會養老系統給予更大的支持和幫助,彌補家庭養老的功能性缺失。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和特點
隨著計劃生育導致的生育率持續下降和人口平均壽命預測值的增長,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持續加劇并且對社會各方面都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2005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為77%,2006-2011年每年都上升02個百分點,到了2011年底老年人口比例達到了91%,也就是說100個人中就有9個是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與此同時15-64歲的人口比重2006年為720%,2011年底持平為744%。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1.人口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
兩個五年期間的對比,老年人口增長幅度和增長速度都明顯加快,同時老年人口增量占總人口增量的比重變化明顯,2010-2011年總人口增長644萬人,其中老年人口增加394萬人,占總人口增量的65%,相比2006-2010年的平均數,增長率又增加了十個百分點,可見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
2.人口老齡化程度城鄉差距明顯
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為178億,其中農村老年人口占60%以上達到11億,隨著我國老年人口增長速度的加快,我國的農村未來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老齡趨勢。
3.人口老齡化速度快于經濟發展速度
我國最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老齡化社會來臨的更加早,我國的老齡化不同于發達國家,發達的社會經濟帶來了強大的社會物質承受力,從而給這些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充足的時間。可以說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發展的副產品,屬于“先富后老”。
4.我國各地區人口老齡化水平差異明顯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差異較多,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是如此,2011年底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在我國各地區明顯不同:重慶和四川比重最高,重慶124%、四川12%;遼寧、江蘇、安徽、山東、湖南和湖北、天津、廣西、貴州比重約9%-10%左右;北京、河北、吉林、浙江、河南、山西、黑龍江、上海、福建、江西、云南、陜西、甘肅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約為7%-8%;、新疆、寧夏、內蒙古、廣東、海南和青海老年人口比重為4%-6%。
以北京、浙江、江蘇為代表的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老年人的比重相對較高;、新疆和內蒙古等較為偏遠落后經濟水平發展較慢的地區老年人口的比例較低;另外上海市曾經是我國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城市之一,人口老齡化程度近年來略有回落。全國各個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差異較大是由多方面因素導致的,除了主要影響因素:經濟發展狀況,還包括不同地區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不同的地域、民族的傳統風俗習慣。
三、我國人口老齡化因素的實證分析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各地區都要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不可逆轉,如何緩解人口老齡化緊迫趨勢、如何應對好人口老齡化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目前最緊迫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有重要意義。
經過之前的分析我們發現人口老齡化與諸多社會因素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影響著未來人口的平均壽命、老年人口和總人口的數量,為了弄清楚這些因素在影響人口老齡化發展過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我們參考《中國統計年鑒2012》中的數據利用多元統計分析的方法,建立數學模型進行分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提供指導依據。
本文選取3個指標:老年人口撫養比、自然增長率和出生率,作為解釋變量來解釋老年人口比重(65歲及以上)。
(一)參數估計
為分析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變動的規律性,可以初步建立如下三元對數回歸模型:
lnYt= β0+β1X1t+β2lnX2t + β3lnX3t+ut
利用Eviews軟件,生成對數變量的數據,即LNY、LNX2、LNX3對數數據,接著估計模型參數,做LNY對LNX2、LNX3、X1的回歸,模型估計的結果為:
lnYt=1101755 +0068087X1 -0338216lnX2 + 0322106lnX3
(0160623)(0011709)(0097789)(0152767)
t=(6859272)(5815059)(-3458632)(2108482)
R2= 0995044R(-)2= 0993693F=736218111n=15
(二)模型的檢驗和修正
模型估計結果說明,在假定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當年老年人口撫養比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平均說來老年人口比重將升高0068087%;當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每增長1%,老年人口比重會降低0338216%;當年出生率每增長1%,老年人口比重會增長0322106%,這與理論分析和經驗判斷基本一致。
接下來對模型進行檢驗,首先我們進行統計檢驗中的擬合優度檢驗(R2檢驗),可決系數R2=0975011,R(-)2=0970326,這說明所建模型整體上對樣本數據擬合很好,即解釋變量老年人口撫養比(X1)、人口自然增長率(X2)和出生率(X3)對被解釋變量老年人口比重(Y)的絕大部分變動做出了解釋。
F=7362181 >Fα(3,17)=320,結果說明回歸方程顯著,也就是說模型中選取的解釋變量確實對Y有非常顯著的影響。
給定顯著性水平α=005,參數對應的t統計量分別為6859272、5815059、-3458632、2108482,其絕對值不全大于tα/2(n-k)=2110,也就是說當在其他解釋變量不變的情況下,各解釋變量分別對被解釋變量不全都有顯著影響,這可能是由于多重共線性或自相關性的影響。
修正嚴重多重性影響后的回歸結果為:
lnYt=1344114 +0087843X1 -0136654lnX2
Se=(0127286)(0007966)(0023365)
t=(1055977)(1102743)(-5848622)
R2= 0993041R(-)2 = 0991882
F=8562420DW=1754994
從表中看出n R 2 =557,由WHITE檢驗可知在α=005自由度為5條件下查χ2 分布表χ2 005(5)=167496
比較計算的χ2 統計量和臨界值,因為R2 =557
自相關檢驗,得Durbin-Watson stat=154994。參考DW統計表,模型中dU
lnYt=1344114 +0087843X1 -0136654lnX2
Se=(0127286)(0007966)(0023365)
t=(1055977)(1102743)(-5848622)
R2= 0993041R(-)2= 0991882
F=8562420DW=1754994
(三)模型的分析
在假定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老年人口撫養比(X1)每上漲一個百分點,平均說來人口老齡化比重升高0087843%;當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每增長1%,人口老齡化比重會降低0136654%,說明人口老齡化比重與人口自然增長率和老年人口撫養比有著顯著的相關性,這為我國制定和調整人口政策、明確政府工作方向來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帶來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四、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對策
(一)堅持發展經濟、增強社會物質承受力
堅定不移發展經濟是我國各項基本國策圍繞的中心點,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方法,如果經濟水平發展迅速,老年人群體目前收入來源較少的情況就能緩解,如果國家經濟發展程度不能夠滿足不斷發展壯大的老年人群體的需要,那么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發展將無法保證,所以加快經濟發展速度,提高經濟實力,是迎接未來更加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趨勢的最根本解決方法。通過貫徹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不斷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強改革開放的力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發展結構,增加經濟發展帶來的效益,爭取在人口老齡化全面來臨之前形成強大的社會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