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0 15:35:3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社會資源配置的方式,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社會網絡;政府;市場;邊界
我國的經濟轉軌與社會結構變遷過程,是國家行政性的資源配置權力趨于弱化和市場交換關系的配置力量逐漸增強的體制替代過程。但從目前我國國情來看,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體制斷裂或體制漏洞,導致原有資源配置方式低效或失效,而新的資源配置方式尚未完全建立,社會網絡就成為一種適應性的替代選擇,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市場、政府和社會網絡是資源配置的三種主要方式,它們在資源配置的過程中分別有著各自的作用邊界。
一、政府與社會關系網絡的邊界
社會網絡是社會資本的結構表現形式,表現為主體間的相互聯結的狀態。社會網絡作為一種配置資源的方式,市場交易內化到網絡中的那部分就是它的邊界的體現;而政府對于資源的配置邊界則表現為對社會公共資源的調控,當然,在市場發生失靈的時候,政府也使用行政計劃方式替代市場的價格機制行進資源配置。從交易成本的角度,不同資源配置方式在其邊界內運作的邊際成本是最小的。而一旦越過邊界,則會出現資源配置低效和無效的現象,具體來說,就是使用不當的資源配置方式會造成資源配置效率的損失,進而帶來局部或整體上的資源損失。因此,即使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可以部分替代另一種方式,這種替代也必須是在既定的邊界限制下發生,同時,任何一種資源配置方式都不可能對另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實現全部的替代,而且單一資源配置機制作用存在“固有”的局限性。
因此社會網絡不會隨著正式制度的完善而“下崗”,它并非是在“政府”失靈的情況下才出現的一個“臨時工”,它們二者之間應該是一種相輔相成、相伴而生、相得益彰的補充關系。在很多情況下,政府發揮作用必然需要網絡。因此這張社會之網,無論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都可以存在并一直潛在地發揮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理性化程度不高,體制不健全的情況下,社會資源的網絡配置很容易成為一種鉆體制漏洞的工具而突現其反功能。這需要從正式制度著手來遏制其負功能的發揮。
二、市場與社會網絡的邊界
張其仔(2001) 認為在配置資源時,企業和個人是選擇關系網絡還是市場,并不是簡單出于生產成本最優的考慮,也不是簡單出于對交易成本追求最優,而是出于對總成本最優的追求。只有在交易成本和生產成本對利潤的邊際貢獻相等時,企業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以勞動力流動為例,讓我們來看看企業在招收員工的交易形式選擇上是如何考慮交易成本和生產成本的影響的。
在經濟學中,勞動力只是作為一個無性格“角色”存在。至于企業應該雇傭誰,不在經濟學的考慮范圍之內,因此在古典經濟學中是沒有交易成本之說的。但實際上,企業在雇用勞動力上有著多種考慮,因此也會對應著多種成本。例如,企業需要聘用一名經理秘書,如果僅僅定義工資水平,其他條件不變,那么應聘者水平越高、能力越強,就越容易受到雇用。因為這樣可以使生產成本最小,交易成本也會最小化。但如果企業對雇用這名秘書上存在著其他情況的考慮,如工作經驗、性別、可靠性等因素,那么就會極大增加搜尋成本,這時僅僅依靠市場是很難在一定時間內找到合適人選的,這樣就可能會出現總成本上升,交易成本大于生產成本的現象。如以上提到的那樣,當交易成本和生產成本對利潤的邊際貢獻不相等時,企業是無法達到利益最大化的。于是企業為了降低交易成本,便會選擇利用社會關系網絡來招攬合適的人才。通過主體網絡內部的動員,經過熟人推薦和介紹,來尋找適合改職位的人才。獵頭公司的存在便是緣于這一原因,它成為市場和關系網絡相結合的一個典型例子。
三、社會網絡自身的邊界
作為資源配置的方式,政府、市場和社會網絡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因此,要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這個目標,就需要發揮社會網絡在政府失靈、市場失靈或雙失靈時的替代和補充作用。當然,也要看到我國出于經濟轉型時期,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的過程中,社會網絡在資源配置上既存在正功能,顯功能的影響,也存在負功能、潛功能的影響。如要建立社會網絡合理的配置資源機制,應該分析社會網絡的有效運作空間。
一般來說,社會網絡的運作需要滿足兩個獨立或同時存在的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大量和復雜的社會信息,與這些信息社會成員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也就是說由于尋找有效信息往往需要付出較高的交易費用, 使用社會網絡則可以大大降低信息搜尋的成本。第二個條件是社會競爭的存在。社會競爭存在于人與人、群體與群體 、組織與組織之間,實質上是一種社會資源的交易和獲取。社會競爭越是激烈,社會網絡的運作空間就越大。因為,網絡中的社會資本表現為一種信任機制,在社會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這個信任機制作為一種預期可以大大減少社會交易雙方的交易費用。
盡管在上述兩個條件單獨或同時存在時,社會網絡的運作可以起到資源配置的作用,但這個運作空間也不是無限的,在一定條件下這個運作空間也會實效。如同規模經濟擴大開始會伴隨生產升本減少,而到一定規模后會因為邊際效用遞減而導致生辰成本上升一樣,社會網絡的運作空間也會隨著網絡規模的擴大而實效。這一點可以借用一個小模型來說明。
假設由于信息傳播技術的限制,存在因信息不完全而出現的不被發現的欺騙行為的概率,設為1-q,q代表信息傳播的可靠性,其大小取決于傳播技術 和網絡的規模n,當傳播技術提高信息傳播的可靠性也增加,而隨網絡規模的擴大信息傳播的可靠性降低。則可以建構模型:n >0,n n
假設在網絡中的成員只與合作的人合作,不與投機者 交易,或對存在欺騙行為者給予對欺騙行為的懲罰。在滿足一定條件時,這種行為將成為網絡中的一種均衡戰略,只要網絡成員在整個網絡范圍內的交易是無限次的,可導致(合作,合作)結果的出現。這一條件就是,在某一階段選擇欺騙帶來的一次性收益小于始終合作帶來的收益:
用力越強,合作均衡越穩定;反之,隨著網絡規模的擴大,網絡中社會資本的作用力就會越低,直至降為負數,合作均衡就會被破壞。
四、結論
社會網絡的運作空間,決定了社會網絡、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邊界。但決定的不是社會網絡的合理邊界。因為政府內權力和企業內權力仍然可以參與到網絡中來。網絡和權利的配置模式一旦替代了市場模式,就會給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危害,因此,本文認為政府、市場和社會關系網絡這三種資源配置方式的最優組合,應該是由社會關系網絡成為市場秩序最大化的保證,而政府需要創新非正式制度,一方面通過制度創新來約束社會關系網絡的負功能,一方面則加強社會關系網絡中正功能的發揮。
參考文獻
[1]李惠斌,楊雪冬主編.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張其仔.社會資本論:社會資本與經濟增長[M].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張其仔.新經濟社會學[M].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經濟管理;社會資源;資源優化配置;意義
一、引言
市場經濟是以市場作為產品和勞動交換場所、以市場供求變化來調節和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運行體系。現代市場經濟存在錯綜復雜、 互相聯系而又互相影響的矛盾體系, 這些矛盾體系是由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決定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決定了現代市場經濟的矛盾體系,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影響了現代市場經濟的矛盾體系,這些矛盾互相聯系、 互相依存和互相作用, 共同推動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只有真正認識這些矛盾體系, 才能把握現代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現代市場經濟矛盾體系的內容包括: 現代市場經濟活動中產權的矛盾; 現代市場經濟活動中所有制結構的矛盾; 現代市場經濟活動中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的矛盾,等。產權矛盾和所有制矛盾屬體制性矛盾,在體制沒有突破的情況下, 研究這些矛盾缺乏實踐意義,本文主要只研究社會資源的配置方式,分析社會資源配置方式存在的諸多矛盾能使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現代市場經濟運動中資源配置方式,從而探討經濟管理對社會資源配置的重要意義。
二、 社會資源配置方式存在的諸多矛盾分析
(一) 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的內在矛盾
社會資源具有稀缺性, 資源配置存在此多彼少的關系。現代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特點在于進入市場的經濟主體, 內有追求利潤的動力,外有競爭的壓力, 并在優勝劣汰中形成一種社會強制。這種特點必然產生社會資源配置手段和社會資源配置目標這兩對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的內在矛盾。
1 、政府和市場的矛盾
政府和市場的矛盾是社會資源配置手段的矛盾。政府按計劃配置資源, 市場經濟通過市場配置資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資源配置方式存在的矛盾具體表現在: 一是市場和計劃雙軌制之間的矛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 資源的計劃性配置仍很多, 舊的計劃經濟烙印很深, 政府迷戀權力并習慣于計劃調控, 對以市場調控經濟的方式、 方法不認識或者認識不夠, 甚至有時是有意識拒絕由市場調控經濟的運行。市場調控就意味著政府權力的喪失,中國在加入 WTO 的過程中, 反對最強烈的是政府部門的一些官員, 因為一旦加入 WTO,就必須按照WTO 規則和市場規則辦事, 社會資源配置就應以市場配置為主, 政府部門的一些官員就沒有計劃的特權。這一例子充分說明市場和計劃之間矛盾的嚴重性; 二是市場與現行政策的矛盾。市場的調控是即時的, 而現行政策是根據制定政策時的實際狀況制定的, 不可能完全反映現時的市場狀況, 無法像市場那樣即時調節社會資源的配置。當然市場調控也有局限性, 也會產生“外部不經濟”,“ 看不見的手”也不是萬能的, 當“市場失靈”時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三是市場規律和現行政策的矛盾。在市場經濟中,支配市場的是市場規律, 市場規律是按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原則發揮作用的,而政府在制定現行政策時,考慮最多的是社會的整體需要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是執行現行政策和抓住發展機遇的矛盾。作為經濟行為主體, 其經濟行為必須受到政府政策法規的制約,而市場經濟中又有很多商機與現行政策的利益取向不相一致。
2、效率和公平的矛盾
效率與公平的矛盾是社會資源配置目標的矛盾,資源配置目標一方面是為了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是為了兼顧公平。市場經濟存在競爭規律, 經濟行為主體都是競爭的參與者, 競爭規律遵循優勝劣汰,才能體現效率和發展生產力。公平是每個人的天生要求,任何人都要求在任何方面能得到公平的待遇,只有公平, 社會才會穩定, 效率才有保證, 經濟發展也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顯然,市場經濟中資源配置所要求的效率第一, 與社會主義所要求的公平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
(二) 經濟運行過程的內在矛盾
市場經濟中, 社會資源配置方式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存在內在矛盾,主要有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矛盾,市場變動周期與市場主體的矛盾。
1、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矛盾
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矛盾主要表現為總量上的均衡與失衡、 結構上的均衡與失衡之間的矛盾。總供給與總需求相等時,總量上和結構上處于均衡狀態,國民經濟就能平衡發展, 不會出現“大起大落”,“通縮或通脹”等經濟發展局面, 但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是相對的、 暫時的, 不平衡才是絕對的, 只有當總供給與總需求的不平衡達到一定程度時, 經濟才會出現波動, 成為經濟蕭條或膨脹的根源。無論是哪種情況, 作為經濟運行管理部門的政府都要采取相應的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來調控經濟運行, 以達到經濟的平衡發展或朝政府所需要的目標運行。
2、市場變動周期與市場主體的矛盾市場的運作和變動是有周期性的, 有高峰有低谷。市場變動瞬息萬變,信息的流進流出、 供求關系的變化、 商品價格的升降、 消費者偏愛的改變、 市場行為主體之間的關系等等都在隨時隨地發生變動,宏觀經濟運行周期也影響市場的變動, 這些變動使市場變動呈現周期性。市場變動周期與市場主體之間一方面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矛盾, 另一方面市場變動周期要求市場主體的素質相應地即時發生變化,而市場主體素質的變化需要一個緩慢式、 長期式的學習積累過程, 市場主體素質的改變相對于市場變動是滯后的,兩者之間存在矛盾。
三、社會資源優化配置與經濟管理
資源優化配置指的是能夠帶來高效率的資源使用,其著眼點在于“優化”,它既包括企業內部的人、財、 物、科技、信息等資源的使用和安排的優化,也包括社會范圍內人、財、物等資源配置的優化。 資源配置是否優化,其標準主要是看資源的使用是否帶來了生產的高效率和企業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市場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必然導致一部分企業的破產倒閉。一般說來,那些在同行業中科技水平不高,生產效率低,經濟效益差的劣勢企業,會因其產品和服務缺乏市場競爭力而遭淘汰。因此,從資源使用這個角度看,歸根到底是看有沒有實現生產的高效率、高效益。
資源的優化配置主要靠的是市場途徑,由于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和開發性的特點和優點,它能夠自發地實現對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優勝劣汰的選擇,促使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實現內部的優化配置,調節社會資源向優化配置的企業集中,進而實現整個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市場經濟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有效形式。
由于市場調節作用的有限性使市場調節又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弱點,因此,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供求的總量平衡,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社會公共環境等,必然由國家的宏觀調控來實現。而在企業內部,部門或地區資源的合理使用,則主要是由市場途徑來實現的。這種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促使企業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同時,也促進企業面向市場組織生產,優化資產結構,形成合理的創新機制,從而在微觀的企業,部門或地區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資源的優化配置是以合理配置為前提,以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以整個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為前提的。人類社會的生產過程,就是運用資源,實現資源配置的過程。由于資源的有限性,投入到某種產品生產的資源的增加必然會導致投入到其他產品生產的這種資源的減少,因此,人們被迫在多種可以相互替代的資源使用方式中,選擇較優一種,以達到社會的最高效率和消費者,企業及社會利益的最大滿足。從這個意義講,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就是人們不斷追求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爭取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需要的歷程。在市場經濟中,市場對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部門之間大體保持適當的比例關系的調節,國家宏觀調控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目標,搞好經濟發展的規劃及總量控制,重大結構和重大生產力布局等方面的作用,從整個社會發展來看,其目的都是為了保證社會生產的順利進行,保證有限的資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
四、意義與啟示
1、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
通過對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的諸多矛盾的研究, 使我們掌握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體系中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的各種矛盾關系和各種矛盾的運行規律, 這對于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 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具有關鍵的作用。
2、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做實踐指導
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的諸多矛盾是圍繞資源配置展開的, 解決好這些矛盾的有效方法是遵循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 抓住社會資源配置方式中資源配置這一中心環節。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正視市場的各種矛盾, 辯證分析各種矛盾,遵循矛盾的發展規律, 掌握好解決矛盾的方法和解決矛盾的關鍵, 及時調整矛盾雙方, 使矛盾雙方協調統一發展。這種方法對于指導我們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Hume, D. , THN, Book Ⅲ, PartⅡ, Sect . Ⅴ. London:Longmans, Green, and Co. , 1890. 287- 288
[2]Coas e, R. W. , Adam Smith. s View of Man. ASCA, Vol. ,1976. 559
[3]黃捷榮, 張長生, 鄭志國. 現代市場經濟系統研究. 北京: 紅旗出版社, 1996. 58- 61
[4]陳東琪, 李茂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 73- 75
[5]Cf. Mc Nulty,Paul J. , Economic Theory andMeaning of Com -petition. Quarterl y J ournal of Economics, 1968. Nov. : 82
[6]李風圣, 吳云亭. 公平與效率.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1995. 112- 114
[7]陳宇勝. 改革、 發展與收入分配.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9. 131- 133
[8]Kornai, J. , Socialist Syst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 tyPres s, 1992. 37
[9]胡永明. 市場經濟與產權改革.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3. 99
[10]胡正旭.市場經濟與政府調控[J],甘肅社會科學,1995.5
作者簡介:
鄭玲敏,女,重慶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建新西路支行客戶部經理,經濟師
杜丹,男,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重慶市團校)財經管理系教研室主任,講師
建設節約型社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關系著我國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近20年來,我國經濟的平均增長率為10.3%,在全球206個國家和地區中居第二,但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資源消耗高,浪費大,污染嚴重,我國單位GDP的能耗幾乎是發達國家的四倍。這足以說明長期以來我們在經濟發展中重數量和速度,輕質量和效益,節約意識差,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樹立的不夠牢固,在資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方面沒有完全按照市場經濟的法則辦事,資源管理粗放,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機制和制度不完善,社會資源的配置不盡合理。
經濟學是研究資源配置的科學,同時也是研究節約的科學,經濟學中的節約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生產成本的節約,二是交易成本的節約。生產成本的節約主要在微觀層面,交易成本的節約主要在宏觀層面,無論在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經濟學研究節約問題假設的基本前提就是資源稀缺和理性人。因為資源稀缺才有必要研究節約問題,如果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研究節約問題就沒有意義。同時,節約也只有在理性人假設的條件下才成立,只有人的理才有可能節約資源,非理節約無從談起。我國現在的問題是有些人并非完全理性,他們在消費自己的資源時非常理性,消費國家或他人的資源時部分理性,或者非理性,他們總認為國家或他人的資源無窮無盡,無論如何消費都不需要自己付出任何代價,自己的資源是稀缺和珍貴的,來之不易,這種觀點和想法是產生損失和浪費的根源,也是人的本性決定的。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局面,必須進行制度創新,必須依靠制度來管人管事。制度是有效配置資源的前提和基礎,好的制度能節約資源,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不恰當的制度選擇必然會造成資源的損失和浪費。
建設節約型社會涉及的制度有兩個層面,從宏觀層面講主要是對資源優化配置的制度,從微觀層面講主要是履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制度和規定。這兩個層面的制度都很重要,它們相互補充完善,缺一不可,但相對而言,能從根本上抑制資源的損失浪費,實現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目標,最重要的還是資源配置制度,用市場機制的辦法來調控社會資源,通過市場競爭機制來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價格機制來調整余缺,用經濟的方法把資源節約與否的受益受損規定到個人,使所有的人都能為自己消費的資源付費或負責,使社會資源的價值與效益得到充分體現。建設節約型社會,社會資源的初次配置很關鍵,初次配置的公平、公正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社會資源能否有效的被利用。如果社會資源的初次配置合理有效,資源的價值與價格基本一致,那么在市場機制的驅動下,資源的二次配置就會更加科學合理,更加嚴謹、細致、周密;如果社會資源初次配置就不合理,資源的社會價值不能得到真正體現,或者把有限的社會資源配置在不需要資源的地方和不能使社會資源發揮作用的地方,那么無論資源的二次配置多么優化,對資源的管理有多么規范和嚴格,社會資源的損失和浪費是不可避免的。如某工廠如果是免費用水或用水成本很低,工廠很可能就不關心節約用水問題,也不會采取更多的措施限制浪費水資源的行為,措施制度越多,監督成本就越高,有時候監督成本甚至超過水費,這對工廠是得不償失的,但如果工廠的用水成本很高,企業為了追求自身利益就不得不千方百計節約用水,控制成本,這是制度和市場的力量,是優化資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同時也是節約資源,避免浪費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市場競爭機制是最好的制度安排。工程項目通過公開招投標可以降低工程造價,對資源利用的招投標可以有效的節約資源,真正體現資源的社會價值。有競爭才會有節約,競爭是節約的最好約束,競爭是通向節約的鑰匙,競爭機制把節約納入到比賽的軌道,通過競爭機制的作用,使社會資源的產權明晰化、節約制度化,使社會資源的配置不斷優化。目前我國資源配置市場化的程度還不夠高,公開、公正、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還未完全建立起來,在我國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著資源消耗高和損失浪費的問題。我們一定要加強管理,深化改革,創造一種有利于形成市場競爭機制的社會氛圍,逐步實現社會資源配置市場化,經濟運行制度化和法制化,社會資源產權明晰的目標,盡可能的把資源利用的效率不斷提高,把損失浪費不斷降低。
市場化改革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對各種社會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我國市場化對資源優化配置的影響,可分成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從宏觀層面上看,我國市場化的主要貢獻是促進社會整體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為了促進市場化的有序發展,重點是形成了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市場的基礎性調節作用,帶動社會各種要素的合理流動,使社會資源從低生產效率部門逐漸流動到高生產效率部門,資源利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高,從而促進我國的經濟增長。從短期看,生產資源在均衡點方位沿著曲線進行移動,實際上是在相對穩態的基礎上,實現了社會資源的高效配置,從而進一步提升了經濟增長。從長期看,我國政府通過宏觀調控,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使社會資源逐步實現均衡的狀態。
而從微觀的角度上看,我國市場化發展為企業發展提供了一種優勝劣汰機制。隨著市場化進程的推進,競爭激烈程度不斷增強,當部分微觀主體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時,市場的淘汰或者兼并機制將會發揮自主調節作用,以保持整個經濟處于一種相對均衡狀態。企業可以通過優化自身管理方式、創新現有經營模式等方式,打造核心競爭力,以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在市場化改革的推動下,企業需考慮如何進行技術革新,這種新的科學技術并非授權使用或者是引進,而是以一種自我技術原創來促進自身生產技術輪替,最終使企業的“造血”功能得到提升,從而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持久有效的動力。
二、結束語
宏微觀市場主體都應緊密聯系到我國的市場化改革當中,充分利用市場各種有效資源,優化各項生產要素的配置,推動我國經濟不斷深化發展,從而增大市場因素對于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我國亟需優化產業結構,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市場化要對經濟增長發揮良好促進作用,注意明確政府的職能,合理劃分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邊界。政府規模過大將對社會和市場產生過重的負擔,也是影響市場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關鍵詞]教育資源配置;教育資源配置方式;教育競爭機制
一、教育資源配置的內涵與標準
資源配置,亦稱資源分配,它是指資源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間的分配。資源配置研究的主要課題是資源的合理配置。資源是稀缺的,人們的需要是無限的,投入到某種產品生產的資源及其產品產出的增加將會導致投入到其他產品生產的該種資源及其產品產出的減少。因此,人們被迫在可以相互替代的各種資源使用方式中選擇較優的一種,以達到社會最高效率和社會利益的最大滿足。
教育是人們眾多需要中的一種,它能為人們提供包括消費和投資等多種效用。作為消費品,教育體現為一種個人享受和修養;而作為投資,它可通過改善個人知識、技能等人力資本因素來提高個人未來就業機會和收入。與其他產品一樣,教育產品供給也要消耗大量稀缺的社會資源,包括師資、土地、建筑場館、儀器設備和資金等。因此,為了滿足人們對教育的需要,保證一定的教育產出,人們必須將一定的社會資源分配到教育部門中去。同時,由于人們教育需求結構的多樣化,我們還必須保證教育內部各級各類教育和學校獲得必要的資源投入。由于資源的有限性,增加教育整體或其中某種類別教育的生產資源投入必然減少其他社會產品或其他類別教育的生產資源投入與產出。因此,為了達到最大化效用,我們要求有限的資源在教育部門進行合理配置,使教育資源得到最充分有效的使用。
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可以通過教育產品價值和教育產品成本的一致性來衡量。教育產品價值是單位教育產出增加帶來的產品價值增量,其現實形式就是學費。教育產品成本是因增加單位教育產出而損失的最高其他產品價值量。在教育產品價值和產品成本不一致,如前者大于后者的情況下,將生產要素從社會其他部門轉移到教育是有好處的。隨著生產要素的轉移,教育產量會增加,教育產品價值下降,同時,社會其他產品產量會減少,相應產品價值上升,從而使教育產品成本上升。只要教育產品價值和教育產品成本不一致,這種生產要素轉移就應該繼續下去,直到二者最終相等。以上是從教育部門整體來看待教育產品價值及其成本的,如果從部門內部,如某所學校來看,教育產品成本就會涵蓋因該學校增加教育產出而導致所有其他同類學校、其他類別教育以及社會部門的產品價值量損失。只有教育產品價值和所有教育產品成本一致時,教育資源才會實現合理配置。
二、計劃和市場兩種教育資源配置方式
采用什么方式去分配資源才能達到資源的合理配置是資源配置方式要解決的問題。在現代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基本方式從理論上來說有計劃與市場兩種類型。計劃就是通過政府對社會需求的分析判斷,用高度集中的計劃指令將社會資源分配到國民經濟各行各業中去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市場則是以個體消費者和企業決策為基礎,依靠市場競爭機制將資源分配到不同部門和企業的資源配置方式。
從理論上而言,計劃和市場都可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但是,依靠計劃解決教育資源配置問題必須獲得準確的教育社會供求信息以確定合理的教育資源投入量和教育產量。教育需求方面,政府必須分教育類別、專業等了解社會不同個體的教育需求偏好,并將其匯集成教育社會總需求。教育供給方面,社會教育供給能力由教育產品成本大小決定,因而政府必須對其他社會產品需求、社會生產資源總量、教育和其他產品生產技術等進行全面調查。然而,政府要準確獲得包括教育在內的所有產品社會需求信息和生產成本信息幾乎是不可能的,在實際中,政府規定的教育計劃指標很容易偏離實際的教育供求狀況,導致教育供給不足或過量、教育結構失衡等問題。同時,在計劃方式下,學校的招生和資源投入等統一由政府承擔,學校缺乏獨立利益,因而其優化資源配置的動力不足。這樣,學校就可以不講管理、不計成本,導致政府教育計劃的落空。
市場方式意味著教育資源配置由教育消費者、學校和生產要素所有者等主體來推動和完成。首先,個體消費者對于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的追逐產生了教育需求,但是其他消費者也存在相同需求,這樣消費者會為獲得入學機會以其知識、能力和經濟實力等展開競爭,教育需求競爭會形成教育市場價值。其次,教育市場價值會激勵教育供給,教育投資者為獲得投資收益,競相辦學和擴大招生。但是,學校的供給能力會受到教育產品成本的約束,在市場環境下,教育產品成本通過生產要素市場價值來衡量(具體為生產要素價值和生產要素耗費量之積)。學校提供教育會引發對各項生產要素的需求,需求大小由生產要素的邊際教育產品價值決定。但是其他社會部門也存在相同的需求,生產要素的需求競爭會形成生產要素市場價值。生產要素市場價值既反映生產要素在教育中的邊際產品價值,也反映生產要素在其他部門的邊際產品價值,因而代表教育生產成本。最后,學校根據教育產品價值和教育產品成本來決定教育生產資源投入和教育產量。在兩者不相等的情況下,學校增加或減少教育資源投入和教育產量是有利可圖的,學校必然將教育生產推進到兩者的相等點。在這里,最優教育資源投入量和教育產量得以確定。
與計劃方式相比,市場教育資源配置由教育消費者、學校和生產要素所有者等微觀主體而非政府充當配置主體。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這些微觀主體之間結成了復雜的資源交易和競爭互動關系,正是依靠這種資源交易和競爭互動,資源才得以在教育和其他社會部門以及教育內部不斷流動,實現合理配置。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產品和生產要素市場價值的形成與社會資源的自由流動最為關鍵,前兩者為各主體配置教育資源提供市場信息和收益激勵,后者是調節教育和其他產品供給、實現教育供求均衡的基本條件。如果社會存在某種資源交易或流動障礙,或者一些主體如學校根本不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為能力,教育產品價值就無法推進到教育產品成本水平,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就難以實現。
三、我國教育資源配置方式及其存在的問題
我國過去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與此相適應,我國教育也實行一種計劃體制,即由國家統包統管的一元化辦學體制和投資體制。在這種體制下,政府通過行政指令對教育資源采取單一的計劃配置方式。其配置過程一般政府先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和要求,制訂一個總的教育資源配置計劃,然后將這個計劃分解成各下屬應當承擔的任務,一直把這些計劃落實到最基層。在這種配置方式中,政府包攬了辦學權利和義務,既擔當了學校的舉辦者又擔當了學校的投資者,同時還直接擔負管理學校的職責,學校無條件地接受計劃分配到的資源。計劃配置方式可以依靠政府力量迅速集中社會資源增加教育投入,在一定時期內對教育發展起到過積極作用,但是這種方式也暴露出計劃信息失靈、教育資源配置脫離社會需求以及抑制學校辦學活力等問題。
為改變傳統教育體制帶來的辦學效益低的現象,1985年中央頒布的《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對教育體制進行全面改革。改革的重點是強化地方教育職責、對學校簡政放權、擴大學校自主辦學權以及改革學校招生制度等。學校自主辦學權力的擴大,強化了市場^、才需求對學校招生和辦學的引導。同時,中小學也開始向學生收取學雜費。消費者和學校之間的繳費形成了事實上的教育市場交易關系,為真正確立教育服務價值提供了科學評價標準,增強了學費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價格杠桿作用。在1985年教育體制改革取得成就的基礎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又在教育面向市場、改革單一辦學所有制方面取得了進展,各種民間和社會辦學得到了迅速發展。教育體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政府集中配置教育資源的弊端,加強了社會需求對教育的引導,提高了教育資源配置效益。但是,從整體上而言,我國教育還未脫離傳統計劃體制的基本框架,政府對教育仍然存在多方面的行政管制,這些管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資源的自由流動和學費價格功能的發揮,阻礙了教育資源配置的優化。
第一,辦學準入限制。雖然我國已形成了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辦學體制,但是由于辦學標準等方面的限制,致使很多民間和社會資源難以流入教育部門,導致教育供給不足。與此相對應,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增加,社會對教育尤其是優質教育的需求在迅速增長。在這種情況下,教育供給不足導致的唯一結果就是教育產品價值背離正常教育生產成本迅速上升。目前,我國居民教育支出增長遠遠高于同期居民收入增長的幅度,家庭教育支出比例也遠遠高于發達國家10%左右的支出比例。居民教育支出增長的重要來源是擇校費等選擇性教育支出的大幅增加。北京大學課題組2004年的一項全國調查顯示,有擇校行為者2004年總教育支出平均為5262.5元,其中擇校費平均達4525.6元,費用與高校學費相當。從勞動力、土地等資源稟賦來看,我國的教育生產成本不會高于發達國家,更不會出現高出數倍的情況。
第二,學校自主辦學限制。目前,我國各級中小學也尚未從根本上改變傳統集中統一的行政領導體制,政府對學校的校長任命、機構設置、人事、入學招生、專業設置及學位授予等方面還存在諸多限制。在重要的教師人事方面,學校用人和教師自由擇業還受到傳統戶口、檔案和人事編制等問題的制約,目前學校之間除部分特殊人才外,大部分教師還難以正常流動。這些限制大大束縛了學校自主配置資源的靈活性和教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使學校無法按照社會教育需求變化及時調整內部資源配置,包括調整學校科目、課程設置和教學組織形式等,也阻礙了教育生產要素在學校之間的自由流動和優化組合。
第三,學費管制。從2003年開始,政府開始在全國中小學推行“一費制”,對義務教育收費種類和標準進行了嚴格的限定。學費管制在于治理教育高收費、亂收費等問題,但是,學費管制也強行將教育產品價值降低,扭曲了教育的社會供求信息,阻礙了社會資源流入教育部門,不利于教育供給的增加。同時,還會使學校做出適應性調整,降低教育質量。從學校的角度而言,學費及其水平代表市場對學校教育的認可程度或評價等級,提高教育質量也意味著學校將會獲得更大的收益回報,這樣會對學校辦學形成一種有效的激勵約束。而在學費管制下,所有學校收費不分地區、教育質量等差異全部“一碗水端平”,這無異于將競爭性的學校辦學轉變為一種“公共產品”,教育質量差的學校反而獲益更大。這將嚴重挫傷學校提高教育質量的動機,最終造成普遍性的辦學低效益。
綜上所述,我國教育資源配置的主要問題在于教育行政管制對教育競爭和教育資源流動的制約。它不僅阻礙了教育供給的增加和各級各類教育質量的提高,導致嚴重的教育收費問題,而且也遠遠不能適應我國按照科學發展觀發展教育事業的政策要求,這就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建立市場對教育資源配置的有效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四、構建教育資源配置的競爭機制
針對當前我國教育資源配置存在的主要問題,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教育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就必須構建一種有效的教育競爭機制或環境來促進教育資源的自由流動和教育產品市場價值形成。這種教育競爭機制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競爭性教育產品市場
教育產品市場是教育服務購買者的學生和教育服務提供者的學校之間結成的交易關系,是形成教育產品價值的基礎,其現實形式就是辦學市場。要充分發揮辦學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必須保證辦學市場的競爭性。如果辦學市場存在供給壟斷,教育提供者為攫取壟斷利益,會主動限制教育供給和人為提高教育產品價值,從而使生產要素無法充足地流入教育部門,導致教育產品價值和成本相背離。保證辦學市場競爭的關鍵在于開放辦學,讓更多的社會主體能夠平等參與教育提供。目前,要實行自由辦學準入制度,降低辦學準入門檻,同時實行學校自主招生,改革高校學位授權和專業設置等的政府審批制度,實行簡單的政府備案制度,為學校公平競爭提供良好的環境。
(二)競爭性教育生產要素市場
教育生產要素市場是教育及其他社會部門與生產要素所有者之間結成的交易關系,是形成教育生產要素價值的基礎。教育生產要素市場的分割或壟斷也會阻礙生產要素在教育與其他社會部門以及教育內部自由流動,從而造成教育產品價值和教育產品成本的背離。師資是學校的核心生產要素,教師勞動力市場是教育生產要素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教師勞動力市場充分競爭的關鍵在于保證師資的自由流動,這需要我們從社會整體上大力改革傳統戶籍、檔案及人事編制等制度,加強社會保障體制建設,建立自由的教師擇業和學校用人體制。
(三)自主辦學實體
在市場方式下,教育資源流動是通過教育主體間的資源交易來進行的,因此必須確保教育主體具有獨立產權。學校是最重要的教育主體,只有存在獨立的主體利益,它才會主動參與教育資源配置并承擔經濟后果。因此,學校必須是一個自主辦學實體,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和理由進行決策,有獨立的招生、專業設置、課程和教學組織、學位授予、經費使用以及人事等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