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19 15:27:15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環境污染風險評估,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當前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之一,作為地球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參與到環境保護中,為治理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風險評估體系在很多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建立環境污染評估體系具有積極作用,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環境保護,并且積極進行環境污染評估工作,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風險評估體系較晚,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因此當前我國的環境污染評估體系發展仍然處于落后階段。本身針對環境污染的風險評估體系進行簡要介紹,并且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解決方案。
1重視環境污染的必要性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環境,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工作以及其它社會行為都離不開環境,因此人類與環境之間息息相關,環境對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類身體健康以及交通等方面都有重大影響,環境污染也制約了他們的發展。當前盡管經濟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但是隨之而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卻不容忽視,在很多大城市中都頻繁出現霧霾等極端惡劣的天氣,既影響了交通的正常運行,同時對于人們的身心健康也產生了威脅,極大的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環境污染不僅對人類造成了危害,對于其他動物也造成了影響,因為環境污染導致很多生物的棲息地受到破壞,生物多樣性逐漸減少,此外冰川融化等問題對于地球平衡和人類生存都帶來了威脅。因此,人類應該重視環境的治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2環境污染風險評估當前存在的問題
2.1重視程度不夠
環境污染問題是隨著社會發展產生的,經濟發展的逐日加快使得環境污染問題愈加嚴重,很多企業為了謀取更多的利益不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甚至有很多企業領導者認為為了加快經濟發展的速度犧牲環境是值得的,認為保護環境是經濟建設道路上的絆腳石。企業過度追求經濟發展速度而忽視環境治理,在短期內確實取得了經濟利益,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環境的破壞對于人們的生活以及健康都產生了惡劣的影響,所以是不可取的。此外,很多地方的政府只是將環境監管作為一種形式,環境監管部門并沒有發揮作用。
2.2裝備落后
環境監管有時候需要利用設備進行檢查,但是當前我國很多地方執法人員的環境監管裝備都較為落后,所以導致環境監察出現很多漏洞,監察疏漏的情況時有發生,這對于環境保護極為不利。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當地政府對于環境保護不重視,所以在這方面投入的資金很少,致使不能購進先進的設備,長此以往不利于環境保護執法,在民眾的心中會認為環境保護只是一種形式,不利于政府和執法人員形象的建立,同時對于環保工作的開展也具有極大的阻礙。
2.3宣傳力度不夠
環境保護不僅僅是國家和政府的任務,環境保護是每個生活在地球上生物的一份責任,需要整個社會共同的努力。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的問題,需要堅持,此外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也是一個累加的過程,并不是在污染的過程中就立即能夠感受到對自身的危害,所以很多人都不重視,甚至認為自己的力量是微博的,不足以對環境造成污染。面對這種現象,政府應該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多種渠道向社會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讓人們意識到環境保護的必要性,以及自己在環境保護中所要承擔的責任。
3環境污染風險評估方法
3.1制定并完善責任承包體系
不得不說工業化的發展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所以對于工廠而言在環境保護方面他們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前科學技術的水平不斷提高,當前企業通過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將工廠排泄物的污染程度降低,達到不污染環境的目的,但是對排泄物進行加工處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因此實際中很多企業并沒有按照這種做法去實現,直接將排泄物排至江河中,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因此環境監管部門應該加強對工廠排泄物的監測與管理,一旦發現污染源則要對該工廠進行懲罰,此外為了實現排泄物無污染排放,環境監管部門應該監督工廠安裝處理設備。
3.2建立科學的環境監測系統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科技的發展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環境監測也應該考慮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其中,建立科學的環境監測系統,利用先進的監測儀器設備作為硬件基礎支持,這對于環境污染監測來說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是監測樣本的選擇,應該具有代表性,對于不同條件下樣本的選擇應該具有針對性,做好環境保護的識別、監測以及預防工作。此外,由于環境保護的源頭是工廠,所以局部地區的廠房在建設時環境監管部門應該參與其中,并且提出合理建議,盡量減小環境污染程度。總之,建立科學的環境監測系統,通過測量大戶環境污染的一系列指標,并且對這些指標進行評估,加強人類對環境污染程度的認識,這對于環境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3.3重視技術人員的培養
環境保護問題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要求環境監測的技術人員也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不僅要了解其中的原理,更要具備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當前環境污染程度加深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從近代以來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飛躍性的進步,大量化學制品的使用,并且很長一段時間里對于環境保護都沒有概念,所以隨著時間的積累,環境污染問題逐漸顯現。因此需要專業人員利用專業手段對環境進行治理,建立合理的環境污染評估方案,用合理的辦法提出解決措施與建議,為環境保護不斷努力。
4結論
當前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它屬于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社會各界應該充分認識到環境污染問題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如果一味放任環境被破壞不去治理,則會對子孫后代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傷害。當前環境污染評估存在重視程度不夠、裝備落后以及宣傳力度不足等問題,政府應該制定并且完善責任承包體系,建立科學的環境監測系統,重視技術人員的培養。致力于解決當前存在的環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華.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發展的路徑選擇與制度構建[J].南京社會科學,2010(2).
關鍵詞:環境污染;風險評估;模型
經濟的發展建設不應該以環境污染為代價,加強環境的治理,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只有環境問題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在我國當前的社會發展建設中,應該重視對環境污染的風險評估,這需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實施,我國因為在這方面的發展時間較晚,所以很多方面的內容并沒有真正的落實到實處,可以說有些發展還是比較落后的,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進一步的對其進行評估,一些污染因為在短時間內出現,并且造成十分嚴重的破壞,由此可見,環境污染的風險評估還有待進一步的完善,本文主要對環境風險評估的主要模型展開探索,希望促進今后環境更好的發展。
1 建立環境污染風險評估模型
建立起一個綜合性的風險評估模型,需要從多方面的角度進行考慮,這樣才能綜合性的考慮污染程度以及對可能產生的事故進行有效的預防,在建立起風險評估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量。首先是應該設計一個合理的污染風險影響因子體系,并且對因子進行分級以及對數據加以進一步的提取,在因子體系中對其進行有效的提取,在其中選擇最適合的因素構建起來的因子體系才能夠與實際情況相互一致,并且建立起一個完善的應急風險策略,遵循以防范為優先的準則,這樣才能將風險現狀進行有效的消除,對潛在的風險加以有效的控制。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風險評估模型的建立需要在智能化以及專業化的基礎上,并且盡可能的應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這樣才能實現數據的準確性,為后續的工作帶來一定的保障。數據評估體系的建立需要以數據采集為首要前提,這項工作是十分復雜的,所以更加應該運用現代科技才能對各項影響因素進行合理的統計,對于污染面積不是很大的部分,那么其影響因素也就相對較少,這樣可以采用增加圖片的方式對評估模型加以進一步的完善。根據影響程度的不同,可以將環境污染的影響分為五個不同的等級,如果等級越高,那么對于環境污染的程度也就愈發嚴重。
在對風險進行有效控制的過程中,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過程控制中,應該注重污染物的釋放問題,需要事先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尤其是要對石油等重大風險源進行有效的識別,建立起相應的數據庫,在開發區或者是一些區縣層面上建立起相應的重點源控制體系,對于突然出現的污染事件才能進行有效的監控。建立起區域的應急方案,在預警、響應以及報告甚至是后期的處置過程中,都建立起專門的、具體的方案,采用分級預警的方式進行嚴格的控制,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在適當的情況下,還應該進行適當的應急預演,這樣各個部門才能實現緊密的聯系。
在適當的情況下,還應該盡可能的降低暴露的風險,因為一旦出現受體接觸,那么就會造成風險因子的加快流通,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對布局進行有效的調整,同時還應該采取合理的應急疏散方案,做好撤離的準備工作,這樣才能將風險進行有效的防控。對于居住區以及學校等地區,這些都是十分容易受到暴露的區域,將暴露的受體數量以及規模都得到合理的控制。一些受體是無法進行搬遷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采用隔離帶的方式進行保護,做好相應的應急疏散方案,這樣即便是遇到危險情況,那么也可以將隱患降到最低,盡可能的做到有效的防護。
突發環境污染事件風險具有較強的空間差異特征。基于環境風險系統,通過風險源和風險受體的調查分析,可評估風險源的危險性、受體的脆弱性和區域發生環境污染事件的風險性,并據此開展環境風險分區。避免在地震、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能量型災害易發區域布設風險源或運輸危險物質,以減少誘發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危險。避免在商住區、學校、醫院等人群密集的區域、水源地等生態敏感區附近以及上風向、水體上游的區域布設風險源或運輸危險物質。對于已布設的危險源,應設法搬遷或關閉,減輕布局性風險。針對不同分區的風險特征,抓住形成風險的主要因素,將風險防范策略落實到具體分區。
2 加強環境污染風險評估的建議
2.1 建立環境污染監測系統
一個環境污染風險監測系統主要包括環境污染風險的識別、衡量、預測、預警以及統計分析等,監測系統要小紅分利用現代科技,實現數字化與智能化,利用氣象衛星技術、通訊網絡技術等,建立重要環境污染因素的監測系統以及數據模擬系統,并能夠迅速進行數據的處理與分析,提高環境污染風險評估工作的工作效率。風險源是可能產生環境危害的源頭,風險源的存在是環境風險發生的先決條件,在危險物質的生產場所、貯存場所和污染排放口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并保證其正常運行;在易發生爆炸、泄漏、非正常排放的控制單元和工藝環節安裝壓力、溫度、濃度等指數的監測、報警與控制裝置,做好監測監控工作,減緩風險源的危險性是降低風險最直接有效的策略,這也是防范優先于應急的主要原因。
2.2 完善定損理賠體系
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損害就要承擔自己相應的責任,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定損理賠體系,明確企業的責任,將環境污染的責任真正落實到位。在進行環境污染風險評估時,相關部門之間要進行及時的溝通與交流,加強與環保部門等的交流,進行環境污染監測數據的傳輸與共享,以此實現更好的風險評估。在企業發生環境污染事故之后,要及時安排專業人員進行環境污染的風險評估和快速索r,索賠要嚴格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標準進行,保證公開與透明,提高環境污染索賠與治理的效率。
結束語
風險防范體系系統地給出了突發環境污染事件事前的預防策略和應急準備策略,強調防范體系的區域針對性,能夠為企業和地區決策者提供切合實際的管理指導意見,提高風險管理的有效性,環境污染評估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社會各界以及人民群眾的理解與配合,離不開技術人員的努力與奮斗,各個部門以及各個機構之間協調配合,才能保障環境評估工作的順利開展,才能對我國的環境質量提供一定的保障。
參考文獻
1.1我國環境監測現狀
我國的環境監測工作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至1980年改革開放時,全國建成了300多個三級環境監測站,初步形成了系統的環境監測網絡。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已建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監測網絡,擁有2300多個環境監測站[1],在防污減排、生態環境質量的監測、監測站標準化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發展,顯著地提高了我國環境管理水平。環境監測方法也從早期基于分析化學方法的污染源監測階段步入多源環境監測階段。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環境監測手段也有了新的發展。目前環境監測手段,正由經典化學分析向高精密儀器分析方向發展,并由微量分析(0.01%~1%)發展到痕量(<0.01%)[2];由傳統的人工采樣、實驗室分析,向智能化、自動化、網絡化的監測分析方向發展,并積極引入了先進的遙感、電子、光學等高新技術。監測范圍也從狹義的環境質量監測,向包括職業健康等各領域監測方向發展,以科學地跟蹤對人類和環境有影響的各種物質的含量,準確、及時、全面地反映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環境規劃等提供科學依據,切實地改善和提高人類的生存環境。
1.2存在的問題及研究意義
環境監測是掌握環境質量狀況和發展趨勢的重要手段,是科學管理環境和環境執法監督的基礎。根據監測數據,可以描述和表征環境質量的現狀和變化規律,并預測環境質量的發展趨勢;可以搞清污染物種類和分布狀況,明確污染物的污染途徑,預測 污染的發展趨勢,分析可能出現的主要環境問題,為環境管理提供經過綜合分析評價的環境數據和信息;同時各類環境監測數據也是制定環境政策、法律、環境管理規定和環境標準的科學依據。然而,隨著國家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我國環境部門多年沿用的經驗布點、表格評價法已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簡單的測點設計與評價方法,樣品采集工作量大,數據難以較科學、全面地反映污染狀況,評價分析結果不能有效地揭示企業生產對環境影響的變化規律和潛在的環境重大危險污染源。改進監測與評價方法成為當前環境質量評價的迫切需要[3]。合理地采集數據是環境質量監測評價的基礎,而科學地設計采點是其核心關鍵。環境監測內容多、范圍廣,全面監測的數據龐大,而憑經驗設計,或會顧此失彼,而一旦忽略一些重點的測點,則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環境質量狀況,更不宜于客觀的評價。應用數理統計的抽樣調查方法,通過科學地設計分析監測樣本,從總體中按抽樣調查方法,合理選取部分測點為樣本,并根據監測結果科學地分析和評價總體,既可有效地減少監測工作量,又可科學地提高監測評價質量[4]。傳統評價方法只對是否符合標準進行評價,未對潛在危險源進行分析和評價,很容易忽視潛在的重大危險源,誘發較大的環境質量問題。因此在環境評價時,不僅應按國家標準作常規檢查,同時,應深入分析重要危險源的發展規律,及其危險性,這樣才便于針對性地管理,有效減少環境質量事故。因此,加強環境監測測點設計和評價方法的改進,有積極重要的意義。
2基于抽樣法的監測設計
環境質量監測主要包括水環境監測、大氣環境監測與土壤環境監測3部分,其中又包括常規項目、特定項目和選測項目3個方面的內容。對高危企業,由于危害元素多、范圍廣,選測項目需要布設的測點數量龐大,有時會遠遠超過前2個子項的測點數,因此需要科學地設計。通常大型高危企業需要布設上萬個測點,才能滿足要求,才能全面反映企業的環境質量狀況。顯然,按目前的監測手段是難以完成的。本文按數理統計抽樣調查方法,科學地選擇樣本,設計監測數據采樣點,不僅可大大減少測點,提高測試效率,并可實現科學采集與科學評價的目的。根據抽樣調查方法原理,常規項目測點采用系統抽樣法設計,將監測總體各功能區按一定標志或次序排列成規律圖形,然后按一定的距離間隔設計監測點。選測項目涉及內容較多,應在查閱以往環境質量評價、研究企業生產危險特征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選定待測項目。對分布有規律的,采用系統抽樣法設計,其余則采用分層抽樣法設計。特定項目主要是針對已確定的污染源核定復查,可采用整群抽樣和分層抽樣結構的方法設計。
2.1水環境監測抽樣設計
(1)監測對象。水環境調查區域范圍為88km2,按水庫、河流、灌渠、水塘等地表水形態與地理位置不同,分為5個功能區。常規監測項目為pH、COD,重點監測項目為Cd、Pb、Zn和Cr重金屬。本次設計未考慮特定項目和選測項目。(2)監測抽樣設計。對灌渠、水塘、河流功能區,主要采用平面系統抽樣設計,設置2~3個分層抽樣。按水源與污染源的方向,采用黃金分割率(0.62/0.50/0.38/0.19)的方法設計測點間距。對水庫采用立體系統抽樣與分層抽樣結合的方法設計,并按污染源分布方向,采用黃金分割率方法設計測點間距。
2.2大氣環境監測抽樣設計
(1)監測對象。大氣環境調查平面范圍為88km2,最大監測空間高度為6m。常規監測基本項目為總懸浮顆粒物(TSP)、顆粒物(PM10),重點監測項目為Cd、Pb重金屬。(2)監測抽樣設計。不再細分功能區,而是以污染源(礦山)為中心,以雷達輻射方式,按系統抽樣方法與黃金分割率設計測點。設計3條監測輻射線,輻射線夾角為60°,每條輻射線長5~10km。按黃金分割率由近至遠布設測點。每條輻射線布置8個測點。在靠近污染源處,在監測空高6m的高度上增設4個測點。共布設28個大氣監測點。考慮風流對大氣質量的影響,處于污染源風流上方,基本測距增加一倍,測點減少一個;風流下方,基本測距離不變,測點增加一個。其它兩個方向測點數不變,基本測距按插值法調整。
2.3土壤環境監測抽樣設計
(1)監測對象。土壤環境調查區域范圍為31683畝,按耕地、林地、山地不同,分為3個功能區。其中,耕地為重點監測區。常規監測的基本項目為pH、CEC,重點監測項目為Pb、Cd、Zn、Hg和As重金屬。(2)監測抽樣設計。耕地測點網格為300m×300m,采用等距網絡系統抽樣法設計測點。共設計282個測點。林地、山地按污染源方向,采用矩形黃金分割率和系統抽樣法設計測點。林地基本測距500m,共設計112個測點,山地基本測距800m,共設計82個測點。
3環境質量評價
3.1水環境質量評價
(1)評價方法。水環境質量評價采用單因子指數法評價法,其公式如下:Pi=Ci/Si式中:Pi———第i種污染物的污染指數;Ci———第i種污染物監測值,mg/L;Si———環境標準值,mg/L。(2)水環境質量評價。5個調查區域的地表水按不同特征分河水、水庫水和農田灌溉水。
3.2大氣環境監測結果與評價
大氣常規項目中的重點與基本監測項目監測。3.3土壤環境質量評價(1)評價方法。耕地、林地和山地的土壤環境質量均采用單因子指數法,按國家《食用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評價標準》(HJ/T332-2006)的二級標準評價。(2)土壤監測數據分析。評價區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及其污染指數。
4環境質量評價與重大隱患源分析
4.1環境質量評價
(1)水環境質量評價。從表2、表3和表4可看出,調查區地表水質量基本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規定的Ⅲ類標準要求。水中的重金屬含量呈現越靠近污染源(礦山)越高的趨勢,其中,在靠近污染源的檢測點,水中鋅的含量較其它測點高7倍,盡管仍在允許范圍中,但仍需加強觀察。(2)大氣環境質量評價。從表5可看出,調查區內,大氣質量基本符合項目《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類標準要求,但鎘含量嚴重超標,超過倍數高達1.8倍,需要加強污染源粉塵治理。(3)土壤環境質量評價。從表6可看出,調查區內土壤受到重金屬嚴重污染,其中Cd、Pb、Zn、Hg金屬污染指數分別高達3.43,2.52,1.59,1.30。土壤環境質量存在嚴重的問題,必須嚴格防范控制。
4.2重大危險源與健康風險分析
(1)重大危險源分析。通過上述評價分析,調查區內影響環境質量的危險源見表7。危險級別按危險指數,結合壽命損失率確定[5]。從表7中可看出,Cd為重大危險源,必須按國家有關重大危險源的規定進行管理。
4.3防治措施與建議
調查區受礦山重金屬污染嚴重,尤其是鎘、鉛等重金屬在大氣與土壤中嚴重超標,對環境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盡管尚未構成健康威脅,但為防范進一步的惡化,必須及時治理。重金屬污染防治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治理,相關防治措施與建議如下:(1)制定綜合治理方案,組織各方面的力量進行綜合整治,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2)強化環境監管,進一步削減礦山污染物排放。督促礦山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確保污染治理設施和在線監控設備穩定運行,實現污染物合理達標排放,采取有效隔離措施防止污染物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周邊環境和地下水;(3)調查區重度污染耕地不再作為基本農田,調作它用,對輕度、中度污染的耕地,實施污染治理修復。
5結論
關鍵詞:環境風險;風險評估;污染物排放;管理方案
環境風險管理涉及企業管理的多個層面,當前許多企業正在積極實施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這是建立環境風險管理機制的有效途徑。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將環境風險管理與日常生產管理相結合,防患于未然,防止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這是有效控制環境風險的關鍵。污染物排放風險控制是環境風險管理的核心,本文從這一角度來談談環境風險控制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污染物排放分類
污染物排放一般指廢水、廢氣、粉塵、噪聲、廢棄物、輻射等污染物質的排放,每個企業隨生產工藝的不同其污染物排放也各具特點。企業污染物排放,可以分為正常污染物排放和異常污染物排放兩類。正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排放為正常污染物排放,由于檢修維護、設備故障、人為及其他原因造成的非正常污染物排放為異常污染物排放。為更有針對性的進行污染物排放風險控制,參考可靠性指標管理方法,這里嘗試引入計劃和非計劃異常排放的概念,將異常污染物排放進一步分為計劃異常排放、非計劃異常排放和污染事故排放。計劃異常排放指發電生產中由于設備設施維護、檢修等需要進行的,經過預先計劃并受到控制的,可能產生或將會產生的污染物排放。非計劃異常排放是指由于人為、設備故障或其他因素造成的,非預先計劃或未受到控制的,但未造成排放超標或污染事故的污染物排放。造成污染物超標排放或污染事故的為污染事故排放。
二、正常污染物排放風險管理
目前,企業對正常生產環節中的污染物排放已逐漸給予相當的重視,企業污染治理力度不斷加大,污染物治理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電除塵器、污水集中處理及回用系統、脫硫系統等高效污染治理設施和各種在線監測設備正在不斷推廣使用。只要企業重視環境保護工作,企業生產中配置了必要的和有效的污染治理設施,并確保其正常運行,一般情況下正常排放的污染物能夠得到較好的控制。
因此正常污染物排放風險的主要控制措施是:加強對排放的監督和監控,確保污染物治理設施的正常投用,并通過清潔生產、技術改進等手段不斷提高企業環境綜合治理水平,使污染物排放濃度不斷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不斷減少。
三、異常污染物排放風險管理
1、計劃異常排放風險管理。根據計劃異常排放的概念,要求生產管理部門在制定設備大、小修、定修、臨修和設備維護計劃及擬定相關作業文件時,應對相關檢修、維修項目開展環境風險評估,根據環境風險評估的結果制定相應的環境管理方案,內容應包括污染物排放種類、數量、風險控制措施等。環境管理方案必須列入相關作業文件包或項目說明書,經審批后執行。對于環境影響不大的項目可以適當放行,但必須加強監控,防止超標排放。(1)為提高工作效率,生產管理部門應根據常規檢修、維修工作項目和內容,編寫典型計劃異常排放管理方案,并列入檢修、維修作業文件包中,經審批后執行。(2)為加強風險控制,對涉及重大環境因素的計劃異常排放,可參照安全工作票制度設立環境風險控制工作票,以確保控制環境風險措施到位、責任到人。
2、非計劃異常排放風險管理
相對污染事故排放來說,非計劃異常排放發生的機率更大,也不容易控制,員工容易疏忽,但稍不注意又容易引發污染事故,因此必須加強控制和管理。(1)生產管理和運行部門應加強對生產過程的環境風險評估,對環境治理設施、有關管路、關系排放的設備、存在隱患的生產工藝環節進行重點評估,并針對性地制定環境風險管理方案。生產管理和運行部門應加強管理和檢查,減少非計劃異常排放的發生。(2)非計劃異常排放發生后,生產管理和運行部門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事后對非計劃異常排放進行總結和分析,開展環境風險評估工作,補充完善相應的非計劃異常排放和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防止由于非計劃異常排放導致污染物超標排放和污染事故的發生。對于設備缺陷造成的非計劃異常排放,可通過加強設備維護、加強監控巡查、進行技術改進等措施予以改進和消除。
關鍵詞:環境污染責任保險 漸進性 SWOT分析 環境風險評估
中圖分類號:D922.24 文獻標識碼:A
當前我國存在嚴峻的環境問題,主要是一直以來采用粗放的生產方式而使得環境質量不斷下降,同時隨著經濟增長當物質生活得到改善后,公眾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1]。于是出現了環保管理落后于經濟發展狀況、環境質量落后于公眾期望的情況[2]。目前我國由于環境污染而每年損失的經濟效益已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以上,在造成驚人資源浪費的同時,也對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產生了巨大負面影響[3]。當前我國環境污染事故責任損害賠償的原則是責任個別化的糾紛解決方法,獨立的環境責任賠償制度尚未形成。面對頻繁發生、影響廣泛、危害嚴重、關系復雜的各類環境污染事故,我國脫胎于一般侵權理論的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便暴露了出許多不足,環境污染企業所需承擔的賠償金額是巨大的,容易造成污染企業無力承擔甚至被迫走上破產的絕境[4]。對受害者來說,環境污染企業一旦破產也會使其拿不到應有的賠償而影響以后的生活。因此,將環境賠償責任盡快地社會化,就成為現階段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世界性的趨勢。環責險運用市場機制將環境污染責任發散,在保證綠色生產的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多重保障。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中,環責險評估發揮了紐帶作用,使得工業企業更清晰的了解自身環境風險,優化生產科學管理,為環境保護和企業發展帶來了雙贏的效益。
目前國內有關企業環境風險評估方面的研究較少,研究內容集中于單一事件的風險評價。國外對企業環境風險評估的研究較多,偏重于量化模型與方法的建立[5]。本文詳細地對我國環境責任保險(以下簡稱環責險)現狀分析研究,對我國保險業推廣漸進性環責險的可行性進行了SWOT分析,指出企業環境責任風險中現有的評估方法,包括各部委制定環境損害的賠償標準、企業突發環境事故風險評估指南,以及美國環保局現行的環境損害和人體受環境影響的評估辦法。作為漸進性環境污染風險評估的方法參考,為開發適用于中國環責險的企業環境風險評估方法提供有用的參考。
1.漸進性環責險發展歷程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以企業發生污染事故對第三者造成的損害依法應承擔的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的保險。20世紀90年代,我國環保部門聯合保險企業開發了第一批環責險產品,在北方工業地區進行了試點銷售,包括大連、沈陽、長春、吉林等城市。但在這段時期內環責險開展的范圍很小,僅限于幾個城市,同時投保的企業也很少,并且賠付率也很低,最終沒有在全國推開。
直到2007年,隨著國家層面重新啟動環責險試點工作,一些地區也陸續開始進行新的嘗試,如湖南省2008年將化工、有色、鋼鐵等18家重點企業作為投保試點,2009年1月中石化巴陵石化分公司等五家企業又投保平安保險公司的環境污染責任險。江蘇省2008年7月推出了內河船舶污染責任保險,由人保、平安、太平洋和永安四家保險公司組成共保體共同承保。我國投保環責險的企業已經超過2.5萬家次,保險公司提供的風險保障金累計超過600億元。根據環保部公開的信息顯示,到2014年4月包括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近5000家企業已經投保了環責險、具有風險保障能力,涉及重金屬、石化、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處置、電力、醫藥、印染等行業。
2.我國保險企業漸進性環責險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基于韌獠烤赫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是企業戰略制定、競爭對手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所謂SWOT分析,就是將企業的各種內外部優勢因素(Strengths)、劣勢因素(Weaknesses)、機會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脅因素(Threats),通過調查羅列出來,并按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陣形式排列,然后運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并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
2.1優勢分析
漸進性環責險的優勢在于與傳統的突發性、事故型環責險相比,能更好地覆蓋漸進性污染的特殊風險,降低企業日常運營中的環境風險。大多數企業按照法規正常生產經營,在管理者不可預見的情況下,仍然有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6],這個時候突發性環責險根據免責條款是無法保障的,所以需要漸進性環責險來進行補充。
對于高污染風險的行業企業來說,包括重有色金屬礦(含伴生礦)采選業,皮革及其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石油天然氣開采、石化、化工等行業企業,生產、儲存、使用、經營和運輸危險化學品的企業等。很容易發生漸進性的環境污染問題,即在正常的生產經營中發生污染物過量排放、泄露、擴散等,相對于突發性事故引發的環境污染來說,漸進性的污染發生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想要有效降低風險的污染企業對漸進性環責險有很大的剛性需求。此外,我國本土保險企業都已經建立了成熟的銷售網絡,同時不少企業與政府在以往的環責險試點工作有過密切地合作,在之后的試點推廣工作中,有可能獲得更多的參與機會,并容易享受到更好的經濟激勵政策[7]。
2.2弱勢分析
風險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具有外部不經濟性。當風險企業在從事生產、投資、消費等活動時,往往只是從自身的角度考慮,對經濟活動所需的環境要素的投入和產出,特別是由此產生的環境污染則不太關注,導致污染企業生產活動花費的社會成本大于企業成本[8]。在當前我國對污染企業造成環境污染的懲處力度不夠、污染企業違法成本較低的情況下,污染企業缺少動力去投保環責險。
例如,2014年6月山東省青島市環保局嶗山分局在夜間突擊執法檢查中發現,青島嶗特啤酒有限公司排放的水污染物氨氮、COD濃度分別為15.2 毫克/ L、66 毫克/L,分別超過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2.04倍和0.32倍。但嶗山分局最終僅僅對其處以罰款654元。環保執法的處罰力之輕的現狀,與企業的非法盈利之厚相比使得企業往往沒有動力去考慮環保問題,更不會去投保環責險了。
此外,與其他險種相比,環責險的專業性強,風險識別和衡量的難度較大,而且不同企業、行業和地區的差異也很大,因此對環境風險評估、污染損害責任認定和賠償等技術標準的要求較高[9]。環責險在承保前需要對標的的風險進行評估,在污染事故發生后,需要進行現場證據采集、損失程度評估等,各個環節的展開都需要相關技術的支持。但我國目前相關的技術標準還不完善,只在個別行業出臺了國家層面的環境風險評估技術指南,如針對氯堿企業、硫酸企業和粗鉛冶煉企業的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方法,而有關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的技術規范和標準還處于缺失狀態。江蘇等個別地方根據當地發展實際制定了環境風險評估準則和污染損害認定及賠償等相關配套技術標準,但對于環責險的發展來說還遠遠不夠,需要盡快完善。
2.3機會分析
目前我國正在開展環責險試點工作,預期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會在部分地區采取法律強制、政策鼓勵等方法將風險企業納入到環責險保障范圍內。在這種詳盡分類、嚴格管理的情況下,企業為規避風險,就有購買漸進性環責險的意愿。當客戶數量累計到一定數量時,就能產生良性循環,從而推動漸進性環責險發展。同時隨著輿論對環境保護日益重視,以前只有突發性環境事故能引起公眾注意,但現在一些潛在的環境污染風險也受到關注。因此,風險企業需要漸進性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來提供更多的風險轉移保障。
2013年全球十大商業責任保險市場占全球商業責任保險市場大半份額,十大商業責任保險市場中除中國外其他九個都是發達國家,中國僅排在第九位,并且我國責任險占非壽險總額的比例和責任險的保險覆蓋面也是最低的(見表1)。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責任保險市場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因為隨著我國國力增長、經濟發展,傳統的粗放型增長將難以為繼,在法律制度不斷完善的情況下,企業必將需要為自身行為承擔更多的法律責任和公眾監督[10]。因此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我國責任保險市場會逐步增長擴大,最后達到與自身經濟實力相適應的規模,所以漸進性環責險作為責任保險中很重要的一個險種,未來的增長空間亦很大。
2.4威脅分析
目前我國既有的法律保障仍不夠完善,有的一些法律法規雖然涉及到環責險,但從整體上看,一直缺少較為系統的規定[11]。比如:第一,保險法中關于環責險的規定尚屬空白。環責險從屬于責任保險,然而保險法中關于責任保險的規定也僅限于兩個條文而已。第二,環境保護專門法中關于環責險的法律規定也寥寥無幾。第三,雖然新《環境保護法》第五十二條,將環責險首次寫入法律之中,但缺乏強制性,對保險公司和涉污企業而言都缺乏約束力。第四,環境違法處罰力度低、賠償標準不高。環責險的順利推行依賴于嚴格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律,然而在我國環境守法成本高而違法成本低的社會現實下,很多涉污企業都不愿或很少購買保險。目前環責險的推行主要依靠環保部和保監會的指導意見、通知和要求等行政手段,缺乏長期、有效的機制,難以充分調動污染企業參保的積極性。
2.5綜合結論
隨著我國相關環保法律制度的日益完善,風險企業購買漸進性環責險的需求會逐漸增長。雖然目前漸進性環責險市場尚未成型,但隨著新的環保法律逐步落實,投保企業數會不斷增長,這將有利于保險企業的風險成本逐步降低,并且相較于歐美飽和的環責險市場來說,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市場未來的增長空間還很大,同時憑借國家對推行環責險而實行的激勵政策,漸進性環責險市場肯定會進一步擴大。
近年來我國環境科學有了長足發展,培養出來的環保專業人才也越來越多,以后做環境風險預計、損害評價的難度會趨降低,同時本土保險企業有著成熟的本地銷售網絡,所以能夠一定程度上抗衡國際環責險保險企業進入的沖擊。因此在我國推行漸進性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戰略是基本可行的。
3.企業環境損害評估方法
漸進性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一個可保性前提就是,損害后果可以用貨幣衡量,因此構建完備的環境損害評估體系并不斷改進評估技術方法,已成為各國環境保護實踐的重要前沿方向[12]。當污染事故發生以后,對第三者財產如農田或周邊的生態環境如一塊林地造成了污染損害,在理賠時就需要先對其實際經濟損失有合理的算。常用的環境損害評估方法有以下四種:
3.1直接市場法
直接市場就是通過直接受到影響的物品或服務的相關市場信息來計量環境質量的變化,主要有生產函數法、恢復費用法等。生產函數法把環境看成是生產要素,利用污染造成的境質量的變化引起產出水平和利潤等的變動來衡量環境污染帶來的經濟損失;恢復費用法是通過計算環境遭到污染后,將其恢復原來狀態所需的費用來評估損失價值[13]。
3.2等值分析法
等值分析法依據環境服務水平的動態性特征,通過真實或虛擬生態補償活動提供額外的類質服務來等價計算所發生的實際損害的大小,包括替代等值分析法與價值等值分析法[14]。替代等值分析法通過建立恢復的資源量或服務量與環境污染損害的資源量或服務量之間的等量關系來估算恢復行動的規模。價值等值分析法通過建立恢復行動的環境價值貨幣貼現與受損環境價值貨幣貼現之間的等量關系來估算恢復行動的規模。
3.3揭示偏好法
揭示偏好法是通過考察人們對與環境質量有密切聯系的物品所支付的價格信息,間接判斷人們對環境的偏好,以計量人們對環境質量變化的經濟價值,如旅行費用法、防護支出法等。旅行費用法通過對不同區域的旅游率和旅游費用及相關社會經濟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得出旅游景點的旅游需求曲線,對需求曲線進行積分求出區域總效益。防護支出法主要是計算受到環境污染影響較嚴重的人群的預防性支出、防御性支出、緩解性支出和趨避行為的價值。適用于市場數據能夠獲得,能夠提供娛樂服務的生態環境的損害評估。
3.4陳述偏好法
陳述偏好法又稱意愿調查法,主要針對于某些環境服務沒有市場交易,也無法通過其他方式與市場價格建立聯系的情況,具體分為條件估價法和聯合分析法。條件估價法以問卷調查的形式推導消費者在不同環境資源狀態下的等價剩余或補償剩余,通過效益-費用分析來估算,如采用條件估價法調查因煤炭資源開采造成的生態系統非市場價值損失,得到居民的人均受償意愿為1317.6元/年。聯合分析法為被調查者提供資源或環境物品的不同屬性狀態組合,運用經濟計量學模型分析出由不同屬性狀態組合而成的各種方案的相對價值,如為居民提供由糧食生產、生物多樣性等屬性狀態組成的選擇集,得出基本農田非市場價值為2.5億元,為基本農田的損害評估提供參考。環境損害的評估標準如表2所示。
4.結束語
環責險制度在環境污染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在處理環境污染糾紛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保險的實質是損害的填補,環責險有效的解決了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后因企業無力承擔而導致受害人得不到應有賠償的現實問題。環責險制度在西方發達國家經過幾十年的改進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體系,但是其在我國的建立發展的時間還很短暫,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還不夠深入。本文通過對我國推廣漸進性環責險進行SWOT分析,,發現環責險目前面臨缺少法律政策支持、運營經驗少、專業人才貯備少等不利條件;但同時也看到在環保問題日益受到政府和民眾重視的情況下,隨著環保法規的不斷完善和環境科學的不斷進步,推廣漸進性環責險潛力是巨大的;另外還可以憑借成熟的銷售網絡,抓住國家推進環責險試點工作的機會,可以迅速開拓漸進性環責險市場,并能為以后發展積累好經驗數據。最后考慮到漸進性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一個可保性前提就是,損害后果可以用貨幣衡量,需要構建完備的環境損害評估體系并不斷改進評估技術方法,因此,對幾種常見的環境損害評估方法做了簡要介紹。
參考文獻:
[1] 王敏,黃瀅.中國的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J].經濟學,2015,(2):557-558.
[2] Luigi Attademo, Francesco Bernardini, R affaele G arinella, M ichael T . C ompton. E 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risk of psychotic disorders: A review of the science to date. Schizophrenia R esearch,2017,181:55- 59.
[3] Sarah Gulas, Mitchell Downton, Kareina D’Souza, Kelsey Hayden, Tony R . Walker. Declining Arctic Ocean oil and gas developments: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governanc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Marine Policy,2017,75:53- 61.
[4] ⒗歌,欒勝基.試論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對提高環評有效性的作用[J].環境保護,2014,(9): 205- 209.
[5] Klaas vant Veld, Jason F. Shogren. Environmental federalism and environmental liabilit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2,63:105- 119.
[6] 賀志亮,王育才.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的SWOT分析[J].經濟師,2010,(10)206: 51- 53.
[7] 胡艷香,劉宏武.我國強制性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SWOT分析[J].法學雜志,2014,(4):98- 106.
[8] 劉恒科.山西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問題與對策探析[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40(1): 52- 54.
[9] 胡艷香.高度危險責任限額賠償制度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1):53- 57.
[10]胡艷香.環境侵權法律制度對環境責任保險的影響[J].法學雜志,2011,(6): 38- 41.
[11]李雪松,孫博文.生態補償視角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設計與路徑選擇[J].保險研究,2014,(5): 12- 30.
[12]Edrisi Mu?oz, Elisabet C apónGarcía, José Laínez, Antonio Espu?a,, Luis Puigjaner. Consider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 an ontological framework for enterprise sustainability.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47): 149-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