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09 15:05:0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新經濟領域分析,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 經濟型轎車營銷格局 經濟型轎車營銷混戰 經濟型轎車售后服務問題及研究策略 河北省科技型企業自主創新問題分析 經濟型轎車"熱"的冷思考 中國最受青睞的經濟型轎車 聚焦經濟型轎車 雅紳特獨樹一幟 中國十大經濟型轎車 中國轎車產業自主創新的市場環境與政策因素分析 8萬元經濟型轎車能圓家庭轎車夢嗎? 科技自主創新,如何落地開花? 財政支持科技自主創新研究 科技投入點燃自主創新之火 自主創新 科技轉化結碩果 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組織方式研究 構建科技自主創新體系 保持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 西安科技型企業自主創新戰略研究 淺談鄂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環境 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與融資支持探討 科技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內部影響因素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Xinhua News Agency.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Auto industry has become pillar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y[EB/OL].(2011-09-03)[2013-1-8]http:///jrzg/2011-09/03/content_1939735.htm. (in Chinese)
李慶文.實現汽車強國夢只有自主創新一條路[J].家用汽車,2012(6):10-12.
Li Qingwen. Self innov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realize the dream of being the leading country in auto industry[J]. Auto Life. 2012(6):10-12. (in Chinese)
甄文媛.建設汽車強國關鍵在“自主”――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J].汽車縱橫,2012(5):32-33.
Zhen Wenyuan. The key of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auto industry is to be independent―An interview with Guo Konghui,the academician of China Engineering Academy[J]. Auto Review,2012(5):32-33.(in Chinese)
董揚.2011年中國汽車工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汽車界,2011(3):52-57.
Dong Yang.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that China's auto industry encountered in 2011[J]. China Motor,2011(3):52-57. (in Chinese)
黃群慧.中國的工業大國國情與工業強國戰略[J].中國工業經濟,2012(3):5-16.
Huang Qunhui.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ing strategy of China's industry[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2(3):5-16. (in Chinese)
吳松泉.汽車強國建設面臨的挑戰[J].汽車與配件,2012(32):22-23.
Wu Songquan. Challenges of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auto industry[J]. Automobile and Parts Technology,2012(3):5-16. (in Chinese)
衛教善,李慶文.從德國汽車產業的戰略特征看我國汽車產業強國之路[J].汽車工業研究,2011(10):16-20.
Wei Jiaoshan,Li Qingwen. Inspect China's way to become a leading role in world auto industry from the angle of Germany's auto industry strategy[J]. Auto Industry Research,2011(10):16-20. (in Chinese)
韓鐳.中國汽車安全技術的現狀與發展[J].汽車與配件, 2011(10):16-17.
Han Lei.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China's auto safety technology[J]. Automobile and Parts Technology,2011(10):16-17. (in Chinese)
Abstract: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support inform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decision-making and support plan evaluation etc.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 demand and process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support information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determined. Secondly,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was adopted to build networks for sensitivity analysis, the network output of the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parameters is used on the model results, and the parameter sensitivity was got. Finally, the maintainability data of some gear lubrication pump was analyzed as an example, which verifi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關鍵詞: 維修保障信息;靈敏度分析;BP神經網絡
Key words: maintenance support information;sensitivity analysis;BP neural network
中圖分類號:E0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12-0080-03
0 引言
裝備維修保障信息是對裝備實施維修保障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礎[1]。它既反映了裝備當前的基本情況,提供了裝備是否便于維修,維修所需的時間、資源、費用等信息;也包含了各種與維修保障相關的質量特性參數,如平均修復時間、預防性維修時間、定期更換間隔期等,是開展維修工作的基礎或者“起點”。
目前關于維修保障信息收集與分析的研究很多,然而針對這些信息的收集粒度、分析精度等研究則較少。因此,對裝備維修保障信息進行靈敏度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有助于確定維修保障信息收集的重點,評價基礎數據變化對維修保障效果的影響程度,并為后續分析與改進工作提供重要參考依據[2]。
本文基于黑箱模型的思路,利用人工神經網絡的方法建立用于裝備維修保障信息靈敏度分析的網絡,利用網絡輸出定量計算參數的變動對不確定模型輸出結果的影響程度,以掌握裝備維修保障對參數變化的敏感度。
1 裝備維修保障信息靈敏度分析需求與過程
靈敏度分析是研究與分析一個系統或模型的狀態或輸出變化對系統參數或者周圍條件變化的敏感程度的方法[3]。在最優化方法中經常利用靈敏度分析來研究原始數據不準確或發生變化時最優解的穩定性。同樣,在對裝備開展維修保障工作時,其基礎信息的靈敏度分析,對于相關維修決策的制訂與判斷以及保障方案的權衡與評價等,都具有非常重要和現實的作用。
1.1 裝備維修保障信息靈敏度分析的需求
傳統的維修方式是相對粗放型的,很難實現精確化保障也極易造成維修資源的浪費。基于狀態的維修、故障診斷與健康管理等新型維修方式的興起與發展,實現了維修決策的定量化與科學化,同時對于決策基礎信息的質量與準確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上述新型維修方式的定量化分析過程中,必然依據相應的決策模型等手段。上述這些模型都含有若干個確定性參數,參數的變化會引起模型目標值的改變,不同參數的變化對模型目標值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對裝備維修保障信息進行靈敏度分析,可以通過對輸出結果影響的大小等來探索維修決策模型對各信息的敏感程度,從而為優化裝備設計參數和提高其維修決策等提供方向。所以,裝備維修保障信息的靈敏度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2 裝備維修保障信息靈敏度分析基本過程
對裝備維修保障信息數進行靈敏度分析,基本過程如下:
①明確靈敏度分析參數。在維修決策模型中,一些參數的改變對模型結果影響很大,對這些重要性參數要重點分析;反之,如參數的變化對模型結果影響很小,沒必要對其進行分析。
②確定參數取值變化范圍。根據模型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參數變化范圍;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參數的變化范圍要求一致,這樣才能比較其靈敏度。
③模型結果統計與展現。通過MATLAB等數學工具,計算模型結果,并畫出表示參數與模型結果關系的二維圖。
④模型結果變動分析。根據二維圖所示的參數與模型結果的關系,通過其直線斜率、變化區間等來進行靈敏度分析。
⑤確定參數采集要求。參數采集應該來源于工作實踐,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
2 基于神經網絡的裝備維修保障信息靈敏度分析
在裝備維修保障信息分析過程中,由于各參數間常常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性,很難直接判斷參數的改變對模型輸出結果的影響,因此本文研究利用人工神經網絡的方法建立用于黑箱模型參數靈敏度分析的網絡。黑箱模型(Block Box Model)是指輸入、輸出和功能特性已知,但其內部實現未知或不相關的模型。因此,通過參數值的變動得到不同的網絡輸出結果,利用網絡的輸出定量計算出參數的變動對不確定模型輸出結果的影響程度。
2.1 BP神經網絡的概念及結構
人工神經網絡是在復雜的生物神經網絡研究和了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4]。人腦是由大約個高度互連的單元構成,這些單元稱為神經元,每個神經元約有個連接。按照生物的神經元,可以用數學方式表示神經元,并由神經元的互連可以定義出不同類型的神經網絡。
由于連接方式的不同,神經網絡的類型也將不同。前饋神經網絡因為其權值訓練中采用的誤差是逆向傳播的方式,所以這類神經網絡更多地稱為反向傳播(back propagation)神經網絡,簡稱BP神經網絡。BP神經網絡的基本網絡結構如圖1所示。
2.2 基于BP神經網絡的靈敏度分析模型設計
利用人工神經網絡進行黑箱參數靈敏度分析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根據具體裝備,結合實際的維修情況,確定要進行靈敏度分析的黑箱模型參數;再利用已有的裝備維修數據和專家經驗等對參數進行量化處理:然后,利用相關參數和結果形成樣本數據進行人工神經網絡訓練;最后,固定訓練完好的神經網絡,并通過相關方法分析參數變化的敏感度[5]。
本文通過MATLAB神經網絡工具來完成網絡訓練[6],具體步驟如下:
①確定訓練樣本。收集并處理現有或相似、相近裝備的相關維修保障信息樣本,并對模型參數進行量化。一般來說,所收集的樣本數越多,BP神經網絡參數靈敏度分析達到的精度就越高。
②建立網絡。選取適當的神經網絡模型,將參數歸一化值賦予神經網絡的輸入層單元、歸一化后的結果值賦予輸出層。輸入層和輸出層節點之間的傳遞函數通常采用MATLAB的BP神經網絡工具箱中的神經元傳遞函數,網絡初始化可通過工具箱中的初始化函數來實現。
③完成網絡訓練。通過MATLAB的BP神經網絡工具箱中的網絡訓練函數來實現。當訓練到一定精度時,停止訓練,求得所有權值和閾值。利用測試樣本數據對訓練結果進行確認,看是否滿足要求,必要時增加樣本的容量。
④進行參數靈敏度分析。采用逐項替代的分析方法,即通過逐次對某一參數或幾個參數進行微小變動,同時固定其它參數保持不變,進行人工神經網絡的計算,得到相應網絡輸出,利用網絡的輸出定量地分析參數對結果的影響程度,從而為開展維修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3 案例分析
這里以某設備平均單位維修費用關于其相關影響數據為例進行案例分析。通過實際維修情況分析可知,與該設備維修費用相關的參數主要包括:預防性維修所需費用、修復性維修所需費用、維修所需備件費用、維修活動管理費用、設備故障率、維修延遲導致的設備停機時間。選取該設備的原型和相似設備的13組維修數據,并進行歸一化后得到的樣本數如表1所示,其中6項影響維修費用的參數分別由X、Y、Z、U、V、W表示, C表示單位時間平均維修費用。
3.1 網絡的設計與訓練
根據上面的數據用前6項參數確定網絡的輸入變量,并用單位時間平均維修費用確定網絡的目標變量。利用1~10組的費用影響數據作為網絡的訓練樣本,11~13組的數據作為網絡的測試樣本。利用訓練完成的神經網絡計算另外第11~13組的平均維修費用值,得出的值分別為0.789、0.801、0.815,誤差范圍都在0.04以內,說明本文所設計的這種網絡是足夠精確可靠的。
3.2 參數靈敏度分析
在應用上述訓練完成的網絡程序的基礎上,可進一步對此設備的各項參數進行靈敏度分析。對于各個數組來說,參數靈敏度的分析方法大致是一樣的。因此,本文僅以數組1為代表進行參數靈敏度分析,具體方法為:分別將每個參數的值改變(增大或縮小)0.1,保持其它的參數值不變,進行神經網絡計算,然后觀測網絡輸出值的變化情況。比如,當參數增大0.1后,單位時間平均維修費用相應的改變見圖2。
由圖2可以看出,對數組1來說,維修活動管理費用這項參數的靈敏度最高,這說明對于設備單位時間平均維修費用來說,此時維修活動管理費用的大小,是導致其高低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該設備的故障率,即設備先天的可靠性水平,對于后期維修費用也起著重要的影響。
采用同樣的方法,我們也可以對其他數組進行分析,并得出影響最終結果最為明顯的參數來。這樣,在開展維修活動時,為了提高保障效益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達到科學維修準確決策的效果。
4 結束語
目前很多裝備維修保障信息分析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例如機械裝備維修時間與維修性影響因素的關系、裝備故障與訓練環境的關系等,這些信息都具有不確定性,不能直觀地分析,通過神經網絡的方法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本文介紹了一種基于BP神經網絡進行參數靈敏度分析的方法,這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對模型參數神經網絡的訓練,只有訓練出的神經網絡精度足夠高,才能保證參數靈敏度分析的準確性。但是前提就是要收集大量參數的數據,提高神經網絡的精度,這就要求我們要采集大量可靠的數據。
在本文研究中還有很多不夠完善的地方,如對于多個參數同時變化的靈敏度分析,輸入參數狀態變化和參數狀態組合引起的靈敏度改變等這些方面,是今后繼續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韓小孩,張耀輝,等.裝備維修保障信息分類與描述[J].四川兵工學報,2012,33(9):49-53.
[2]王廣彥,白永生,等.面向多主體、多任務的維修保障信息建模技術[J].面向多主體、多任務的維修保障信息建模技術, 2015,24(1):21-27.
[3]費蕓潔.基于靈敏度分析的神經網絡結構優化方法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陳太聰,韓大建,蘇成.參數靈敏度分析的神經網絡方法及其工程應用[J].計算力學學報,2004.
論文關鍵詞:修訂,經驗,心理空間
塞爾對言語行為的一個突出的貢獻就是對奧斯汀提出的以言行事分類作了修訂調整,在奧斯汀分類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分類,他將“要求”歸于指令類,但其并沒有在研究在什么前提條件下才能達到以言行事的效果,更未在句法上加以辨別和闡釋,之后哈貝馬斯認為,以言行事行為有典型的句型,即“我+動詞+你+句子”,例如,“我允諾你我明天會來。” 但對于一個指令來說,其本身的言語特征使其的主語可能被省略,省力原則使受事者的指稱(你)被同時省略,多數情況下,我們使用“動詞+指稱”的句型,比如“拉窗簾”“關燈”“到龍鱗路”,在特定且充分的語境的協助下,動詞可能被忽略,指稱詞成為“要求”的重點。
二.理論基礎
2.1 單邊指令的特點
Clark (1986)指出指稱在文本和即時對話中的不同,在其的理論當中,文本中指稱的特點包含了了說話者滿意于自己所提出的文本指稱信息并且這個過程是是由說話人一人控制,而對于即時對話系統來說語言毫無疑問是易于消散且不可追蹤的。但是,對于一個單邊要求,在說話人有意或無意中關閉了自我監控系統之后,它就無可厚非的既有了文本信息中說話者的獨斷也包含了即時對話容易消散的特征,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施事者出現失誤且沒有充足的條件進行監控,言語上的修復活動就很難進行,受事者信息的正確提取幾乎不可能,但是,依靠充足的經驗,受試者卻依然可以克服困難完成施事者的指令。
2.2 對話監控條件
一些研究表明非言語信息在語言的相互理解過程中確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1)面部監控: Clark指出面對面的交流使指令發出者更容易捕捉到受話者的肢體語言,從而使交流更加有效。2)反饋: 受事者的反饋是說話人得以獲取有效信息來對對話過程進行監控的主要來源。通過受話者的反饋,說話人調整說話方式,改變信息含量,來達到使受話者理解并接受其含義的目的。反饋的缺失,對于受話人的監控就無從著手。3)省力原則:在雙邊對話中,由于說話者更傾向于進行主動的自我修復,為了避免被動修復,說話者傾向于使合作原則最小化來進行言語活動。合作原則的最小化意味著說話者使用不標準的甚至是在當前語境下不合適的名詞性短語來促進受話人的理解從而使被動性降到最低。
2.3心理空間理論
心理空間是我們人類思維和說話時臨時構建的部分信息的集合,其構建主要是為了局部話語的理解。空間之間可以相互聯系,并隨著個人思想和所處語境的改變而變化,其主要被用于模擬思想和語言之間相互的動態映射。Fauconnier在Mental Space一書中討論了指稱的隱晦性和透明性,指稱的特指與否對其有決定性的作用.不僅僅如此,對于非特指指稱用語, Fauconnier更強調了角色(role)的賦值(values)作用. 如“這食物越來越差”一句中,“食物”這一指稱不僅可能作為特指來指稱櫥柜里那些正在腐爛變質的物體也可能被理解為非特指用來抱怨這周變得糟糕的伙食。
二.實例分析
本研究以作者在隨機抽取的經驗豐富的出租車司機為受試對象,選擇洛陽“龍鱗路”為目的信息,非真實存在的“農林路”為干擾信息。筆者以乘客身份來進行指令類話語的施事行為,當筆者作為乘客對司機發出了“農林路”這一錯誤指令,所有受試司機均未在口頭上對筆者的指令進行修復,但都提取了作者真正要表達的信息。對此,筆者對于造成乘客自我監控失敗的分析如下:
1) 對于面部表情的監控來說,在此次施事的過程中由于空間的和場景的阻礙,造成乘客與司機面對面交流的障礙,因此司機的面部反饋被忽略。
2) 乘客的自信使其語調傳達一種不可被反駁的信息,這種拒絕他人修正的語調體現在指令其隨后的注意力轉移和拒絕給予司機時間來進行信息回饋上,時間上的緊迫性使司機的語言組織時間被反應時間剝削,從而喪失反饋的時機。
3) 在整個施事過程中,乘客在發出這個需要簡單明了且無語言反饋的句子中并沒有試圖來使司機的相關認知和他保持一致。
4) 省力原則在此過程中意味著乘客在此過程中企圖使用最簡潔有效的話語來提取信息,簡潔的指令往往代表著權勢的傾斜以及拒絕被修復的心理傾向。
乘客的自我監控失敗迫使司機根據其經驗對其進行修復。根據心理空間理論,“乘客”一詞作為隱晦的角色,在特定的場合中具有了潛在的價值。在此這一價值必然通過其發出的指令來進行賦予,于是“乘客”可以被理解成發出指令的人。但是在乘客與司機的對話中,無論誰充當乘客這個角色,他的指令都必須與所處環境相協調,否則,指令就無意義可言。換而言之,乘客的指令被所處環境所限制。當筆者成為乘客作為指令的發出者,對于受事者---司機而言,筆者的指令必須與當地的實際路名想協調,當“農林”路并不存在時,這種協調被破壞,指令本身的價值被瓦解,司機將根據其的理解(understanding)重新構建一個他承認(accept)的指稱語。其理解和重構承認的過程使用心理空間圖示表示為 2
1
3
首先,在現實中1中真實存在的龍鱗路在施事者-乘客心理空間里產生相應的投射,乘客通過語言反映此投射,但是,在此過程中,由于施事者在此過程中監控不利,在語言反映中出現錯誤,使受試者心理空間3與空間1無對照投射,施事者根據本能尋求對應投射X.在3司機的認知中,“農林”到“龍鱗”的認知方式更類似于隱喻的理解方式,在此,相似的語音可以被認為是一個觸發點,語音越是相似,它和目標指稱的聯系就越是緊密,司機就越容易根據它形成映射來修復乘客的口誤。
三.結語:
本文利用Clark的指稱理論以及心理空間理論對乘客司機之間的單邊指令修復進行了分析。語言,作為認識的一種外在表現,一個小的語言現象就可能是無數的認知過程交叉所致。而語境的不同,更是給言語行為形成很大發展空間。筆者選取一種相對簡單而容易分析的語言現象進行分析,尚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更多的學習和努力。
參考文獻:
1 Gilles Fauconnier : Mental Space 1994
2 Gilles Fauconnier and Mark Turner: Conceptual Intergration Networks
收稿日期:2015-01-1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形勢下我國利用外資問題研究”(10BJY077)
作者簡介:齊欣(1963-),女,天津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主要從事國際技術貿易、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企業研發合作研究。E-mail:sarahqixin008@hotmail.com
王策(1982-),女,天津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企業研發合作和跨國公司研究。E-mail:redapple0109@sina.com
(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天津300222)
摘要:目前技術標準作為爭奪國際市場的主要途徑,推動企業技術進步。我國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尤其是高新技術領域日益活躍,影響顯著。本文以經驗分析闡釋技術標準對高新技術領域中小企業出口的沖擊與推動雙重作用,試圖通過脈沖響應模型模擬現實中技術標準對中小企業出口產生的沖擊與后續反應來實現此研究領域的突破,并以此論證技術標準對中小企業的影響不總是積極的,中小企業必須提高自身技術標準意識,主動投入技術標準進程,才能消化吸收技術標準的積極推動作用。
關鍵詞 :技術標準;中小企業;出口收益;脈沖響應
中圖分類號:F06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5)04-0123-07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知識和技術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全球經濟發展從優化價格競爭、規模經濟競爭,轉向技術轉化效率競爭、創新帶動發展競爭;而微觀層面的企業也逐步由產品質量、服務品質以及品牌知名度競爭轉向行業技術標準話語權與指向標的競爭。因此,時至今日,技術標準作為新的行為準則,成為現代國際貿易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2002年,國外技術壁壘對我國69%的出口企業、38%的出口產品造成很大阻力,給企業造成170多億美元經濟損失,損失比率占2002年出口額5.2%。入世十年,這一劣勢并沒有明顯改觀。世界貿易組織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但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至少80%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僅萬分之三的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技術創新能力低下。而全球約1.6萬項國際標準中,中國僅參與制訂不足千分之二。技術標準一直在對中國企業,尤其是缺乏話語權的中小企業出口形成沖擊與阻礙。中國的技術創新、技術標準狀況與中國貿易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中國技術標準與國際標準彌合度也有所欠缺。技術標準在成為推動全球生產技術發展的同時卻也成為我國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領域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嚴峻考驗。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科技含量高,產品更新快,技術標準數量大、更新頻率高。通過該行業數據實證分析,深入分析技術標準對高新技術領域中小企業推動與阻礙的雙重作用,以一個行業的中小企業群體來管窺中國高新技術領域中小企業整體都在面對的困境與挑戰,對于提高高新技術行業中小企業出口收益具有積極作用。
二、相關文獻綜述
技術標準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是雙重的。錢春海[1]指出,中小企業大多受限于自身資金與外部溝通能力,技術的獲得比較困難,進而限制其技術創新效率。郝悅[2]通過實證分析驗證技術標準對技術創新具有顯著促進作用,技術標準是對整個行業技術成果與創新過程的總結與提煉,是同行業相關技術發展路徑的可行性報告,對企業技術創新與突破具有指導作用。技術標準通過市場衍化,從多元角度動態地推動整體行業技術進步。婁朝輝[3]通過研究網絡型技術標準,闡釋了后發國家企業構建標準競爭優勢的有效戰略行為機制、相機性經營戰略及策略框架。鄧智團和劉瑤[4]在對中國信息產業的經驗分析基礎上,認為技術標準對于企業拓展外部市場、提高產品在全球市場中的使用者數量具有顯著的影響。孫耀吾和陳嫻[5]指出借助知識產權與技術標準聯系,在標準層面上實現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尤其高新技術領域企業,要以國際技術標準為導向,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競爭,不斷擴大企業國際經營的空間和優勢。但也有觀點指出技術標準對企業技術發展有負面影響。陶愛萍和湯成成[6]指出技術標準的鎖定效應在規范技術發展秩序的同時也會扼殺很多新技術產品,容易導致企業創新惰性,尤其在獲得技術壟斷優勢的情況下。周志強[7]深入分析企業進入技術標準聯盟的戰略決策模式以及各影響因素對企業決策產生影響的不同方式。Halldin[8]深入分析了高新技術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共性困難與中小企業的獨特優勢。
通過以上文獻梳理可以發現之前眾多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術標準對于行業內籠統的企業概念的影響,而缺乏對于中小企業的細化考量,在充分肯定技術標準對中國企業整體促進作用的同時,卻對中小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領域中小企業在技術標準沖擊下艱難生存的現狀缺乏深入分析。而中小企業作為自由化市場的必要組成,其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經濟活力所在。文獻中技術標準提高企業技術創新效率,且使創新方向符合實際市場需求的結論是有目共睹的,而對于中小企業在技術標準沖擊下如何能夠不被淘汰,如何能夠逆流而上,在技術標準與技術交流中獲得有利地位從而獲取穩固的國際市場地位則是本文的研究重點。通過構建技術標準對高新技術領域中小企業出口收益影響的理論模型并進行實證分析的嘗試性拓展,闡釋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對技術標準的解讀與應用以及提高技術標準制定的參與度,增進自身產品技術水平及與進口國市場的接軌彌合度,幫助企業提高國際市場占有率的觀點。
三、技術標準與中小企業出口收益間理論模型構建
技術標準是產品生產的量化指標,也是產品科技含量的客觀體現,其與時俱進的特性符合模型中自變量的要求。中小企業大多數情況下是市場條件與技術標準的接受者,因此模型首先假設客觀環境對中小企業影響固定。中小企出口收益假定受企業內在因素(如技術創新)影響。合理的技術標準在通過推動技術進步帶動中小企業對外出口增長的同時還可有效降低企業研發成本。基于此,本文建立有關模型。
(一)基于企業貿易收益的分析
T表示企業的技術進步與科技創新,x表示技術標準,假設企業技術進步與創新中小企業的技術進步存在相應的函數關系,則:
T=A(x)(1)
技術革新與改進提高了產品的技術含量,進而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而不斷提升中小企業的出口收益。因此,得到企業出口收益R與企業技術函數T之間的函數關系:
R=B(T)(2)
將式(1)與式(2)聯立,可得:
R=B(T)=B[A(x)]=η(x)(3)
由此,也可得技術標準對于企業貿易收益的影響是通過技術創新與進步而發生作用的,技術標準對企業的出口收入影響是間接的。
(二)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
Tavcar與Dermol[9]指出現實中技術標準對企業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企業受技術標準影響而產生的經濟效益很難量化,因而技術標準的實際作用常常會被企業忽略而缺乏對技術標準的重視與積極參與,企業多將標準化視為形式上的工作而被動應付。企業中技術標準管理工作的缺失與技術標準對企業收益的間接性有關,符合模型的假設。
(三)基于成本方面的分析
技術標準所蘊含的產品規格要求與數據信息能降低企業技術發展的不確定性與風險,且間接降低企業勞動、資本及技術等要素方面投入,從而降低企業成本。假設企業成本C與技術標準x之間存在函數關系,則:
C =θ(x)(4)
(四)理論模型的結果
將式(4)與式(3)相結合,可得中小企業出口收益L與技術標準x之間的函數關系為:
L=R-C=η(x)-θ(x)=Φ(x)(5)
由此可見,技術標準對企業出口收益的影響同時作用在擴大出口利潤與縮減生產成本兩個方面。這符合技術標準影響國際貿易市場環境與企業產品競爭力的客觀認知,符合前人關于技術標準規范產品研發方向、降低研發、生產成本的研究結論。同時,理論模型也顯示,若技術標準在擴大企業出口利潤方面不明顯,或提高了企業的研發、生產成本,則會對企業的出口收益產生不利影響。
四、技術標準對中小企業出口收益影響的經驗分析
通過篩選對技術標準敏感,行業內技術標準數量多、更新頻率高且技術性貿易壁壘明顯的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數據來實證分析。在理論模型結論基礎上,具體分析技術標準對我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中小企業出口收益影響,并且以脈沖響應模型分析技術標準的變更對企業的沖擊力度,細化考量技術標準對高新技術領域中小企業出口收益的不利影響與促進作用。
(一)基于中小企業數據的時間序列模型回歸分析
被解釋變量:實證模型在理論分析基礎之上采集數據,構建時間序列模型,分析各類技術標準對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中小企業產品出口的影響作用。模型的被解釋變量中已剔除研發成本因素。而出口產品研發成本如下所示:
本文研究的對象為中小企業,數據通過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行業相關數據中剝離行業內大型企業相應數據而得,相關數據均獲取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年鑒。
解釋變量:本文的解釋變量選取三種標準即我國的國內標準存量(HGB)、國際標準存量(IS)以及企業標準水平(QB)的標準數據自通標網(電子通信行業技術標準專業網站)摘取后計算匯總而得。其中企業標準由于難以直接獲得,只能由中小企業研發人員折合全時當量作為企業標準的替代變量。這一替代變量與企業標準間存在較強相關性,與其它解釋變量間線性關系不明顯,符合本模型的要求。對數化之后對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
(二)時間序列模型的協整回歸分析
因為所選數據為時間序列數據,通過對被解釋變量和各解釋變量的協整分析,判斷它們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并通過協整回歸得到各變量之間的數值關系。
1.單位根檢驗
考慮到時間序列數據存在非平穩的可能,要對剔除了產品研發成本因素的出口收益lnEXR(被解釋變量)和各解釋變量,即我國國內標準(lnHGB)、國際標準(lnIS)、企業標準(lnQB)原對數序列和一階差分對數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以確定各變量的單整序列。單位根檢驗使用ADF檢驗的方法,使用計量經濟分析軟件Eviews6.0進行操作,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
根據上述單位根檢驗的結果,變量EXR的一階差分對數序列平穩,因此被解釋變量lnEXR是一階單整的。被解釋變量lnHGB、lnQB和lnIS是一階單整的,根據李子奈和潘文卿(2010)對于協整關系的解釋,三個以上變量可能經過線性組合形成協整關系,因此,上述變量可能存在協整關系。
2.協整檢驗
為了防止無關聯變量之間因序列趨勢相同而產生的虛假回歸現象,必須對非平穩的時間序列進行協整檢驗。常用的協整檢驗主要有E-G兩步法和Johansen檢驗法,一般來說,時間序列樣本數較多時通常采用E-G兩步法進行檢驗,而樣本數較少時應當選用Johansen檢驗法。基于本文的數據量考慮,選用Johansen檢驗法進行協整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根據協整檢驗的結果,被解釋變量lnEXR 與三個解釋變量lnHGB、lnQB和lnIS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可以進行時間序列數據的協整回歸分析。
3.時間序列模型的協整回歸結果
通過協整分析之后,使用Eviews6.0對剔除了產品研發成本因素的出口收益lnEXR(被解釋變量)和各解釋變量,即我國國內標準(lnHGB)、國際標準(lnIS)、企業標準(lnQB)的原對數序列進行回歸,得到結果如表4所示。
從回歸的結果可以看出,可決系數0.906,調整的可決系數0.886,雙對數變量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在方程總體線性的顯著性方面,經過查F分布表得到,在置信水平為95%的水平下,F統計量的臨界值為3.630,而上述計量模型的回歸結果得到的F統計量為45.127,大于3.630的臨界值,因此可以認為計量方程總體線性關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是顯著的。在變量的顯著性檢驗方面,根據t分布表,在1%、5%和10%的顯著性水平上,t統計量的臨界值為2.624、1.761和1.345。結合表4列出的各解釋變量對應的t統計值,可以發現lnHGB、lnIS和lnQB分別在10%、1%和5%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變量的顯著性檢驗。根據D-W檢驗上下界表,可以得到當1.530<D-W<2.47時沒有序列相關性,因此協整回歸不存在序列相關性。
通過上述的協整回歸分析,能夠得到計量模型的函數表達式,即:
lnEXR=-11.423-5.306lnHGB + 6.096 lnIS + 1.456 lnQB
(三)誤差修正模型
根據格蘭杰表述定理,利用誤差修正模型來描述協整變量之間的短期非均衡關系。為避免序列相關的影響,建立加入時間趨勢項的一階誤差修正模型,以前文協整回歸的殘差序列作為誤差修正項(ecm),分析變量間的短期關系,主要結果如表5所示。
從一階誤差修正模型回歸結果可得,ΔlnHGB和ΔlnQB分別在10%和1%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變量的顯著性檢驗,而ΔlnIS 并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國際標準在短期對中小企業產品出口的影響是不確定的,而國內標準和企業標準在短期內對中小企業的出口有正向的促進作用。
時間序列數據協整回歸模型和誤差修正模型可以反映技術標準對我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行業的長期和短期影響。從長期來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行業的國內標準對我國中小企業出口有消極影響,而該行業的國際標準與企業標準對中小企業出口有積極影響。從短期來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行業的國際標準與國內標準對中小企業有消極影響,而該行業企業標準對中小企業的出口有積極影響。
(四)技術標準對中小企業出口貿易的動態影響
在前文討論了三類標準對我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行業中小企業的作用基礎之上,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通過觀察三類技術標準變量的變動對模型系統的沖擊影響,考察我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行業產品中小企業出口貿易的動態影響。
1.建立向量自回歸(VAR)模型
向量自回歸模型是將模型系統中的所有內生變量的滯后項作為自變量,將所有內生變量作為因變量構建的模型,模型表述為多元時間序列變量構成的自回歸模型,向量自回歸模型在分析多層次經濟指標方面更具突出優勢。
如表6所示,VAR模型的滯后階數為1,因此建立以lnEXR、lnHGB、lnIS和lnQB為變量,滯后階數為1的向量自回歸模型。并且通過單位根檢驗,判定VAR模型是穩定的。
格蘭杰因果檢驗是用以判定時間序列模型中各變量間統計學范疇因果關系的方法。表7列出了VAR模型的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
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顯示國內標準、國際標準和企業標準均可成為影響我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行業中小企業出口收益的格蘭杰原因,且三類標準可共同對該行業中小企業出口產生作用,與前文的檢驗結果相符。檢驗結果顯示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均對企業標準有影響,與現實相符——企業在制定自身產品標準時勢必會參照現行的行業標準、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該行業中小企業出口收益是企業標準的格蘭杰原因,這從統計學角度說明我國該行業中小企業的出口收益會成為驅策企業提高自身標準的動力。
2.基于脈沖響應函數的動態分析
鄭妍妍[10]指出脈沖響應函數是用于衡量隨機擾動項的某一標準差沖擊對內生變量當前及未來取值的動態影響。本文為分析三類標準對中小企業出口收益的動態影響而引入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考察國內標準、國際標準以及企業標準對中小企業出口收益所產生沖擊響應影響。如圖1所示。
具體結論如下:
圖1(a)中國內標準沖擊初期對中小企業出口收益影響顯著為正,說明企業在采用國內標準初期有利于提高出口收益;從第2期開始,國內標準對中小企業出口收益影響轉為負向并長期維持在負向水平,表示隨時間推移,國內標準對中小企業出口收益影響轉向阻礙,其原因可能是國內標準水平與國際接軌不足或者不夠規范。
圖1(b)中國際標準沖擊初期對中小企業出口收益影響顯著為負,說明國際標準早期不利于中小企業提高出口收益;第2期開始之后,國際標準對中小企業出口收益呈明顯正向影響。推測新國際標準出臺后,中小企業作為標準接受者在新品研發生產上滯后,受技術貿易壁壘阻礙而減少出口。但新國際也促進中小企業技術革新,使其逐漸恢復、提高企業出口收益。
圖1(c)顯示,企業標準沖擊在前5期對中小企業出口收益影響均為正,5期之后影響趨于消失。較高的企業標準反映出企業產品技術含量與水準也較高,國際市場競爭力較強。但優勢總是暫時的,中小企業只有通過不斷技術革新,才能保持優勢,穩定提升企業出口收益。
五、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結論
第一,技術標準確實對中小企業在科技創新與進步方面有指引方向和規范行為的作用。技術標準通過降低人力、資本、設備等生產要素的投入成本以及通過指導企業研發路徑、規避由于研發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可能的損失與風險,節約研發成本,從而降低企業產品的整體生產成本與機會成本,指引企業走上規范化生產道路,提高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第二,從長遠來看,技術標準對中國中小企業提高行業競爭力有促進作用,但對中小企業初期的沖擊不容忽視。中小企業容易在頻繁變換的技術標準中投入超負荷的沉沒成本,疲于追趕而無法獲得穩固的國際市場地位。一旦市場壟斷加劇,中小企業將會更加舉步維艱,形成不利于整個行業進步與貿易發展的惡性循環。
第三,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在技術標準和企業標準化工作方面依然安于目前的被動地位,缺乏主動爭取標準制定話語權的意識。而在運用機制、內化標準方面效率不足;對技術標準作用的開發不足;對獲取外部信息、通過標準看市場的經驗不足。
第四,中國目前技術標準與國際接軌彌合度尚有欠缺,國內行業協會連接政府、企業與市場的紐帶作用不完善,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地位不對等,中小企業因是大企業的跟隨者而嚴重制約自身技術創新。大型企業多為跨國公司,其通過公司內部交易規避技術貿易壁壘,而以本土企業為主的中小型企業卻很難逾越技術貿易壁壘阻礙,不利于整體行業與市場未來可持續發展。
(二)對策與建議
通過以上對技術標準對高新技術領域中小企業出口收益影響的細化考量與動態分析,得出技術標準對中小企業出口收益沖擊阻礙與促進提升并存的結論,并提出以下建議:
1.政府層面的建議
首先,從政府層面看,中小企業依然需要政府積極引導與協助。在政策方面,李建存[11] 曾指出歐美發達國家均曾投入大量專項資金,協助、支持和引導企業投身技術標準建設,尤其注重提高中小企業的技術標準意識。這些經驗非常值得我國政府借鑒,引導中小企業突破自身局限性,通過政策與資金支持,促進企業技術標準建設的有效開展,提升企業技術水平,提高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
其次,Gabrielsson與 Kirpalani[12] 曾研究指出行業標準化管理部門是政府和企業之間重要紐帶。因此我國政府應充分開發利用行業標準化部門職能,及時掌握行業動態,不斷完善及有效落實技術標準。深入市場分析、跟蹤、調查技術標準帶來的經濟效益,建立健全以技術標準開拓市場、占領市場、完善市場制度體系。
最后,充分發揮行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行業管理部門的功能與作用,為企業尤其是處于弱勢地位的中小企業提供專業技術以及管理方法等方面強力而有效的支持,將國家標準化戰略在基層廣泛鋪開并有效推進,切實落實國家標準化政策在廣大企業中的貫徹與落實。
2.企業層面的建議
首先,中小企業須以技術標準為依托,積極跟進國際標準,采用國際標準規范自身產品研發與生產管理的各個環節,追求技術進步與突破,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經濟效益,規避技術貿易壁壘,從而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與出口收益。
其次,技術標準對整體行業技術發展趨勢及商業運作模式產生深遠影響。中小企業應當積極投身技術標準建設工作,爭取標準制定話語權,將目光由產品競爭轉移到企業自身標準化建設中來,進而爭奪國際市場份額與穩固地位。只有積極投身技術標準競爭,才有可能在競爭中取勝。
最后,中小企業應積極加入產業技術聯盟,通過與大型企業合作,突破中小企業自身在人力資源、資金及企業規模上的限制。這既可以防止中小企業因自身弱勢地位導致其在合作過程中淪為產業價值鏈底端,又可以發揮企業集群規模效應,從平等合作的聯盟中汲取技術資源,推動企業技術持續發展,降低個體企業承擔的研發不確定性風險,通過制定聯盟內部技術標準提高整體行業技術水平與對外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錢春海.企業國際化中的政府行為、企業策略和市場機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6-195.
[2]郝悅.技術標準對技術進步與技術效率的影響研究[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25-128.
[3]婁朝暉.網絡產業技術標準:研究進程及拓展空間[J].財經問題研究,2011,(6):44-50.
[4]鄧智團,劉瑤.技術標準與產業國際競爭力——基于中國信息產業的經驗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0,(4):31-38.
[5]孫耀吾,陳嫻.基于技術標準的高技術企業國際化效率測度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6):113-117.
[6]陶愛萍,湯成成.技術標準私有化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2,(9):22-27.
[7]周志強.企業進入技術標準聯盟決策條件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19):103-108.
[8]Halldin,T.Born Global Firms:Do They Perform Differently[R].CESIS Electronic Working Paper,No.269,2012.12-19.
[9]Tavcar,M.I.,Dermol,V.Global SMEs? Strateg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Knowledge and Learning,2002,(1):109-123.
[10]鄭妍妍.脈沖響應函數理論及其在宏觀經濟中的應用 [D].天津: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13-15.
[11]李建存.我國對外貿易中技術標準問題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135-138.
論文摘要:在新經濟時代,新經濟產品的資源特點和技術特點決定了壟斷產生的然性,也決定了新經濟中的壟斷是一種技術性壟斷和競爭性壟斷。對于這種新型壟斷,傳統的反壟斷法不僅在理論上難以作出合理解釋,而且在反壟斷的實踐操作中也存在諸多困難。面對這種困境,反壟斷立法和司法應調整壟斷的認定標準,結合各種因素來綜合考量新經濟企業是否壟斷,與此同時,合理原則應得到更好地運用。
在人類從自由資本主義社會進入壟斷資本主義社會后,壟斷便作為市場經濟的伴生物而始終存在,壟斷的消極方面使其成為各國眾矢之的,反壟斷制度因此而不斷走向成熟、完善。然而,隨著人類從傳統的工業經濟時代進入以計算機、網絡等為代表的新經濟時代,壟斷的成因、表現形式及其對經濟的影響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以規制工業經濟時代壟斷著稱的反壟斷法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如何反新經濟時代的壟斷,反壟斷法的出路在哪里,本文試圖作出回答。
一、新經濟時代壟斷的成因及其特征分析
(一)新經濟時代壟斷的成因分析
壟斷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市場存在進入壁壘,其他企業不能進入市場與之相競爭。而構成進入壁壘的因素在不同時期又有很大差異。在工業經濟時代,進入壁壘主要表現在與企業規模相應的資金量、關鍵資源的排他性權利、政府的進入管制等方面,因此,獲得壟斷地位的市場主體都是擁有雄厚經濟實力并占據關鍵資源的大企業,或者是由于政府的進入管制而存在于自然壟斷領域的大企業。而隨著人類進入新經濟時代,進入壁壘也隨著新經濟產品的資源特點和技術特點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決定了新經濟中的壟斷與工業經濟時代的壟斷有了較大的差異。具體表現如下:
1.新經濟產品的規模經濟性。新經濟產品以知識為主要生產要素,技術性要求非常高,它的研制開發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且還要承擔開發失敗的巨大風險,這些都使新經濟產品具有很高的沉淀成本。而這些成本只有分攤到銷售的每個產品中去,并且其銷售量不斷擴大,新經濟產品的單位平均成本才能不斷地降低。又由于新經濟產品的邊際成本很低,一旦研制開發成功,再生產的成本幾乎為零。因此,新經濟企業的規模可以無限擴大,為了降低創新的風險并獲取盡可能多的利潤,新經濟企業有不斷擴大市場份額的強烈欲望。
2.新經濟產品的外部性。新經濟產品大多具有正外部性,這些產品的價值隨用戶數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而且用戶越多,該產品的價值也越大。例如,使用電話的人越多電話越有用,反之,如果擁有電話是極少數人的專利,其價值將被局限于狹小的范圍內。在這種正反饋力量的作用下,獲得關鍵多數客戶數量的企業,會不斷發展壯大,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獲得不斷增加的收益;而沒有獲得關鍵多數客戶數量的企業,將逐漸被市場淘汰。由此可見,正反饋效應的存在,極易使新經濟行業形成“一廠獨大”或“贏者通吃”的格局。
3.新經濟產品的鎖定效應(或路徑依賴)。在新經濟行業中,由于產品的技術含量高,消費者一旦選擇了某種產品,再要轉移到其他產品,則必須承擔由于不兼容性以及操作、重新學習使用等轉移成本:這使得網絡產品的用戶在可以滿足其需求的范圍內,不像更換其他產品那樣輕易地更換所謂“更好”的產品,因此很容易被鎖定在該產品的消費上(也即消費者的既往選擇制約了現在和將來的選擇)。鎖定效應的存在使得新經濟產品市場上壟斷形成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傳統產品市場。
4.新經濟產品的行業標準。在技術主導的產品市場上,不同的產品之間往往會因為技術或產品制作方法的差異而形成兼容性的問題,這在新經濟產品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因此,市場競爭的結果會形成由于某一產品被廣泛采用而導致它形成同類產品的標準。由于網絡效應或鎖定效應的存在,用戶為了提升協同價值以及避免被鎖定,在購買產品時總是趨向于已經或即將成為標準的產品。所以,廠商為了提高其產品銷量,會努力使自己的產品成為該類市場的標準。而一旦成為市場的標準,將會擁有巨大的用戶基數和眾多獨立廠商的支持,構成對競爭者難以逾越的壁壘。
以上分析顯示,新經濟產品的資源特點和技術特點決定了新經濟行業更容易形成市場壟斷,盡管這些壟斷主要根源于技術性壁壘,很可能會隨著新技術的開發而被打破,但新技術又會形成新的進入壁壘,進而導致新的壟斷。盡管這種由資源特點和技術特點決定的壟斷企業不可能長期存在,但這種無限往復的進入壁壘的更迭過程,就是一個個新壟斷企業代替舊壟斷企業的過程,結果是市場一直處于壟斷狀態。
(二)新經濟時代壟斷的特征
1.壟斷的技術性
在工業經濟時代,影響競爭的決定性因素是資本,企業只有擁有能夠購買生產資料的資本才能在競爭中勝出,因此,競爭的過程主要是資本積累的競爭,壟斷基本上是通過資本的優勢排斥競爭而形成的,壟斷的企業都是資本實力雄厚的大企業。而與此不同的是,新經濟時代的競爭主要是技術創新的競爭,技術對企業在市場中的地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信息產業里,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和靈魂。由于有對專利和專有技術的制度保護,加之創新技術的不易擴散和難以仿制的特點,創新企業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技術壟斷,這種技術壟斷對企業的市場地位具有直接的決定作用。
2.壟斷的競爭性
在工業經濟時代,壟斷一旦形成,在一定時期內很難被打破。而在新經濟時代,壟斷是以技術為主導的壟斷,技術創新一浪高過一浪,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這導致信息技術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因此,這種技術壟斷具有很強的脆弱性和時期性,是一種暫時性的壟斷。一旦新廠商開發出更新的產品,原有廠商的競爭力量馬上就會消失。根據“摩爾定理”,微處理器的性能每18個月就要提高一倍。只有不斷地技術創新,才能不斷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誘導出新的生產,避免在競爭中遭受市場淘汰的厄運:因此,為了維護競爭優勢,壟斷廠商必須不斷創新,向市場推出新產品。正如熊彼特所言:“任何一種壟斷地位都不是可以高枕無憂的,在公共事業領域以外,一個獨家賣主的地位,一般只能在他行動得不像一個壟斷者時,才能夠爭取到并在幾十年內保持住。”例如,微軟目前正受到來自Linux的挑戰,越來越多微軟的反對者和盟友加入到Linux的陣營中,并且,直到目前,它還是免費的。難怪比爾·蓋茨一再警告員工,微軟離破產只有18個月。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認為:“壟斷本身在科技領域是無罪的。相反,至少得存在主導未來市場的希望,整個企業才具有發展的推動力:高科技的競爭本身是也必然是一場接一場勝者通吃的游戲。通吃只是暫時的壟斷,一旦別的好東西降臨,它就會消失。”
二、新經濟時代傳統反壟斷法的困境
新經濟行業中存在壟斷,就必然會出現壟斷力濫用的情形,因此,新經濟領域也有反壟斷的必要性。然而,新經濟行業中的壟斷又有其鮮明特征,這使得誕生于工業經濟時代的反壟斷法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面臨諸多困境。
(一)傳統反壟斷法理論上的困境
在傳統反壟斷法理論中,壟斷會破壞市場的競爭秩序,導致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的低效率;為了獲取超額壟斷利潤,壟斷企業制定的價格高于競爭市場的均衡價格,而產量卻低于競爭市場的合理水平,進而導致市場競爭的不充分和整個社會福利水平的下降。因此,為了維護市場的競爭秩序和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各國都加強對壟斷的規制。然而,新經濟中的壟斷并不契合傳統反壟斷法理論的規定。
首先,新經濟時代所面對的壟斷是一種技術性壟斷和競爭性壟斷,并不會損害競爭、遏止創新。在新經濟時代,壟斷者獲得壟斷地位憑借的是其掌握的技術,而市場中技術并不像有形的稀缺資源那樣可以輕易地被獨占,壟斷者壟斷利潤的獲取必然刺激著市場中的競爭者爭相進行技術創新,以獲取高額的利潤。可見,壟斷者仍然面臨著激烈的創新壓力,一旦競爭者開發出更先進的技術,壟斷就會被打破,壟斷者就會在競爭中敗下陣來。因此,為了維持市場壟斷地位,壟斷者必須繼續投入資本進行技術創新的研究與開發,以不斷改善產品的性能,提高產品的品質。所以,新經濟中的壟斷不僅不會遏止創新,反而可能進一步地激發創新。可以說,當今的技術創新和遞進呈波浪式向前發展,而且一浪高過一浪,發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導致技術產品的生命周期也隨之變得越來越短;加之創新技術一旦被仿制,在新技術基礎上的各種應用開發就會接踵而至,創新的技術就會加速擴散,最終威脅到自主創新者。這使憑借技術優勢取得的壟斷具有很強的脆弱性和時期性,因而它必然是暫時的,是一種稍縱即逝的壟斷。這種壟斷不僅沒有消除競爭,反而使競爭在更長的時間跨度、更廣的空間范圍和更高的程度上展開。
其次,新經濟時代的壟斷并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如果說古典范式中被經濟學家全盤否定的壟斷的顯著表現是過高的壟斷價格和低于合理水平的壟斷產量,在讓消費者付出了盡可能高的代價的同時導致了社會福利的減少,那么,當今壟斷現象極為嚴重的新經濟卻向消費者不斷提供性能更高、價格更低的產品,而這卻符合消費者的利益也提高了社會福利水平。以微軟為例,微軟在操作系統市場上幾乎處于絕對的市場支配地位,但其并未采取高價位低服務的策略,而且,事實上它也很難這樣做,這幾乎是所有新經濟產品的共同特征。
由此可見,新經濟中的壟斷與傳統反壟斷法所要反對的壟斷是完全不同的,傳統的反壟斷法對這種壟斷難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因此,反壟斷法在新經濟行業面前無疑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反壟斷自然也失去了合理的根據。
(二)反壟斷實踐操作中的困境
在新經濟時代,反壟斷法不僅在理論上難以解釋,在實踐操作中也存在諸多困難。傳統反壟斷法對壟斷的判斷是通過其市場份額和較高的市場價格來進行的。反壟斷機關一般都要調查企業的市場份額,并判斷企業在該市場上是否具有壟斷高價。然而,在網絡經濟時代,這一方法難以適用。
首先,市場份額標準難以適用。在新經濟行業中,形成壟斷的企業都是掌握關鍵技術的企業,而并不在于其資本的雄厚,即使是一個小企業,只要其掌握了關鍵技術,并且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中不具有明顯的可替代性,也會在短期內迅速擊敗市場中的大企業而成為一個壟斷者。因此,新經濟中的壟斷者往往并不具有很高的市場份額,依據這一方法來判斷壟斷,則難以得出市場壟斷的結論。當然,一個不具有很高市場份額而具有壟斷力的企業在迅速擊敗競爭對手后,很可能馬上就占有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但此時仍不能據此認定其為壟斷,因為這種市場份額也是不穩固的,很可能會在短期內因為激烈的市場競爭而迅速下降。特別是在高科技企業中,市場變動得更快。可能在反壟斷訴訟還沒結束時,某一企業的市場集中度已有大幅度下降。此時,依據市場份額來得出壟斷的結論必然是不科學的。因此,新經濟行業市場份額的劇烈變動必然給反壟斷帶來了困難,從而使市場份額標準不再是一種科學的標準。
其次,在新經濟行業中界定市場困難。就產品市場來說,由于市場的急劇競爭,企業的市場份額短期內可能會出現急劇變化,即使取得很高的市場份額,也可能很快就會急速下滑,這給產品市場界定帶來了困難。特別是在El新月異的高科技和軟件領域,競爭常常導致占支配地位的企業被別的應用更尖端技術的企業所取代。當在某個市場占支配地位而受到打擊的企業,等到反壟斷案子進入起訴和審理階段時,多半已失去了支配地位。美國聯邦反托拉斯專家弗蘭克·佛斯特布魯克法官指出,“在信息產業里,如果一個商業企業能夠維持一段時間,足以堅持到讓人向法院起訴且法院有時間作出判決,那么這個商業行為就一定是有效率的。否則,敏感的市場早就作出反應了。”經濟行業中的地理市場也是很難界定的。在工業經濟時代,有形產品的銷售往往局限在一國之內,即使其從事跨境銷售,也可以通過海關數據統計容易對其市場份額作出判斷。而在新經濟時代,網絡技術的應用形成了與現實世界并行的網絡世界。很多交易可以直接在網上進行。網絡的延伸超越了國界,從而在某些情況下拓展了以往傳統市場的范圍。①可見,在新經濟時代,如果仍然拘泥于一國來界定市場,將很可能縮小了實際市場的范圍;而如果跨越國界來界定市場,那么,按照傳統的“市場”概念被界定為壟斷的行為,可能就不構成壟斷了。
最后,傳統的價格判斷方法也難以在新經濟行業發揮作用。在工業經濟時代,由于產品都有其投入成本,企業通常是根據產品的邊際成本來定價。而壟斷企業對市場價格往往具有很強的控制能力,為了獲取壟斷利潤,通常會制定過高的壟斷價格。一個企業越是能制定較高的價格,越表明它是個壟斷企業。而在新經濟特別是軟件產業中,由于產品的固定成本較高,而邊際成本很低,甚至接近于零。因此,企業在定價時不可能進行邊際成本定價,否則很難收回其投資成本。在此情況下,產品的價格會偏離其價值,企業既可以把價格定得無限高,也可以進行免費贈送。這決定了反壟斷機關不可能根據傳統判斷壟斷定價的方法來判斷新經濟產品是否進行了壟斷定價。
三、新經濟時代反壟斷法的出路
面對新經濟時代傳統反壟斷法的困境,立法和司法必須作出積極的回應。當然,這種回應并非是對傳統反壟斷法的全盤否定,而只是在新經濟領域根據壟斷的特征采取新的思路和對策。
(一)應調整壟斷的認定標準
在新經濟行業中,由于壟斷是市場競爭的一種方式,企業往往具有壟斷的形式,而不具有傳統壟斷的本質。因此,對于新經濟行業來說,傳統領域里的市場份額或銷售額標準、市場界定方法和價格判斷方法等已很難發揮作用,我們在反壟斷問題上已不能固守這些傳統的認定標準。盡管如此,新經濟企業要想壟斷市場,仍需在一定的市場條件下采取一定的壟斷行為,這為我們反壟斷提供了可能。
首先,由于壟斷形成于進入壁壘,壟斷企業只有在市場上存在很高的進入壁壘即其他競爭對手或潛在競爭者難以自由進出市場的情況下才能實施壟斷力量否則,在市場能自由進出的條件下,由于潛在競爭對手隨時可以進入市場與現有企業爭奪利潤,壟斷很難維持,即使存在壟斷的市場結構,企業也不可能輕易行使壟斷權力。因此,反壟斷法只應關注于進入壁壘足以阻擋其他企業自由進出的領域。由于傳統反壟斷方法難以適用于新經濟領域,在反新經濟壟斷時,這種判斷壟斷的方法很有實際意義。在反新經濟壟斷中首先應判斷該領域是否存在足夠高的進入壁壘,如果市場沒有足夠高的進入壁壘,新經濟的高額利潤將足以吸引潛在競爭對手進入該行業,此時,該領域是競爭性領域,不管該產品的市場份額或占有率有多高都沒有必要花費昂貴的代價反壟斷。只有在該領域的進入壁壘足以阻擋潛在競爭對手自由進出時,在位企業才可以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才涉及到進一步認定壟斷的問題。
其次,企業要壟斷市場,必定會實施一定的壟斷行為,如新經濟企業之間進行勾結,或實施搭售、掠奪性定價等排他行為等。由于企業的競爭行為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排他性,因此,除了新經濟企業實施了勾結這類明顯的壟斷行為之外,一般不宜以其實施限制競爭行為為由來直接認定其壟斷,此時還必須要考慮企業實施限制競爭行為是否確實危害了市場的競爭秩序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從根本上說,反壟斷立法的目的仍是要維護市場競爭秩序、保護消費者的合法利益。如果消費者從企業壟斷中獲益,或者壟斷企業雖然實施了貌似反競爭的行為,但并沒能危及到市場的競爭秩序,此時并沒有反壟斷的必要。
最后,雖然傳統領域里的許多壟斷認定方法不適合于新經濟領域,但諸如市場份額、競爭對手的情況等仍可以作為判斷其壟斷的參考因素盡管單一的方法很難認定新經濟壟斷,但如果各種因素都指向某一企業壟斷時,則得出壟斷的結論將會更加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