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08 17:36:4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生態經濟評論,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英文名稱: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貴州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中國西部發展能力研究中心
出版周期:年刊
出版地址:貴州省貴陽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
國內刊號: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10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根據以上調研結果,我們建構大學生網絡交易平臺,這一平臺的主要欄目為:首頁、全部分類。其中,我們依賴電子商務的B2C模式來建構二手之大賣場。所謂B2C主要指第三方與換物者之間的電子商務交易。二貨專場中產品包括:二手書本、二手電子產品、二手自行車、二手電瓶車、二手其他物品。系統采用阿里的云服務器,云服務器不但可以根據具體的需求調整運行的配置,而且還可極大地降低運營的成本。運行環境使用linux+php5.4+mysql(數據庫),這套運行環境也是當下最流行的Php網站的配置,具有速度快、架構靈活、低成本等優點。系統主要由4大模塊組成:用戶購物模塊、商家管理模塊、后臺管理模塊、WAP模塊。在交易過程中,先由商家向后臺管理方提供物品并標明物品種類、屬性;后臺管理方在看到信息后與商家協商,評估物品并確定物品的購買價值,把物品貼到網站上供用戶瀏覽;用戶可以通過網站了解所需物品的相關信息,并與商家進行協商確定購買方式;商家賣出成功后再與后臺管理方聯系,抽取相應傭金;最后,由用戶對物品進行評價。
2“二貨網”交易平臺的運維
“二貨網”交易平臺的運維由專業老師指導下的課題組成員及其他有興趣的志愿者承擔。運維主要包括兩大塊工作:一是交易平臺的網站系統的運維;二是交易平臺的宣傳推廣。在交易平臺的網站系統的運維方面,主要工作包括: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參與系統方案設計,提出運維建議,完成運維方案的制定及應急故障演練等相關工作;負責網絡交易平臺的日常運維工作,對網絡交易平臺系統的性能、狀況等進行監控和報警;對交易業務數據及其它重要數據進行備份和保管;負責金融交易系統日常運行檢查、應急操作、系統和網絡監控及相關操作文檔確定工作等。在交易平臺的宣傳推廣上,平臺以紹興市某外語院校為基礎,在穩定運營后在紹興各大高校推廣,然后進一步從紹興各大高校推廣至全浙江省各大高校,利用本平臺為大學生商品交易以及信息交流提供方便。宣傳推廣上我們采用了品牌推廣、口碑營銷和新媒體推廣三種方式。
(1)品牌推廣。即在校園內通過海報宣傳、座談宣傳等方式,讓更多的人知道“二貨網”這一校園交易平臺,讓更多的人去使用它。網絡交易平臺以最優質的服務和最優惠的價格,迅速打開市場,建立校園交易平有的品牌。
(2)口碑營銷。校園平臺可以通過以個人賬號前一個月免費上傳自己的二手物品和新物品的方式,讓大學生進行網上交易,讓他們體會到創業的樂趣,使物品得到更好的利用。體驗過后的消費者會相互轉告傳播,從而使我們的校園交易平臺有一個良好的口碑。
3)新媒體推廣。在日趨網絡化的時代,微信等新媒體的出現使人們的距離更加接近,可以足不出戶了解世間百態。網絡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們可以通過會、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進行推廣,能夠增加效益。而且,已經構建了二貨網的手機app軟件和微信公眾平臺,所以推廣起來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3結語
[關鍵詞]生態平衡 經濟社會發展 重要意義
[中圖分類號]F1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2-0017-01
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要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要求我們“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我們認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保障改善民生與良好生態環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筆者從多年從事環保工作經歷中體會到,保持生態平衡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態平衡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
生態平衡是一個整體,各生態部分之間是有機聯系的,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一)生態平衡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物質需求的平穩輸出
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狀態。一般情況下,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需求,能使生態內部各部分之間,無論是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還是非生物環境之間,能夠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生態能量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輸入、輸出的動態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狀態,有了這種生態平衡經濟社會發展就能正常運行,否則后果嚴重。
(二)生態平衡保持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人類的繁衍生息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生態平衡。同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離不開生態平衡。
一是生態平衡為人類生存提供可持續生存的自然資源。人類上萬年的可持續發展,正是依賴于生態平衡為人類不斷輸出必要的生產、生活用品與物質需求;如果人類一開始就破壞了生態平衡,我們也不會有今天的經濟社會發展,因為人類可能已經消亡了。
二是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保持了生態平衡,保證了人類社會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通常情況下,生態平衡最明顯表現就是生態系統中各物種數量和種群規模處于相對穩定狀態,這種相對穩定狀態使生態平衡過程中具有自我調節和維持平衡狀態的能力。
三是保持好生態平衡,就是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過度地向生態系統索取,就會人為地破壞生態平衡,而這種破壞造成的影響是長期的,再讓生態系統重新回到和原來相當的生態平衡狀態,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成,甚至有的會造成不可逆轉。正因為如此,我國把保持生態平衡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實施,以保證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二、生態平衡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基礎
生態平衡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基礎。
(一)生態平衡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環境基礎
大自然是人類的棲息地,生態平衡自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基礎。人類在生產勞動中,利用生態平衡的資源生產各種商品與勞務,從而滿足人類社會自身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種種需求。可以說,生態平衡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發展環境。如果人類為經濟社會發展執意破壞生態平衡所造成的后患不僅僅是經濟社會不能發展,甚至招致毀滅性損失。
(二)生態平衡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提升人類幸福指數
生態平衡創造了空氣新鮮、水源清潔、土地肥沃的人類生存環境,使得人類在地球繁衍生息數萬年。現在,經濟社會發展了,人們更加向往日麗風清、山川秀美的生態平衡環境。在這里休閑、娛樂,享受大自然的恩賜,怡然自得,身心愉悅,精神生活豐富,提升幸福指數。這是生態平衡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的高層次境界和美好環境,實現了我們的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
三、生態平衡與經濟社會發展是辨證統一關系
生態平衡與經濟社會發展是辨證統一的關系,它們之間可以互相協調、互相促進。
(一)生態平衡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國務院在2000年12月21日印發了國家環保總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要求制定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采取積極措施,加大力度保護生態平衡。這是因為保護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具有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尤其要防止土地資源被破壞。比如,現在全國各地發展的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都是保持生態平衡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措施。
(二)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保護生態平衡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幸福指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能力實現“天更藍、樹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新鮮”。每年3月12日的植樹節,全國投巨資植樹造林,目的在于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形成造福于人類的綠色力量。我國還頒布多部相關環境保護法,如1984年頒布的《水污染防治法》、1987年頒布的《大氣污染防治法》,還有土地荒漠化防治法等法律法規。這些都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保護生態平衡的舉措,從而實現生態平衡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達到辨證統一。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生態倫理 企業環境績效評價 評價維度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2-040-02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各種環境問題不斷涌現,使得我們必須考慮企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如何衡量該影響及如何判斷企業環境責任承擔。生態環境必然成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已成為共識。人不僅是自然的人、生物的人,更是社會的人、倫理的人,企業亦如此,企業不僅是經濟的主體、社會的主體,更是倫理的主體,相應,企業角色也必然會由“經濟人”、“社會人”向“經濟道德人”進行轉變。
“經濟道德人”的企業新角色要求其必須重視生產經營對環境的影響,回歸生態本質,這必然會對企業績效評價提出新要求。回顧企業業績評價的演進歷程,從最初的將本求利到財務評價模式,到以EVA為基礎的價值評價模式,再到以平衡計分卡為基礎的戰略評價模式,經歷了單一財務指標、以股東利益為主的財務指標、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并重的演變過程,企業績效評價正向著兼顧企業利益相關者及社會各方利益的方向發展,但上述評價模式尚未將生態因素納入評價范疇,近年來,學界以及政界逐步將評價維度進行擴展,但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
二、國內外環境績效評價的研究現狀
1.國外關于環境績效評價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國外各組織便開始了對企業環境績效評價較為系統的研究,并相繼提出了各評價標準,主要有加拿大特許會計協會(CICA)、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世界可持續發展企業委員會(WBCSD)、GRI以及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ISAR)等,其中CICA在《環境績效報告》中分行業列示了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指標;GRI從原料、能源、水、生物多樣性、廢氣污水和廢物、產品和服務、法律遵從成本、運輸、環保投資等9大方面列示了環境績效評價的17個核心指標和13個附加指標;ISAR提出對每單位凈增加值的能源需求量、水資源耗用量、臭氧損耗量、產生的廢棄物以及對全球變暖的影響5種環境變量進行計量、確認和披露,評價其生態影響;ISO將環境績效評價指標分為組織周邊的環境狀態指標和組織內部的績效評價指標兩個部分,為企業提供了一個環境績效評價指標的選擇范圍;WBCSD提出的企業生態效益指標框架分為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創造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產品或服務的使用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三大類。
2.國內關于環境績效評價的研究。隨著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等理念的提出,我國學者也基于不同角度對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維度進行了研究。
從可持續發展角度進行的研究,溫素彬(2005,2007)提出了企業三重績效評價模型,在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中加入了“生態績效”的維度;張亞連(2007)從企業產品對環境的“無害性”、企業生產工藝的“清潔化”、企業排放的“低三碳”化、企業支柱的“高科技化”、企業發展的“可持續化”五個維度對企業的環境績效進行評價。從低碳經濟角度進行的研究,王士偉(2010)從生產工藝清潔化、產品無害化、支柱產品新型化、“三廢”排放最低化、企業發展可持續化五個維度對企業環境績效做出評價;秦娟(2011)提出從財務活動層面,經營效益層面兩個維度構建企業環境業績評價體系。從循環經濟角度進行的研究,劉建勝(2011)提出資源利用、循環特征、生態效率三個維度下建立企業環境業績評價體系。趙茜(2012)等在平衡計分卡評價方法的基礎上加入了內部環境管理維度對企業的環境績效進行評價。
從國內外研究現狀可以看出,國外各組織對環境績效評價標準的研究,僅僅為企業環境績效的評價提供參考標準和指標選擇范圍,尚缺乏理論深度的研究。國內從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低碳經濟以及循環經濟的視角對企業環境績效的評價維度進行研究,大都從經濟學角度進行分析,尚未從深層次的價值觀角度進行分析。實際上,倫理學作為哲學的重要分支,是其他學科的基礎,近年來,生態倫理學正逐步成為哲學中的“顯學”,本文擬從生態倫理視角對企業環境績效評價進行完善研究。
三、生態倫理視角下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維度
1.生態倫理內涵及對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影響。生態倫理將傳統倫理觀念下的人際倫理拓展到人(此處的“人”是泛指個體)與生態環境的倫理關系,具體來講是指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的倫理信念、道德態度和行為規范的觀念體系,是一種尊重自然的價值和權利的倫理價值系統。它以道德為手段去協調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其實踐內容主要包括保護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合理使用自然資源以及人類保護生態的道德責任等。企業作為道德的主體的,企業的生態倫理理念建設是推動生態倫理觀念發展的主要力量。
從國際上看,全球生態觀念的轉變影響著生態倫理與企業倫理的關系。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淺綠色”生態觀念下的生態倫理與企業倫理聯系較少,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經濟的發展仍處于分裂狀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企業管理倫理運動與生態倫理運動相結合,并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目標;20世紀90年代以后“深綠色”生態觀念下,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經濟的發展以及人類的發展相結合,生態倫理也與企業管理倫理相交融,作為企業管理倫理最新的發展邏輯。
縱觀歷史,我國古代大量的哲學思想中就蘊含著生態思想以及生態智慧,從儒家孔子的“天人合一”、“仁愛萬物”,孟子的“性善論”、“天時、地利、人和”再到道家老子的“道法自然”,莊子的“知足知業,可以長久”,這些思想無不強調著人僅僅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者。毋庸置疑,企業作為由人組成的組織,必然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具有生態本質性。
縱觀企業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企業具有“外部不經濟性”的傳統,該傳統使得企業自始至終沒有將環境責任作為其應承擔責任的一部分,企業在產生初期或許并沒有預料到其發展會對生態環境帶來怎樣的影響,伴隨著企業的成長、發展,幾乎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察覺到企業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而且幾乎所有影響都是負面的,正如理查德·T.德·喬治在《經濟倫理學》中指出的“世界各國都已認識到自然界所能提供的資源量并非無限,在全球工業化進程中,人類已經付出了巨大代價。整個生態系統處于一種如此精致平衡之中,我們對其造成的每一次改變都會引起諸多連鎖反應,而其中一些有害的結果并非出于我們的本意。”哈丁“公地的悲劇”就是這一傳統的體現。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如果仍然對其生態影響置之不理是不理性的也是不被允許的。其次,生態倫理的發展影響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內容,生態倫理要求企業將生態環境作為利益相關者,承擔生態責任。因此,企業應該完善環境業績評價內容,把涉及生態倫理的相關指標納入其中,以突出企業對生態責任的承擔。
2.生態倫理視角下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維度分析。生態倫理理念是處理人與生態關系的倫理原則、規范、實踐的總和,是企業倫理管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以企業生態責任為核心,堅持生態效益、生態友好兩大基本原則,以清潔生產、綠色管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作為具體的倫理價值規范。其中,生態效益原則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其經濟效益更要關注其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企業要力求使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大化。生態效益原則要求企業合理高效地利用自然資源,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肩負生態使命。生態友好原則是從觀念層面對企業的要求,企業應從企業文化入手以生態友好為基本原則使生態倫理觀念貫穿于企業經營管理中。
生態倫理視角下企業的環境績效評價以生態效益、生態友好兩大原則為依據,以生態倫理體系的四項規范為評價維度。如圖1所示:
(1)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指在滿足人們的需求的同時又能夠合理有效的使用資源、能源并保護生態環境的生產技術和措施,其包括清潔的生產和產品兩大方面,從實質上講,其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的供、產、銷整個過程。
清潔生產的目標是使得資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污染的產生最小化,這就要求企業最大限度地保證原料的無害性;生產廢棄物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生產后產品使用過程和回收處理過程的低污染甚至無污染。即保證企業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都能夠充分考慮到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此,該維度下企業環境績效評價以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為基礎,以定量指標為主,從原料的采購、投入、使用效率、耗費程度、生產產品所產生的廢棄物以及最終的廢品率等角度進行該維度下指標的設計。
(2)綠色管理。綠色管理主要是對企業觀念層面的要求,綠色管理就是企業在政府政策以及群眾輿論下能否自覺主動地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觀念融入到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的決策之中,從企業文化的層次來植入生態倫理觀。該維度下考慮主要從企業產品的設計理念、生產技術、營銷觀念、環保監督機構的建立、企業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遵守情況、企業環境報告的等方面進行定性指標的設計。
(3)節約資源。自然資源的“公共物品”屬性往往使得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不注重對資源的節約,但是,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使得我們必須考慮如何使得資源的使用和配置達到最優,合理地開發和使用自然資源更是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通過節約資源,既可以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又可以減少污染和生態破壞,從而可以體現公司的綠色管理,保障清潔生產的實現,因此,節約資源應該貫穿于企業的生產經營全過程。該維度下應該從定性、定量兩個方面進行指標的設計。定性方面主要考慮公司相關規章制度的制定、公司的經營理念、公司生產所用原材料的可再生性、有害性等;定量方面主要考慮公司資源能量的耗用率、公司資源的周轉循環率、公司產品的殘次品率、使用壽命及回收率等。
(4)保護環境。企業的環保投入是保護環境的主要體現,其要求企業主動關注生態環境問題,在追求企業生產經營利益之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進行投資,主動盡到企業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基于該規范的要求,該維度下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指標設計:企業營銷方式的環保程度、環保教育、培訓費用投入力度、環保型設備投資占比、環保活動費用比、企業的環境成本、環境負債比例等。
以上四個方面的指標設計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綠色管理是企業文化制度層面的體現,清潔生產、節約資源以及保護環境是企業技術層面和制度層面的雙重體現。
總之,企業的生態本質性決定了企業必須樹立生態倫理觀念,對其生態影響進行量化,承擔生態責任。企業承擔生態責任是由外部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的緊迫性以及企業內在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追求共同決定的,因此,建立生態倫理視角下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是企業的必然選擇。
【本文為青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QDSKL13012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龔天平,竇有菊.與生態倫理交融:當代企業倫理發展的新邏輯[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2] 張志丹.企業生態責任的生成邏輯—從企業的經濟道德人本質談起[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
[3] 溫素彬,薛恒新.基于科學發展觀的企業三重績效評價模型[J].會計研究,2005(4)
[4] 溫素彬.基于可持續發展觀的企業績效評價模式研究[J].財會月刊,2007(2)
[5] 張亞連.基于可持續發展的企業環境業績評價探析[J].會計之友,2007(1)
[6] 劉建勝.循環經濟視角下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J].Commercial Accounting,2011(6)
[7] 王士偉.低碳經濟條件下構建企業業績評價新體系的設想[N].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12)
[8] 趙茜,石泓.社會責任視角下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商業經濟,2012(12)
[9] 苗澤華,卞娜,楊琛子.從“天人合一”到企業生態責任[J].經濟與管理,2009(12)
[10] 苗澤華,孫曾輝.我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及其啟示[J].商業文化,2009(12)
[11] 莊艷.企業生態倫理的價值審視[J].經營管理,2008(17)
[12] 向洪.生態倫理的理論溯源與時代特質[J].湘潮,2011(6)
[13] 范云霞.中國環境生態倫理現狀研究綜述[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7(9)
[14] 秦娟.低碳經濟下企業環境業績評價研究.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5] [美]理查德·T.德·喬治.李布譯.經濟倫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6] [美]芭芭拉·沃德等.《國外公害叢書》編委會譯.只有一個地球—對一顆小小行星的關懷和維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關鍵詞生態經濟層次分析法權重應用
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對區域生態經濟進行有效評價和提高評價結果信度與效度的關鍵。要準確評價區域生態經濟發展現狀,必須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因為指標權重的合理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綜合評價的正確性與科學性。AHP法為準確確定區域生態經濟評價指標間的權重提供了可行的途徑。[1]
一、層次分析的基本原理[2,3,4]
AHP法是美國著名運籌學家薩蒂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該方法自1982年被介紹到我國以來,以其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地處理各種決策因素的特點,以及其系統靈活簡潔的優點,迅速地在我國社會經濟各個領域內,如能源系統分析、城市規劃、經濟管理、科研評價等,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應用。
(一)AHP法的基本思想
它將問題條理化、層次化,構造出一個有層次的結構模型。在這個模型下,根據問題的性質和要達到的總目標,將問題分解成不同的組成因素,按照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及隸屬關系,按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依次排列起來,形成一個多層分析結構模型。在目標層以下各層,分別通過"兩兩比較"的方式確定層次中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并最終判斷最低層(方案、措施、指標等)相對于最高層(總目標)相對重要程度的權值或相對優劣次序的問題。
(二)AHP法的基本假定
它假定層次之間存在遞進關系,即從高低或從低高遞進。上一層次的因素作為準則對下一層次有關因素起著支配作用。
二、應用
(一)建立系統的遞階層次結構模型
對問題分解的不同組成因素分類,構造出一個各因素之間相互聯結且有層次的結構模型。模型中[5],處于最高層次是分析問題的預定目標或理想結果,只有一個元素;中間層包含了為實現目標所涉及的中間環節,它可以由若干個層次組成,包括所需考慮的準則、子準則,因此也稱為準則層;最底層包括了為實現目標可供選擇的各種措施、決策方案或指標等,因此也稱為措施層、方案層或指標層。
區域生態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分三層[1,6]:第一層為區域發展度X,第二層包括發展水平R1、發展效率R2、發展潛力R3、發展開放度R4、發展調控度R5、發展協調度R6,共六項,每項下面又包含若干個指標項。其分解示意圖見圖1。
Figure1TheEvaluationIndexSystemsofEco-economicSustainableDevelopment
(二)構造出各層次中的所有判斷矩陣
判斷矩陣是運用AHP法的關鍵所在,是定性過渡到定量的重要環節,在通過求解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并對判斷矩陣的一致性進行檢驗,檢查決策者在構造判斷矩陣時判斷思維是否具有一致性。由于判斷兩個指標間重要程度因人而異,為避免因個人因素對此產生太大的偏差,我們請多位專家學者分別作出判斷,經綜合確定各指標間的兩兩比較后的判斷值,建立判斷矩陣。
指標層次結構建立后,上下層指標間的隸屬關系就被確定了,對同一層次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其比較結果以T.L.Saaty的1~9標度法表示。下表給出了1~9標度的含義。
(三)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判斷矩陣對應于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經歸一化后即為同一層次相應指標對于上一層次某指標相對重要性的排序權值,這一過程稱為層次單排序。
上述構造成對比較判斷矩陣的辦法雖能減少其它指標的干擾,較客觀地反映出一對因子影響力的差別。但綜合全部比較結果時,其中難免包含一定程度的非一致性。因此,對得出的判斷矩陣有必要作一次一致性檢驗,以決定是否能接受它。
(四)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上面我們得到的是一組指標對其上一層中某指標的權重向量。我們最終要得到各指標,特別是最低層中各指標相對于目標而言的排序權重,從而進行決策。總排序權重要從高低將單準則下的權重進行逐層合成。
對層次總排序也需作一致性檢驗,檢驗仍像層次單排序那樣由高層到低層逐層進行。這是因為雖然各層次均已經過層次單排序的一致性檢驗,各成對比較判斷矩陣都已具有較為滿意的一致性。但當綜合考察時,各層次的非一致性仍有可能積累起來,引起最終分析結果較嚴重的非一致性。
三、結論與評價
區域生態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具有多層次、多指標的復合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各層次、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各不相同,難以科學確定,常用的調查訪問法、專家咨詢法等方法很難達到理想效果。AHP法通過構造判斷矩陣,先對單層指標進行權重計算,然后再進行層次間的指標總排序,來確定所有指標相對于目標的相對權重。利用AHP法,不僅可以降低工作難度,提高指標權重的精確度和科學性,而且通過采取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判斷專家意見的一致性,有效地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在一起,從數學分析的角度上給出了各個指標比較的數量關系[5]。
在應用AHP法過程中還應注意某些事項[7,8]。首先遞階層次結構中的層次數與問題的復雜程度及需要分析的詳盡程度有關,一般地層次數不受限制。每一層次中各元素所支配的元素一般不要超過9個。這是因為支配的元素過多會給兩兩比較判斷帶來困難。其次如果所選的要素不合理,其含義混淆不清,或要素間的關系不正確,都會降低AHP法的結果質量,甚至導致AHP法決策失敗。為保證遞階層次結構的合理性,需把握以下原則:
1、分解簡化問題時把握主要因素,不漏不多;
2、注意相比較因素之間的強度關系,相差太懸殊的要素不能在同一層次比較。
再就是層次結構反映了因素之間的關系,但準則層中的各準則在目標衡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一定相同,在決策者的心目中,它們各占有一定的比例。在確定影響某因素的諸因子在該因素中所占的比重時,遇到的主要困難是這些比重常常不易定量化。此外,當影響某因素的因子較多時,直接考慮各因子對該因素有多大程度的影響時,常常會因考慮不周全、顧此失彼而使決策者提出與他實際認為的重要性程度不相一致的數據,甚至有可能提出一組隱含矛盾的數據。這是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時應注意的。
參考文獻
[1]曹利軍.可持續發展評價理論與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18~182
[2]成,林根祥主編.市場預測與決策[M].-武漢: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8.12
[3]馮忠銓主編.經濟預測與決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5.10
[4]陳昌軍,王紫雯.用層次分析法綜合評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6,29(8):108~110
[5]彭國甫,李樹丞,盛明科.應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政府績效評價指標權重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4,(6):136~139
[6]曹利軍,周大杰,席玉英.區域可持續發展綜合模型框架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0,(4):64~67